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历史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影视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利弊以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历史教学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22

《影视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利弊以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例》

本文是关于历史教学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走向共和》和中学历史教学和利弊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相比传统的教学材料如教材、图片等,影视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每位需要使用影视资源的教师应该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以《走向共和》为例,可以探讨在中学课堂中运用影视资源开展教学所存在的利弊.在课堂运用影视资源,可使教材上的历史人物形象显得生动、鲜活;同时,视听结合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有更直观的感受与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也易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提升他们价值判断能力.

[关键词]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走向共和》;史观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7-0087-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化,学校教育也日趋电教化,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交流的机会也变多了.为了让课堂富有吸引力,许多中学教师早已开始引入网络的一些影视资源来辅助教学.在近代史教学一段,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某些视频片段常被用于中学历史课堂中.2003年央视播放此剧时,曾引起学术界和网友的大量讨论,有学者指出《走向共和》一剧在史观或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暧昧不清的问题,也有学者说它在宣扬新集体主义的史观、崇尚变革[1],还有学者指出剧情中存在大量的史实错误问题.但少有文章讨论在课堂上使用这些影视资源的利弊,笔者拟以《走向共和》的课堂运用为例,对把网络上的影视资源引入中学历史课堂的优势和在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做以下探讨.

一、将影视作品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现代影视作品“综合了戏剧、小说、音乐、绘画……几乎所有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元素,凭借高科技的支持,对广大受众是一场视听刺激感受的盛宴,电视剧正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当中学教师把这些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时,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影响是很大的,以下先谈谈其积极作用.

(一)使教材的历史人物形象显得生动、鲜活

历史学往往被认为是一门深奥、枯燥的学科,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历史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师到学生,多数人认为历史科的学习只需背背教材知识就可以过关,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许与教材知识的枯燥、平面、繁杂有极大的关系.历史科中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任何人都没办法回到过去去体验、感受.有人说“过往”即异国,对涉世不深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要真正认识、理解历史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新世纪以来,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其中不乏优秀者,如电视剧《乔家大院》《大宅门》《走向共和》《大染坊》《走西口》《闯关东》《芈月传》,电影《审判》《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等.将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对于学生理解过往的事情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可以从影视剧的艺术演绎中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某一段历史,像《走向共和》《审判》《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直接把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搬上银幕,确实加深了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认识,教科书的历史人物马上就变得形象鲜活、有血有肉,学生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理解也加深.

(二)视听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色彩和声音容易对人的感官形成“刺激一反应”回路,影视作品综合了戏剧、小说、音乐、绘画等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元素,能够给受众带来视听刺激.恰当运用一些影视作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走向共和》里,慈禧被还原为一个会唱京剧、喜欢养花观鸟的老太太;李鸿章苦心奔走于各国之间,为清廷游说;袁世凯有情有义;孙中山则是充满浪漫情怀的幻想家,为革命到处碰壁.这些人物一反教科书里人物平面化、呆板、无趣的形象特点,容易引发观众的关注和评议.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仍处在具象认知向抽象认知发展的层面上,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会更强一些.有声有色、画面感强、善于叙事的优秀影视作品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感受,触动其灵敏的神经,减少其模糊不清的认知,增强其学习效果.黄牧航先生曾指出:“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越古老的事物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越遥远,学生要感知的难度也就越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能力

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观众沉浸在叙事情境中往往会产生某种判断和情感倾向.许多网友看过电视剧后会在网上发表言论,以下摘录网友对《走向共和》的几条评论.

“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签订五项卖国条约,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历史已经把李鸿章钉在耻辱柱上……有些错事,做一件,你就损害了千千万万人的利益,伤害是几百年,不管你做多少好事,也无法补救,也会遭世人唾骂.”[]还有网友说:“洋务运动失败,明治维新成功,这条教训今天仍值得记取.中华民族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先在思想上现代化;中华民族当前最需要的,是民族性的批判精神,敢于自我否定,敢于取人所长,鲁迅先生那样的思想启蒙者要比一时的经济增长宝贵得多.”

姑且不论网友的认识正不正确,通过电视剧的演绎,观众包括学生对当时的人与事会有一些评判和领悟.若是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对不同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影视作品作为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可能存在的问题

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确实带给观众许多美的享受,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影视作品允许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甚至能够唤起人们对某段历史的关注,引发人们的思考,可以说“大众媒介是大多数受众获取娱乐和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当这些影视作品被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时,就有更多可能存在需要引起使用者和学习者注意的问题.比如,中学课堂大量使用的《走向共和》的某些片段,在史实呈现和价值观引导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一)影视剧存在歪曲历史的情节设计

影视作品属于艺术范畴,它不是学术,也不是教材,我们无法拿学术研究、教材编写的标准去要求编导进行创作.即使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为了情节的推进,创作团队可能会牺牲掉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这些影视作品若是被细究一番,存在知识性硬伤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比如《走向共和》的第九集出现孙中山谒见李鸿章,大谈共和、鼓动革命,被李鸿章婉言谢绝一幕.孙中山在广东巡抚衙门前、在清兵的阻拦下剪辫子的情节;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一节,情节表现为康有为在朝堂上面对众大臣的质疑、反对时,建议光绪帝斩杀几个二品以上的大员以推进变法.这几个电视情节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呈现,据学者考证,1894年,孙中山上书建言,希望谒见李鸿章,李鸿章则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不见.孙李在历史上是没有会过面的.[q孙中山上书的内容主要是“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些建议没有表现孙中山要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说到剪辫子,则是在孙中山逃到日本后才做的事.光绪帝欲召见康有为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军机处大臣先见康,后光绪帝才在颐和园召见康,而康建议杀大臣之语也仅见于其私人信札.

(二)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夸大某些史实

艺术作品大都存在通过虚构、夸张等手法突出人物的某些形象特点来表达作者的价值追求的现象.影视剧首先是作为艺术作品存在,这就决定它们会存在某些与历史学研究要求不符之处.

比如《走向共和》剧中有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辛丑条约》签订时向八国代表豪情坦言告诫和慈禧太后向侵华的八国宣战这些情节经常被作为教学资料在课堂中播放,具有典型性.为了表现李鸿章也是为国鞠躬尽瘁的救国志士形象,在剧情安排上多了一段情节——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署时带伤向伊藤博文乞求,希望减点赔款,随从感动跪地,李鸿章为国鞠躬尽瘁的形象跃然荧幕.面对八国代表的强取豪夺李鸿章又愤然告诫八国:不要瓜分中国,那样的话,会引起更多的义和团.[8]

剧中“慈禧慷慨发表宣战誓词”一幕[9],慈禧追溯明朝中期葡萄牙侵占澳门的往事,其言辞上升到为国家、民族利益的层面,有夸大史实的嫌疑.这种加入创作者的情感与价值判断的情节设计,夸大历史人物在历史的真实地位和作用,容易给人罔顾史实之感.

(三)在历史细节上出现史实错误

影视作品的创作人员可能大都没有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和学习,对一些历史专业术语、历史细节的把握不够准确、到位,在场景安排,情节、台词设计,细节呈现等方面容易出现一些专业人士看来是“低级错误”的问题.

电视剧《走向共和》在情节上出现许多错误,比如废八股、改策论问题,电视剧剧情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翁同稣与徐桐就张謇和李盛铎的“策论”试卷辩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废四书、五经文”,事实是废除据四书五经出题的八股文,剧本把张謇和李盛铎两人安排出现在同一年的科举榜上,张是癸巳年状元.事实为李是光绪己丑科榜眼,张是甲午科状元及第,两人不是同年,并且癸巳年没有举行会试.剧中第九集“医学博士”孙文拜见康有为一幕,事实是孙文从未获得博士学位,倒是在香港学过医学,并在广东中山大学开创光华口腔学科,“Doctor”应是对孙先生“医生”职业的称呼,而不是指他获得的某种学位.据庄政先生考证,孙文也没有得过博士学位.

此类错误在剧中经常出现,不胜枚举.假如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引,而直接作为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会带来不良影响.

三、影视作品作为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应遵守的几个使用原则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于人们认识某段历史有帮助,教师把其中某些特别优秀的作品引进课堂,在发挥它们优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与学生进行共同学习、讨论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运用正确的史观作引导

从全剧来说,主创人员强调“此剧不是以道德为标准,而是以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来评判”然而这样的题材标准,让该剧呈现出来的许多历史细节颇受学界的质疑,多位学者都对这部电视剧呈现的历史情节及体现的历史观做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剧名为“走向共和”,而引领这一历史大潮的主要人物孙中山则被边缘化、矮化,大力宣扬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功绩,给观众感觉“辛苦地为中国找出路的人,都是有能力、有作为的改革家”.这些剧情的呈现,让人以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到底该如何做出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在剧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这种模糊的判断标准容易造成人们的认识混乱.电视剧与教材两者各执一词,没有一个良好的指引者在中间做恰当的引导,学生在认知上无所适从是自然的事.由此可见,教师应注意严格筛选教学资源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切不可盲目使用影视资源.

(二)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毕竟不是真实历史的再现,它是对历史的演绎,遵循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某些历史细节上未必做得到完全符合史实.正如龚书铎教授指出的:“电视剧和历史教科书不同,历史教科书要完全根据史实,不能虚构,电视剧则必须有虚构.”中学生正是判断力、情感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历史课堂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和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假如教师在使用影视作品这些教学资源时不作分辨、筛选,且在课堂上不加以适当的引导,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和干扰.

结语

影视资源以其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彩弥补教材内容静态、单调的不足,即使是一些存在问题的作品,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在使用时如果能选取典型材料,目的明确,并且能做好知识与价值观的引导,把握好分寸,还是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来增强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形象认知,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培养其良好的历史素养的.

比如上述视频虽然有夸大历史事实的嫌疑,但是教师可以在播放结束后,通过提供史料与学生一起探讨、辨析、得出结论,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视频里哪些地方是恰当呈现,哪些地方是过度演绎.经过这样的辨别,更可以让学生辨清历史真实与艺术演绎的区别和界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加选择不加引导地播放视频,甚至是以视频代替课堂教学,则是不可取的做法.

概而言之,相比传统的教学材料如教材等,影视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这是每一位需要使用影视资源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和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历史教学杂志

中学历史教学杂志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期刊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该文汇总: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走向共和》和中学历史教学和利弊方面的历史教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历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