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文明建设论文范文集 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明建设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1

《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

本文是文明建设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它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理想信念为方向、以美好生活为蓝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地生根、掷地有声.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导向:实践要求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对这一历史方位进行了科学阐释和宏观把握.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宪法提出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可见,五大文明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应置于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新时代物质文明整体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紧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梦想的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赋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坚定的价值导向,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实践要求.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既有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又有暗流潜藏的风险挑战.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力量无疑会给予我们抓住机遇、应对风险的支持和鼓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是我们应对挑战、实现梦想、完善自身的必要举措.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振聋发聩的重要论断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为今后党的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定位和着力重点.党进行的各方面建设都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化解矛盾方面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品性.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端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调和社会心理的作用.“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平民百姓普遍的心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会带来社会心理的失衡.我国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然而由于贫富差距、分配不公、权力滥用等现象的存在,部分人的幸福指数依然偏低.要解决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心理失衡,除了在生产分配上下功夫,还要疏导舆情、振奋精神、树立自信,在以文化人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人民道德情操、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只有激发精神文明的正能量,才能减弱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相对剥夺感,使人们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改革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提升个人需要的层次和品味的作用.在全国人民面前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㈣新时代人民步入新的生活阶段,由对物的需求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精神生产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近些年来,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人民的名义》、《战狼2》、《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主旋律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受到了大众青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关注百姓生活,将不同年龄、身份、地位、学历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享受品味思想盛宴和精神大餐.精神文明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它不断提升着人们美好向往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使我们不再陷入物质的纷扰和纠缠之中,并提供给我们更加高雅和自由的需求空间.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组成部分

作为顶层设计,中国梦里不仅有实现富国强民的物质建设宏伟目标,更有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源泉.2014年3月总书记的欧洲文化之旅,把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带向了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3]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历时性传承来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间维度.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2]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一些仁人志士办学演讲、创刊办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启民智、振奋精神.正是这一股团结向上、敢于拼搏的斗志,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启才能行稳致远.中华民族的昨天历历在目,中华民族的今天生机盎然.“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不仅来源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硬实力,更来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软实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兴盛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从共时性比较来看,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空间维度.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世界梦.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美好追求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息息相通的.中华文明始终向世界传递和谐、包容、开放、共赢的精神,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文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中国梦不仅仅要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还要推动中华文明向世界的传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世界文明的大舞台上,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各国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国外孔子学院掀起的“汉语热”、《谈治国理政》全球发行量的猛增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价值观、道德观、文明观.同时,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共办文化交流年,学习和借鉴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当中国梦既突出本民族文明的特色,又彰显世界文明的魅力时,我们才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真正统一,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的实现不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而是必须通过自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培养出来的.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F317)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动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阵地,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企业、高校、社区、网络等的宣传思想力度,营造风清气正、天朗气清的精神文明环境.积极应对社会舆情风险,运用大数据精准把握舆情动态,对敏感事件及时发声、敢于亮剑,净化精神文明传播的舆论场.只有不遗余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奠定基础,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始终是人的潜能发挥的不竭动力,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因此,汇聚13亿多人磅礴的精神力量,必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也必然会逐步增强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由于我们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我们才自豪而又坚定地迈入新时代,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只有不断为人的发展注入持续的精神营养,人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质的飞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汇聚民心.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理想信念的方向引领,在实践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开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这些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原则性要求,且一以贯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5]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而关键在于对它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和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以“四真”原则筑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阶段,只有扎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而只有通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四真”原则,才能逐步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四真”原则反映的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学习到理解到信服再到运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深入实践的逻辑进程.要做到真心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理论弄懂弄透,领悟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由衷的信仰.结合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到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度关切当中.要将理论成果精准对接新时展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回应人民诉求.

以“三化”品格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四真”原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逐步深入实践的过程,而在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品格,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由西方传人中国,必须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才能“生根发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还要引领时代,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改革结合起来.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中拥抱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只有赋予中国特色、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大众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二)遵循理想信念的引导方向

目标纲领是行动先导,革命理想是指路明灯.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5](F32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形成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而产生巨大的理想引领力量和目标召唤力量.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从理想信念的时间交汇点来看,我们必须推动革命传统的时代化.理想信念深深地融注在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之中.在中国的历史上,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对党的革命事业坚贞忠诚、矢志不渝.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奋力堵口、江姐宁死不屈等英雄事迹,无不向后人昭示着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和至情至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理应发扬这些优良革命传统.激发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蓬勃力量.党的革命传统历经实践检验,其所包含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是永恒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要赋予其时代内涵,让党的优秀革命传统以新的形式再现和重生于当代人心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老人跌倒伸手扶一把、主动让行急救车等看似一件件平凡普通的小事,却构筑了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张扬了社会正义.虽然没有革命年代壮烈牺牲的宏大画面,但是每个平凡人的善良也在无形之中继承着这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理想信念.

从理想信念的空间汇聚点来看,我们必须加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是热播主旋律电影《战狼2》中的经典台词,也是祖国给每个中华儿女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无论我们身处何地,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们共同的心灵感召.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旗帜鲜明地站稳政治立场、维护祖国统一,对于分裂国家的言论和行为绝不姑息.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在精神文明层面,要多创作反映爱国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做作、不浮夸,真实再现历史事件的原貌和人物的内心.做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地增强爱国主义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巧妙回应不当言论.针对一些抹黑英雄人物、歪曲中国历史、搞“”、“”、“”的人,我们不仅要予以严厉打击,更要用语言艺术深刻揭露出他们的本质.引导大众认清事实真相的同时,增强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绘制美好生活的向导蓝图

实现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人民对更加、安定、和谐的美好生活有了日益强烈的向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反映和再现美好生活图景,塑造美丽灵魂.

以虚拟生活的视觉绘制展现美好.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沉浸在虚拟生活、数字生活中,而在虚拟世界中的精神阵地更应该把稳把牢.虚拟生活的优势就在于视觉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各种美好的愿望、诉求、需要都能够透过画面的鲜活再现相互交织.净化网络生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使命.我们必须利用立体化的可视空间、情境化的视觉效应、多样化的场景转换为大众创设一个如同亲临其境的感知方式,将美好生活所孕育的思想精神以图像化、视觉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借助虚拟数字技术的视觉效应获得了更具亲切感、形象化的展现方式,紧紧抓住了大众体验,满足了大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中国梦”公益广告以部分明星的视觉形象和内心诉说真实地打动了观众,把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地淋漓尽致.

以现实生活的情感交融印证美好.虚拟生活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展现更富于人情味的现实生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众化导向.我们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百姓的冷热酸甜,用普通人感化普通人.要透过百姓生活的点滴,找寻其中内含人心常情、温暖关怀、美好人性的故事来展现生活的本真.尤其是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关心人民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通过反映善良诚实等朴素品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要强调以情动人.以情动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本化取向,也印证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近年来,新闻报道越来越关注民生,用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诉说着新时代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指引着我们回望初心,而如何在实践中遵循价值导向,提出具体明确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以“三个倡导”为核心内容,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阐述“三个独特”的科学论断,再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满、思想更加成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这一论断要求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成为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渗透价值,不忘初心.主流价值的传播应渗透于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形塑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必须在大街小巷、网上网下、国内国外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传播工作.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关键在于不忘初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获取极大发展的同时需要精神上的初心予以规约和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经过不断的求索迎来了新时代,而回望奋斗求索之初心、凝聚改革创新之动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行稳致远.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人人民美好生活,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坚守.

创新形式,服务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探索多种形式以实现其固本培元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理论学习、文艺创作、典型树立、志愿服务、网络传播、媒体宣传等形式的优势和特色,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渠道交融共享、多向互动的局面.要注重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要义和精神内涵.央视网以动画形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人们耳目一新的精神体验,可谓是神来之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有以人民为导向,做到接地气、惠民生、聚人心,才能真正在精神文明创建中落地生根,发挥其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和强基固本的精神力量.

(二)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针对文化自信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守正创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精神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新时代,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聚精会神、凝心聚力地筑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

传承经典,回归本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希冀,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传承文化经典才能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扎深精神家园的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涵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气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文化品质.我们要善于在文艺创作中挖掘历史文化因素,创作更多传统文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人物品性、叙事情节、历史背景,重点突出经典书籍、主旋律电影、红色歌曲、革命英雄的时代意义.注重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品牌传播和示范效应,打造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产品.

对接需求,引领时代.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的坚守延续,还存在于时展的脉搏律动.文化的民族性内蕴于中华文脉的本源性传承,而文化的时代感彰显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只有对接时代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文化自信的时代魅力才能得以彰显.一方面,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符号意义.中华文明流传至今,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意蕴.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不仅汲取传统文化因素,还拓展了其时代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传统阐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可以从古人智慧中汲取营养.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利用古典名句对复杂的现代化问题做出更加鲜明准确的注解.

(三)以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久弥新的坚实保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P153)只有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历久弥新.

围绕中心,反映实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的主轴运转,不能脱离实际陷入空想.新时代各项改革处于探索尝试期,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很严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既要增强文化自信,又要树立危机意识.只有在思想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勇于革新、不负使命.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强调树立远大理想,又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要敢于挖掘现实境遇中的“真现象、真问题”,将中国故事中的现实问题讲出来.当精神文明建设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状况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同向同行.

缩小差距,砥砺前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在同向同行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差距.物质文明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时,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来得及跟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节奏.因此,我们必须缩小两者发展差距,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强精神文明的信息化传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是推动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实现互联网与精神文明传播的深度融合,发挥当代信息技术优势,使精神文明传播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只有真正发挥科技的第一推动力,将现代化技术融入精神文明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迈向一个新台阶,赶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

文明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图书馆建设杂志

本文总结,上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方面的文明建设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