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农村养老类论文范例 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问题基于滇东南L县Y村的案例分析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村养老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10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问题基于滇东南L县Y村的案例分析》

该文是关于农村养老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城市化和案例分析和滇东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在城市化加速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农村养老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以滇东南L县Y村为例,剖析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给农村养老问题带来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方式变化使农村农业收入变得不稳定,养老经济来源受阻,同时城市化的功利思想传入也影响了农村村民的养老观念;(2)农村人口流出时农村老人与子女分居城乡两地,加上流出人员“半城市化”身份的压力,造成子女养老意愿的断裂;(3)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农村的人际关系格局,削弱了农村老年人原有的社区支持,但是应有的配套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发展滞后,造成农村老人老无所依.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养老;人口流动;生产方式;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C 91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8)01-0015-08

The Problem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in the Countrysi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 Case of the Y Village of L County in Southeastern Yunnan

MA Lingang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ing the aging of rural population of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ese rural supporting. The author takes the Y village of L County in southeastern Yunnan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rural old age.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rural supporting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kes the rural agricultural income become unstable, therefore, the economic source of the pension is blocked; (2)when the population flows out, the rural old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are depart from the urban and rural, companying with the pressure of the “semiurbanization” status, the old of rural cant be cared; (3)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anges the rur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atterns, which weakens the support of the old from the community, but the social pension system was lagged, and the final result is that the old in the rural area can rely on nothing.

Keywords: urbanization; provide for the aged in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mode of produc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一、城市化加速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如1977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76%.但是城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稳步推进,如图1数据所示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访问于2017年6月28日.,我国的城市化率在1978年后不断攀升.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城市化道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二元性:即以城市地域经济和人口集聚而呈现的扩展型城市化和农村地域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与劳动力转化和建立农村城市(小城镇)而呈现的集聚型城市化,后者即通称农村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过程里,不管是扩展型城市化还是集聚型城市化,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以2009—2013年的4年为例,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约推进175个百分点,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按135亿算),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人口数约为23625万人,即每年23625万人口进城.每年23625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必然给我国的农村的人口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推进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从2000—2010年的10年里,我国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明显,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200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占全体农村人口的1090%,65岁以上人口占749%,整个农村社会初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到了20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全体农村人口的1493%,65岁以上人口占1005%.10年里,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升,60岁以上老年人增加了13735万人.同一时期内,2000年,我国总体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1047%,65岁以上人口占的711%;到了2010年两者所占的比率则分别为1332%和89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走在全国平均水平之前,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显然,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是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走在全国平均水平之前的主要原因.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可以认为城市化加速了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在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两个问题的重叠给我国当前的农村养老造成了什么影响?

通过回顾以往学者研究知道,对于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家庭保障、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保障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多元化三个时期.然而,保障多元化在西部贫困山区并没有成为现实,因此,家庭养老成了我国西部山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劳动力大量流失大大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力量,此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如何完成自己的养老呢?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城市化都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里不可避免的问题,笔者计划以城市化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影响为出发点,以滇东南L县Y村为案例,展现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老年人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我国养老问题研究的概况

  孝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作是我国家庭结构的文化基础之一[2].因此,在传统社会里我国的居民养老方式主要是家庭养老(或称居家养老),家庭结构是居民养老的重要影响因素.1983年3月7日,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究讨论会”上针对当时学者们提出的“空巢”现象指出中西亲子关系的差异[3].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抚养和赡养关系上,西方的公式是F1→F2→F3→F4,而中国的公式是F1F2F3F4(F代表世代,→代表抚育,←代表赡养).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简称“接力模式”.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别就在前者不存在子女对父母赡养的义务.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经历了约25年的集体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集体养老的居民养老方式应运而生.之后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养老模式回归到家庭养老的同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开始出现.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辅、同时还存在少量的集体养老的居民养老局面[4-5].回看学界对养老问题的研究大致遵循以下基本脉络:21世纪前,相关研究很少,且大多并不是以养老问题为核心议题进行研究,而往往集中在传统文化、家庭结构等相关议题上;步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增多——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养老模式、养老内容等方面,之后慢慢集中到养老政策、养老保障以及养老具体的操作内容等方面.

(二)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概况

养老问题的研究发展至今,各类学者在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上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并在学界达成了一些共识.如今,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障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三种基本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藉;集体供养主要针对极少数无子女且无继(养)子女家庭,是由集体出资请专人照顾老人生活的方式,又可分为五保户和敬老院两种具体形式.集体供养方式取决于集体的经济状况,在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的农村地区,集体供养制度难以保证被供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养老保障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政部在全国推行建立的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积累式养老保险.其中,集体养老只涵盖很小一部分老人,社会养老保障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对今后一二十年内要进入老年期的老人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家庭养老则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格局,自我供养和子女供养是两种主要形式,但经济供养水平都很低,只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活.

  由于我国当前处于特殊的城市化转型时期,农村养老问题与城市化问题相互碰撞,所以当前学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这一类关键词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留守老人”的成因、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等内容[6-9].

  究其根本,我国农村社会之所以会出现“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养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化的推进;还需注意的是,城市化的推进给农村带来的不只是劳动力的流失,还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内容,这些都是农村养老问题出现的根源.因此,要剖析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还必须回到我国当前城市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那么,在讨论农村养老问题的同时,我们又应该如何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呢?

(三)关于城市化内涵的界定方法

  关于城市化的内涵,目前并无定论,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要对各个学科的城市化的定义做出整合并非易事,在此仅简要叙述几种典型的观点.关于城市化的内涵,最简单的论述应该是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的论述[10]: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此种论述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全面、严密的论述,但是却相对模糊,难以量化操作,且在城市化的表现上忽略了不少社会、经济因素.陈明星等人则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四个维度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11].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城市化的测量研究方法,但是该体系从人均用电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指标测量社会城市化的方法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学者试图整合前人研究,对城市化作出完整准确的定义.欧名豪等人系统整合前人对城市化的而研究,指出城市化的内涵应该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六方面的内容[12].这样的界定不失为一种全面、准确的界定,同时也是一种复杂、难以操作的界定.

  综上所述,要想简洁、全面、准确且可操作地界定城市化这个复杂的概念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笔者结合本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如下: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产业结构向城市化产业结构转换、人际关系由传统向现代城市化的变化过程.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对城市化的定义,这是一个从农村的视角出发,以剖析城市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为目的而对城市化作出的界定.

三、城市化对滇东南L县Y村的影响

(一)L县Y村简介

L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距离省会昆明206km,地处四州市交汇处,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47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74km2,总人口418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62人,占总人口的141%;少数民族人口61213人,占总人口的146%.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31850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28∶407∶365数据来自于L县统计局..Y村指的是自然村,在行政上为率属于村委会的村小组.位于L县西南边界,地处三县两市(州)交界处,距离当地县城约25km.全村有193户741人,其中202人外出打工,37人外出上学(包括初中、高中、职业学校以及高等学校),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总共有90人.

  Y村地处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交通十分不便,2014年才通公路.Y村农业发展落后,至今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土地大部分在山坡上,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种,分界线为一条人工开挖的位于山腰中部的引水渠,引水渠也仅仅是每年4月底至7月底有水,近年来因过度栽种桉树由澳大利亚引进的一种速生树种,有生长周期短、生长环境要求低、生物排他性极高等特点.在干旱地区栽种桉树,桉树会变成“地下抽水机”“地下抽肥机”,迅速吸收有限的水分和养分,使其他植物再也无法生存,桉树叶子会周期性掉落.桉树树干是高质量的造纸原材料,树叶可提炼桉油用作工业原料和药用原料.、上游工业用水增长以及气候连年干旱等原因而常年无水.Y村的水田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坡度较小的山腰底部和山谷地带,夏秋季节种水稻,冬春季节种小麦、油菜、大豆等;旱地分布在地势较高、坡度较大的山腰顶部和山顶地带,以前一般夏秋种玉米、烤烟,冬春种小麦,如今绝大部分已经栽上了桉树.

  Y村的旱地很大一部分处在坡度极大、牛车马车都无法到达的地带,农作时只能依靠人力挑、扛、背等方式运送农肥、水以及收获的粮食.在以前水资源充足的时候,Y村的水田还能正常种植,但是如今,由于水资源供应量大大缩减,Y村已经连续多年没有种植水稻,转而依据政府规划,今年种菜、明年养花,收入变少且很不稳定.为了能顺应潮流实现土地流转以进行规模化种植,在Y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挖掘机于2014年开进Y村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作业,可是因为地势本来就极其不平整,所以土地整改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把以前易于种植的表层土壤翻到底下,把底部贫瘠、难以种植的红壤翻到了田的表层.最终结果也和村干部预期存在较大差异,Y村至今没有实现土地流转.

(二)城市化对Y村的影响

  Y村属于典型的边远贫穷山村,但即使在这样的山村,城市化的影响也很深刻.

  第一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不可否认,Y村虽然地形条件恶劣,但是土壤肥力却很不错,在风调雨顺的年岁里,Y村一等地水稻产量达10500~12000kg/hm2,最好的旱地产量达6000~7500kg/hm2,玉米产量达9000kg/hm2.但是如今,如前文所述,Y村农业用水供应基本中断,无法种植水稻,居民对此意见颇大.

第二是劳动力人口的流出.如前文所述,Y村总人口为741人,其中老年人、儿童等非劳动力人口大概有250人左右,而外出打工的却有202人,约占总劳动力人口的40%.流出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村看望老人,一部分人虽然回家频率高一些,但在家里的时间都不会长.就这造成村里留守的人员就只剩下老人、儿童、一部分妇女以及少数的劳动力.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Y村的人际关系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受人口流出过程中从城市带回的理性、功利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网密度降低;另一方面是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前种植水稻时,在夏栽秋收时经常出现村里群体之间通力协作的过程水稻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种类,需经历育苗、整地灌溉、移栽、收割脱粒等过程.Y村由于没有农业机械化,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整地灌溉、移栽、收割脱粒三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因为水稻移栽很讲究时令,但是因为水资源及劳动力的限制,Y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整地灌溉和移栽的工作,所以Y村种水稻的年岁里产生了这样的分工:整地灌溉从上游开始,先集中村里男性劳动力完成上游的灌溉任务,然后上又集中女性劳动力开始移栽秧苗,同时,一部分男劳动力继续留在上游负责移栽时的秧苗运送工作,而其他男性则转移到中游、下游继续整地灌溉,为之后的移栽做准备.这样,当水流过下游田地时,整个村落的秧苗移栽也就完成啦.对Y村而言,水稻成熟后的收割也是需要抢收的——在水稻收割的季节,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Y村所处区域经常会发生强降雨,成熟的水稻让水一泡就会出芽,所以水稻收割必须及时,这也就产生了Y村一年里新一轮的分工协作:这次先上场的是女性,她们先合作收割水稻,并捆好立在地里风干,风干之后男性上场进行人工脱粒.收割、脱粒的整体运作过程与整地灌溉、移栽大概一致.,整个水稻生产流程把村民牢牢捆在一起.如今不种水稻,村民之间的合作减少,很多关系也就因此而淡化.

四、城市化与养老在Y村的碰撞

(一)从城市化内涵的三个层面来看Y村的养老问题

在此再次强调本文所关注的城市化的内涵.本文界定的城市化的内涵是指从农村的视角出发,城市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触角伸向农村之后,种地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挣钱;同时,由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夺走了农村农业发展的资源、市场等优势要素.第二是人口的流动.种地不挣钱后,村民们自然得另谋生路,此时碰上城市扩张需要劳动力,于是在村里挣钱困难的推力和外部世界挣钱容易的拉力之下,大量村民走向城市.第三是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城里的村民回村后,带来新潮的思想,加上搁置的农业生产已不能继续维系村民之间原有的关系,于是村民间的人际关系也开始走向“城市化”.

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保障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指的是由家人负责老年人的供养,但是,当农村劳动力流出之后,老人们老无所依,只能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都无法实现,因此它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当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依然停留在社会救助的水平,收益面很小,对老人的而支持力度也不大,并且还存在受助资格的评定人为操作等问题.具体到Y村,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家庭养老,在子女外出的家庭里,老年人只能自我养老;笔者没有在Y村发现集体养老的现象;至于社会养老保障,在Y村体现的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简称低保).Y村的低保名额十分有限,享受资格分配一直在村里备受议论,对老年人养老的帮扶作用同样十分有限.

(二)农村生产方式和居民思想文化发生变化,削弱了养老的经济支持和文化支持

  对Y村的养老而言,农业生产的变化造成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它彻底打破了Y村原有的生产格局,打破了Y村老年养老的资源依赖体系.

  1生产方式变化削弱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持

Y村作为传统农业社区的时候,老年人可以维持低水平的养老.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自我养老,只要有地种,只要人够勤快,就不至于饿肚子.但是近年来,一系列的问题打破了Y村原有的养老体系.

第一,水的问题.水源中断使传统的水稻生产难以维持.三年前,Y村曾试图恢复水稻种植,没有水,农户们就买上水泵,把村里地势低洼处的地下水抽到地里灌溉.最后,秧苗得以成功移栽,但是村里有限的地下水不足以维持水稻的生长,因此不少秧苗干死了,活下来的秧苗在秋收时收成也很不好.

第二,土地整改的问题.Y村为了招商引资,实现土地流转,动用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试图把全村的土地推平,结果整地效果有限,却把以前埋在地底下的生土、碎石等翻到地的表层,把原来地表的肥土埋到了地下.要恢复Y村土地的肥力,只能靠农家肥.但是现在村里养牛、养猪的人家很少,找不到那么多的农家肥.也就是说,当前Y村土地的肥力是很难恢复的.

第三,村民收入变化的问题.没法种植水稻后,当地政府也在寻找替代作物,配合L县“一叶四花一果L县委领导提出的农业发展政策,即:一叶为万亩烤烟,四花为万亩万寿菊、万亩灯盏花、万亩除虫菊、万亩玫瑰花,一果为万亩高原水果(主要是梨).”的农业发展政策,Y村落实的是四花中的两花:万寿菊和玫瑰花.种植万寿菊,可以当年种当年收,收入能在27000元/hm2左右,虽然比不上水稻,但也可以有点收入,比让土地荒着好.但是万寿菊采摘耗时耗力,而且花粉有轻微的毒性,长期在地里劳作极易引起花粉过敏,所以第一年村民大多都种了这种花,可第二年就很少有人愿意继续栽种.Y村还种植过法国千叶玫瑰,三年后收获.种植后的第三年,负责收购承包的公司却不出面收购.

  2思想文化变化削弱农村养老的文化支持

  Y村农业生产的变化对村民养老带来的影响除了削弱经济支持外,还存在一些非经济方面的影响.正如学者张友琴指出,城市化使农村家庭利益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在家庭里的地位下降[13].具体到Y村,可以这样理解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变化:在以前种植水稻的年月里,Y村的农作物世代都是水稻,村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因此子女对老年人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养老的问题上也不敢有所怠慢.再者,老年人在村里生活几十年,必然能够积累一定的权威,这种权威也让老年人在自己的养老问题上多了一些话语权.城市化过程中一些新潮思想在农村的传播让老年人在村里的权威逐步解除,老年人在家里的地位也就大不如从前.这样,子女赡养老人就完全是出自一种传统的孝道,但是孝道在生产变化的过程里也受到了冲击.城市化重组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冲击了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功利思想对孝道冲击严重,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加入了不少算计的成分.生产方式变化打破原有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持体系,城市化过程又解除了原有农村养老的文化支持体系,这是农村养老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首要问题.

(三)“半城市化”的人口流动造成子女无法、无力完成养老义务

承前所述,Y村农业生产的变化使得当地农业收入变低且变得不稳定,所以Y村很多村民选择了外出谋生,这又给Y村老年人的养老带来新的问题.

  1老年人与子女分居城乡,无法完成养老义务

  Y村劳动力流出给养老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老年人与子女分居两地,使部分老年人无人照料.虽然外出的子女在观念上觉得赡养父母、照料父母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青年人一般外出的距离远、时间长,如果经常回家,交通成本就升高.更重要的是,城市里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一旦有事回家,他们往往会失去已得到的工作,机会成本非常高.对于已经在城里定居的中年人,“常回家看看”很大程度上就只能是暂时的,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在精神层面思念子女的需求.

在Y村的老年人中,老人与子女等亲人联系也不方便.老人根本就没法学会使用手机,这使老人与亲人的联系受到了限制.

  2流出人口“半城市化”的问题造成子女无力完成养老义务

  学者王春光指出,半城市化概念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系统之间的不整合,即城市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不衔接和不整合,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市场系统与社会、体制和文化之间的不整合;第二层涵义是社会不融合,表现为不同城市人群在生活、行动等实践层面之间相互不融洽、隔绝和排斥等;第三层涵义表现在心理上的排斥、歧视和不认同.这三层涵义是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的,系统间的不整合导致社会的不融合和心理的不认同,后两者反过来也会成为系统不整合的根据或借口,从而强化系统的不整合问题[14].Y村村民流入城市后,仅仅参与了城市经济系统(市场系统)的分工,而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系统、体制系统和文化系统之外,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圈依然是在农村社会就已经建立的关系网络,无法融入到城市的其他群体之中.

  村民们本着挣钱养家的理想来到城市,迎接他们的是恶劣的生活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冷漠的工作关系.在城市里,他们的力量是薄弱的,他们仅仅实现半城市化,自己生活依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他们还得谋划着回家为自己的子女建新房,供养自己的子女,还要为子女准备嫁妆、彩礼等.不是他们想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而是他们没有多余的能力赡养老人.

  城乡分居、骨肉隔离,使Y村老年人不但享受不了应有的天伦之乐,而且还不得不担负起照顾自己、照管家庭的重任.

(四)传统邻里帮扶关系消失,现代养老保障体系滞后

  1村民人际关系理性化,邻里帮扶关系消失

  社会学家以社群网,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的对象,把城市化过程看作是社群网的广度不断扩大、密度日益降低、人际关系逐渐趋向专门化与单一化的过程;或者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马克斯·韦伯对城市定义就是一个“有着特殊政治管理结构的社区……”等等[12].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现代思想流入Y村,逐步改变了Y村内部的人际关系,加上生产方式变化,村民们集体协同劳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人际关系逐步理性化.

  Y村原有的社区养老体系中,发挥主导力量的是家庭,但同时邻居好友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村内人际关系的弱化使邻居之间的帮扶越来越少,独居老人或留守老人得到的社区内的支持也逐步萎缩.

  2社区力量发展不充分,现代养老保障体系滞后

  城市吸收了农村的劳动力,但是对劳动力背后的事项却置之不理.如前所述,仅仅实现半城市化的农民工只是在为城市建设出力,却被城市的社会、福利体系挡在门外,而留守农村的老年人也被社会所忽视.有学者指出,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为老服务意识淡薄[15].农村集体力量弱,为老服务意识淡薄是事实,但笔者认为关键点是社会、国家对农村留守老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在政策上没有对留守老人的优待,村集体也没有照顾留守老人的责任和能力.就Y村而言,上级部门没有下拨针对留守老人养老的财政资金,村集体没有为老服务的资本和人力,也没有为老服务的设施,仅有的撤点并校后留下的小学校园被用作老年协会,里面只有几套桌椅,成为低龄老人和健康老人打、跳舞的地方,并不能真正实现为老服务.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严重滞后.仅有的农村福利制度,如低保、新农保、农村合作医疗等要么覆盖面过窄,要么发展不成熟、参与率低;要么效果有限,没有对农村老年人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是当前我国不少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城市化过程破坏了农村原有养老支持体系、吸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后,也应该尽快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五、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中,追求效率的经济规律扰乱了Y村原有的生产格局,使Y村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居民思想的合理性程度不断提高;区域性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城市的扩张吸走了Y村的劳动力,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半城市化”的流动人口;区域转型、城市化的过程向农村注入大量功利、算计的思想,整个社区的居民关系网络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从生产方式的变化,到劳动力的流出,再到人际关系的理性化,城市化的浪潮逐步肢解Y村原有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零件,并把Y村的“社会结构部件”碎片化地吸收到区域化甚至是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之中.这样的结果是:原来相互联系紧密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经济运作、社会关系、本土知识变得相互分离,原有的“社会结构”支离破碎,变成几块被迫卷入区域发展和城市化浪潮中的“碎片”.社区还在、人还在,只是社区和人立足于“碎片”之上.这样的碎片化融入区域发展之后,在城市化浪潮中滋养着大城市的发展,使Y村发挥了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结果是Y村整体的没落.养老问题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问题之一,已经凸显了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会的不良影响.

  我国现在正面临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在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农村养老问题被凸显出来.如何在人口的转型过程中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水平,是学术界目前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融入城市化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融入城市化的单位应该是整个的、完整的“农村社会(社区)”,而不是被“肢解”后的社区的碎片,只有这样,农村社区才能在城市化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常增长.当前我国农村社区融入城市化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全面分析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还需更大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106.DOI:10.3321/j.issn:0375-5444.1999.02.002.

[2]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5.

[3]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0(3):7.

[4]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4(5):39.

[5]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

[6]陈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因的社会学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0(12):36.DOI:10.3969/j.issn.1674-4802.2010.05.008.

[7]王学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6.

[8]姜先清.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理性选择的探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4:5.

[9]唐颖丽.过渡时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2(11):149.

[10]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3.

[11]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DOI: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01.

[12]欧名豪.城市化内涵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13.DOI:10.3969/j.issn.1671-7465.2002.04.003.

[13]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厦门市个案的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112.

[14]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107.

[15]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25.

农村养老论文参考资料:

农村经济论文

农村教育论文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该文结论,上文是大学硕士与农村养老本科农村养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城市化和案例分析和滇东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