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潮流类有关论文范文 与余华所处时代的文学潮流对人物主体性的影响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潮流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4

《余华所处时代的文学潮流对人物主体性的影响》

该文是潮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余华和主体性和人物主体性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余华是我国当代文坛十分优秀的作家,其代表作《兄弟》《活着》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余华早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人物形象是琐碎的、凌乱的,缺少统一性和完整性,本文主要针对余华所处时代的文学潮流对人物主体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余华;时代;文学潮流;人物主体性;影响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通常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人物的主体性十分突出.但是在余华的作品中,人物缺少形象特点,更加趋向于类型化,是某种意识和观念的象征,人物所具备的主体性十分隐蔽.将余华早期作品和后期作品中的人物拿来比较,很容易发现,早期的作品更具有先锋性,作品中的很多人物被符号化和类型化,人物的主体性趋于弱化,后期作品更加写实,余华赋予人物很丰满的形象,凸显了人物的主体性.在余华不同阶段的作品中,为什么人物主体性会出现如此大的前后变化,这与余华所处时代的文学潮流有密切的关系.

一、先锋文化潮流和人物主体性的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国门打开以后,西方的很多文化思维涌进了我国,而商品经济的文化潮流无情的撕裂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我国文学在在经过一段伪浪漫、伪崇高、伪现实的时期后,已经不需要豪迈的歌颂或者温情脉脉的低吟,需要真实的发现和关注.在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由于经历和和反右时期,与经过上山下乡和红卫兵时期的知情作家相比,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的浩劫让他们缺乏对时代的使命感,同时也不具备知青作家的浪漫主义.缺乏历史重负以及价值观念,让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内涵,而缺乏现实经验也导致他们更倾向借鉴西方的文学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先锋文学迅速风靡文坛.先锋小说呈现一种反传统风格,在情节方面,出现了格非、马原的先锋作品;在语言方面,出现残雪的先锋作品;在人物方面,则出现了洪峰和余华的作品.先锋作品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将人物形象符号化,卸去人物在形象中的重负,而让作者去承担,因此,先锋小说弱化人物主体性的倾向,主要受到两个文学潮流的同时影响,即对我国传统人物的逆反,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

我国传统文学对人物主体性的构建:

首先,要缩短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让人物心理缺少深

度,形象扁平.在余华早期作品中,人物大多情感单一,缺乏全面的情感表述,我国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看不到人物的爱恨情仇以及喜怒哀乐,人物只是情节和事件的参与者,没有任何的心理和情感活动.比如在作品《一九八六年》中的人物疯子,他把自己作为试验品,一次一次的尝试不同类型的刑法,我们通过作品只能看到其肉体的折磨,而看不到他内心的世界.在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两部小说中,人物更是没有姓名,在文中只是以人称代词出现,通过这种形式,余华描写了人物的无奈和困惑.在上述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没有充分赋予人物标志性的情节、动作以及语言,没有对人物情感进行详尽的描述,只是将人物的喜怒哀乐隐藏在小说中,让读者难以捕捉和感受.因此,我们无法将这些人物成为形象,只能说他们是作者传递主体和意义的符号.

其次,将作品中的人物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以及政治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让人物受到社会关系的牵制.在余华早期作品中,人物的历史关系几乎呈现空白,读者很难在人物中看到社会关系和历史痕迹,例如在《一九八六年》这部作品中,虽然人物涉及到了历史,但是也只是简单的道出疯子发疯的原因是由于活动造成的,并没有对历史进行深度的剖析.再次,更加注重深度挖掘人物的类性,将作品重心转移到人物的基本属性上.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很多人物都没有具体的特征和名字,更加有利于作者表现和挖掘人物的共性.

最后,加强作者的主体性,通过作者来控制情节和人物,这种写作形式急剧弱化了人物的主体性,加强了作者的主体性,体现了先锋文学的特点.从叙述方面分析,余华早期作品中,主要运用限制叙述的方式,而且不是普通意义的限制,而是严格的限制方式,即使出现全面的叙述,也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总而言之,在余华早期作品中,很少出现全知叙述,限制程度很高,而且限制程度越高,其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就越少,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丰满,人物很难体现主体性.同时,在余华的很多早期作品中,主要运用第三者叙述的方式,这又在一定程度弱化了人物的主体性,限制程度越高,叙述者就越加冷漠,读者不能从小说中获取足够的人物信息,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极大弱化了人物的形象和主体性.

二、写实文学潮流和人物主体性的关系

进入90年代,我国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曾经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方式被务实平和的写作风格取代,原来很多新鲜以及超前的观念被文坛所接受,单纯的模仿西方文学已经不能给九十年代的文坛带来新鲜感和独创感.并且随着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和世俗主义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文化观念中,这使作家充分认识到,不被市场和读者所接受的文学创作并不明智.同时,先锋文学自身缺少对精神向度和价值趋向的建构,因此,先锋文学的逐渐消灭,和写实文学的兴起,是时代必然的选择.

其实,在我国盛行先锋文学的同时,写实文学就已经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重视,在八十年代后期,写实文学才成长为文坛不可忽视的文化潮流.写实文学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其具备以下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作家在叙述的时候,不再刻意去控制人物以及凸显自己,在写作态度上,更加注意回避作者的主体意识,作家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是一种旁观的态度,是一个局外人,而不是作家用自身的情感来控制人物的发展.作家在降低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人物的主体性就会提升,写实文化也注重对人物状态的描写,从人物生存的背景可以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90年代的前期,《作家报》《时代文学》《文学世界》就提倡和热捧现实主义文学,这对当前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主流的文学潮流.余华在发表《许三观记》之后,虽然已经停笔多年,但是其作品特点还是凸显了现实主义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

三、结语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余华不同时期的作品,《活着》创作于1993年、《在细雨中呼喊》与1990年开始创作、《许三观记》写与1995年,这段时间正是文坛盛行现实主义的时期,而余华的作品也与之呼应,既受到文化潮流的影响, 同时也推动了文化潮流.余华后期作品的人物凸显主体性,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受到文化潮流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郭运恒.终极的探寻——试论鲁迅、余华小说创作中“死亡”主题的不同意义[J].理论月刊,2006(6):126-128.

作者简介:

李川川,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美学.

潮流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潮流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余华和主体性和人物主体性相关潮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