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学作品论文怎么写 和评介电影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翻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学作品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09

《评介电影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翻译》

本文是文学作品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文学作品和评介和电影文学作品方面论文怎么写。

张 兵

(南宁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00)

摘 要: 本文评介了电影作品中语言翻译的由来及现状, 同时回顾了中国电影的翻译过程, 并分析了现状. 探讨了六种翻译方法并分析了相关的电影作品, 以期提高电影作品的翻译, 帮助观众更为深入地领悟电影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 电影; 作品; 翻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5.054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8) 05—0174—03

一、 引言

电影诞生之初,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全球交流工具. 这对于最初的无声电影时代, 此观点可谓正确, 因为当时没有语言的对白, 没有字幕, 更无需在不同字幕间进行翻译. 尽管电影的某些图片可能包含一些独特的文化标记, 此会造成拥有不同源文化的外国观众在理解上稍有困难. 然而, 由于这些文化标记可以很好地附于其图片中,因此即使没有语言的对白, 外国观众仍可以简单地识别电影中的人物特征. 往往早期的无声电影描绘对象都不需要任何文化翻译. 如早期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 , 在描绘火车到站, 打斗场景, 工厂实境等都能很好地跨越文化的差异. 直到后来的电影开始注重叙事结构, 电影对白及字幕继而出现, 电影的翻译才由此诞生.

由于字幕的引入, 叙述或对话等继而需要出现在一个空白的屏幕上, 再加上需要满足日益复杂的各种电影场景, 简单地带动了电影的翻译需求. 大多数电影对白并不复杂也不冗长, 主要为了满足观众不同程度的读写能力. 这使得电影翻译比文学翻译更为容易. 但同时电影翻译也有其独特的风格,翻译者需要选择是否追求逐字翻译, 或是一个基于源语言的意义上的翻译. 由于电影对白是基于电影场景描绘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无形中帮助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初期电影引入声音时, 其普遍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因此, 初期有声电影的创造集中面向本国同一语言文化的观众群体. 人物在电影中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可以表现不同的身份.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多种形式, 如不同形式的语气, 区域发音, 或其他社会特征, 从而方便了演员通过他们说话的方式描绘角色的差异, 而不是像最早的无声电影一样通过夸张的动作, 表情, 或服饰来表达. 这也为角色发展引入了一个微妙点. 这一微妙点虽然没有立即发挥作用, 且其夸张的动作和服装仍是一些现代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声音的引入已经一定程度上帮助导演和演员避免过于依赖夸张.

初期的有声电影为了试图保留一些电影的普遍度而创造了多种语言版本, 即 “双重拍摄” . 即通过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工作人员拍摄同一个场景, 继而创造另一个语言版本. 在某些情况下, 懂得多语种的演员会参与可能会同时出现在两个或三个语言版本的版本. 比如早期电影 《让 · 雷诺阿的金色教练》 就同时拍摄了英语、 法语和意大利语三种版本.然而多语言版本的拍摄过于浪费时间和资金, 因此电影的翻译显得极为重要.

二、 电影翻译的回顾

1.电影翻译的阶段划分

电影最初的形式是无声电影, 继而转变成有声电影,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电影也越来越国际化, 从而导致了电影翻译的产生. 在中国, 电影翻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完全处于摸索阶段或起源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电影翻译进入了发展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电影翻译蓬勃发展. 因此, 电影翻译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原始到高速发展, 从基本到历练的过程.

2.电影翻译方式的变革

电影翻译的方式自诞生后, 随着观众对电影的喜爱, 电影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电影翻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20世纪10年代中期, 出现了放映电影过程中进行剧情的讲解需求. 20年代, 第一次为外国影片进行翻译. 30年代,一种类似同声传译的方法出现. 即观众戴上耳机即可听到电影讲解人员对剧情的讲解, 边看边听讲解. 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当时看电影的主流方式,都迫切需要提供方便的翻译. 50年代译制片推出,但是数量极其有限, 满足不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90年代, 字幕翻译成为主流. 但从技术上来说, 中国电影翻译举步维艰, 翻译方式几经变化, 道路漫长, 特别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 虽然当时国外影片较少,但是观众仍对此有一定的需求, 因此造就了翻译需求庞大的局面. 到了90年代英语浪潮的兴起, 电影翻译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

3.中国电影翻译

中国电影翻译的起步点在于新中国建立时期的译制片,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普通一兵》 . 虽然当时刚刚起步, 但却迅速发展. 八、 九十年代成为鼎盛时期. 《简爱》 《呼啸山庄》 《双城记》 《雾都孤儿》 都是当时译制片的代表作.

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 字幕译制成为了后期电影翻译的主流. 主要是随着观众外语水平的提高, 也为了欣赏原汁原味的感觉和原来电影的风格. 字幕译制有明显增长趋势.[1]

三、 电影翻译面临的难点

1.同步配音

翻译的第一个难点在于同步配音, 也就是配音需与屏幕上的嘴唇的变化相一致. 由于字幕的空间局限性, 需要在配音和字幕翻译跟上屏幕对话和行动的步伐. 同步配音稍有不足, 容易造成观众在观赏时候的分心.

美国是世界上生成电影最多的来源国之一, 然而美国观众在观赏电影时却极少接触翻译过来的电影. 相反欧洲和亚洲国家95%以上的群体都看过翻译的电影. 但是由于亚洲电影产业发展蓬勃, 如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国. 而中国也想输出电影到美国等国外, 从而扩大其化的影响力, 而翻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需要保证极少接触外来电影的美国观众能够理解中国电影的语言特色及内在表达.

2.俚语翻译

翻译的其中一个重要难题就是俚语. 首先, 并不是每一个源语言的俚语都有一个目标语言的表达, 或者可能有超过一种的目标语言表达. 这可能迫使译者选择表达时会产生稍微不同的韵味. 其次, 翻译俚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影片的审查. 审查极大地改变一个文本在目标语言的影响, 特别是如果使用俚语能对角色或剧情发展产生影响. 翻译时既要保证审查的通过, 又要保证源语言的表达.

由于美国电影的俚语表达过于露骨, 比如Lou-isevonFlotow在其所著的电影翻译效果这本书中就谈及可以通过减少特定词汇的重复性, 并以具有同种表达意思的但却更为委婉的词汇来代替.

3.方言的翻译

翻译的另一个障碍就是方言或区域语言的变异. 在文学中方言通常是通过使用不标准的拼写及语法规则而创造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一个将口头的交流方式翻译成书面形式的文学形式.电影中出现的方言一般是一种标准语言的一个变体, 虽然听时有时可以理解, 翻译起来却造成异化的效果. 如经典电影作品 《哈克贝利 · 费恩历险记》就是结合了美国多种南部方言. 译者可能会面临如何用目标语创造同样效果的困局. 如果方言不能被准确地再次进行创造, 则会造成观众对影片的误解.

4.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本身是体现译者主体性的过程, 是通过译者发挥其主体性, 从意识形态, 审美要求, 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与电影本身达到融合, 发掘作品的内涵和韵味, 分析从而归类出最适合的表达.[2] 对于译者来说,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信赖” . 对影片的信赖是译者翻译作品的基本要求. 译者需要通过提高审美观调动观众的意识及欣赏能力. 比如早期的俄国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 译者需要对其进行历史上的认知, 才能翻译出其特色, 能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符合改革开发的浪潮, 体现翻译影片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侵入” . 译者需要对电影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于此, 需要对有关的背景侵入, 了解及挖掘深层次的语言符号形式, 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将其功能进行分析及表达, 创造出合适的语言表述.[3] 如 《烈日灼人》 的翻译就很符合其历史背景的要求, 即很好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吸收和补偿” . 译者需要理解其所处的时代境况及作品的时代氛围. 两种情况所处的时间间距所造成的差异译者需要理解. 译得过于直接, 失去了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 译得过于含蓄, 则无法表达宗旨. 电影的结构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吸收其知识, 补偿其所缺的知识, 在吸收和补偿中采取策略进行人与作品的融合.

5.电影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就是 “读者反应论” . 也就是对翻译的要求是简化观众对电影作品的理解难度, 让电影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异域文化. 异化则是指语言文化的开放性, 译者需要了解作品的渗透力, 并随时更新知识.[4] 简而言之, 归化就是用简洁的目标语描述成源语言所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 从而提高观众对作品的深层理解. 异化就是译者用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呈现, 让观众自行理解. 比如1955年所拍摄的电影《七年之痒》 就是描述男主角由于妻儿外出度假, 自己突然萌生想追求住在楼上的模特. 但是想法又与内心矛盾, 其内心碰撞的过程就是电影中语言翻译归化的过程. 通过归化能极具特色地描绘出男主角内心的转变, 让观众更能理解男主角为何最后舍弃追求模特, 继而去和妻儿共同度假时内心转变的复杂之处.

6.需要多种翻译方式的运用及互补

由上所述, 电影翻译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配音译制, 另外一种是字幕译制. 但无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 其都是为了把外国电影呈现给中国观众,让观众理解看懂电影或是将中国电影推广到国外,让国外观众喜欢中国文化.

要达到此目的, 译者需要结合多种翻译策略对对其探讨, 从而找出并翻译出最能反映作品本身的目标语, 将多种翻译方式及策略的劣势或优势进行互补.

四、 结束语

翻译是一项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人和电影作品进行融合的过程. 在此融合过程中, 需要运用多种翻译方式创造出新的视角, 从而将翻译语言呈现给观众, 让观众去领悟、 去理解整个电影的情节及所反映的深刻意义.

电影翻译有别于文学翻译, 其特殊性在于简洁, 而文学翻译过于复杂. 电影翻译就是要将最简洁的语言说给观众, 让观众在情节的瞬息万变中领悟其韵味.

本文提出了六种促进电影翻译的方式, 最后提出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多种翻译方式进行互补. 笔者于此也希望能对电影的翻译进步有所帮助.

文学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结束语,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作品和评介和电影文学作品方面的文学作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