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高职院校论文范文检索 和医学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和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高职院校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2

《医学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和》

本文是高职院校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和实践与思考和高职院校和医学类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于忠元

【摘 要】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重点就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实践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它既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就业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医学教育要主动服务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背景

( 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学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到2020 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遵义市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

(二)卫生服务质量需求增大,医学职业教育面临新挑战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区护理、老龄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呼唤能提供卫生保健服务、人文关爱、心理支持等新内涵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充实到各级医药卫生技术岗位.

(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贵州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更为凸显.以遵义市为例,到“十二五”初,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全市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二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三是卫生资源利用不均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亟需加强.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

(一)强化机制建设,筑牢黔北卫生服务网底

自2006 年合并升格以来,学校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积极构建政校行企社五方参与,校院(企)合作双赢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院(企)合作办学领导小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相关机构,以医助教、以教促医、医教结合、医教相长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健康运行.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提升学历等六大任务提供支撑,为筑牢黔北卫生服务网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加强内涵建设,培育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效能

(1)加强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逐步探索出“中西药并举”、“专科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中职教育为辅,兼顾职业教育培训”的办学路子,现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助产、中医学、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中药学、药学、医药营销、公共卫生管理、医学营养等13 个专业和方向.其中,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专业,康复技术、针灸推拿两个专业为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中医专业获得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未来几年将完成护理(ICU方向)、体育保健、社区康复、公共卫生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临床医学(精神卫生方向)、护理(老年病护理方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方向)等专业和方向的建设.

(2)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校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参照岗位需求开发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全程化;学校医院企业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搭建共享型网络课程平台.”

(3)加强师资建设.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学校坚持“校院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师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双师双职,校院共管”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双赢和共同发展,打造了一批“站上讲台可教书育人,坐在诊室会把脉治病,走出校门能服务社会”的师资队伍.学校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服务等纳入考核指标进行聘任,初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国内外研修、学术交流、技术服务为途径,建成五个重点专业和“六大工程”的优秀教学团队.

(4)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保障.我校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卫生职业教育教学需求.学校现有3 所直属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遵义市精神病专科医院),1 所非直属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其技术力量雄厚、科室门类齐全,既是临床教学基地,又是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场所.另外还有校外实习医院(基地)70 余家,其中医院18 家,二级甲等医院45 家、卫生防疫机构3 个、药业13 个.校外实训基地的科室设置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临床见习的需要.

学校启动了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项目建设,该基地“内基、外总、检验、影像、ICU、模拟病房”一应俱全,投资总额达3000 万元,为医学职业教育构建了集教学、实训、实验为一体的学习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中院.另外与医院建立了图像传输系统(PACS),学生在教室里时时得到快捷、便利的影像信息,教学成效显著.

此外,学校还围绕新校区建设发展规划,依托校院(企)合作组织机构,将建成一系列基于医院(药企)工作场景的护士站、病房、手术室、影像室、药房、药厂等教、学、做一体化和生产性实训基地.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几年,学校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四位一体”办学模式形成了在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格局,校院、校企合作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二是依托遵义大学城众创空间,为大学生积极搭建促进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优良平台.三是推行“院中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做”培养模式.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吃、住、行、学全在医院.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实训中夯实专业技能,做到学校里有病房,医院、药企里有课堂,实训教学实现了从学校到院(企),从模拟仿真岗位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四是推行学分制选修“第二专业”的“双”改革.五是不断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解决好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使培养的人才能深入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技术水平较差、生活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发挥作用.

(6)不断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辐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我校先后与大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附属医院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等方面的对口帮扶协议.与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和遵义医学院联办“3+3”专升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职“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英国知山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等建立合作,开启了对外交流的新步伐.

(7)发挥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科技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选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争取相关项目,协调攻关,转化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校充分整合优势科研资源,集中科研力量,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遵义市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 科研Ⅱ级) 室”为平台,完成新食品、新保健品、新药品制作工艺摸索,制剂定型,药品、食品、生物制品成分分离提取及产品质量标准摸索和参数确定,完成医院院内和个人自用中药制剂(丸、片、颗粒、胶囊等)加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进一步深化了以创新为重点的科研体系和科研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三、建议与思考

(一)明确定位,突出重点

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首先要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在社会服务的范围、领域、形式、层次、对象、效益等方面加以明确.了解同类学校的发展状况,着力培养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其次要突出重点,社会服务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水平、条件和社会服务思想、思路、策略的浓缩,是重中之重.只有突出重点,服务才能上档次、上水平、出效益.

(二)先易后难,灵活快捷

作为一所升格不久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亟待完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往往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学校还必须组建一支思想素质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反应灵活的社会服务队伍.通过制订灵活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加强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引导、管理和协调.

(三)提高认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医学类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决定校院(企)合作的深度,服务社会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外延建设的根本.社会服务既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教育教学上的诸多问题要随着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总之,医学类高职院校应该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发挥自身优势,把握重点,创新服务模式,认真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关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于忠元(1973-),男,苗族,湖南绥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史.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束语:这是关于高职院校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实践与思考和高职院校和医学类相关高职院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