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孩子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跟父母必修课:如何给孩子立规矩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孩子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7

《父母必修课: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该文是关于孩子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立规矩和孩子立规矩和父母必修课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很多父母有困惑:是不是事事都要给孩子定规矩?究竟什么样的事情要定规矩,什么样的事情可以灵活一些呢?

★事事定规矩,等于无规矩

在重视“开放”和“自由”的现代社会,父母们是不是早就放弃给孩子定规矩了呢?也有人用这样的言论鼓励父母纵容孩子:“千万不要给孩子定严格的规范,孩子在自由的氛围中长大,才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全部.一个孩子,只有懂得控制自己本能的冲动,懂得自律并且接受社会规范,才能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才能够拥有想要的自由.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律,就来自于父母早期给孩子定下的规矩.

既然规矩如此重要,那么,该给孩子定哪些规矩呢?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宽容和严苛这两个极端徘徊,掌握不好尺度,有时甚至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管得太严,孩子到青春期时叛逆的厉害,甚至拒绝和父母沟通;管得太松,孩子完全没有规矩,在学校和社会处处碰壁……

那么,到底哪些方面需要定规矩,哪些方面可以稍稍放宽标准呢?

一、必须定的规矩

1. 事关生命安全的规矩

比如,父母要对学龄前儿童说:“无论什么原因,你都不许动家里的火柴,也不能拧开煤气灶的开关!”类似的要求还包括:过马路时不能松开大人的手、不能乱跑;没有大人的允许,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放学时要待在老师身边,不能和陌生人走……

这些规矩,是孩子不能越过的底线,需要家庭成员一再重复讲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违反了这些规矩,纵然没有造成后果,父母也要向孩子证明可能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妈妈在做饭时,孩子操控电动玩具车冲进厨房.这时,妈妈必须及时向孩子反馈:“锅里正在煮吃的,如果你撞翻锅子就会被烫伤,非常危险!以后没有经过妈妈同意,你不可以跑进厨房玩!”只有反复地提醒,孩子才会把这些规矩放在心上并认真遵守.

2. 道德规范与社会规范

父母常犯的错是,该定的规矩不定,不该定的规矩定得太细.道德感作为孩子的一种高级情感,从幼儿的中后期就已经开始发育.父母悲伤时,孩子能感到难过,这就是孩子最早的同理心.幼儿园的孩子能够理解“排队接水”“轮流滑滑梯”等社会规范.

父母有义务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并不只有他自己,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考虑他人的感受.孩子从小就要诚信、友爱、懂礼貌,尊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说谎、偷东西、说脏话、欺负弱小等.当孩子大一些,父母还要培育正性的高级情感.比如,通过体育竞赛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公平竞争、良性竞争,通过书籍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矛盾,从而避免恶意的报复和诋毁等.这些幼年就形成的道德规范,将成为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定海神针”,让孩子面对诱惑时能保持本心、少走弯路.

二、可以保留一定弹性的规矩

除了必须遵守的规矩,有些规矩可以保留一定弹性,如果过于刻板就会束缚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产生情绪压力.比如,原本规定孩子每天晚上9 点睡觉,但是客人来了,晚点儿睡觉也无妨.只要让孩子知道,客人走后一切恢复如常就好.这些弹性的规矩也包括:“今天你踢了一天的足球,应该感觉很累,可以先去睡觉,明早醒来再收拾房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不限定你看电视的时间,但是要记住,一年只有一次特权”……

通常来讲,我们鼓励家庭通过个性化的规矩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和独立,对于一些与个人意愿相关的事,最好不做硬性规定.比如,父母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你想先吃水果还是先洗澡?”“你想在纸上画,还是在涂鸦墙上画?”或者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在9 点上床并写完作业,整个晚上的时间都是你自己的……”这样的沟通和约定,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增加,一些规矩变得不合时宜,这时候父母需要和孩子重新协商:“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想晚些睡.我们可以观察一周,如果每天晚睡半小时你仍然精力充沛,那一周后你每天就可以多出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类似的协商让家庭规矩变得灵活,也让孩子感到被父母尊重.

所以,好的规矩永远是可以变通、适合孩子的需要并且能够促进他成长的.

★定规矩要遵循的两条原则

1. 初衷是为了孩子而不是满足父母的需要和期待很多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守规矩,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比如,规定孩子便便前必须告诉妈妈,是因为讨厌清洗脏衣物;规定孩子不能在屋子里乱跑,是害怕弄乱了家里的摆设,得自己收拾一番……父母的辛苦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一些能力有着特定的发展阶段,揠苗助长也于事无补.

一些妈妈很早就培养孩子玩儿过的玩具必须放回原处,有些孩子能做到,有些孩子做不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年龄的差距,更是个性的差异.心思细腻的孩子更容易做到,脾气倔的孩子就比较困难.有的孩子天生细心却不够果敢,有的孩子生性倔强却很有毅力,父母如果能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才能够捕捉到孩子的需要.这样定规矩,才能事半功倍.

有些父母事无巨细地给孩子定规矩,连一顿饭吃多长时间都严格规定,这种父母是通过定规矩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让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焦虑的父母,则是通过定规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因为有了规矩,他会感觉未来比较明确,不那么让他恐惧.

有一位父亲对我说,他给孩子定了很多规矩,是因为他最害怕孩子不听话,那样会显得自己特别失败.他的想法虽然略显幼稚,但很真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状况会成为评价父母成功与否的记分册,这也是一些父母严苛地要求孩子、不敢放松的症结所在.

如果规矩是基于父母自身的需要和期待而定,那么,孩子的行为一旦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即使父母什么都不说,孩子也能觉察到.这时,弥漫在整个家庭中的沮丧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心,进而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造成恶性循环的后果.

2.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规矩的制定和养成需要看孩子个人发展的阶段以及他所具备的能力.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并不建议父母过早地给孩子定规矩.有些父母抱怨:“孩子在早教班听话极了,回到家里就什么都不听,我看他就是成心的!”于是给两岁左右的孩子定规矩.其实,3 岁之前的幼儿即使表现得很聪慧,但毕竟认知的发育只是处在萌芽阶段,综合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而且,孩子大脑的神经元处于高速链接的发育时期,如果被过多的要求束缚,会阻碍孩子的大脑发育.到时候,规矩学了一堆,却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压抑,减缓了脑发育的速度,得不偿失.

另外,在给孩子定规矩时,一定要掌握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设立适当、合理的要求.比如,要求一岁多的孩子在自己吃饭时保持桌面整洁,这样的规矩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孩子的手部肌肉在两岁至两岁半才会控制得比较好.在此之前,父母可以先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意识.

通常来说,大脑中前额叶发育要持续到青春期才会完成,这部分区域涉及行为管理、决策、注意力等功能.要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程度,孩子要六七岁大,所以国家才规定孩子6 岁入学.父母可以要求6 岁的孩子半小时,同样的要求对3 岁的孩子来说却是残酷的.他会感觉非常疲惫、难受,这样的规矩会破坏孩子的心理发展结构.

总之,父母给孩子定规矩,千万不要有“想当然”的心态,而是要以孩子的发展和需要为中心,慢慢摸索适合孩子、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规矩.

★让规矩有效的好办法

(适用3 ~ 10 岁孩子)

场景:

5 岁的小明活泼好动,妈妈要求他遵守收拾玩具、不看电视、饭前洗手等规矩时,他总像没有听到一样,惹得妈妈非常生气,家里总是硝烟弥漫.

有一天,妈妈赶着外出,她一边在卧室里穿衣服,一边大声地喊:“小明,咱们要出门了,你赶快把玩具收拾好,换衣服、穿鞋!” 妈妈走到客厅去穿鞋,穿好鞋后发现他还是没有收拾玩具,妈妈说:“你可以把玩具收拾好吗?”小明坚决地说:“不!”妈妈发火了,大声吼道:“快点儿收拾玩具!快去换衣服!快去!”“我不收拾!我还要玩!”小明也叫了起来!妈妈一把将小火车从儿子手里夺下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小明号啕大哭,先是在地上打滚,然后站起来冲妈妈拳打脚踢.妈妈怎么哄也哄不住,只得一边叹气,一边蹲下身收拾玩具,帮他换衣服、穿鞋……

攻略:

1. 提醒孩子看着你

跟孩子说话时,自己不能分神,而且要学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妈妈和小明说话时,在忙着穿衣服、穿鞋,在房间里进进出出,而且还隔着墙壁说话,全程缺少眼神交流,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妈妈要求孩子遵守规矩时,一定要面对面说话,进行眼神交流,这样就会有一种约定感,妈妈说的话也会更有说服力,孩子才能意识到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更能听进去.妈妈面对面地叫孩子的名字,也会让他注意力更集中.

2. 告诉孩子怎么做

除了眼神交流外,妈妈说话的态度要尊重,语气要坚定.既不能使用居高临下、愤怒、挖苦的语气,给孩子制造心理压力,也不要用哀求的语气.建议不要使用“你可以收拾玩具吗?”这样的询问句式,因为孩子很容易用一个“不”字将你拒之门外.而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要求简单具体,比如:“请马上开始收拾玩具.”

3. 非语言交流要严肃、沉稳

非语言交流是指你的姿势、手势、表情、语气、语速、音量等.一般来说,你可以背着手站在孩子面前,表情要严肃、正经,语气要坚决(不是吼叫),沉稳、慎重.

孩子越小,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你就越要通过非语言交流传达出严肃的态度.如果你说的话表达了一个意思—我希望你听话,而非语言信息却传达了另外一个意思—我说的话到底管不管用啊,那么孩子就会立即意识到你的踌躇不定,从而对你说的话更有抵触心理,挑战制定好的规矩.另外,和孩子说话时,要避免让他产生一种强迫感,否则气氛可能会瞬间紧张起来.你可以稍微给孩子一点儿压力,比如双手扶着他的肩头,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跟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越冷静,孩子就越乐意遵守规矩;你越烦躁、生气,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

4. 不要讨价还价

如果孩子想和你讨价还价,你不必和孩子过多解释他为什么必须遵守规矩.通常来说,你只需要给孩子一个简明扼要的理由即可,比如“因为吃饭时间到了”,或者“因为我们要出门了”,不要重复规矩的内容.如果孩子还缠着你,你只需要说:“刚刚不是已经和你说过了吗?”不用过多理会孩子的反抗.因为你不是在求孩子,否则孩子会继续闹下去.

5. 一次只讲一件事

父母吩咐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一次只讲一件事.妈妈对小明说的话,就包括了3 件事:收拾玩具、换衣服、穿鞋.对孩子来说,做一件事远比做几件事容易得多,这样他的抵触情绪也不会太严重.而且,如果让孩子一次做好几件事,那他很可能做着做着就分心了.如果希望孩子做完3 件事,可以先让他做第一件,做完后见你,再让他做第二件;做完第二件,再让他做第三件.

6. 让孩子复述你定的规矩

复述一遍规矩,可以让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让孩子更能遵守你定的规矩.对孩子说完规矩后,如果孩子说“我明白了”,妈妈可以说:“既然你听明白了,那就请重复一遍吧.”在孩子重复的时候,可以纠正他说错的地方,然后坚定地说:“真棒,那现在去做吧.”

7. 站在旁边看结果,表现好要及时给予肯定

跟孩子定完规矩后,你不要做任何事情,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时间持续15 秒,不要走动.这会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他完成你的要求.但注意,千万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挖苦、逼迫孩子.如果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要看着我?”你可以这样回答:“我只是想看看你啊!”只要孩子发现你并不打算离开,孩子都会感觉到无形的压力.比如,小明说:“我不想收拾玩具,还没玩儿够呢!”妈妈平和地站在一旁看着小明.小明虽然不情愿,但是开始收拾玩具,妈妈笑着说:“谢谢你把玩具收拾好了,妈妈很开心!”

8. 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

小明对妈妈又踢又打,这时候妈妈不应该站着忍受,而是要果断采取限制行为.最好是把孩子放在常见的靠背椅上,轻轻抓住他的手腕,同时走到他的身后,使孩子的胳膊背在身后,这样比正面抱孩子更可取.一是让孩子不能咬、踢、抓到妈妈,二是妈妈比较省力,三是从背后限制孩子可以降低妈妈的侵略性,减少对孩子的情绪激化.

妈妈抓住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要弄伤他.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地对孩子说:“如果你停下来,我就放开你.”反复说几遍.等孩子冷静后,就放开他的手,并告诉他待在椅子上反省自己的行为.当孩子意识到,你不会因为他的暴力而投降,他就会减少攻击行为.

★比规矩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

有很多父母定规矩的初心是好的,却因为采取了不当的惩罚方式.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一通,或者剥夺看电视、玩儿游戏的机会,甚至威胁孩子“以后不要叫我妈妈,我没有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等.不仅没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讨论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指出两种不好的惩罚—强制和爱的收回.

过多的强制性惩罚会阻碍孩子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孩子良知的发展.孩子挨骂后,会感觉自己已经为错误的行为付出代价,已经偿还清楚“债务”,从而不再反思、内省.所以,如果父母定的规矩过于严苛,惩罚过于严厉,会引发孩子的敌意,降低孩子配合的可能.因此,规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主动性更重要.

还有一些父母,当孩子破坏规矩时,会刻意地收回自己对他的关注和喜爱.他们故意不理睬孩子、孤立孩子(比如把孩子锁在阳台上)或者在言语上中伤孩子,这种“爱的收回”的惩罚方式对孩子来说和强制一样残酷,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变得脆弱,威胁孩子的内在安全,诱发更多的焦虑.同样,父母如果利用孩子的内疚来“操控”孩子,也会造成孩子谨小慎微、刻板地处理问题的倾向,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很不利.

如果想要在规矩和亲子关系中找到平衡,父母需要学会“用爱管教”.用爱管教,是指通过柔和、亲切的关爱,教导负责任、有规矩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注重以身作则地“影响”孩子,而不是滥用权威、居高临下地“控制”孩子.

比如,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言出必行的人,自己先要成为孩子的典范.答应孩子陪他下棋,累了也要坚持;答应孩子买新玩具,哪怕是随口答应,也要兑现.同时,父母的以身作则还体现在能不能严格、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遵守规矩上.孩子不肯遵守晚上9 点睡觉的规矩,父母能否情绪稳定地督促他,并帮助他减低执行规矩的阻碍,是这项规矩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所以,这种切实的影响远比把某一规矩强加给孩子更有力.

孩子大一些时,父母可以鼓励他参与规矩的制定.很多时候,我们苦口婆心地解释,也不能保证孩子真的听进去或者理解其中的道理.当我们把道理和规矩强行灌输给孩子时,只能假设孩子“听得懂、做得到”,回头执行效果不好,父母们又抓狂.所以,不妨问问孩子:“你最近作业写得有点儿晚,每次都超过规定的睡觉时间,我们是应该调整写作业和玩儿电脑的顺序,还是应该尝试着推迟睡觉时间呢?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的好主意吗?”如果孩子能够参与规矩的制定,那么,他们就更愿意遵守规矩.

如果我们在教授孩子规矩的同时,也能够让他学会正确的思考、尝试着和大人合作,最终实现内化规矩和自我管理,这该有多好!所以,一个聪明的父母,永远不会牺牲亲子关系换取暂时的胜利.

本刊观点

我们常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与其死死盯住规矩不放,不如把眼光放远些,学会关注那些不会轻易改变的东西,比如孩子内在情绪的稳定性、亲子间的亲密程度和孩子在学习规矩的过程中养成的良好品质.这些东西,能够令孩子终身获益.

孩子论文参考资料: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立规矩和孩子立规矩和父母必修课方面的孩子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孩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