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类论文如何写 和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方面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09

《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

本文是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类开题报告范文与寻梦和袁撑和一支方面论文范文。

·人物档案·

黄玉红,女,高级教师,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丹阳市特级教师后备班成员.多次被评为丹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两次评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荣获镇江市“讲三德,做三好”师德标兵、镇江市优秀班主任、镇江市青年教师新秀、江苏省学科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优秀员、全国“自然分材”优秀示范课教师等荣誉称号.近5年执教公开课20多节,在丹阳市、镇江市语文赛课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曾获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自然分材”录像课一等奖.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每每读到这句诗,就会想起诗人徐志摩轻点长篙、泛舟康河的痴迷与沉醉!我很喜欢这句诗,因为这种境界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回眸这一路漫溯,每一段航程都有一个路标,正是这些路标引领着我,进入不同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天光云影共徘徊

1990年,我从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建山中心小学工作.贫瘠的土地、简陋的校舍,却有着十几位默默奉献的教师.在他们的身上,没有任何功利的痕迹,每一位教师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他们如父如兄一般关心着我.我常常向他们请教,如何写教案,如何和家长沟通,如何和学生谈话,如何面批作文……慢慢地,我爱上了教育.三尺讲台潜心耕耘,培养了班里几十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也增长了自己的教学功力.1991年,我参加了丹阳市语文说课竞赛,出人意料地荣获了一等奖.在这样的市级大赛中,一个来自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一个经历也增添了我寻梦的信心和勇气.1993年,我被调入城区的云阳第一中心小学任教.平台更大,机会更多.登高望远,我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撑一支长篙”开始“漫溯”,向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进发.

“天光云影共徘徊”是飘香书卷的翻动.我向书本学习,广泛地阅读各种教学杂志、教学专著.这些年来,我和书籍为友,守着校园里一方净土.走进我家,最引人注目的是整整一面墙的书架及满满一架的书籍,这些书籍是我教学灵感的源头活水.通过阅读,如今我已经写下了十几本厚厚的学习笔记.

“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名师名家的指导.拜师学艺,向名师学习.为了求得鲜活的教学经验,我多次到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学习.就连看电视的时候,我都会留心主持人在台上的姿态和语言表达.同时,我也向身边的教师学习:洒脱流利,浑然天成,这是徐老师的课;勃发,汪洋恣意,这是杭老师的课;不疾不徐,细腻深情,这是袁老师的课……

“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课堂上的教学比武.思想在交流中成熟,技艺在切磋中提高.这期间,我参加了丹阳市、镇江市的多次教学比赛.当时我的孩子很小,常常是安顿好孩子之后我就坐到办公桌前开始备课.伴着灯光,一遍遍地修改教案,一遍遍地锤炼教学语言……那一年,我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代表丹阳市参加镇江市青年教师语文基本功竞赛的资格:理论考试,当场评课,抽签上课……这一路,付出多多.然而,最后结果公布出来,我的成绩竟与第一名相差0.01分.就这样,与第一名失之交臂,当时我失落了好一阵.但这“0.01”就是差距,表明自己还须继续努力.2008年,我参加了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摘获丹阳市唯一的一等奖.

“天光云影共徘徊”是秋水共长的美景.2006年,我开始进教务处分管语文条线工作,有了更多和其他教师一起钻研语文教学的机会.学校的语文教师几乎人人都有和我一起磨课的经历.但凡同事们来找我指导他们备课,我总是尽心尽力.有些教师上公开课的时候,找不到思路了,他们到我的办公室来找我,我也会无保留地分享我的经验.吴娟老师上全员培训课,天黑了,我还在与她共同设计教案;洪晓琳老师对外上展示课,我与她一直讨论到深夜;束冬颖老师要上展示课了,我陪她一句一句打磨教学语言……为了帮助他们上好一节公开课,我常常和他们一起讨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斟酌每一句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丹阳市举行“活力课堂”教学比武时,我的办公室里,“访客”一天到晚络绎不绝.曾经有同事对我说:“你这样连轴转地工作太辛苦了.”可是,我却乐在其中:每天走进明亮的教室,见到孩子们灵光闪烁的眼睛,侧耳凝神的表情,仿佛一切的辛劳都值得.

第二重境界:卷舒开合任天真

2008年,我通过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这已经是职称到位了.很多老师也劝我“休憩”.但我明白:“寻梦”必须要坚持,必须要继续“撑起长篙”,“向更深处漫溯”,方可欣赏到“别样红”的“映日荷花”.

当时,我所在的云阳学校开始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改革.在聆听了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理论报告后,教师们感到迷惘与困惑.什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学力的自然分化,通过采取自学、交流、讨论、互帮、知者加速等手段实现共同而有差异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在小学部,我率先上了一节“下水课”——《最后的姿势》.整个教室济济一堂,不仅语文教师来了,数学教师、英语教师也来了,他们要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上出怎样的“自然分材”课.这一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带领学生们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章深处谭千秋老师高尚的精神品质.大家听完后一致称赞:这一堂课既有“自然分材”的“形”,也有语文课的“味”.校长当即决定:“‘自然分材’课,就该这么上!”于是,学校掀起了课改的热潮.接下来,前来学校学习教改经验的同行络绎不绝.

在一片赞誉声中,我没有迷失方向,继续前行.随着对“自然分材”的熟悉,我对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自然分材”的课堂要真正散发迷人的风采,必须校本化、学科化.于是,我淡化形式,突出内涵,不再被“自然分材”的形式所牵绊.后来,我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被“自然分材”专家组评为全国一等奖,并被“自然分材”教学理论的首创者——熊川武教授用作培训课例.

投身课改的日子里,是忙碌的、辛苦的,也是充实的.2014年11月,我父亲生病住院,需要动手术.几乎同时,我婆婆心脏病突发必须立即做支架手术.而此时,江苏省课改名校高效课堂专题研讨会在云阳学校召开,学校要求我上一节“自然分材”展示课,并负责其他几位开课教师的备课.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就这样,我奔波于学校和医院之间.晚上,我在医院的陪床上备课;白天,一大早赶回家做好早饭送去医院,再立即赶往学校,不让班级里的孩子落下一节课.展示课那天,我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让人耳目一新.整堂课三“读”柳树,回环往复,课堂结构玲珑精致.前来听课的领导都说:“这节课很有震撼力!”2014年秋天,我应邀前往广东省中山市上的示范课《最后一头战象》,也引起了轰动.2015年春天,中山的教师又专程到云阳学校来学习“自然分材”教学改革.

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还应将触角伸向课外.课内外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增加“自然分材”的厚度.于是,我在学校开设了“空中书场”“七彩微课堂”,为孩子们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

“寻梦”的路上,撑上“创新”这支长篙,常常能欣赏到“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旖旎风光.我受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邀请,为当地校长、骨干教师作了一场题为《让合作学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的报告,这一场报告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后来,又为新疆的教师们做《我走在“自然分形”路上》讲座……

第三重境界:清水芙蓉去雕饰

“撑一支长篙”,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路“漫溯”,欣赏了很多美景.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过程中,我时常叩问自己:语文课该如何备?如何上?语文课是姓“语”,姓“小”,还是姓“我”?

任何真知的得来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设想的合理性.在丹阳市备课研讨会议上,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备课要“大”“小”合一.

“大”,是大视野,大手笔.大视野指的是钻研教材这个层面,而大手笔则是指设计教法这个操作层面.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人们常说的“大气”,我认为就是在大视野关照下大手笔的设计、大语文的理念以及开放型的课堂.以大视野去钻研教材,才能设计出大手笔教法.备课中我们还要着力一个“小”,即重点部分的环节设计要精细化,精彩源自细节.特别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一定要分成若干个细小的步骤,螺旋式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读到位.备课中“大”和“小”的关系,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句,大处着眼,小处着力;第二句,大的框架要张扬个性,小的细节要平实,层层推进;第三句,“大”靠的是文化底蕴,“小”凭的是教学功底.我们在备课中既要纵横捭阖,又要精雕细琢,把握好“大”“小”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便能游刃有余.

若要课堂结构走向简约,教师必须撕掉满课的“标签”,从“拼盘”中跳出来,甩掉“保姆”角色.语文课的工具属性,也可以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理解.具体说,学生其他学科学得是否好,与语文能力也有重要关系.但是,语文课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在交际中的工具性.语文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在工具性之外,还有它的独立价值.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因此,不能把语文课贬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课堂问题走向综合,收获“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惊喜.在进行课堂策划时,问题的设计应走向综合.过多细碎的问题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着走,学生无法独立思考.我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思考:你们想给这株柳取个什么名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各组选择一个最好的名字写在互帮显示板上.这个问题是发散性的,学生的思考也是多元的.事实上,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很快发散开来了,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很快获得了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走向灵活,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常言道:熟悉的路上没有风景.试想:如果我们教者“千课一法”,学生何来兴趣?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策划时,要“不拘一格”,要“另辟蹊径”,让每堂课都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如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潮层出不穷,求新求异的思想屡见不鲜.但不管怎样改,语文教学的本质必须牢牢把握.这也是语文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否则,一味标新立异就会导致语文教学走向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尴尬境地.最好的语文课就是最自然的语文课,这是“自然分材”教学法的精髓.把根留住,坚守与秉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语文课才能返璞归真、境界自成.■

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论文参考资料:

强军梦论文

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寻梦和袁撑和一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本科毕业论文寻梦袁撑一支长篙噎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