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民间文学相关论文怎么写 与非遗视阈下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间文学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28

《非遗视阈下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该文是民间文学类论文范文集和非遗视阈和高职语文和民间文学相关论文范本。

  【摘 要】本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分析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素质提升等作用,提出借助壮族民间歌谣的“诗律美”特点与近体诗作对比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依托柳州为山歌文化“圣地”,开展山歌创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搜集壮族民间文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征文比赛活动,创建“广西壮族民间文学”文化长廊,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民间文学 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127-03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各民族薪火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及民间艺术也以丰饶优美著称于世,特别是地区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的一颗颗璀璨明珠.然而,随着农村城镇化及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那些能够表明当地或国家特征的“非遗”文化正面临着失却自我或因文化生态的改变而面临着日趋衰亡的危险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教学宣传,挽救、保存和创造性地传承“非遗”文化将是当前我们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职语文本身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人文性,把属于“非遗”的民间文学资源创造性地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既能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潜移默化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试以“非遗”中的壮族民间文学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融合问题作一番专题探讨.

  一、壮族民间文学资源概况

  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体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体的歌谣、谚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壮族先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并在民间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神话.有讲述壮族先民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布洛陀》《姆六甲》《盘古》,等等;有反映壮族先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布伯》《特康射太阳》,等等;还有反映壮族人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的《谷米和衣服是怎样来的》《牛的来历》,等等.

  第二,长诗.包括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壮族英雄史诗《莫一大王之歌》以及反战乱长歌《嘹歌》,等等.

  第三,传说.有反映人们不畏强权、英勇斗争的瓦氏夫人、冯子材、刘永福、侬智高等历史人物传说;有刘三姐、莫一大王等虚拟的人物传说;有《鱼峰山的来历》《岩刚河的来历》等风物传说;还有《五色糯米饭》《歌圩的来历》等习俗传说.

  第四,民间故事.它是以丰富的想象为其特色,取材于生活,塑造的是生活中的无名英雄形象,包括《一幅壮锦》《青蛙王子》,等等.

  第五,民间歌谣.壮乡素有“歌海”之称,有古歌、时政歌、仪式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童谣,等等.

  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是壮族先民集体创作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壮族先民的自然观、劳动观、道德观以及审美观,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实用价值、文学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教育价值.它们既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高职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壮族民间文学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壮族民间文学反映了壮族的社会生活,聚焦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奋斗史,是壮族民众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包罗万象,形式多样,而且千百年来,那些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学已深深地植根于壮族民众的心底,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高尔基说:“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可见,优秀的民间文学具有与教材中的作家文学同等的文化价值,是高职语文课程宝贵的人文教学资源,具有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素质提升等诸多应用价值.

   (一)知识传授.壮族民间文学是壮族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壮族民众智慧的结晶,积淀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如政治历史、自然科学、宗教信仰、地方风物、语言文字、民俗文化等知识,被称为壮族的“百科全书”.一是历史知识.从《瓦氏夫人》作品中可知壮族明代抗倭史;从《冯子材》作品中可窥甲午战争史;在壮族民间,还有太平天国、抗法战争、左右江革命系列历史传说.二是习俗知识.从《三月三的由来》《五色糯米饭》《达汪》《泼泥节的传说》《刘三姐》等传说中可知壮族的节庆和婚恋习俗文化.三是对联知识.从围绕壮族文人刘定逌的《一副妙联加姻缘》《写春联讽笨财主》《席间对对壮声威》等传说可知对联相关文化知识.四是生产生活知识.壮族虽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普遍使用文字的历史却很晚,因此,许多丰富的自然知识及生产生活知识多为口耳相传,如“东边天空挂彩虹,明天太阳红通通”“黏米酿的酒,越陈它越香”等,这些民众总结出来的生活常识通过口述或演唱延传至今.将壮族民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既可以借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大力的宣传壮族民间文学,尤其是已被列为“非遗”的文学,又能丰富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非遗”文化.

  (二)思想教育.优秀的民间文学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浇灌学生的心田.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故事和富有诗韵的歌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向善向上的健康心理.壮族民间文学既是壮族的百科全书,又是千百年来壮族民众的娱乐工具和教育范本,具有较强的寓教于乐的功能.许多作品中有大量彰显壮族民众爱国、善良、正直、勤劳、勇敢、和谐、诚信以及文明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的内容.例如,有《解父子》《解冤仇》等以和谐为主题的篇章;有《布洛陀》《三子争“孝”》《一幅壮锦》等以规范伦理道德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有反映壮族善与恶、美与丑等行为规范的道德长诗《传扬歌》;有《瓦氏夫人》《冯子材》《刘永福》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传说;有以《偷天》为代表的赞美劳动题材的作品,还有许多与教育相关题材的寓言故事和民间歌谣,等等.这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引价值,也可以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教材,具有不可估量的娱乐和审美作用.

  (三)文化熏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自觉抵制西方国家一些腐朽的、媚俗的低层文化侵蚀,民族文化才能繁荣昌盛.壮族民间文学是壮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创造、琢磨、加工而成的文化精品,既是中国璀璨绚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又是壮族民众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念等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一首“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的童谣能打开孩子对大千世界的第一扇窗,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培养民族气节;一本优秀的壮族史诗《布洛陀》能让壮族学生了解到本民族在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宗教活动情况以及布洛陀作为壮族民众的人文始祖的精神偶像的来历,促进民族团结;一场场歌圩擂台比赛和一首首富于韵味的山歌能让学生诗兴大发,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抒发内心情感,指引他们延续壮族山歌的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氛围能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延续民族文化的根脉,吸收健康的文化精神养分,当他们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不至于忘本.

  (四)素质提升.教育是学校永恒不变的主题,“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有光明正大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灌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从中也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综合素质大致包括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做人以及会做事等方面的素质.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东西的.”这个“美”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壮族民众创作的民间文学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其实质是一种“实用美”,民间文学实用美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朝向善向上的方向前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转变思路,深入挖掘,将壮族民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黑格尔说:“民间文学是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不论是主题各异的浪漫神话、绚丽多彩的民间故事、讽喻各异的寓言,还是质朴清新的歌谣,它们都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其核心是凝聚着一个民族的魂.民间文学丰富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从中了解本民族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联;其本身的娱乐性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较大的帮助;它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思想教育功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教化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因此,作为壮族地区的高校语文教师,要转变思路,深入挖掘壮族民间文学资源,努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壮族民间歌谣的“诗律美”特点与近体诗作对比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广西是壮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尤以壮族民众“善歌”,区内多有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言理、以歌叙事等演唱文化习俗,他们口耳相传,生活在这里的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歌谣“篇幅短小、形式押韵”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对歌谣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基础.壮族歌谣的句式及韵律与近体诗的特点基本相似,句式上多为七言四句体,韵律上多押一、二、四句平声脚韵.这些特点有利于融入教材中的近体诗教学.例如:

  三姐唱歌滩过滩,唱到柳州小龙潭;

  三姐骑鱼升天去,八月十五再下凡.

  歌中的“滩、潭、凡”等字押“ɑn”韵.教师在讲解押韵知识点时,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给学生观摩领悟其中的韵味.为巩固相关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新时代特点创作歌谣.此外,壮族歌谣还有腰脚韵、勒脚韵、头脚韵等,例如:

  早晨出村边,听见歌声响;

  是谁把歌唱,早早上山冈.

  歌中的“边、见”押“iɑn”韵,“上、唱”则押“ɑnɡ”韵,即偶数句中的第二或三字与上一句的尾字押韵,即为“腰脚韵”.

  经过上述的观摩、讲解和练习,学生对诗歌的押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学习教材中的近体诗内容也就能轻松应对了.此时,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要讲解的诗让学生将壮族歌谣与近体诗在用韵上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异同.例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此时,学生会借助歌谣的韵律知识轻松地找出此诗“魂、村”等字皆押“un”韵,但只押脚韵,而无上例歌谣中的腰脚韵的特点.通过民间歌谣与文人诗进行对比阅读教学,能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依托柳州为山歌文化“圣地”,开展山歌创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人称“壮乡人人会唱歌,壮乡是山歌的海洋.”柳州是壮、汉、侗、苗、瑶等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非常浓厚.传说柳州鱼峰山是壮族歌仙刘三姐随江漂至此地骑鱼升天之地,刘三姐山歌传至柳州,如今柳州鱼峰山和江边公园已成了山歌文化的“圣地”,每逢周末、壮族“三月三”和春节等休闲时节,山歌爱好者都会不约而同到此即兴和歌,有时政府或社区也会在传统节庆日组织山歌比赛.山歌富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它擅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同时讲究诗的平仄韵律.因壮族素有“以歌代言”的习俗,故山歌既具有诗韵美、诗学艺术美,又具有音乐的旋律美等特点.作为柳州高校的语文教师,教学时可凭借柳州为山歌“圣地”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到柳州鱼峰山、江边公园等地开展山歌创作及与山歌爱好者交流互动等活动,还可现场挖掘山歌达人或山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讲学和指导.通过观摩学习、写作训练和民间专家进课堂指导等活动来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创作水平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实现语文课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积累、会创作、会表达的能力.

  (三)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搜集壮族民间文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诗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活动更为可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中把实践环节纳入了教学内容,计8个课时,占期末总成绩的20%分值.语文教师可利用实践课时间以“我爱壮族民间文学”为主题活动,带学生到柳州附近壮族聚居村屯走访调查,或到当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利用周末、假期时间让学生回家开展调研及搜集民间文学,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爱上网的特点,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等等.为使学生有实践的获得感,教师可将学生实践搜集到的民间文学及自创的歌谣编成“壮族民间文学手册”,并进行评比.通过实践调查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调研的艰辛中长知识,在实践中长才干.

  (四)开展征文比赛活动,创建“广西壮族民间文学”文化长廊,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前几个环节的语文教学实践环节后,学生对壮族民间文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此时,语文教师可借学生创作兴致有余,开展以“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征集壮族民间文学活动,将征集到的作品分类在学院教学主楼各层走廊按前言、民歌民谣、传说故事、民间谚语、俗语等五个板块开辟“广西壮族民间文学”文化长廊,每个展区分别设“学生作品墙”和“民间作品欣赏墙”,供学生欣赏.借此以赛促学,在教学楼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将“非遗”资源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既是高校教师依法宣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高校教师要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中的壮族民间文学,并通过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将之巧妙地融入高职教学中,不断创新,积极引导高职生向善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保护和继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桂秋.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211

  [2]陈金文,等.壮族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196

  [3]黄桂秋,曹俏萍.刘三姐歌谣[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88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XGZJG2017B082);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维度下的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大课堂联动机制研究”(GXGZJG2017B163)

  【作者简介】刘亲荣(1974— ),女,广西灵川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黎 原)

民间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民间文学论文选题

民间文学论文

上文评论: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非遗视阈和高职语文和民间文学方面的民间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民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