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散文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跟阿毛散文札记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散文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2-10

《阿毛散文札记》

本文是散文方面有关本科论文范文和阿毛散文札记和阿毛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吴艳

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性的文章是写给那些具有文学根性的人看的.这大概也包括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性质的文章.宜于点到为止,不必都拘泥于逻辑的三段论,也无需学那獭祭鱼,这是我的理解.当然,现行体制下的学位论文不在此列.《阿毛散文札记》是我随《余华小说札记》的第二篇札记体文学评论.

一、阿毛的散文被忽略

说阿毛散文被忽略,是相对于她诗歌的被关注而言的.

今年,是阿毛文学创作30周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阿毛自选四卷本文集,分别是《玻璃器皿》《看这里》《风在镜中》《女人像波浪》,这是阿毛自1988年创作并发表作品以来的诗歌、散文和中短篇小说精选集,共计118万字.前两辑为诗歌,后一集是中短篇小说,《风在镜中》为散文集.可见,阿毛十分看重自己的散文创作成果.

今年的6月29日晚19:00,武汉的550艺术书店举办阿毛上述文集分享会.到场嘉宾达100余人,多为武汉本土诗人,作家,艺术家及文学爱好者,也有罗田、仙桃等地专程赶来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其中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有李修文、张执浩、余笑忠、剑男、黄斌、川上、刘洁岷、小引、谈骁、槐树、黄沙子、小箭、袁毅、刘川鄂、魏天无、荣光启、刘诗伟、邹建军、蔡家园等,分享会还特别强调与会嘉宾有女作家、女诗人、女媒体人,连主持人也请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女教授魏天真.

阿毛在分享会上说,自己的创作就是每天都在重新出发,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一直在出发,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创作状态.她的散文集是诗歌的一个解说,她自己也毫无保留地把写作经验和感受写到散文里.评论家或者诗人兼评论家的发言绝大多数都是针对阿毛诗歌创作.有说阿毛作品如晶莹剔透、纯美别致的玻璃器皿,盛装着我们生命中、生活中、心灵中、身体中的“空气和糖果”和“眼泪与火”,映照着阿毛对个体与世界、自我与时间、近处与远方等关系的诗意呈现与表达……这主要是特指阿毛的诗歌.也说到阿毛作品里我们总能体味到的熟悉的“故乡感”,无论走到哪里,诗人阿毛都能把异乡变成“故乡”,她的足迹,也都附带着其生活的场景,这也正是阿毛的作品所独有的生命力……这里的主语仍然为诗人,所论作品当然还是诗歌,只捎带着部分的散文.

分享会是阿毛前三次研讨会的普及版和时尚版.

最早的“阿毛作品研讨会”在2007年11月10日.由武汉市文联、武汉作家协会、武汉文艺理论研究所、武汉文学院联合主办,由著名作家邓一光主持.与会外地代表有《诗刊》主编叶延滨、《诗刊》编委林莽、《诗刊》编辑、诗人蓝野、《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南方文坛》主编张燕铃、《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文学报》理论部主任朱小如、《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王光明、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霍俊明等与会且发言,本地评论家、诗人30人与会也都发了言,其中就有11年后参加阿毛作品创作30年自选集分享会的刘川鄂、邹建军、张执浩、荣光启、魏天真、魏天无、刘洁岷和剑男.首次“阿毛作品研讨会”用了整整一天时间.作品研讨会被研讨对象虽不分体裁,但嘉宾们似乎对阿毛诗歌更感兴趣.42份发言记录稿,包括没有来得及会议发言的嘉宾所交发言稿,提及阿毛散文的有8人,其中只有3人为阿毛散文专论,占比为7%.

阿毛曾经是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2010年7月3日,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谢冕、吴思敬、王光明、刘福春、张清华、王家新、树才、林雪、李轻松、潇潇、安琪、邰筐、王妍丁、娜仁琪琪格、张桃洲、孙晓娅、霍俊明、谭五昌、张立群、王士强等学者与诗人近6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因为是驻校诗人的诗歌创作研讨会,理所当然地将研讨对象几乎全部集于阿毛的诗歌创作.

比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早两个月的是湛江师范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举办的“阿毛诗歌研讨会”.主题仍然是集中探讨阿毛的诗歌在当下诗坛的价值.第四次是前面介绍过的阿毛自选文集分享会,这次分享会是阿毛诗歌研讨会的普及版和时尚版,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带着浓郁的大众文化色彩,主题仍然是阿毛的诗歌,连分享会后半场朗诵阿毛作品,也都是阿毛的诗歌名篇.

有趣的是,我们江汉大学武汉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中心在2010年曾经为阿毛作品研究建立数据库,以知网为主要来源,收集有关阿毛的研究资料,综论和分文体评论共100篇,散文专论也只有7篇.与阿毛第一次的作品研讨会比例相同,占比只有7%.阿毛创作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成果不管是阿毛作品研讨会上的还是纸质论文成果的,都只占所有成果的7%,阿毛散文明显地被忽略了,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如此.

是阿毛的散文所达到的水准太一般,还是评家没有做足必要的案头工作?抑或是阿毛与当代文坛散文发展的节奏不合拍?

二、阿毛的散文不一般

我以为,文学的不同体裁里数散文最容易写,但最不容易写好.为什么?散文的文体特征就是“散”,就是“自由”而又“自然”,前者指选材的无所拘限,表现形式的无所定规.大凡能遣词造句的人都可以写散文,但散文的自由要以作家心灵的自由为底蕴,若作家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说起话来左顾右盼,一定不能做到选材的不受拘约和行文的自由洒脱.所谓“自然”是指散文“本色”的审美特质.散文作者可以毫无遮拦地向读者展开他心灵的门户,读者则可见作者的个性、趣味与爱好,体味到作者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与修养.散文的表达全凭作者实力的本色,不像诗人可依从情感牵引,也不像小说家可凭借想象与虚构完成故事的讲述,更不像看戏剧,剧作家的内心想法你简直没法捉摸,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是想和你谈心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散文作者没有虚构的自由,只能在常识世界里按一般语言规则说话.我们读散文,仿佛与作者对坐,如孟浩然说的那样,“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切都自自然然.散文体制自由和自然的要求,难倒了许许多多的写作者,或底蕴不足,抑或表现上留有刻意斧凿的痕迹,都是散文的常见病状.

阿毛散文如何?先从阿毛创作轨迹上寻找相关信息.

1988年阿毛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诗作,随后获得不少诗歌大奖.

199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为水所伤》.

1994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接着发表中篇小说、写作长篇小说.

199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杯上的苹果》.

1999年开始创作系列散文随笔.

也就是说,阿毛在诗歌写作11年以后,才开始写作系列随笔,这之前,她还获得了写作小说的经验,比较充分地提升了她用语言叙事的能力.

阿毛是一个文学意识和文体意识都比较强烈的作家.在她创作的第一个十年,她以诗歌写作为主,兼及散文和小说.但集中写散文则是在创作的第11个年头,那时,阿毛32岁.她在大学的哲学专业学习,毕业即留校做宣传干事,1996年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和武汉作家协会签约作家.2000年调入《芳草》杂志当编辑,2003年转为专业作家.

阿毛第一次将散文结集出版是合着诗歌与短篇小说,取名《旋转的镜面》.就是这部合集成为一年后的“阿毛作品研讨会”的主要作品版本.《旋转的镜面》收集了阿毛1997—2004散文随笔.但研讨会上,有专家给阿毛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期进入‘三栖’创作的作者比较少见,能够在其间游刃有余更是凤毛麟角,也许专注其一会做得更好.”阿毛是不是止于姑妄听之呢?

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阿毛散文集是《影像的火车》收入作者自2003年以来创作的散文70篇、诗2首.《影像的火车》的主要乘客是电影导演、演员,文学艺术史上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这在当代散文里并不多见.

第二本散文集《石头的》类似于阿毛的散文自传,往大处说则是一部女性成长史.《石头的》分五辑.第一辑写的是友情爱情.后四辑抒写关于生活、阅读、写作、爱与梦想.女性的视角与思想,感性而空灵.

第三本散文集《苹果的法则》精选了作者散文43篇,诗歌11首.全书分《玫瑰的歌唱》、《苹果的法则》、《纸上的战争》、《白纸黑钻》四辑.

第四本散文集就是《风在镜中》了,是对前三本散文集的再次精选.我的阅读,也以这个散文集为主.阿毛自言《风在镜中》“由五辑组成.品谈艺术电影(或传记电影),品析艺术家作家诗人的生活、创作及精神风骨,倾诉我自己的爱与创作理想.”《风在镜中》是阿毛回望自己的散文创作后的一个愿景的宣示,也是她对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阿毛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像是她十月怀胎后诞生的幸运儿,她每个都喜欢,不论何种文体的作品都爱不释手.但在读者和评家眼里,阿毛的诗歌像太阳,遮住了散文和小说的光芒,至少现在还是这样.其实阿毛写作散文时,已经具备“自由”的人生积淀和“自然”的艺术底蕴,这就使她对那些难倒许多散文写作者的病症具有比较强的免疫力.其文本也真是没有辜负她的愿景,不仅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也还为当下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比较独特的例证.能否超过她诗歌的价值呢?现在定论还为时过早,只因阿毛一直以来的创作状态是“每天都在重新出发,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一直在出发”.

三、阿毛的散文影像

阿毛第一次将散文结集出版是《旋转的镜面》,但它是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合集.合集里选入散文共32篇,其中有26篇被选入2018年出版的散文集《风在镜中》.(必须要特别注意的是,合集里还有4篇长散文,包括阿毛的散文代表作《怎样温柔地爱与死》《一场关于鲜花的战争》,估计阿毛是基于篇幅的考虑,她忍痛割舍而没有选入这几篇长散文.)

《旋转的镜面》已经显露出阿毛散文的几个主要元素:一、“阅读是一种创作”,重在阅读后的抒写情怀;二、“写字的看电影”“不只是电影”,是另类的“阅读”和评论;三、“热爱书中的女人”,自己也想成为书中的女人.阿毛的阅读不同于一般人的是除了阅读纸质经典,还包括观看电影.假如我们把阅读(或者看电影)看成是汲取养分,那么,创作就是将养分融入其中.阿毛散文创作与诗歌创作显示了较强的互文关系;阿毛十分关注不同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并执着地追求多才多艺与画面感……阿毛最后想成为书中的女人.“由阅读的女人到写作的女人再到书中的女人,这是多么神奇的上升.这一上升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漂浮的人物,便是精神高扬的女人.”这是阿毛的宏愿!以后的所有创作都是一步一步地去接近这个伟大目标!

《影像的火车》共收入70篇散文,44篇被选入《风在镜中》,这44篇中有27篇选自《旋转的镜面》.看电影、转述电影故事进而评说电影,成为这部散文集的主要内容.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样式,善于在电影与文学比较鉴赏过程里融入她对艺术和人生的了悟.“阿毛的文字之于电影,起先是附生的,后来却是强大地独立出来,单独地对抗时间.这对抗既是美丽的也是优雅的,既有情感的敏锐与温暖,也有思想的刀锋与决绝.”.这是阿毛散文最可贵的品质!这独特之处延伸到《苹果的法则》,也延展到近十年的散文写作.《风在镜中》收入93篇散文,其中51篇选自前三本专辑,还有42篇散文是第一次结集出版.《风在镜中》进一步巩固了阿毛的散文特点:阅读经典作家(传记)或者作品,如果恰巧有以这位经典作家(传记)或者作品改编的电影,阿毛则一定要看电影的.看(阅读、观看)后再比较文学文本与电影的异同,再随兴感发,如同太史公的论赞.惜墨如金却又恰如其分,点到为止却也“从依托电影而越离于电影”.

阿毛“因为喜欢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所以就看了由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布拉格之恋》……因为看了电影《布拉格之恋》就又去重读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样的往返结果是看了四遍电影,看了无数遍小说.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种“看”的相互砥砺,对原有故事的精美温馨的再叙述,画龙点睛的随兴感悟,没有牵强附会,没有居高临下,最为精彩.

与这类阅读和评论相同的是对张爱玲小说《色·戒》和李安导演的《色·戒》的描述和欣赏.阿毛认为小说《色·戒》“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写的一篇并不优秀的小说文本……粗糙、藏闪”.读到这里你大概能感觉到阿毛品评作品的非同一般了.阿毛分析张爱玲为何藏闪;为补充自己的藏闪,张爱玲设置了几个路标.“李安是读懂了遮遮掩掩的张爱玲的,读懂了在遮掩之后有意显露标识的张爱玲的,所以他把路标拍成了双人床”.这样的见解和行文风格,是阿毛式的.

《风在镜中》更多的是一般读者不太熟悉的电影或者导演.选择什么电影,选择谁导演的电影,其实暗合了阿毛的文学理想.《不只是电影》里阿毛选择的是法国著名导演尚·考可多的三部电影.为什么?因为尚·考可多不仅精通电影导演,还创作诗歌和小说,喜欢戏剧、绘画和陶艺.《写字的看电影》看重的是画面感和“眼神”,看重的是不同艺术根本之所在,从而希望这样“看”的结果可以反哺自己的文学创作.

阿毛对多才多艺的人情有独钟,为他们写小传,传主有达·芬奇、莎士比亚、王尔德、米兰·昆德拉、邓肯(舞蹈家)、圣·罗兰(中性“时装”设计大师)……阿毛对艺术经典如数家珍,里尔克的玫瑰,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梵·高的《向日葵》、莫扎特的《安魂曲》、罗兰·巴特的《恋爱絮语》、叶芝的《当你老了》……阿毛对女性中的佼佼者尤其关爱有加,如乔治·桑、伍尔夫、杜拉斯、艾米丽、阿赫玛托娃、西尔维亚·普拉斯、波伏娃、勃朗特三姐妹、还有香奈儿、杰奎琳(大提琴演奏家)、萨贺芬(画家)、索菲·玛索(著名演员)、詹尼佛·洛佩兹(著名演员)……

阿毛的散文在“文化苦旅”、“现代城市病”和“乡愁”的映照下,显得比较另类,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入流,才更加显示她的创新潜质.“从依托电影而越离于电影”,从对阅读文本的评论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批评路径,这些都已经非常珍贵了.一般作家说起电影的审美价值最多也只能排在文学之后,但阿毛总能看到电影里可以滋养文学的元素,希望借电影反哺自己的创作,也借助电影评论而形成一种新型评论方式,是中国传统的“以诗论诗”,是感兴式的批评,是王尔德“灵魂在作品中的冒险”.从今以后,阿毛能否在写诗的同时也多多思考散文的问题?加大散文创作力度,提升散文的审美意味,使自己的散文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这需要不断的创作、修炼与涵泳.好在阿毛知道“写作永远不是愉悦,而是如何超越.”

我热切地期待着,也由衷地为阿毛祝福!

吴艳,江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学批评、中国近代文论和武汉作家研究.

散文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点评: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散文专业范文可作为阿毛散文札记和阿毛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