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育改革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看不见的手: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参和与其批判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改革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9

《看不见的手: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参和与其批判》

该文是教育改革类专升本论文范文跟看不见的手和教育改革和标准化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美国的标准化教育改革并非仅仅是一种联邦的行为,企业参与也是这场改革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全国教育高峰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企业参与的开端,而之后相关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标准化测试以及问责制度的实施则意味着企业参与对于标准化教育改革影响的全面深化.然而,企业参与背后的“市场逻辑”在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多方批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一方面应进一步保障企业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形成更为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应关注企业参与背后“市场逻辑”可能造成的弊端,以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和应有属性.

关键词: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企业参与;教育治理;市场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12-0112-06

一、“全国教育高峰会议”与美国企业干涉标准化教育改革的开端

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发端之际正是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进入政治和经济领域之时,标准化教育改革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市场化的色彩.然而,企业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进程,直到21 世纪初才得以实现.正如美国学者拉维奇所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打开了企业实质性涉足教育改革的大门.[1]实际上,如果我们回溯一下布什父子两代政府教育法案的发展和延续,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企业对于标准化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是步步深入的.尤其是对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而言,企业不仅在法案制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影响作用,而且促成了该法案最终的通过,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数次全国教育高峰会议(National Education Summit)恰逢其时地召开.

20 世纪80 年里根总统执政时期,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向地方学区投入资源,籍此提升当地的学校教育水平.在这一时期,商业圆桌(Business Roundtable)、美国商业议会(U.SChamber of Commerce)以及国家商业联盟(NationalAlliance of Business)等全国性的商业组织陆续成立,与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商讨,并且在教育标准化的问题上逐渐达成统一.这些商业组织都对结果取向的教育目标有着强烈的诉求,而并非对教育体系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即所谓“好教育”(good education).换句话说,他们关注的并非“输入”(input),而是“输出”(output).正因如此,在联邦和州政府之外,各类商业联合体成为标准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在加州,有关标准化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的起草主要来自于商业圆桌和著名的咨询公司—— 伯曼威勒(Berman Weiler Associates)公司.正是在商业圆桌首席执行官的努力之下,1983 年,加州通过了代号为“SB- 813”的教育法案.与此同时,伯曼威勒公司也对加州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细致调查、访谈和走访后,组织编写了长达296 页的《重建加州教育:为了21 世纪公共教育的计划》(Restructuring California Education:A Design forPublic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开宗明义地确立其作为“督促加州教育改革日程的基础”,并表达了“从现在开始到21 世纪转向信息化时代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观念.在这份报告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建议就是进行标准化教育改革.“州政府应当为教育系统设立清晰的目标,并对学校实现这些目标的程度实施监测,并且就学校的表现进行问责.”[2]

不过,这一时期企业参与教育改革并不系统,仅仅是零打碎敲式的参与,没有明显推动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进程.直到1989 年,全国教育峰会的首次召开,才标志着企业界真正参与到了教育决策的过程当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个由商业团体积极参与和筹备的会议成了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机构,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商业团体的作用在教育决策当中逐渐显著,尤其是对于“标准化”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前商业圆桌教育的首席执行官苏珊·崔曼(Susan Traiman)所言,“1989 年,企业界在教育改革中的参与作用出现了标志性的转变,并且一直延续到21 世纪”[3].在弗吉尼亚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企业界代表的积极呼吁让国会意识到学业成就的国际竞争压力,呼吁将设立学业标准、提升学业质量作为国家教育目标.[4]

1996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高峰会议则是由著名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组织举办,此次会议没有邀请任何一个教育性的组织参会.会议上,来自全国40 多个州的领导和大型企业的高官聚在一起共同商讨美国教育问题.企业界的代表达成共识,即美国的教育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而且由于当时的教育工作者无法承担这个任务,因此需要来自其他领域有能力的人来接手.会议讨论决定,各州仍需制定高水平的学业标准、相关的标准化测试和评价工具,并进行问责,以此判断学生在核心学科上的成就.三年之后,在1999 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高峰会议上,仍然有大量企业界人士参与,此次会议共同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教育改革要以高学术标准的设定为开端;二是质量评价是监测学业进步的必要因素;三是务必落实保障学业成就达成的问责制度.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界的代表决定和与会人员进行合作,在州层面上帮助每所学校设定严格的课程计划,以便达到各州的学业标准并通过相关的标准化测试.显然,此次会议当中所商讨的诸多核心问题和相关制度大都成为日后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内容.

可以说,随着20 世纪80 年代末由大型企业承办的“全国教育峰会”逐渐形成气候,并成为美国联邦制定教育政策之前重要的决议场所,标准化教育改革推进的步伐开始加速.与此同时,企业的参与力量越发显著,并且经过20 世纪90 年代的进一步酝酿,这种影响力在21 世纪的相关教育改革运动当中表现得更为深入.

二、从国家教育法案的制定到标准化测试的实

施:美国企业推动标准化教育改革作用的全面深化当小布什从其父亲那里接过“ 教育总统”(Educational President)的衣钵之后,企业界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力量终于在联邦的教育决策当中得到了体现.2001 年第四次全国教育高峰会议也恰逢国会对《不让一孩子掉队》进行激烈争论之时,此前的商业圆桌、全国商业联盟、美国电子联盟以及全国制造业联盟都坚信有必要从联邦层面立法,对标准化教育进行统筹,尤其是推行问责制度.除此之外,在继教育改革商业联盟(Business Coalition forEducation Reform,BCER)之后,企业人士又联合成立了“ 优异教育商业联盟”(Business Coalition forExcellence in Education,BCEE),选派了30 多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通过召开研讨会、公开宣言和游说的形式支持该法案.时任党领袖委员罗塞勒姆(Rotherham)在被几经游说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你想通过一项立法,就需要企业界做点什么进行有力推动”[5].此外,小布什总统本人也曾亲自向企业界主动寻求过帮助.原商业圆桌教育主管苏珊就坦露,“小布什的确向我们寻求过帮助,并希望得到我们的支持.他建议我们和他站在同一立场,并表示,我们的参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6].最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联邦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了国会的审议.不久之后,2005 年的第五次全国教育高峰会议再次由著名的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牵头组织举办.此次会议的内容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基本原则,并且补充了高中教育改革的提案.这部法案不仅意味着在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史无前例地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自上而下的干预,通过标准化测试和相关的问责制度进行监督;而且也意味着企业在标准化教育改革中的参与作用也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小布什政府在标准化教育改革进程中首次将标准化测试和相关的问责制度写入了联邦教育法案,但没有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学业标准则是其中的缺憾.不过,随着2009 奥巴马总统的上任以及阿恩·邓肯担任新一届教育部部长之后,这一缺憾立刻得到弥补.当然,这其中仍然少不了企业参与的作用.在奥巴马于2009 年之初签下了《美国恢复与复兴法案》之后,美国政府便立刻拨款43.5 亿美元用于落实《力争上游》的资金支持.《力争上游》法案正是由新学校创业基金会(New Schools Venture Fund)提议的,而该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也因此成为联邦教育部的重要官员.因此,尽管奥巴马曾声称,“《力争上游》在教育资助方面的竞争不存在来自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于任何特定的利益组织的偏向”[7],但是仍然有人质疑,这部新法案所遵循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对特定的大型企业机构也有所偏向.[8]

随着《力争上游》法案的深入推进,联邦层面的学业标准——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的制定工作也接续展开,其背后所隐含的商业利益同样是十分可观的,众多相关企业都在切盼共同核心标准能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块金矿.毕竟,公共教育是美国公共开销当中紧随军备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据统计,在2010-2011 学年,政府在K-12阶段教育方面总共投入了6320 亿美元.[9]如今,在共同核心标准的背景下,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可被电脑化(computerized),包括相关的软硬件、网络和云服务、课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管理以及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等等各个方面.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何苹果、谷歌、西斯科以及大量新成立的企业都想分得标准化教育改革中的一杯羹.[10]总之,正是在企业的推动下,统一的学业标准、标准化测试以及相关的问责制度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开始得到首次体现和落实.之后的《力争上游》的颁布和共同核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则更加显示出企业在标准化教育改革中的巨大影响力.

三、企业干涉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背后的“市场逻辑”及其批判

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初衷在于全面提升公共教育的质量,通过统一的高标准促进所有学生完成必需的学业成就,并同时缩小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在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诉求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力争上游”“共同”以及“核心”这些光鲜亮丽且极富鼓动性的词汇和口号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显示出美国联邦政府全面整顿公共教育的决心.然而,我们也同时发现,这场改革一方面由联邦政府牵头,而在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也参与其中,因而暗含着“市场逻辑”的价值内核.换言之,标准化教育改革的实施不仅是美国政府统筹教育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成就了大型企业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干预力量的不断加强,始终影响着改革的目标宗旨和具体措施.

在错综复杂的改革决策过程中,无论是联邦政府官员与大型企业团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是这些企业团体筹办的“全国教育高峰会议”对于相关教育法案制定与实施的影响,都意味着企业标准化教育改革具有的实质性操控.具体到改革内容而言,通过企业的影响作用,改革的目标往往急功近利地着眼于提高学生未来的经济竞争力,这便造成了过分强调有限“核心学科”的局面.而针对“为测试而教”的状况而言,极具“市场逻辑”色彩的问责制度也难辞其咎.另外,在统一的学业标准和大量标准化测试的倒逼之下,教材和测试工具的开发需求构建出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而获益者往往是操控这场改革的企业团体,这便让公共教育沦为博“益”的场所.博“益”的结果就是,一些公立学校经由问责而被认定为所谓的“不合格”,进而关闭或者由那些受到大型企业资助兴办的特许学校接管,这背后的利益也同样不言而喻.总之,由于企业在其中的参与作用,“市场逻辑”通过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渗透到了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威胁着公共教育的根本性质.正是在觉察到了这种隐秘的“侵犯”之后,不仅是一些学者对此展开了激烈的批判,甚至有大批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市场逻辑”对于公共教育的裹挟.

这场渗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的标准化教育改革在一开始就蒙上了市场化的色彩,因此,改革过程中的很多措施也都具有市场化的特征.所以,很多学者针对这场改革的批判往往倾向于从“ 市场逻辑”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阿普尔(Michael W.Apple)、吉鲁(Henry A. Giroux)、拉维奇以及波克维茨(Thomas Popkewitz)等人都是从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的视角入手,对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行批判,包括课程标准、标准化测试、特许学校、国际性学生学业评估(PISA、TIMSS 等),等等.阿普尔曾批判到:“让我感到忧虑的是,右翼联盟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事实上,我们对重新进行了定义,所以,现在几乎一切都是关于消费的.”[11]而戴安·拉维奇(Diane Ritch)则更是在其两本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著作——《美国学校体制的生与死—— 论考试和择校对教育的侵蚀》(The Death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HowTesting and Choice are Undermining Education 和《错误的统治:私有化运动的骗局及其对于美国公立学校的危险》(Reign of Error: The Hoax of thePrivat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Danger to America’sPublic Schools)当中对相关教育标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标准化测试与问责制度等极富市场化色彩的标准化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提出了系统的批判.此外,也有学者针对企业如何插手教育改革并一步步将其私有化或者说是市场化的问题进行过专门的分析.“联邦政府滥用一系列有侵略性的手段颁布改革方案,并支付给与政府合作的公司大量的资金供他们搜集在共同核心标准和共同评估测试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当学校、学生与教师在达到预期标准的评价中被认定为‘不合格’(fail)时,这些公司和富豪们就会向那些对公立学校进行私有化的改革措施进行资助,以此获益.”[12]莫尔纳更是尖锐指出,“商业圆桌”“Achieve 公司”“优异教育的基础”(Foundation for Excellent Education)以及像ACT这种专门开发测试产品的公司合力促成了共同核心标准和一系列的标准化测试,以此谋利,为了他们的自身需要对教育的成果和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着“微观管理”(Micromanage).[13]

可见,无论是那些在学术界都如雷贯耳的学者,还是美国的公众和社会团体都在针对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中逐渐暴露出来的有关“市场逻辑”的狡黠进行着激烈的批判.实际上,这些批判正逐渐得到美国教育决策部门的关注,如何在公共性与市场化之间做出平衡可能将是美国教育下一个发展时期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企业参与教育改革的经验启示与反思

(一)保障企业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

自21 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参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认可和重视.比如,先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当中,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立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方针政策,赋予了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以合法地位.在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当中,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 年初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讲话中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14]这一系列的文件都意味着,在多元共治的理念之下,我国教育部门正在一步步明确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在教育改革中的合法地位和重要作用.

不过,我们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现实仍然可以发现,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有媒体曾经针对我国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过专门的采访调查,不少教育官员无奈地表示:“现在的很多事情,如果让大众参与表决,反而做不成,他们不知道、不明白,也没有能力.中国现阶段的改革还需要自上而下.”[15]也有学者指出:“社会公民真正积极参与政府教育规划建议的人并非多数,即便在这些少数参与的普通民众中也没有形成有效链接的心理认同,即认为自我影响力甚微,以至于更多的人在下次政治参与时主动退出.”[16]这就说明,虽然我国对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改革问题的关注正在逐步加强,但是现实状况与相关政策、理论的要求之间却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在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社会的参与力度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警惕企业在参与教育改革过程中通过“市场逻辑”过分干涉

自从治理理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始,国内对于教育治理的问题日益关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尝试推进教育治理的有效性.其中,对于市场开放和相关企业进入教育治理领域的呼吁声不绝于耳.然而与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参与在现实中所遭受的诟病类似,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担心教育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 市场逻辑”和随之而来的“私益性”的渗入,进而威胁到公共教育的“公共性”.比如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教育治理改革中,管理主义倾向与市场导向造成了公共性的衰退.[17]有学者则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提出了警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受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个人收益理论等观点的影响,“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的思潮日益蔓延,不少人对教育与经济、教育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导致不少地方和学校未能按教育规律办事,出现了一些与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方向不相和谐的现象.[18]还有学者指出,在市场介入教育领域的条件下,教育活动不再必然导向公共利益.有许多民办学校甚至包括一些公立学校,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学活动来追求较为丰厚的利润,并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追求私利,甚至不惜损害公众的利益.[19]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教育治理必须要保证教育的公共性,谨防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受到“市场逻辑”的渗透而造成的公共性异化的现象,注意在国家、社会与市场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平衡.

当然,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转变有其充分的依据,也有不可否认的现实必要性.教育治理理念试图改变的是绝对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其目的在于让社会多元主体有机会参与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当中,协调利益、提高效率.然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就可能会导致教育治理的推行在多元主体发挥自主性和释放活力的同时造成的膨胀和利益的冲突,更严重的后果则是存在着造成教育性质的异化甚至是新的社会矛盾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企业这支重要的利益主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逻辑”这双“看不见的手”而言,一旦参与,则对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因如此,无论是对于宏观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来说,还是具体的教育实践方式而言,我国在当前和今后推行教育治理的理念和实践的过程中都应当对此有所警惕,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性质和应有属性.

参考文献:

[1]Diane Ritch. Reign of Error:The Hoax of thePrivat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Danger to America’sPublic schools[M]. New York:Vintage,2013:16.

[2]Berman,P. Restructuring California Education:A Design for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Twenty- FirstCentury[M]. Berkeley:California Business Roundtable,1988:i-ix.

[3]Traiman,S. Business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A Nation at Risk, Partnerships with Business,Standards- based Reform, Federal Education Policy[EB/OL].(2010-04-25).http://education.stateuniversity.com/pages/1808/Business-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html.

[4]郭玉贵. 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10,(4):19.

[5] Woellert Lorraine,Dwyer Paula. As theSchool- reform Debate Heats Up,Where’s Business?[EB/OL].(2001- 04- 29).http://www.businessweek.com/stories/2001-04-29/sa-the-school-reform-debate-heatsup-wheres-business.

[6]Rhodes,J. H. An Education in Politics,The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CLB[M]. NY: ConellUniversity,2012:140.

[7]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ace To TheTop program,Executive summary[EB/OL]. https://www2.ed.gov/programs/racetothetop/executive-summary.pdf.

[8]Klein,A. Obama Defends Race To The Top[EB/OL].(2010- 7- 29).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0/07/29/37obama.h29.html.

[9]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he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13,Public School Expenditures[EB/OL]. https://nces.ed.gov/pubs2013/2013037.pdf.

[10]Upadhyaya,P. How Apple,Google,Ciscoare Competing for the $5 Billion K-12 Ed-tech Market[EB/OL].(2012- 11- 25).http://www.bizjournals.com/sanjose/news/2013/11/25/heres-how-silicon- valley- willmake.html.

[11]卡洛斯·阿尔伯特·托里斯. 教育、权利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M]. 原青林,王云译.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24.

[12]Bernstein K. So Why do Hedge Funds soFor Charter School?[EB/OL].(2013-02-15).http://www.dailykos.com/story/2013/02/15/1187346/- so- whydo-hedge-funds-so-for-charter-schools.

[13]McDermott M. The Pearson Follies Part I[EB/OL].(2013-07-01).http:// educationalchemy.com/2013/07/01/the-pearson-follies-an-ongoing-saga/.

[14]袁贵仁.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14-02-16).http://www.gov.cn/gzdt/2014-02/16/content_2605760.htm.

[15]贺春兰. 让公众有序参与教育决策[N]. 中国青年报,2008-12-22.

[16]李涛. 教育公共治理:什么公众? 什么治理?——结构转型与法理维度的探索[J]. 全球教育展望,2009,(7):45.

[17]潘希武. 教育公共治理的公共性是否衰退[J]. 外国教育研究,2006,(7):6-11.

[18]叶忠. 教育史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J]. 中国教育学刊,2000,(3):6.

[19]王乐夫,蒲蕊. 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7.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于翔)

教育改革论文参考资料: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概括总结: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看不见的手和教育改革和标准化方面的教育改革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