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时代青年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时代青年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7

《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

该文是时代青年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和时代青年和审美异化研究和群体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现如今的电子传播时代,传统媒体逐渐没落,新媒体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习惯了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于网络媒介的依赖性更强.随着消费时代的盛行,眼球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病态模式,人们不再潜于文字阅读而是享受直观的图像化信息.网络媒介一方面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将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推入火坑.青年群体作为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是一群有着猎奇心理的冒险家,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由于缺乏意志力和判断力,造成了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进而演变为精神的异化.

一、异化理论

“异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alienatio,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黑格尔是首位系统阐释异化概念的人,他主张把“异化”理解为客观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所有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转化到与自己相异的反对面.他的学生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将“异化”问题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看.赫斯创造性的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他认为人之所以会被金钱统治,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人处于一种孤立的、非联合的状态.

马克思作为异化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扬弃,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工人在劳动中并不觉得幸福、自由而是觉得不幸,精神和肉体受到摧残,他在劳动中创造的越多,自身获得的反而更少.”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操纵消费使工人麻木,陷入异化消费的漩涡.从美学视角出发,工人阶级物质实践的异化而导致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异化必将导致工人阶级审美实践的异化.1本·阿格尔指出:“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人们通过过度消费寻求幸福,甚至将幸福等同于消费.审美主体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异化,导致原本满足于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审美对象也产生了异化.

二、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转变

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2如果说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那么网络则包含了人的思维的延伸.网络媒介作为青年群体接触的主要媒介,改变了其消费模式、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也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审美方式.

1.审美对象的转变:由真实到虚拟

古往今来,审美对象可以是自然的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也可以是文学艺术作品,人们的审美对象是高雅、自然、脱俗的.网络的发展拉近了艺术与生活扥距离,审美由所谓的精英文化开始迈向大众文化,审美泛化现象严重.青年群体在审美对象的转变方面尤为明显,他们享受快节奏的消费文化,热衷于网络传送的图片化信息,对于客观存在的对象关注减少.2017火遍网络的女性恋爱经营手游《恋与制作人》满足了女性对于恋人的所有幻想,虚拟恋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女性现实生活中择偶的标准.虚拟化的审美对象和现实存在落差,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具有较强的误导作用,二次元的审美对象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意识偏差.

2.审美方式的转变:由静止到速变

技术的进步致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电子化.网络对信息的快速传播,促进了各种审美模式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更迭.感官化的信息冲击着青年群体的审美感知,传统美学相对永恒静止的审美,转变成瞬时、通俗的消费美学,从充满哲学、非功利性质的审美精神愉悦到享乐主义至上、充满物欲的审美精神迷失.视觉符号的动态多变使得审美主体的审美阶段仅处于感层面,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静观”艺术,而转为“流观”或“消遣”,无法感知到深层审美体验.电视、网络游戏等短、平、快的审美方式,让大众更易接受这些审美对象带有的后现代主义感性化的视觉符号含义,审美方式被动的向感官化、动态化、快捷化方向转变.

3.审美观念的转变:由自然到功利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多元文化提供了场所.现如今,青年群体的媒介接触习惯就是网络化,他们在网络上所接触的大都是非正统的文化和价值观,或是受网络引导的时代性文化,例如:二次元文化、拜金主义等.泛娱乐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尤为显著,有趣是吸引他们的不二法则,对于需要深度理解的文学作品往往置若罔闻.审美浅表化体现为青年群体对于娱乐事件的热衷,他们花更多地时间在自我消遣而非精神提升上,这种由自然到功利的审美观转变不利于青年的自我发展.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点遭到了娱乐时代的挑战,审美和美产生的基点与“无利害”的关系愈来愈远,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模糊,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下降,审美意识薄弱.

三、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的体现

互联网使得青年群体的审美对象、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青年群体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于美的事物也有自己的追求,富有个性.但是,也正因为他们拥有的从众心理,导致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得快,兴趣消解得也快,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所以往往会导致审美能力低下,容易背离正确的审美方向.

1.视频社交软件降低了审美的趣味

互联网的发展为自媒体提供了活跃的场所,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普及,网络直播慢慢兴盛,其中泛娱乐类直播作为主力军占据了网络直播市场半壁江山.青年群体作为泛娱乐直播的主要受众,对新鲜事物有较大包容性,他们通过直播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企图在虚拟世界中寻求陪伴和安全感.今年六月央视了镇江会计王某侵占公款多名女主播的事件,这种靠赚取收益的方式会误导青年人产生攀比心理.居伊?德波认为景观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依赖视觉,重视图像”3,如今我们进入了用仿像代替真实的景观社会中.沉溺于网络视听景观中的青年群体,越来越远离现实的世界,甚至满足于这种虚拟世界带给自己的慰藉.

现如今,社会商品化现象显著,在网络构成的大环境中,消费主义的观念盛行.网络红人作为这种景观社会的产物,其传播的带有伪科学和消费主义的视频如“娱乐”般侵蚀青年人的思想,作为依靠粉丝经济产生知名度及收益的职业化群体,其粉丝群体已由线上慢慢转移至线下.青年群体作为粉丝的代表意志薄弱,对于自己喜欢的网红盲目追捧,没有健康和独立的审美判断,审美趣味表现为低级的流行娱乐,禁不起时间和文化变迁的考验.

2.眼球经济消解了审美的内涵

2015年是综艺节目大爆炸的一年,其中真人秀节目异常火爆.为了获得高收视率,一些真人秀节目制造矛盾,挑起争端吸引大众的眼光,节目不再内容为王而是追求所谓的看点.一些引进版权的节目也因文化差异和节目制作粗糙产生“水土不服”现象,导致口碑和收视率的集体跳楼.部分季播的娱乐节目因创新力低下,娱乐方式陈旧等原因难以超越.随着限娱令的颁布,各大卫视综艺节目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网络综艺数量激增且热度高涨.2018年热播的偶像养成综艺似乎是在复制曾经选秀节目的成功经验,打榜、背后产生的超额消费是青年群体产生心理的满足感的宣泄口,这样的异化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又一次面对发达工业文明的一个最令人烦恼的方面,即它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4表面上看,发达工业社会各个物质方面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人并没有收获同等的幸福感反而沦为劳动的工具.同质化综艺节目导致审美疲劳,节目制作一味的寻求关注度,高片酬操作紊乱了明星劳动收入的标准.此外,综艺节目中大量的广告植入致使青年群体寻求同款心理爆发,从而产生过度消费.社会及人都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向度的,审美也必须具备多样性的特征,单一审美会使审美主体失去个性,不利于个人审美内涵的发展.

3.碎片化网剧弱化了审美的精神向度

网络媒介改变了大众的视听习惯,媒介的特点和性质又影响着其传载的内容.网剧作为网络媒介的又一产物,以娱乐化、碎片化的模式跳脱传统电视的模式,在过度追求个性化、新奇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太子妃升职记》可谓网剧的巅峰之作,该剧一上线便以恶搞的剧情、跳跃的思维、夸张的造型收获较高热度.此后,网剧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由于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网剧的主题也越发大胆.网剧的风靡给视频网站带来了巨大收入,许多缺乏故事性、思想薄弱的网络小说也看准风向大量改编成影视剧,经过制作方的大手笔斥资和人气明星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为受市场资本追逐、粉丝买账的热播剧.电视剧慢慢被消解为一种烂俗的明星剧,成为打发时间、消磨意志的产物.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相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的文字,直观的图片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青年群体享受这种视频画面带来的视觉刺激,审美愉悦表现为浅层次的耳目愉悦,这种没有深度的审美泡沫造成了青年群体审美能力的集体弱化.网络时代的青年群体通过分享实现信息的快速影响,病毒式的传播模式导致思考时间短暂,在享受简单愉快的感官刺激后,对于审美的追求只停留在表面,不再进行深度的审美思辨,图像化的信息荼毒了青年的精神,导致审美的碎片化.

四、青年群体对审美异化的应对

网络时代对于青年群体造成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找出应对之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首先,丰富审美方式,远离低俗审美.青年群体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节目要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可以多看一些央视制作的高品质文化节目熏陶自己,例如:《朗读者》、《信中国》、《国家宝藏》等,这些节目种不乏有娱乐明星的身影,但节目的整体品质较高,文化底蕴深厚但又不乏趣味性,有助于青年群体树立较高的审美标准.其二,完善把关人角色,建立网络监管机制.针对网络上的三俗文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法律监管,完善媒介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可实名制采集网络用户信息,从制度上约束个人网上行为.青年群体要用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发展,构建审美化的身心关系,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平衡.其三,倡导用积极的科技理性推动媒介技术的健康发展.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技术不应沦为商业化的工具,我们要理性运用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而不是沦为技术的奴隶.最后,加强美育教育.学校应引导青年拥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看展审美相关的课程、知识讲座或者实践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人格,可以利用高校间的互动学习交流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结语

美学是一门包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理论学科,美学与各个学科的之间相互渗透,例如美学与家居设计的结合、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等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理解不仅局限于美好的事物,更应上升到美好的精神世界.网络是现实环境的镜像和延伸,其本身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5处于网络时代的青年群体通过异化消费产生的心理满足是病态的象征,人们已经适应现代社会创造的新的生活方式,在进行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与现存生活趋于一致,这种单向度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致使人的特殊性及个性的模糊.审美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有助于人的基础美感的培养,个性是对独立人格的一种发展,青年群体要具备自我独特的审美角度,在日常对于感官愉悦的基础上丰富自我精神的审美向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生活.

时代青年论文参考资料:

时代青年杂志

青年时代杂志

新时代新青年论文

当代青年投稿

青年作家杂志社

青年博览杂志

本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时代青年和审美异化研究和群体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时代青年本科毕业论文时代青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