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究视角论文范文检索 与马克思分工和人的全面思想探析基于《资本论》视角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视角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9

《马克思分工和人的全面思想探析基于《资本论》视角》

该文是关于研究视角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人的全面发展和《资本论》和研究视角有关论文范文。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其分工理论的全过程之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生产逻辑的角度出发探求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分别从社会内部分工和生产机构内部分工两个层面考察人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分工对人的影响,并具体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究《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对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经济,重申“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分工;《资本论》;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48-03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历代思想家不断探索并致力于解决的重要课题,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分工的发展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人的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分工的演进历程.

一、分工视角下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

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可知分工与人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有学者将人的发展与分工的关系表述为以下三个阶段:建立在只有自然分工基础上的原始的全面的人;旧式分工支配下的片面发展的人;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1].

自然分工——原始的全面的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劳动分工基本不存在,此时的分工只是基于人的性别、天赋、需要、偶然性等差别自然或自发形成的分工.处于这种分工形式下的劳动者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只是进行简单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者仍保持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仍作为一个“个性完整”的人同自然发生联系.马克思把这一阶段的人的发展称之为“原始的丰富性”.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种原始自然条件下的分工:人固定在狭隘的地域空间中,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2]109

旧式分工——人的片面发展.一般来说,旧式分工分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个阶段.

前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个人和群体相互分离,个人开始从事生产活动并形成特定分工,意识活动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这种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分工促使私有制产生的同时也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奴隶主和封建主,垄断着精神、享受和消费,垄断着国家事务、艺术、法律等领域;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隶属于分工,被迫从事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逐渐演变为“异化劳动”.这种阶级对立形成的分工,最终使体力和脑力劳动彻底分离,形成“真正的分工”.但这种分工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生产领域而言的,在物质生产过程内部,劳动者本身与劳动活动并未发生分离.换言之,原始阶段的“人的依赖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人依然表现出一种“原始的不发达的圆满状态”.正如有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之前,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在物质生产过程内部,二者融为一体,完整的劳动能力并未肢解.”[3]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以往基于血缘、地域产生的自然分工,使每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特有的运行规律使得人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机器和资本,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逐渐深入物质生产过程内部,工人成为局部的工人,完全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新式分工——全面发展的人.由于旧式分工所特有的内在逻辑成为阻碍人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马克思提出只有以新式分工代替旧式分工,人才能从片面、畸形的人向“全面发展的人”迈进.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自由时间大大增加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而马克思所说的消灭旧式分工并不是回到原始的丰富状态中去,而是要消灭分工的固定性、强制性、奴役性,从而使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阶段”,人的发展是伴随着分工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细化,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资本统治逻辑下的分工与人的发展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商品、货币和资本的产生,马克思开始从资本逻辑的角度出发探求人的发展状况.

(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人的商品化

斯密和马克思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分工,但斯密仅从物质生产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出发探讨分工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积极作用,而马克思在肯定斯密的同时,更多的是从物质生产内部即资本统治角度探讨分工对人的消极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内在逻辑:社会分工使“生产者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成为必然的事情.”[4]126-127产品转化为商品这一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商品和劳动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分工不仅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商品交换使得一切劳动产品包括劳动者都可以进行交换和消费,人逐渐商品化,人的价值逐渐表现为“物”的价值.

商品交换和分工的发展引起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使绝对分工成为可能,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货币互通有无.货币原是推动生产的手段,是一切价值的代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的产生使劳动与劳动产品相互分离,各个劳动产品之间可以通过货币相互转换,人们通过货币来转换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处于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人的价值也不例外,成为财富和的追逐者.

货币想要实现增值就必须转化为资本.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一方面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前提;另一方面必须能在市场上买到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这一特殊“商品”,这是资本生产逻辑的现实基础.资本这一“死劳动”,要实现增值,必须通过工人这一“活劳动”来实现,但资本一旦被赋予“生命”就最大限度地控制着人的一切生活领域,人受制于资本.由此,受资本统治下的工人只是资本家用来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现实的个人”只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自我实现被淹没在资本所控制的社会关系中.

总之,在资本主导的社会中,劳动者只是作为生产工具而存在.但仅从经济学领域考察分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马克思将劳动者置于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片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并分别论述了这三个阶段下人的发展状态.

1.简单协作与人的发展

社会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分工——商业的独立,使得传统的行会制度被工场手工业所取代,传统的师徒关系被雇佣关系所替代,分工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了保障在资本有限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协作.关于协作,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5]378简言之,协作就是许多人完成同一工作的联合劳动.协作通过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整个劳动生产过程被分割为各个部分,劳动者仅生产该商品的一小部分,整个商品的生产由每个劳动者的连续劳动完成,从而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从而间接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简单协作下实现的只是劳动产品的联合,并非劳动的联合.资本家只是垄断整个生产过程,劳动者仍是完整的个体.但受资本利益的驱使,这一生产方式不能满足资本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因此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2.工厂手工业分工与局部工人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资本对劳动者剥削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不平等的深化:首先,马克思揭示了工厂手工业分工的两种方式:一是将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者聚集在一个工厂进行共同生产活动;二是将从事同一种工作的劳动者聚集在一个工厂里,同一类工作被划分为不同环节,每个劳动者只能从事其中一个环节.这两种方式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工作的细化和固定化,无形中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在对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具体区分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特有的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马克思深入社会生产过程内部揭示了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分工存在的本质区别:前者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各个部门各自生产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而存在;而后者以生产资料集中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每个工人不生产商品,商品是每个工人的共同产品.马克思形象地指出:“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无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6]397-398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方式,不仅从经济领域,而且从社会其他领域影响着劳动者:第一,工人间的依赖性增强.工场手工业分工将整个劳动过程分成各种简单的操作过程,将分工变为更简单的协作,每个劳动者在从事局部劳动的同时必须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工人间的依赖性增强.第二,工人物化、畸形化,成为局部工人.工厂手工业分工下的劳动者隶属于资本家,资本家仅把劳动者看作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它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压抑工人的全面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人为地培育工人片面的技巧……不仅各种特殊的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转化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5]417这一论述形象地阐述了工厂手工业分工下人畸形发展的原因——破坏了肢体的协调、压制了工人多方面的才能.每个人都在不断重复单一的劳动形式,大多数劳动者被束缚于生产领域的某一环节,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士,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畸形发展.第三,工人间竞争的加剧.工人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对这项工作越来越熟悉,资本家以生产产品多少来雇佣工人,加剧了工人间的竞争.

由此可见,工场手工业分工在细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成为限制人发展的桎梏.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分工:“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要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6]403但由于工场手工业的性质依然是手工业,掌握熟练技巧的工人不会被随意取代或解雇,资本只是形式上确立了对劳动的统治地位.这一方式并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亟须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3.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分工与资本附属物

资本主义社会快速积累资本的需求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资本确立统治地位,劳动者成为看管和操作机器的“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分工对劳动者的影响:第一,改变了劳动力结构.由以前雇佣男劳动力为主到现在雇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一切劳动力,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阶级矛盾.第二,降低了劳动者的素质.机器操纵一切,不需要劳动者有特殊的知识与技能,缩短了劳动者特别是儿童受教育的时间,这种人为的剥削导致人类的智力逐渐下降,造就了一批野蛮之人.第三,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确立了资本的统治地位.机器反过来支配、占有劳动力,劳动者完全丧失了主体地位,体力和脑力劳动彻底分离,机器的存在更加强化了人的智力、体力的片面、畸形化发展.总之,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大工业时期分工越发达,生产工具越先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就越彻底,劳动就越成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因此,机器大工业下的分工使人不再是“现实的人”“全面的人”,而是“缩小的人”[7]307.

通过以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为资本家带来巨额财富,丰富了社会关系,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劳动者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成为资本和机器的附庸.因此,在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消灭旧式分工,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三、从《资本论》角度探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最高价值诉求.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实践的产物.”[8]11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私有制和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活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人们的活动不再局限、固定于特定的范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任何部门活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探究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科技的高度发展

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显示:人们最低级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只有这些基本需求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才得以可能.而这些条件能够实现的首要前提无非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社会关系的丰富,彰显人的社会本质,从而解放劳动,解放人自身,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示.虽然目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分工依然存在,但劳动者突破了劳动的强制性,交往范围扩大,并可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职业,使人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当然,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机器大工业时期,马克思在肯定分工对人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肯定了当前科技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打破地域差别、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等.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解放了劳动者,使劳动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发展其他的才能,更多的潜能被激发,从而谋取人的全面发展.

(二)现实条件——自由时间的增多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时间提到了重要位置.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然而在分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却是相互对立的:一方的自由时间是另一方被奴役的时间.换句话说,资本家的自由时间是以牺牲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工人除了劳动时间再无其他时间可供自己消费,更谈不上从事其他娱乐活动.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增多即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只有具备了可支配的时间,才有条件关注精神领域活动,进而发展其他方面的才能,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

(三)有效途径——教育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教育提到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高度”[6]530.如何用教育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来思想家、教育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谈到教育,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分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195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马克思认为必须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教育要从儿童做起,发展职业学校、工业学校和艺术学校.恩格斯在谈及人的发展时也指出:对于年轻人来说,教育将使其很快熟悉整个生产流程,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生产部门之间进行转换,教育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自己所需的才能.通过教育和知识的培训,使人掌握多方面的技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独特的洞察力也为我们现代培养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以上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阐述,可以得知,分工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在社会的历史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当前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现状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对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张爱华.《资本论》中的分工与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研究[M].北京:编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研究视角论文参考资料:

概括总结:该文是大学硕士与研究视角本科研究视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人的全面发展和《资本论》和研究视角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