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三国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三国的魅力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三国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8

《三国的魅力》

该文是三国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三国和魅力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王蒙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这是三国英雄诸葛亮的话.

日本也有很多人喜爱“三国”故事.我创办的富士美术馆庆祝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三十周年,在中国、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举办了以三国为主题的展览《大三国志展——悠久大地与人间浪漫》.

全中国三十四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出展了很多极其珍贵的藏品,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五十三件.

该展览还巡回日本六个城市,累计参观人数超过一百万,当时是日本国内举办有关中国的展览会的最高纪录.对于日本人来说,三国是如此亲近.

《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以2、3世纪后汉末叶经魏蜀吴三国鼎立到统一为晋的历史为舞台,根据正史《三国志》,并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等,在明代成书.

规模宏大,人物丰富多彩,生动的故事使人读得如醉如痴.

王蒙:《三国演义》故事性很强.写了那么多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名人、君王、军师、将领、义士、能人,有声有色.

这个作品以民间的“演义”形式传达出一些中国古代精英们的政治信息,老百姓读起来觉得新鲜有趣.

尤其是谋略部分,对不同的人都有所启发.智、勇、忠、义,还有奸、侫、伪、恶,都描写很到位.

池田大作:《三国志演义》的目标是以刘备为中心,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和军师诸葛亮等英雄建立“蜀”,构建以“王道”为基础的社会.

而“魏”的曹操既有爱护优秀人才的一面,又有残虐地支配人的一面,被描写成“霸道”的奸雄.

我的恩师户田城圣先生洞察:“孔明、玄德是理想主义者,在三国里曹操那样的现实主义者战胜了理想主义者,这是可悲的,这构成了三国的大背景.不过,曹操的现实主义不彻底,后来被司马氏取代也不无道理.”

王道与霸道相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我想起1924年近代中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神户所做的著名讲演《大亚洲主义》.

孙中山先生讲到中国自古把用功利、强权、武力压迫人的文化叫“行霸道”,用仁义道德即正义、人道感化人的文化叫“行王道”,呼吁近代日本绝不要成为霸道的鹰犬,要成为王道的干城.

王蒙:是的,古代中国不论是孔孟还是老庄,都不认同以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立国的观点.孔子的思想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思想是“王道者得天下,霸道者亡其身”,老子与庄子主张“清静无为”.

老子设想的最高境界是民众对政治权力“不知有之”,即人民各安其业,根本觉察不到政治权力的运作与压力.这与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类最高理想——国家机器消亡论有相通之处.

可惜的是历史与现实离这样的境界有遥远的距离,《三国演义》的观念也同样吧.

比较起来,“三国”小说中的蜀汉比较注意举儒家旗帜,充分利用“刘”姓的“正统性”.书中也描写过不止一次,刘备制止诸葛亮的计策,不忍心夺取属于他人的地盘.

但总的来说,“三国”中的人物与中华文化的理念相距甚远,跟现代的民本观念也有相当的距离.

对不起,也许我受“五四”新文化洗礼的影响太大了.我“喜爱”读《三国演义》故事,但是对于其中的非王道理念和前现代性部分感到遗憾.

池田大作:完全明白.

历史上政治产生精神性、道德性的例子寥寥无几,这是现实,而予以实现的,其一我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深深皈依佛教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政治.曾和我多次对谈的“欧盟之父”理查德·尼古拉斯·冯·康登霍维·凯勒奇伯爵也强调,阿育王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王.

释尊反复教导慈悲.

“万物幸福,安稳,安乐.”

“像母亲拚命保护自己的独生子一样,对万物也都要这样起无量(慈爱)之心.”

阿育王指向基于慈悲与宽容精神的政治.阿育王诏勒写着:

“我在任何地方都致力于人民利益.”

“没有比为了全世界人的利益更崇高的事业.”

阿育王放弃战争,认为“法”的胜利才是最高的胜利,而不是“武力”.实行了很多救济民众的事业,同时承认宗教自由,谋求多民族共存,发展精神文化.还派遣和平使节,推进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诸国、希腊化世界的交流.

继承阿育王政治的是20世纪印度独立之父圣雄甘地.

甘地写道:“可以说,一个国家基于非暴力是可能的,也能以非暴力抵抗基于武力的世界.这种实例有阿育王的国家,而且这实例可反复.”

1985年在和我会谈过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也要继承圣雄甘地的非暴力精神,为人类做贡献.他说:“释尊的‘慈悲’精神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现实的社会建设中怎样发挥人类培育的和平与非暴力、仁义与道德、慈悲与宽容,将成为今后的挑战.

我尤其认为,民众人人搞精神革命并扩大和平联合是大变革的基础,最为重要.

《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后汉末年壮烈的权力抗争、社会混乱.由此怎样使社会安定、构筑新时代成为主题.

例如,历史上有名的荀彧进谏主君曹操: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可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诸葛亮对刘备谈恢复汉室,也是设想了三国鼎立,先取得未受魏、吴压制的地方(蜀)作为立足之地,建立人和,以争天下.

强调为大业首先要巩固地盘,最后取胜.对于刘备们来说,那是为了治乱世,救民于水深火热.

王蒙:您一语中的.

1999年我首次访问印度时,恰恰在新德里观看了印度影片《阿育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地盘不要理念,自然成为霸道的恶人.只追求理念,不需要地盘,连立锥之地也没有了,更谈不到理念的实施与造福人类、人民、国家、桑梓,只能成为满怀失望的可怜虫.

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如何做到道德、法律与人民利益的全面最大化,是始终困扰古今东西的政治家乃至普通人的事情.

池田大作:是啊.

这一点,我会见过的统一德国第一任总统魏茨泽克说:

“人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在社会中活下去,需要伦理、道德基础.这基础无非尊重共同活着的人的权利与尊严.历史与政治上贤明,不是分离利害关系与道德,而是寻求使两者一致.”

不考虑利益的道德是迂腐的,不考虑道德的利益招致争斗.协调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是领导人的责任.我恩师也抱有“慈悲”是“政治要谛”、为实现民众幸福的“技术”是政治的信念.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故事震撼人心的是永恒的主题,即决定一切的是“人”,是“人才”.

例如《三国志演义》强调“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功业必因人而成”.

如何发现人才,获得人才,发挥人才?如何发现、追随好的领导,发挥自己的才能?两者相符实在很重要,象征就是刘备和诸葛亮.

《三国志演义》有很多英雄、贤者登场.这个故事就是这些人才的智慧之战、勇气之战、力量之战、团结之战,或许可以说,也就是人的一切能力的竞争.

王蒙:中国人的说法是一切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宿命性政治力量消长的规律.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天时是长期积累的正面或负面因素.某政治势力代代相传时邪恶不断地积累,就会气数衰竭,走向无可挽回的灭亡.

例如明末,社会矛盾积累到随时发生大动乱也不足为奇的地步.崇祯皇帝掌握情况,急躁忧虑,拚死拚活,也挽救不了明朝的灭亡.他只能理解为天时不利.

地利是有没有资源,也就是池田先生刚敢于说的地盘吧.

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君王有没有能力使人团结,善于用人,笼络人心.

上面说的是精英政治的局面,崇祯皇帝疏忽了人心、民心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还有一个说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就是天的心.早在老子的言论中,就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爱民亲民,俭是爱惜民力和财富资源,不为天下先不是说不敢有技术创造,而是指治国平天下,君王不能提出天下人不能望其项背的超前口号与纲领.

池田大作: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起刘备每次战败逃走时都不丢掉仰慕自己的民众,总是跟民众一同行动.

恩师户田先生说:刘备的存在意义是在没有仁政的时代里立于仁的清廉,这就是诸将和民众仰慕刘备的理由.

刚敢于王蒙先生指出民心就是天的心,这一思想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历史深处流淌.《孟子》的“民为贵”,《史记》的“王者以民为天”,《国语》的“众心成城”,以及近代孙中山呐喊的“用人民来做皇帝”.

其实,日莲大圣人参照了很多中国古典,前面说过的《立正安国论》中多用“囻”字,“口”里不是“王”,写作“民”,留下了国的中心是民众的意思,强调“王以民为父母”,(为政者)“万民之手足”.

不过,很想听王蒙先生谈谈《三国志演义》里您特别有共鸣的人物或场面以及注目之处.

王蒙:我最感动的场面,而且经常回味的,是赤壁之战中失败的曹操被穷追不舍,败走华容道,遇到把守那里的关羽.

曹操在生死关头保持了镇静与尊严,对关羽礼数周到.“将军别来无恙!”这就暗示了他与关羽的私交.“别来无恙”四个字放在这里非常感动人.

每次想起这个场面,我都驰思曹操和关羽的心绪,热泪盈眶.

池田大作:的确是有名的场面.

《三国志演义》里靠诸葛亮的智慧与雄辩,主君刘备和吴国孙权建立了联合,一场“赤壁之战”战胜了魏国曹操的大军.这一胜利使刘备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向实现“天下三分计”迈进.

越是乱世,外交战线能否获胜,越是发展与衰亡的分水岭.与外缔结同盟关系,守护内部,并整顿、巩固,蓄积力量,这也是诸葛亮的智慧.

王蒙: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已经认识到势力最弱的蜀汉作为三国鼎立的一方,要打开活路就只有联吴拒魏.

刘备死后蜀汉衰落,也与这个战略、方针执行得不好有关.这说明,能不能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对于一个政治家、一个政治力量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之一.

池田大作:诸葛亮继承刘备的遗志,为实现其理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奋不顾身地指挥,这种“报恩”、“忠义”打动人心.

后来杜甫也敬爱诸葛亮,吟咏“君臣当共济”等.

2006年我们音乐协会邀请中国直属的中国国家京剧院来日,在各地公演《三国志——诸葛孔明》,盛况空前.我也在创价大学讲堂观看了特别公演.《三顾茅庐》《赤壁大战》《五丈原》,三国演义有名的段落演得如火如荼,充满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

王蒙:诸葛亮是忠诚与智慧的典型,哪个时代都深受中国人爱戴.他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至深.

小说中刘备对诸葛亮竭尽礼义与诚意的描写让人大为感动.(王注,礼义,不是礼仪)

但是对诸葛亮的政治选择缺少总括的表现.政治选择不完全取决于“君主”的礼遇与态度,就这么表现不够充分.更重要的应该是形势分析与自己的政治追求.

金克木教授有一句至理名言,他说,过去中国“官场无政治”.这是说,官场只看知遇之恩或忠与不忠的区别、升迁之喜与获罪之险,不问政纲、政策、政治原则与政治主张.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池田大作:中国从隋始科举制度等,官僚制的历史很长久.

唐诗人柳宗元写道:“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以自身为牺牲,为民尽力.若没有怀抱这种自豪的使命感的优秀人才,社会非停滞不可.

传说诸葛亮当丞相的时代也有高官重臣把利己的感情、、名誉摆在第一位,迷失大局,即蜀汉建国的目的,搅乱了政治.

这在《三国志演义》的种种局面中看得见.

例如刘备死后,诸葛亮急于打垮魏国,完成宿愿,却被迫收兵.因为自己一方的重臣出于自保,鼓动主君错误地下诏,把诸葛亮叫回来.

被信赖的人反叛,为卑劣的私欲失掉大业,现实中也有这类事.

诸葛亮留下这样的话:“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看准人,用的时候以“告之祸难而观其勇”等各种条件来确认能否信赖,以防从内部崩溃.

王蒙:类似的悲剧在历史上频频出现,可以说,与岳飞相比,诸葛亮还算是幸运.

我没想过怎样看一个人.要说我的特征,是文人,不是政治家.

我能接受风格跟我大不相同的朋友,也可怜文人们总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自我陶醉,还有相轻、内讧.

同时我愿意相信更多的人——国籍或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不想从短处判断人,尽管我并非不能明白人的弱点.

池田大作:这一点很重要.

囿于和自己不同之处或短处而拒绝他人,就绝对看不见对方的好处,那就自己也不会进步.常打破停滞、不断向上的人看见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看见他人的短处则反省端正自己.

历史上这样赞叹:“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与此同时,诸葛亮重视人和,注意关系不好、互相掣肘等内部不和.

社会的任何组织要发展,必须能发挥各种人才所具备的长处,互相协力.一旦内部不和,产生邪气,就不能不停滞.

找不到恰当的人负责,结果就苦了很多人.

《三国志演义》的魅力在于魏蜀吴三国英雄“创业”的苦斗与竞争的故事.

正因为如此,例如刘备的接班人刘禅沉溺酒色,任凭佞臣横行,在复兴汉室的宏大理想的关键时刻拉诸葛亮的后腿,终于亡国,教训极为惨痛.

不仅蜀国,魏国的曹氏、吴国的孙氏也都灭亡,三国都是在接班问题即“守成”上失败.

正史《三国志·吴书》有谏言:“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得到好接班人多么难,一旦得到会多么繁荣啊.

这是古今东西的贤哲指出的.

从前辈到后辈,从师到弟子,从人才到人才,为继承精神及智慧,接班人应自觉的是什么呢?社会、组织持续繁荣、发展是难乎其难的,有足以为训的历史吗?

王蒙:宫廷时代的历史上,虎头蛇尾的现象屡屡可见.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饱尝辛酸,浴血战斗,克服艰难,终于掌握国家大权.可是,其后的子孙娇生惯养,专横跋扈,习惯于坐享其成,享受声色犬马,腐化堕落,难以继续国家大业.

世界上很多大业是若干事情相反相成的.

一个权力,一个学说,一个事业,一个组织,以及一个名牌商品,不接受挑战,不面对质疑,不经历苦难与失败,不进行自我变革、自我革新,就渐渐落后于时代,转向腐败、衰退、灭亡.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绩孕育着危险,光辉隐藏着黑暗.地位这东西常使人头昏眼花,巨大的财富十分容易被毁灭.

池田大作:正是如此.

能窥见这样的教训的日本古典文学有《平家物语》.写的是平安时代末期,武家平氏取代贵族掌握政权,极尽荣华,最终被武家源氏打败而没落.

例如,书中这样描写在荣华中趋于衰弱的平氏状况:各地的源氏蜂起,要攻入都城之际,平氏好像不知道这场风波,依然挥霍无度.源平会战终于要开始,有心的平氏将领进谏:

“会战,认为是自己的一件大事才能打好.像狩猎打鱼那样说去好地方,别去坏地方,绝不会战胜.”

平氏战斗意志衰弱,而源氏像将领源义经所言“战斗一个劲儿地进攻,取胜是爽快的”,充满了排除万难攻到底的气概.

不被动,永远有进攻精神,而且不大意,不自傲,贯彻责任感,主动地不断战斗,这就是胜利的要诀.

大业不仅一代,有时需要几代使之发展.

然而,建设是死战,破坏却是一瞬间.得不到好的接班人才,大业也很快就式微.

帝王学著作《贞观政要》认为创业与守成同样困难,同样重要.如果兴大业是“创业”,那么,“守成”就是继承守护,进而发展,也可说是新创业.

至今难忘二十年前(1996年)和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围绕这一点交谈.可以说,对于任何社会或团体都是切实的问题.

首先要把创业精神、苦难中开辟道路的历史作为应该常返回的原点,确立为传统,这是重要的.

而且,正确地培养接班人更不可或缺.在锻炼、培养的过程中,像王蒙先生说的那样,也要经历一切挑战、苦难、失败等,造就最后能必胜的人.

我想起中国思想家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天台大师智在《摩诃止观》中揭示“为从蓝而青”.

中国文化史上有弟子超过师傅、后辈超过先辈的瑰丽故事.

就我本身来说,作为第三任,从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户田先生接受的熏陶是我的全部.

第一任会长牧口先生抵抗日本军国主义,死在牢狱中.接班的户田先生一同坐牢,在狱中殊死斗争,取得了胜利.

户田先生对我的训练严厉而彻底.十年里给我个人教授了各方面学问.恩师晚年有一天对我说:“我已经全都教给你了,这回该你教我.”“你的真正舞台是世界,走向世界吧,代替我.”非常值得感谢的先生,如今也感激不尽.我如今也天天和恩师进行心的对话.

由于这个体验,我认为,造就后继人才的圣业很大程度在师弟这种强韧的人的纽带中完成.

王蒙:从一个人,一个朝代,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大书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虎头蛇尾的遗憾.这很自然,开端的时候,创业者们、创造者们充满朝气与新鲜感,那时他们几乎是无往而不胜,而到了后期,到了结尾时候,说不定会感到捉襟见肘、千疮百孔、顾此失彼与力不从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传承与守业,比创业更难.

与此同时,“守”成的说法令我困惑,守而不进,成而不变,那是既守不住也成不了的,万物都是与时俱化的,只有通过革新、创造、突破、发展才能守住基业,才能守住初衷,仅仅为守成而守成,就是失去了政治理想,失去了战略规划,失去了政治探索与前进的方向.也就是如金克木教授所说,没有了政治.我虽然对贵创价学会的了解不算充分,但是我深知您的事业的全球性巨大影响,我向您致敬,也赞美户田先生的知人善任.

*注:在日本,《三国演义》通常译作《三国志演义》.

三国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点评,此文是关于对写作三国和魅力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三国本科毕业论文三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