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实证分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流动空间视角下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度实证分析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实证分析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25

《流动空间视角下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该文是有关实证分析论文范文例文和实证分析和信息化水平和流动空间视角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1 流动空间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流动空间概念由美国城市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1989年首次提出.曼纽尔在《信息化城市》中指出:“在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中,信息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和社会领域任何一次大的变革,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是不能忽略的.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依靠的是改变相关的空间关系,所以,对社会和经济以及产业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空间.当前空间更多表现为流动空间.”[1]在1992年普林斯顿大学“新型城市化”大会上,曼纽尔对流动空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流动空间可以看作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流动、共享.”“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消极静止地存在于实体空间中,流动空间就是这些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空间,在流动空间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虚拟资源可传递的虚拟网络流线和实体资源可传输的高速交通流线,如此,可将不同的资源流在空间中流动起来,从而实现循环的、可程序化的动态运动流动空间,其主旨是把空间变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动状态,而不是一种消极静止地存在.”[2]2000年曼纽尔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将流动空间的内涵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实现各种资源流动的网络和交通实体物质基础;二是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流本身;三是将前两个层面联系起来起主导作用的人[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流动空间的存在使得资源流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实体空间阻碍越来越小,因此,新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重点是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流动空间.

  上述论述表明流动空间代表的动态空间与传统实体空间不同.在流动空间中,强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流的自由流动和信息的组织生产,这种生产和发展方式不再局限于固定空间,这对传统的区位理论有一定的冲击.但是,流动空间并非没有固定的区域,发展程度受到本地空间资源的限制,流动空间与实体空间是一个交互式的、相互制约而又互相合作的共同发展.资源在流动空间流动,不仅可以消除局部空间距离、交通和速度的限制,还能突破瞬时缺乏沟通的局限;而实体空间又为构建流动空间提供了相应的资源、技术和人力,因此流动空间和实体空间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4].

2 基于流动空间的新型城镇信息化测度指标构建

  新型城镇信息化不是单纯的城市实体空间的扩张,城镇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流动空间与实体空间协调发展的过程.同时,对一个地区城镇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也不能以实体空间的实体资源为唯一对象,应在实体空间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社会居住环境)建设情况测度中,考虑其流动空间(信息资源流、资金资源流、技术资源流和人力资源流)发展情况,选择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要素作为测度对象.基于此,笔者在前期构建的城镇信息化测度模型基础上[5],根据基础设施空间、社会居住环境空间、信息资源空间、技术资源空间、经济资源空间和人力资源空间六大要素,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新的城镇信息化测度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见表1.

3 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度

3.1 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原始数据采集

  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省政府信息公开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6年)》和《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2016年)》,部分数据来自《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和中国新闻网,原始数据见表2.  

3.2 数据缺失值补充、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在采集原始数据过程中遇到部分数据无法获取的情况.比如,由于PM2.5概念是在2013年受到广泛关注,故对“PM2.5平均浓度”指标的2012年数据没有统计,而这一项指标对宜居城镇的环境水平测度有重大意义,不能删除,需要补充缺失值来进行后期计算;类似的还有“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指标的2012年数据、“城镇公交信息电子化率”2011年数据.故对缺失值,笔者采用插值法进行数据补全,具体遵循公式:k等于(b2-b1)/2,b2、b1为与缺失值相邻的两个数据;插入值a等于b1+k.代入数据,得到“PM2.5平均浓度”指标的2012年值为85.8;“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指标的2012年值为89.5;“城镇公交信息电子化率”的2011年值为18.5;“网络交易总额”指标的2011年值为3211.11,2012年值为3612.51.

  通过插值法对数据缺失值进行补充后,获得完整的江苏2011—2015年新型城镇信息化宏观水平原始数据.为对不同质的数据直接进行量化比较,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所谓无量纲化,就是把不同量纲、不同性质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成可以直接进行数量运算的数值.常见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6]有“标准化法”“极值化法”“均值化法”.本文采用极值化法,具体遵循公式为:P等于■×100.其中,P是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值,Ai是原始数据,Max是原始数据中的最大值,Min是原始数据中的最小值.

  新建的新型城镇信息化宏观测度指标体系包含两类指标:一是与城镇信息化测度呈正相关的,即该指标取值越大,表示城镇信息化水平越高,如“图书出版量”“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二是与城镇信息化测度呈负相关的,即该指标取值越大,表示城镇信息化水平越低,如“单位GDP能耗”“PM2.5浓度”.为了方便后期测量城镇信息化综合指数时进行数量运算,需要对指标进行一致性处理,本测度体系采用取相反数的方法将负相关指标转化为正相关指标.处理后数据见表3.

3.3 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量结果及分析

  对具体的新型城镇信息化单级指标指数计算,采用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方法.测算公式为M等于■(■PijWij)×Wi .其中,M表示指示层各指标的城镇信息化指数,n表示目标层要素个数,m表示目标层对应的指标层指标个数,Pij表示第i个目标层指标的第j项指标无量纲化的规范数值,Wij表示其对应的权值.依照此公式计算出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绝对值和综合指数值.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江苏近年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空间、居住环境空间、信息资源空间、技术资源空间、经济资源空间和人力资源空间的进展情况,将表中的数据分别绘制成组图.

  从图1看出,在基础设施空间建设上,2011年以来,江苏城镇建成区面积、公路网密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速增长.城镇化表现之一是城镇建筑用地扩张[7],后者反过来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江苏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为城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空间基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表明江苏新型城镇化不是城镇面积的盲目扩张,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新城”“宜居新城”目标.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城镇布局由集中式向分散式发展,公路网密度增长说明江苏公路设施逐步完善,促进了城镇内部、城镇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城镇信息化发展.

新型城镇信息化既是对空间环境的优化再造[8],也是对居民现代性的再造.居住环境空间既强调城镇化的自然环境,又强调城镇内涵性的功能建设与权利性的制度建设.从图2看出,2011年以来,江苏城镇信息化居住环境空间指数不断增长.随着城市自然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化前期造成的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得到遏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工业废弃污染物排放的降低,整体资源环境指数有所上升.此外,居民生活城镇信息化迅速发展.2011年以来,居民在交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持续上升,新城镇居民真正获得生活方式上的城镇信息化认同,认可新城镇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融入新城镇的生活方式之中[9].  

  对信息资源空间的评估主要基于实体信息资源、虚拟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情况.实体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等传统信息资源,虚拟信息资源主要是科研成果和专利成果.经过近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网络阅读、移动阅读习惯逐渐推广,纸质传媒受到冲击.图3表明,就实体信息资源量而言,2011-2015年增长不大,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虚拟信息资源发展势头十足.江苏2011-2015年专利和科研成果课题量批准数增长快,信息化建设可用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资源需要在信息网络中传递,通讯信息网络的发展会打破各城镇封闭发展的局限[10],使其互相之间在资源、信息等方面互通共享、协同前进;完善的通讯和信息网络的形成也可以更好地扩大新城镇的影响力,使其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缩小城乡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的差距.就信息网络而言,江苏2011-2012年电信业务总量大幅下滑,原因是当年电信行业大幅度降价、电信综合水平降低.2013年后信息网络建设有所发展,但仍需加强.

技术是新型城镇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图4看出,江苏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城镇公交信息电子化率不断增长,单位GDP能耗量持续降低,尤其是2012年大幅度降低,这与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技术类合同签订数”在2015年有所下滑,这与2013年以来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有关,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较多,政府仍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从图5看出,2011-2015年江苏“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增长,这为城镇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自2011年以来,江苏人均GDP增长缓慢,这与近年的经济形势相一致.政府用于第三产业的固定投资数量和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比重增加,是政府鼓励科技创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表现.

  信息消费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发展为江苏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网络交易2014年突破4000亿元,是2011年的4倍[11],相关消费能力的释放为信息经济发展添加了动力.从图5看出,2011-2015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这5年虽然江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仍然很大,新型城镇信息化中的统筹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

  信息社会化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应是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广阔知识背景的城市决策、建设和管理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将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投入到新城镇的规划决策、建设管理中去.从图6看出,江苏2011- 2015年人才资源空间建设指数稳定快速增长,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得到较大保障.具体而言,2011年以来,江苏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持续增加,信息人才供应较充足,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和城镇户籍人口增多也是城镇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可用人力资源增多的表现.

在了解了各个空间具体指标的发展情况后,要获得江苏2011-2015年新型城镇信息化综合指数,还需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编制的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方法对新型城镇信息化宏观测度指标进行第二次加权,二次加权后得到江苏2011-2015年城镇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表(表5).

  表5表明,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但2011年以来,江苏城镇信息化建设总体势头良好.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空间建设的发展为江苏城镇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资源空间总体稳定,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经济结构的优化,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经济发展协调度逐步完善;居住环境空间中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环境宜居度指数2015年比2011年增长近3倍;城镇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逐步加强,城镇信息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供应较充足,科研环境良好,科技市场发展总体稳定.

4 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率有待提高.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空间建设不断完善,但利用率有待提高.以城市交通路口监控设施设置而言,近5年江苏道路摄像头安装量快速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道路监控设施都与城市交通道路服务系统相连,路口的交通状况和驾驶车辆车主的违章信息不能及时被居民获取,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城镇信息化便民作用的发挥.

(2)“三二一”经济结构优化尚未实现.尽管2011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协调度稳步提升,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有待提高.信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与能源产业和制造产业贡献率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3)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江苏近5年在自然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物质条件提升和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距离实现环境优美、生活富足和生活保障完善还有距离.

  (4)信息人才供给不足.2011年以来,江苏信息化建设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信息人才,但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愈发明显,如何留住人才、将信息人才培养纳入政府人才培训体系关乎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5 改进江苏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可利用性.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地区的位置空间、民众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避免“形象工程”.要用信息技术武装已建立的基础设施,通过信息网络的铺设,使其与城市管理系统互联,使硬件设施智能化,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12].

  (2)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消费的增长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批信息技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才、信息资源的聚集,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中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高度密集的可用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投入生产可以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发挥城镇居民参与城镇信息化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拥有信息能力和素养的新市民是新型城镇建设的主体.城镇信息化建设需要城镇调动居民的主体能动性[13],这种能动性通过对新城镇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来激发.这就需要做好政府、社会和居民的角色转换,政府不应是城市管理和政策的唯一制定者,而应该是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引导者,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建立居民获取公共信息的电子平台和共享、反馈机制,使新城镇居民对城市管理信息可以获取,对城市管理政策制定可以参与,对城市行政部门办事可以监督,从而真正养成主人翁意识,按照城镇居民的意愿治理城镇,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

  (4)健全信息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信息人才在城镇信息化中的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创造性的资源,新生产工具的发明、新技术的产生应用、新管理方式的推广等无不需要人才的推动.对信息人才的培养,系统全面的教育是基础,要提高用于教育的资金比重,促进城镇居民素质提升;对社会紧缺型人才,要加强对高校的专业投入,培养具有完备知识系统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人才;要遏制新型城镇信息服务组织机构的人才流失现象,改善信息人才的待遇,为其科研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Manuel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al City[M]. Oxford:Blackwell Press,1989:234-237.

[2] Manuel Castells. The Sp ace of Flows:A Theoey Sp ace in the Informational So ciety[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1992:11.

[3] 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 Oxford:Blackwell Press,2000:67-69.

[4] 沈丽珍. 流动空间[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9-91.

[5] 马岩,郑建明. 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城镇信息化测度为例[J]. 图书与情报,2016(1):14-22.

[6] Takamatsu M,Barrett M E,Charbeneau R J.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Sedi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Storm water Detention Basins Using a Nondimensionalized Time Scal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 2012,138(7):809-814.

[7] 马海群,王今. 基于DEA的政府开放数据网站效率评价[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6):2-7.

[8] 管祥友.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 王婷.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D]. 济南:山东大学,2013.

[10] 经渊,郑建明. 我国城镇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19):1-7.

[11] 王婷.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D]. 济南:山东大学,2013.

[12] 刘国斌,杨富田. 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 情报科学,2015(1):49-53.

[13] 陈渝,路洋. 习惯下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研究述评[J]. 图书馆论坛,2016(3):1-8.

作者简介 马岩,硕士,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孙红蕾,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建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7-01-09

(责任编辑:刘洪)

实证分析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实证分析和信息化水平和流动空间视角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实证分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