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散文类开题报告范文 与先把一个节日过好(散文)有关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散文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2

《先把一个节日过好(散文)》

本文是散文相关论文怎么写跟节日和散文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李美皆

晚上走到西羌文化街,感觉是自己想要的调调儿了.藏羌风格的建筑群,旧年的感觉.做旧的也是旧啊,旧的暗示,旧的格调.生活更新越快,人越迷恋旧物,仿佛能在那旧物上定定神儿.文化街就在岷江边上,坐在临江的小小棚屋下喝茶,嚼焦香的鸭头,岷江水在身旁不紧不慢地流,山在水的对面兀立.置身其间,突然有千年万年的感觉.也许千年前,就有人是这样坐在这里的吧?

第二天早上离开宾馆时,对床上搭的羌绣的床旗恋恋不舍,拍照留念,也算带走了.女人对于此种物件,可能多少都有点恋物癖倾向吧?至少我是如此.此后几天,对于羌绣也是一再喜欢.得不到的东西总会惦记,回家后从网上淘了几件到手,这份惦记才算放下了.羌族文化已刻进我生活的纹理.

不到早餐时间,出门去买一双合适的袜子.走到街上,发现山离得如此之近,几乎碰到鼻子.汶川人对于山的习惯,好似我们对于房前屋后的树.走过菜市场,有各种不知名的根茎摆卖,一问,说是当归、折耳根,又想买了带走.自嘲:城市人真匮乏,啥都想带走.

走上县委办公楼时,看见楼后近在咫尺的山上,方形的山石像巨大的集装箱,被铆钉生硬地钉在山体上,看上去岌岌可危.开会时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不选个平坦宽阔的地方建县城呢?这太危险了!其后,有人淡然回答我:这就是最平坦宽阔的地方了.在汶川走了两天,这句话得到验证.两天都是在山里面串,像串胡同似的.初觉新奇美丽,然后,想起一位桂林朋友说的:当年从桂林去东北当兵,火车上看平原,视野那么开阔,能望出去好远,心境都不一样.

喜欢羌寨的一派土黄,墙、路皆土黄.泥土的颜色和质感,特别有地老天荒日光流年的感觉,老祖母一样让人生出亲近的.黄土、蓝天,使钢筋水泥雾霾中走来的身心得到释放.也喜欢萝卜寨这个名字,出产的萝卜好就叫个萝卜寨,多实诚,简单,不耍心眼儿.卫生间的指示牌旁边,竖着一个牌子: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支部委员会,这村委会真够谦虚低调的.羌王的座椅铺满斑斓的兽皮,威仪到不敢坐停,拍完照便反弹一般立起.穿戴民族服饰在羌王府拍照的男娃女娃,个个让我心生欢喜.他们可能也是从城里来寻找感觉的一群.玉梅去找热水喝,羌族老乡热情地倒了一大杯.叶梅拉着一位羌族大娘的手,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她的羌族服饰.我在巷子里买了一副水滴形的木耳坠,当场戴起来.摆摊的大嫂还奉送我一只长方形的,那是一只落了单的,所以她主动奉送.

第二天,我的水滴形的遗失一只,正好用这只长方形的顶上.也许因缘前定?

村长(也许是村支书,自从看了《爸爸去哪儿》,对村里的长官就习惯称村长)憨憨的,看到他,就明白村委会的牌子为什么竖得那么谦虚低调了——那就是村长的风格.村长穿着麻布长衫、羊皮褂子,腰上还缠着绣花肚兜,离典型的羌族汉子的着装只差头上的青布帕.他的皮肤也是泥土的颜色,几乎可以与古羌王遗址的门头融为一色.必胜老师剥了村长的羊皮褂子在羌王府拍照,视效不一般,让我想起座山雕.一位健壮的羌族妇女急急赶来,向村长报告着什么,说的是羌语.羌族现在有语言无文字,羌语是“化石语言”.我们当然听不懂,俩人合起来只听懂“水管”“电话”这俩词,猜这意思,是不是水管坏了,打电话修?求证村长,果然是:村里的自来水管坏了,水流到了女人爸爸的坟墓处,女人怕冲坏了坟,报告村长赶快打电话来修.村长憨憨一笑说,村里就是这些事儿,自来水管村里也修不了,要找镇上来修.凭两个关键词,我们居然也弄懂了大意,很有成就感.村长跟我们分析,羌语很古老,近代以来没再发展,水管和电话是近代以来的产物,羌语里没有对应词,只能用汉语代替.其实,这也是一种发展.

我已行至高处,俯瞰远处,云山一体.再看同行的朋友在老土墙的巷子间行走,闲闲地说着话.心中滋生感动的温情,对这一种久违的生活品质.土碉楼上的羊头,眼睛只剩空洞,所以更大,俯瞰着我们.竟不觉恐怖,反觉慈祥.

一走进地震纪念馆,我的眼睛就比心先感觉到异样,泪不能自已地涌动.是压抑凝重的氛围催人泪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也是这样.诗歌墙上看见高洪波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我的心被紧紧揪住了.天灾面前,无论母亲还是孩子,无论怎样天大地大的爱,都是无能为力.受不了,真的受不了.出纪念馆,大口呼吸,大口呼吸.

在阿来文学沙龙,接受有着吉祥八宝图案的哈达,坐下喝茶,心才缓过来一点.是的,感恩惜福,有多少人永远喝不上这一口茶了.那条哈达,此后挂在我家客厅里几个月,我是那么乐意让一些民族文化元素挤进自己的生活,几年了,乐此不疲.

三江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在于它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尤其从北京来的人,你想要的,它都有,一切都是你想要的,空气、植物、食物、居处,都刚刚好.它把你带到山野,又不是农家乐,它是绿野仙踪.还有,夜晚篝火旁,藏羌歌舞的热力,把一切都暖起来.

在水磨古镇的禅寿老街,感受藏羌小城的韵味儿,感受本地人的生活滋味,幻想居留此处的小日月.将来,会不会选这样一个清秀的小城,过一种清亮的日子?终于在一家店淘得一件青花长裙,最喜胸口的羌绣.不入手一样,终是不甘.

水磨羌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藏羌之外,似乎还有点西班牙风格,是我喜欢的风情街区那一类.但时间仓促,未及细细体会.我想我还会再来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赵公福地解说员的羌族服饰又使我眼睛亮了.不自觉的欣欣然.云肩、云云鞋、肚兜、香包、头帕……花团簇拥,不是繁花似锦,而是锦似繁花,照亮了山,照亮了雨.喜庆艳丽的民间风格,大俗大雅.刺绣多出现在衣襟、腰带等易磨损处,不仅起装饰作用,而且耐磨实用.姑娘说,这样一套,纯手工要做几年,一般是为自己缝制嫁妆才用手工.

羌绣和羌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下午看完羌绣,晚上就感受羌年了.羌年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过羌年要还愿敬神、吃团圆饭、喝咂洒、唱歌跳舞.这天晚上,我们先来到绵虒镇羌锋村一户人家.女人们正在灶间忙活,穿着羌族服装的老妈妈来到堂屋热情地招呼我们.我对同行的人说,好像是村长家.老妈妈纠正:不是村长,是书记,苟书记,我儿子.显然,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庄重的问题.后来得知,她说的是“高书记”,不是“苟书记”.书记家墙上,左边挂满老式的相框,相框最显赫位置是他的父母身着羌族服饰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还有他们年轻时的黑白照片.中间部分,上方是大幅的标准像,下方是各种羌族图案的一排羌年贴纸.右边是祭祖的神龛牌位和福禄寿喜及各种春联.整面墙的布局,是像在中上的核心位置,与许多会堂的挂法一致.年夜饭上齐了,书记的妈妈把爸爸拉到里屋穿戴羌族服饰,似乎老爷子穿得马虎了一点,老妈妈不依,帮他整饬.老爷子穿戴整齐,为祖先们点上香烛,一直在灶间忙活的儿媳妇也上了桌,可以开席了.我们其实已经吃过晚饭,但老妈妈一定要让我们入席,我们欣然照做.举杯,全是祝福的话,老妈妈的皱纹都展开了.异样的温暖感充溢身心,我抱住老妈妈的肩膀,就像抱住自己的妈妈,突然想哭.其实,我并不能如此自如地拥抱自己的母亲.老人、老屋、老家,人的热气暖意亲情充满在里面,才有家的感觉.想想我的老家,屋子还在,可已经多年无人居住,只是作为一个“老家”的象征存在着.无人住的屋子,比有人住坏得还快,我们还要过几年回去修缮一下.有人说,“回不去的是故乡”,其实,不是“回不去”,是“不回去”. 屋子也是要人气撑着的,空置久了,偶尔回去,也接不起那股气儿.

年夜饭后,我们去往神树林,那里有羌族新年的祭祀活动.打着手电,穿过村子里家家户户之间高高低低的小路,孩子们簇拥在我们周围,都穿戴一新,欢叫着,笑闹着.走到高处的一家门口,一位俊俏的诚邀我们进去坐坐,我们居然就进去了.是一户殷实人家,家里收拾得干净清爽,停停当当.透过窗玻璃可以看见,一大桌人正在热气腾腾地喝酒.女人说,是她丈夫的湖北朋友过来过羌年.又热情邀请进屋坐坐,同行的几个男人居然又进去了.让男人们喝去吧,我和玉梅继续赶往神树林.其后在神树林再遇,他们说,人家那么热请,我们怎么能谢绝.估计又喝了两盅.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男人,与几个来自湖北的陌生人,在一个陌生的羌族人家,像多年兄弟一样,喝了几盅酒——因为,这是过羌年.

在崎岖山路上走了一会儿,到达神树林.树上挂满羌红,祭台已经搭好,祭火燃得正旺,只等时辰一到,释比开启法事.羌族有语言,无文字,文化如何传承呢?靠释比.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者,羌族的经典全凭释比以师徒的形式口耳相传,且是生产之余进行,学艺短则3年,长则9年,学成盖卦者屈指可数;即便学成,也必须到60岁才能独自显用释比功能.释比所诵之经,是羌族的百科全书.释比被视为可以连接生死两界而直通神灵的人,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释比,如有神山神树一样.在羌族历史上,释比扮演了巫师与领袖的角色,他的言行能感应神灵,影响社稷民生.

高书记背着半口袋粮食来了.这半口袋粮食,是他从自己家背来的,祭祀用的.时辰到了,祭火被拨得更旺,村民们开始在释比的吟诵声中祭祀山神、树神.一群身着羌族服饰的中老年女人不知何时拉起了手,开始摆动身体唱歌.她们的唱词,我以为会听不懂,结果不仅懂,而且非常懂,主要是感谢党的政策好.不知她们的祖先听不听得懂.

释比手持法器,在做法事.有的游客开始用自媒体,第一视角第一时间播送祭祀活动.有人在说:这个地方不养狗,因为会带来黑热病;很奇怪,这里出去的人得了黑热病,多半得不到正确治疗,因为外面的人不了解;只有这里的人知道是黑热病,用他们熟识的办法,一治就好.有人在查看淘宝消息,并相互交流.文化的驳杂,对冲又和谐,在此时此地显露无疑,仿佛某种隐喻.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缩影.突然感觉恍惚:在这黑夜的山上,在一群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中间,过一个异族的隆重节日……可是,自己的节日呢?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认真地过春节了.为羌年几乎感动到哭,对自己传统的春节却没啥感觉.也许,是因为城市的春节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仪式感?

目睹此景此况,突然觉得传统的仪式很有分量感,种种祭拜,其实都是跟天地万物的联通,让人明白血脉是从哪来的.回来后从资料中得知,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能依照传统方式完整举行羌年活动的村寨已经不多.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好像已经成为一句时髦的话.文化人热衷于寻找原乡,越寻找,越茫然.很多人在谈论乡愁,但我们时代共同的乡愁,似乎是金钱吧?光怪陆离之中,我们能坚守什么?纠治什么?热爱什么?……问题太大,但至少,我们可以先把一个节日过好.

散文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散文本科散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节日和散文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