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或者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范文 类别:开题报告 2024-03-22

《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或者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

本文是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我们长大了和年味儿和消失了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持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不再盼望“过年”这个词了.有人开玩笑说:一年不买衣服;每月吃一次肉,除夏秋外不吃水果;放弃手机、网络、高铁,和亲友写信联系;不看任何娱乐节目;每周只休一天,还要早起做家务.然后过年你会发现穿新衣服很开心,敞开吃鱼肉果蔬很幸福,亲友团聚好热情,春节晚会真精彩,假期睡懒觉超级舒服.这就是过去的“年味”.

当然,那些只是调侃,又有多少人会一年不买衣服?会放弃手机、网络、高铁呢?其实传统中国里所谓最大的年味,就是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而不是现在你我最近的距离是我们坐在对面,却隔着一个手机!所以,无论这个年你觉得多么的无趣,试着和家人、朋友多放下手机聊聊天,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丝过去的感觉呢!

@刘大鹅

童年在晋陕交接的一个小县城度过,县城小而闭塞,民风淳朴.因为县城小,人和人之间特别亲近,走街上大家凭长相就能判断出你是谁家的孙子、你爸爸家里老几.也因为闭塞,很多老旧的习俗也因此能流传下来.

那时父亲这一辈还没有分家,三兄弟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热闹得很.那时过年也不只过春节,广义的年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了.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马爷上天,报告家里一年的情况,因为担心他说坏话,便需要供奉麻糖把他嘴黏上.那时的麻糖是由奶奶做的,具体过程很麻烦我无心知晓,只惦记吃最后的成品,案板上切成条或者揉成团儿,裹上芝麻和粉面防黏,端到院子里冻一宿就变成硬邦邦的麻糖.临出门儿兜里揣几块儿,一边顶着冷风滑冰一边费劲地嚼,自家做的麻糖甜度一般但是格外黏,很多换牙期小孩儿的槽牙就是嚼麻糖黏掉的.腊月二十四要扫尘,年终大扫除.要把家里的大家具全部搬到院子里,新买的扫把从上至下把屋子扫一遍,屋里泼上水,扫地擦玻璃通烟囱,再把大家具搬回来全部擦洗一遍.之后的事情便是洗窗帘、洗沙发罩、洗床单被套,全部洗完拧干挂在院子里晾着,赶在年三十前便全干了.

腊月二十五,县里沿黄河有年前最后的集市,家里要买肉买油买米买豆腐买鱼买菜买糖都要在这一天补完,吃喝的东西无须心,买炮便成了我赶集的唯一目的.当时炮的种类还不算多,也便宜,少买花炮,多买鞭炮麻雷,1 0 0多块便足够放到正月十五了.回到家迫不及待用剪刀把一挂1000响大地红拆开,留一部分掰断取夏天用来烧蚂蚁,另一部分便全部装罐子里,抓一把带根香就出门潇洒去了.父亲和叔叔们会买回来大量的麻纸,用一个木棒和铁凿子打纸钱.

腊月二十六有两件大事,写对联和理发.写对联三叔和我爸都是好手,院子里排两张桌子,一打红纸按大小裁开,墨汁倒在海碗里,大狼毫拿白酒泡开,商量着就动笔写开了,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写对联也要有所寓意,除了门上贴的,还要写大量的小帖子,高处贴“抬头见喜”,门口贴“出门通顺”,狗窝贴“六畜兴旺”,鸡圈贴“鸡蛋满仓”,炭堆上贴“炭薪满堆”,还要准备火龙上贴的“旺火冲天”.大门口的对联是一家的招牌,不单要好好写,还要在墨汁里加金粉,调开了写出来就是金色的大字,有气派.理发是年前的另一件大事儿,因为正月理发死舅舅,如果错过二十六,就需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能再理发,所以这一天家里男的谁也逃不掉,必须理!不过我等小屁孩子是不值得去理发店的,奶奶亲自给我们理……太阳底下哥儿几个搬着凳子,脖子上围个旧床单,奶奶拿着推子啪踏啪踏一个个推,因为审美和技术有限,推到最后大家都是一样的平头,一上街就知道是一家人.

腊月二十七开始,就要为年夜饭做准备了.男人们把之前冻在院里灶房的猪啊羊啊牛啊鸡啊全部拿回屋里去解冻,该劈开的劈开,做压肉的做压肉,砍排骨的砍排骨,剁馅儿的剁馅儿.我需要带着弟弟们下地窖取土豆白菜和胡萝卜,不过我更乐于做的事是看三叔烫猪头……偌大一个猪头,放在铁盆里,滚水烫着,用砂石把毛都磨掉,最后把钢筋烧红了戳鼻孔里烫鼻毛……家里的女人们这时要压粉丝,土豆粉热水和成团,再揉成一块块,灶里水烧开,架上粉床子,把揉好的面团放槽里,顺手抓一个孩子来,抱到灶台上,骑着杠子帮忙压,粉面团经床子一压就变成粉丝,落锅里水再一开,便用笊篱捞出来,放到早已准备好的凉水桶里,三四桶凉水轮流一过,随后便冷却成滑滑软软的粉丝.压完细粉换片子,再压宽粉,等全部弄完了,便用手将桶里冷却好的粉丝捞出来,堆放在架子上滤水,一晚上便上冻了,吃的时候随时掰一块煮了就可以.

腊月二十八还是弄吃的.象征性地蒸点馍馍和枣排,连蒸笼放到灶房里冻上.之后便开始另一个大项目,油炸!油炸的内容有:油糕、豆腐、豆腐丸子、肉丸子、茄盒子、带鱼、酥鸡、猪肉、过油肉,一大锅胡油,先炸素的再炸荤的,先炸肉再炸鱼,炸好的全部用脸盆和铁桶装了.其时整个院子里弥漫着香香的味道,我和弟弟们一边放炮,一边穿梭于各个厨房之间,叼一块油豆腐或者刚炸好的肉丸子吃,快活!

腊月二十九似乎没什么特别的项目,大人们主要还是置办各种肉食,还有把秋天酿的酒枣开了封子.我需要带领弟弟们去澡堂洗澡,干干净净迎接除夕.

年三十一大早就得起来贴对联,奶奶拿面粉出一锅浆糊,我和弟弟们端着锅帮忙递刷子递对联.贴完对联吃早饭,早饭要吃米饭配大烩菜,米饭里按人数插着枣每人一颗,烩菜里有土豆白菜四季豆素丸子肉丸子油豆腐和宽粉条.早饭后,爸爸和二叔三叔要去给爷爷上坟,我们年龄没到不准去,只能等他们回来.大人们回来后一个重要的项目便是垒火龙,去院子外面的炭堆里,专挑灰不溜秋大块耐烧的“笨炭”,挑好了箩头装着抬回院子里,下方垫几块砖,然后把炭由大到小从低到高垒成半人高的火龙,里面提前塞满干柴和油毡,最后将“旺火冲天”的帖子贴上去.炭挑得好,火龙垒得紧,可以从年三十一直烧到初五六.垒完火龙洗了手,中午随便对付一点儿油糕和粉丝汤,全家人便各回各屋睡午觉,这时候是不准出去放炮的.午觉睡到下午四点,大家便起床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剁菜炒豆腐炒鸡蛋拌馅儿,和面擀皮儿包饺子,全家老少齐上阵.下午六点,妈妈们便开始炒菜烧鱼炖肉了,高压锅呲呲呲呲响.新闻联播刚开始,我便同二叔去院子里发火龙,先点一挂鞭炮叫个响,然后报纸引燃油毡,用扇子猛扇,直到黑烟散尽,干柴把炭引燃.这时奶奶已经在叫吃饭了,洗了手进屋上桌,先给爷爷和祖先上香上贡磕头.然后大人一桌小孩儿一桌,开始年夜饭.除了大人有酒喝外,两桌菜完全相同.常见凉菜有:芹菜拌腐竹、肉皮冻、碗托、压肉、酱牛肉、卤猪肝、猪头肉.热菜有:过油肉、小酥肉、炖鸡、炖羊肉、羊肉炒粉、红烧鲤鱼、干炸带鱼、黑肉烩菜、虾仁油菜汤.主食有:鸡蛋豆腐韭菜素饺子(奶奶吃素)、羊肉大葱饺子、牛肉胡萝卜饺子、米饭、油糕、羊肉粉丝汤.盘盘碗碗一桌子,不可能吃完,但绝不能不丰盛.一顿饭从八点过吃到十点,一边看着春晚,一边闲话些旧事,机智的弟弟妹妹们会在这时去大人那桌敬酒祝福求赞美.都吃了饺子以后,大家合伙把桌子收了,摆上水果、糖、瓜子花生、茶水、饮料,开始专注看春晚.这时我便和几个弟弟一同到院子里,围着火龙放炮,玩到12点敲钟了,二叔便会出来,放几个大玩意儿.最喧嚣的一阵结束后,大家早已困意十足,匆匆回屋睡觉了,临睡前要在枕头边准备好第二天穿的衣服,从内到外,一水儿的新衣服.

初一一大早起床,穿衣打扮洗漱完了,先到奶奶屋里给爷爷上香,然后给奶奶磕头讨压岁钱,之后便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讨压岁钱去了.

正月里其余的日子基本都在随大人到处走亲访友、买炮放炮和吃剩饭中度过,我因为不喜欢总见不认识的人和吃剩饭,所以觉得没有并那么有趣,该讨的压岁钱都讨到之后,对我而言的年也算是过完了.

@JunoYeung

以前外公在的时候, 我全家和4 个姨妈全家基本都会聚集在外公家吃年夜饭, 守岁, 放鞭炮.外公浙江人, 成年便跟着部队南征北战, 新中国成立后在企业退休, 会做很多好吃的天南海北的菜.记得每年我最喜欢的时候就是跟着外公后面看他做八宝饭, 他做的八宝饭猪油浓厚, 用料丰富, 我还可以跟着偷吃葡萄干、金桔丝这些食材.然后大家一起开心地包饺子.

除夕的夜晚,外公要求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吃完年夜饭大家围着暖暖的火炉打牌看春晚.12点的时候,大人小孩全部出动出去放鞭炮.我记得当时我们一整个大区,都会弥漫着浓浓的烟花味.

后来,外公去世了,很难再有这样的年.长大后, 大家也自觉不放鞭炮了.亲戚也不怎么往来了, 每次就我家三口孤零零吃饭,外婆偶尔来家里过年,住几天就走了.总觉得饭菜, 没有外公做得那么温暖和舒服,虽然妈妈手艺不差, 但是少了浓浓的亲情.互相串门拜年的情景也没有了,城市里的人渐渐冷漠.牌局和唱K多了起来,但是总想起陈奕迅的《K歌之王》,大家都在欢天喜地,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再后来,我那些过年要聚的同学们也走动少了,大家都成家,有家长小孩.即使难得的聚会,也因为各自生活的圈子和层次差别太大,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索然无味.

外公葬在了乡下,以前每年初二会去给外婆拜年,习俗也是会给去世的人烧钱拜年,这几年我每次去到外公的坟前,先点上3根他爱的芙蓉王,烟总是很快就烧没了,感觉外公正坐在沙发上戴着老花眼镜,一边看电视一边吸烟,阳光从阳台斜斜洒进来,他身上总是有太阳的光,慈祥地看着我写作业.尔后我总是会号啕大哭,他对我最好,在我初中的时候去世了,如今我出息了,却不能让他抽到他最喜欢抽的烟,吃不了最喜欢吃的甜食,看不到我给他找的最好的外孙女婿.我恨他没有享到他最爱的大外孙女的福,看着坟头的野草,想着年纪已高的外婆,总会心生悲叹.如果哪一天外婆去世了,如果哪一天我越走越远,是不是外公坟头的草都不会有人来清理.

我知道,很多大人每次扫墓,都是象征性的放放鞭炮,烧烧纸钱,也可能他们想开了,人总有离去的时候.可是我总在漫天的鞭炮烟尘里发呆,难过.

每次大家扫墓完要走了,我恨不得为他点上可以抽一年的烟,竖在他的坟头.让他可以享一次福,一次也好.

我想,我心中的年,也就只有外公在世的那几年了吧.

我每年除夕最喜欢的是下午就打开电视机,看着一年又一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感动,回家,回家,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回家.

可能现在,最理想最简单最有年味的,也就是当你挤破头,找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和交通工具回到家的那会,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即使问到你工资几何,是否有男友,什么时候结婚的时候,都不用发火,毕竟,你是城里工作的人,而你的家乡,已经回不去了,他们所能关心你的方式,也只能问你一些这样的话题.绝非恶意,只是你变得浮躁,你越来越不耐烦.

@jayzhung

对于汉字,在情感上,我是有些偏爱的,一撇一捺是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上两横意指天比人大,天外有天,形中有意,意寓于形,无穷妙哉.手头若有一支笔,便情不自禁,蠢蠢欲动起来,烟盒、纸巾、废纸,只要可书之地,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正或斜的留下过我的笔迹!偶然看到形态精致飘逸的汉字,恨不能揽入怀中,上下其手,细细玩味!

我要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年幼时夹杂着年味儿的汉字的故事.

记忆中的故乡,春节最不差的便是浓浓的年味儿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春联还不是如今集市上随意购置的光鲜亮丽有余,粗制滥造的印刷体!

有一位老先生,每年临近春节的日子,是他一年中除去农活最忙的时光!

春联,是一幅奇妙的书写着汉字的红色纸张的组合,切割成长的、方的、大的、小的,上书大小不一的须对仗、可吟诵的墨字的排列组合.一幅长的七字对联居于门之左右两侧,两大方上书各一单字或四字的方联处于两扇或者一扇门之,两小方只上书各一单字且可成词的小方联置于门的左右上角,两小方联中间是一稳妥安然的横联!如此这般,才算圆满!

始于笔墨纸砚的购置,春联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各个物件,挑选也别有讲究.老先生有自己心爱的,陪伴多年的毛笔;纸张颜色以鲜红为宜,传统的喜庆、热闹跃然于上,搭配墨黑,又不失庄重,醒目;纸张吸水,且稍显粗糙质地最为妙用,挥毫泼墨间,既不拖泥带水,况晾晒时间大为缩短;墨以浓稠为主,如有需要,兑水稀释即可;农家人对砚随意不挑剔,常取一小碗充数!

材料齐备,接下来所做之事则要细细思量几家几户几门,需要多少春联,而后量体裁衣,切割纸张……纸张的切割老人们有土方法:将纸依所要书写的字的多少对折,找一条结实的细线,将线置于纸张空隙之中且延伸出两端,一人紧紧抓住一端,另一人沿折痕小心撕扯细线,反而复之,细心为之,则万事俱备!

找一户人家,要宽敞明亮,且杂人稀少;摆一副桌椅,要四平八稳,且桌面平整,而后笔墨纸砚置于其所应在之处,待老人家前来.只见他架一副花镜,端坐于桌前,眉头紧锁,屏气凝神,出口成章,手到擒来!春联或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或书:爆竹声声辞旧岁,春联红红迎新春.大抵七字为佳,此为春联之其一.又或书:美满幸福,紫气东来.四字最好不过,偶有两字,左右方纸各一,上书:祥和,平安,此为前言所述大方!再或书:佳节,丰收,亦左右方纸各一,前所述之小方!最后是横联,万事如意,春节快乐,诸如此类!晾晒后收好,待到天气晴朗,张贴起来可矣……

春联的张贴需得好天气,好帮手!所需要的物品如浆糊、刷子、笤帚皆可自制.白面加水适量置于锅中,在火上熬至粘稠状;刷子取长短适中,已然枯黄的杂草,而后用绳子扎起.贴春联须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两人尚可,三人最佳,若只有一人可用,便要忙乱至手舞足蹈,上蹿下跳了.且拿三人来说,一人手持盛浆糊的器皿,一人负责传递春联,另一人则忙于刷浆糊,贴春联!

首先要将往年残留下的春联清扫干净,而后用自制的刷子在门上均匀涂抹浆糊,一人将春联递上,缓缓从上至下有序用手抚平或可用笤帚小心轻扫),期间另两人负责查看指点春联是否高低适宜,提示是否正斜不一,如此重复数次,春联的张贴才算完成.

张贴好春联之后的小村,年味儿浓烈得好似一坛陈酿,嗅上一口,便为之沉醉!出门会瞅到:出门见喜;屋子里抬头即见:抬头见喜;农用车上贴着:日行千里;就连水井旁也写着:源源不断!人们用最朴实的话,最直白的语言寄托着自己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待……

岁月的无情侵蚀着老人家不堪一击的身体,眼睛越来越花,手持毛笔也哆嗦有余,稳当不足,是再也写不动了……

很少有人再去把玩毛笔了,年轻人们纷纷背井离乡,涌入城市,都说那里的楼层高,时光好,马路宽,生活便捷!老人们腿脚不便,安土重迁,死守在那片生气不足的土地上,逢年过节,孝顺的子女们还想着回来瞅瞅,陪父母吃上几顿饭;很多人只一个电话,还有托人捎回来几百块钱的,推托着说公司太忙,难买,等着闲下来的时候再说!回来的人呢,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热闹,购置年货也成了例行公事,更别说贴春联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了!没人在意春联是否要认真书写,要程序完备,要自己动手!最初的几年,我还有模有样地依照程序,龙飞凤舞,忙得不亦乐乎,再后来,只剩下推托着自我辩解说:麻烦且浪费时间!现在每年的春节,再也看不到自制的红黑的喜庆庄重的色彩搭配,整齐划一的印刷体,颜色各异,款式新颖的让人眩晕!老人们固守的传统,诸如贴春联,祭祖,吃麻糖等,在年老体衰的力不从心里逐渐幻化成一个个形同虚设的概念,年轻人们追求时尚,无意于此,即使在老人们的唠叨下,所做的一切也是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没人在意家里要供奉的是灶王爷,外面供奉着天地爷、土地爷,没人在意上香要上三柱,磕头要磕三下,起身不能拍身上的灰尘,还要作揖三下,没人在意祭祖的时候供奉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没人在意除夕的凌晨院子里要生旺火,而且在旺火上暖和一下肚子可以治疗疾病,他们都说:吃药都不管用,迷信!他们以为传统的就是迷信,在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就该蜷缩在角落里,最好再不示人!他们不知道,传统更多的是一种寄托,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坐标,是不忘本,是代代传承的精神!

每年的春节,虽少了贴春联的喜庆热闹,但父亲还是坚持要继续祭祖的传统,把所知的老祖宗的名字写下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我这个是谁,那个又是谁,然后供奉起来.春节期间,烧香、烧元宝,蜡烛彻夜长明,一日三餐期间,家里吃什么,就要供奉什么,还要磕头以示敬意,怀念.

以前总不明白父亲所做为何意,现在想来,人在百年之后,肉体化作尘埃之时,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的还剩下些什么!历史总是残忍到让人不寒而栗,让人心生敬畏,轰隆隆滚动着向前,留下的印痕再深也经不起岁月的冲刷洗礼!而只有这些代代传承的东西,才能让我们依稀从自己的身上看到祖先们奋斗的影子,感受着他们的生活,让我们与他们之间有了一线连接,而正是这种连接的继承和传承的使命,才是我们存在下去,生生不息的理由吧!

摘自“知乎网”2016-11-16

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我们长大了和年味儿和消失了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年味儿真的消失了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