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国学教育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大学国学教育和教改建议和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开展情况为例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国学教育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3

《大学国学教育和教改建议和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课程的开展情况为例》

本文是国学教育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成都大学和国学和大学国学教育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近年来大学国学教育升温不少,而真实的教育效果并不太让人满意.媒体的造势宣传让国学教育蒙上了崇高、神秘的光环;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也让学子难以静心沉气地阅读原典.“回到原典当中去”这个口号,或许能帮助大学的国学教育真正走向与学子生命力量的结合.结合成都大学开设“国学经典导论”课程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开展可操作的教改活动而祛魅返真,真正激发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热情,深入启发智慧、砥砺生命.

[关键词] 大学国学教育;原典阅读;生命力量;自我思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7) 09 - 0097 - 06

近年来,从学龄前儿童的“三字经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办的国学诵读班、中小学课堂推行的读诗读史课程,到手机微信端父母争相关注、购买的少儿睡前国学故事讲读,再到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的国学院、各古典文学和文献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出站的研究学者纷纷留校找到工作、以此开课教书……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国学教育全面开展,甚至迎来了产业化的趋势.这种轰轰烈烈的复兴中国传统学问的“热潮”,自20世纪80年代大陆对外开放以来的海外新儒家思潮回传大陆算起,究竟达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又收获了多少成就,确实值得深思.

一、关于大学国学教育的思考

大学课堂当是培养知识精英、砥砺思维、涵养智慧的殿堂.而大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教授的并不是一般的做人道理,而是把学生当作未来能够领导群伦的精英加以培养.其早在形成之初,就有避免沦为简单技能教育的警惕.[1]3 -5目前,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国学教育是传承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文脉较有特色的人文教育.国内的大学国学教育依托课堂而开展,其专业化与推广面本应是很理想的,但纵观实际开展的状况,效果却并不容乐观.

首先,“泛国学”教育过度依靠新闻媒体的炒作宣传.这是当前国内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社会的媒体声势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听课期待,但在实际授课时也带来了诸多尴尬的效益.‘21比如电视台《百家讲坛》打造的“易中天品三国”的节目.为了配合媒体的录制,本来在课堂上应当一气呵成、系统展开的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在欣赏“品三国”的视频和音频节目时,内容的讲解被炫目的灯光、震耳的音效和视频内容所打扰;学习热情和期待值很高,而全程视听下来却觉得没有收获多少实际内容.反而是满脑子冲击性极强的音乐和动画效果.课程被宣传得大热后,学子期待甚高,实际听起来却落差大,反而引发学生的冷淡与怀疑.另外,商业性的媒体宣传让本该严肃的国学讲程变得娱乐化.本应培养思辨精神的大学讲师、教授,成为娱乐化的媒体明星,但这并不意味着讲国学的人就人格高尚伟大.很多被炒作出来的明星教师,自我感觉飘飘然,沉溺在节目播放后的高点击率、高回报、售书高版税收入中,难以真正静心学问.国学被媒体炒作而罩上了一层“神秘光环”.

其次,受社会商业性和功利化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大多心态浮躁,很难静心坐下来,认真阅读文言文的国学原典.本来就生涩艰难的原典作品,对于文言文底子薄弱的广大学子来说,若不能短期内看到“成效”,恐怕很难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其实,这些原著典籍本该归为“无用之用,方乃大用”的“闲书”之列,“学术知识,对于人生的功用不是短时间之内能看出底,也许有些是永远看不出来底,因为有些功用是无形底.”广大学子和家长,在大学选择专业和课程时就带有功利色彩,要选择热门又赚钱的学科,这造成了许多焦虑与矛盾.其实,“学以致用”的真正意义是学到了东西,好好去用它;而并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前者使人对学什么都抱有乐观心态,后者却使人心里随时都惴惴不安,不知道学了之后到底有没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选专业、选课程,反而制造了无数的失望.千挑万选去拣,千辛万苦去学,牺牲了自己觉得真正有趣而又真正想学的东西,勉强去学自己认为没意思却能“赚钱”的东西,这怎会使人全力以赴?得出的成绩又怎会反映真正的能力呢?就算今后找到了工作,学子心里也不会真正满足;总想着如果当初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去学,今天又会是怎样一番天地.如此,一生怀着“问号”,活着也难得踏实、幸福.从主观上讲,以致用去决定所学容易使人失望;从客观上讲,不是真正感兴趣而勉强附会,不会发挥出最高能力,容易使人失败.“学非所用”乃为此理.社会大环境急功近利,家庭和学校这个小环境就要尽量鼓励孩子静心沉气、不因功利而变得目光短浅,应敢于尝试一些所谓的“闲书”“闲课”,尝试一些真正感兴趣又有深远意义的学科和课程.这样,学生才可能宁静致远,沉下心来认真读书、用心思考.学成之后,拥有一定的底蕴,去找到适合一生能力的“致用”机会胜算率才高.

一、对大学国学教育的教改建议

(一)思想层面:国学与个体生命结合

当下的大学国学教育,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如何为学子树立起国学原典与生命的力量相结合的问题.“生命的力量”,这个词好长时间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学术逐渐成为更加技术化的操作.“生命的力量”曾经是一代人最大的追求,后来却被逐渐放弃了.若放弃就是一个时代不正常的结果.

目前走人大学课堂的学生,均是从宏大的家国理论框架下走出来的.无论是从小的思想品德课宣讲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泛国学化的历史、语文教育中谈到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其一大特点就是几乎没有关于“自我”、关于“个体生命”、关于“人”的概念.因为多少年来,中国教育很少有从个体的人生和成长、从自我将面临的非常实际的问题等方面来讲述的解决方案.而有的都是很抽象、很宏大的叙事,都是关于国家、民族的道理.对于每个个体生命而言,不可能去怀疑这种叙事,却也不可能说这种道理就完全解决了关于生命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

长期以来,在民族救亡和启蒙大背景下,围绕着以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流派或阶级斗争等的论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整套的对国学典籍的“理解”.然而,差不多有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重新来读这些迫于各种压力而形成的政治化哲学论述和原典本身,会发现它们之间存有严重的偏离带.因此,从这些或政治经济或革命的思想角度,是没有办法同读原典所获得的体验结合起来的.而目前大学的国学教育,特别需要真正做到“回到原典当中去”.

这句“回到原典当中去”,就如一阵大风吹开窗户一样,在一瞬间,学子就发现自我的人生和学业追求能对接起来.因为很多年来,学生接受的宏大的国学教育,其实就是以政治经济革命的论述、以这个偏离带的维度来理解国学的.这就是多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基础,除此之外,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其实,这样走出来的学生,面对人生也是如此.除了围绕教师、父母、教科书的论述之外,学生很少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已经被教科书上讲述的结论替代了.因此,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回到原典当中去”,会让学生感知到一个自我生命被“打开来”的感觉.这才是孑L子、孟子等中国传统大家的生命状态.因为所谓的“学术”,就是他们的人生,也应该成为当下学子的人生.人为什么要走进学术?因为它带给人们全新的人生,让人明白自己的人生、自我与生命是怎么一回事.阅读孑L孟的典籍,不仅是为了读懂孑L孟,而且要在读懂孑L孟之后思考自己,从“回到原点当中去”达到某种“突破”,把学生从“灌输式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把自我的人生真正打开来.

有了这种真正的“回到原典当中去”的自我打开,就能产生如孔孟先圣一般的精英气质.精英不是追求高人一等,而是敢于与人不同.其关键在“敢”.这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保持自信.正如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大道,知其不可为而坚持为之,就算“惶惶如丧家之犬”也从不放弃理想.这种自信,需要建立在饱读经典的基础上,同时与自我的打开、形成独立的思考相互促进.

与人不同,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是独立思想的体现.[5 ]109关键在教学生敢于独立思想,也就是“求诸己”——“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6]126的情操.这个时候阅读原典,就能在有了自我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先贤“交流”、感染于他们的人生选择上的决断,培养起慷概、正派与服务的精神.然后,在自我人生道路上才能攀高一级、走前一步,在群体中创新局面、开新境界.长此以往,逐渐养成精英气质:一种有内涵、有信心的与人不同——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好事,对他们的群体也有贡献.

如此,回到古人历史语境中从生命生发出来的“原典”带来的“自我思考”,从个体生命出发培养出“精英意识”,可以自动消解社会上给国学教育的神秘光环,才能远离功利主义、摒弃掉各种演绎化国学阐释,最终达到回归拥抱自我生命、拥有生命力量的学术样态中去.

(二)操作层面:提高国学教学效果

1.进一步突出“经典诵读”

目前,成都大学开设”国学经典导论”课程以大班授课、教师主讲为主,课程分为8讲,受总共32课时的限制,较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诵读.曾经有几个学期,安排了选修国学课程的各班学习委员统计课下国学片段背诵情况并登记上交,作为平时成绩来督促学生在晨读等课余时间自觉参与对国学经典内容的诵读.然而,真实的诵读情况却参差不齐、难以真正考查并统计.布置成平时作业、诵读后签到的效果也不好,这两年的国学教学已经停用计人平时成绩的这种监督方法.

铿锵有韵的“汉语之美”,在过去几千年间从蒙学就开始诵读,浸润并茹养出许多治学大家.这些学者名士,回忆起自己走入学术或后来每每在人生关键时期做出选择之时,往往受到幼年时代诵读国学经典语段的启发;幼时或并不知其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能领悟其精要,常会感到幼时背诵的古圣先贤之名言名句在发挥着作用,以正能量的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由此,如何在大学国学教育开展过程中继续推广这种能与汉语音韵特点结合的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改革来实践.

要想推行这种类似传统“经典诵读”式、以点滴浸润来影响当代学子的国学教学,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打造大学校园中的“国学角”.操作方式上,可以借鉴类似“英语角”的设计,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会话,请有兴趣的学生和专业教师,选取不同的话题引导讨论、辩论等,增进学生对感兴趣的经典文本的熟悉程度并能启发其深入思考.利用新媒体手段,结合学生兴趣开发相关APP、开展微信诵读等活动,或许能成为当下“手机族”的一大热门.以“语言文件配乐”上传网络等形式来重新定义作业形式,汇总后开展评选,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段落与文章的热情.这种方法,在2017年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四川广播电视台共同开展的“朗读亭”——“一起读诗吧”全民读杜诗活动中使用过,激发起成都市民读古诗的热情,效果甚佳,可尝试运用于大学国学教育当中.

2.从“通识教育”走向“精”与“钻”

目前在成都大学开设的国学课程,包含孔孟之道、汉朝董仲舒的儒学改革、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老庄学说、佛教的中国化、中国文学鉴赏、蜀地文学与文化精华以及现代新儒家等多方面的内容.授课形式以大课通识性的泛泛讲解为主,考试以任选全书一讲内容写作国学心得小论文一篇、期末开卷回答四道问答题和翻译四句古文经典进行总结.以2016 - 2017年第二学期的期末开卷考查试卷为例:

(1)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孔子思想学说中“和为贵”的“中庸”为人处世之道.

(2)结合《孟子》一书,简要论述孟子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

(3)请结合历史事例,分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以上四个问答题,虽然要求学生结合例子来论述阐发,但是主要内容甚至是具体事例,均能在教材上找到.学生上交的答卷,抄原文居多,并未能启发个体生命与先贤思想、精神形成对话、呼应,从而激发其打开自我生命的内核,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

从各学年上交的心得小文章和开卷答题文本来看,学生对于开设一学期以来的国学课程,仅仅只有粗浅的了解,很难说通过大课听讲的形式和最后开卷的写作、答题,就能真正达到对自我人生和精神境界有所提升的深度.目前的国学经典教学考查,还缺乏对一定面上国学经典知识与语言段落的“精确”理解和诵读甚至是背诵的引导.真正理想的国学教育,是期待走向与数千年来凝结于文本之中的古人智慧达成交流、达成沟通,在逐步熟悉、诵读乃至记忆的过程中,实现优秀精神和品格的内化和超拔.

今后可以改革期末考查形式.采取部分闭卷与小组研讨报告相结合的新型考查方式,设计50%的选择或填空题,作为必须精准掌握的内容,进行闭卷考试;为了能深入引导学生走向对一定经典文本的“钻研”与“研究型探讨”,可以考虑设计教学资料查阅式的PPT小组汇报检查和布置专题解读式作业.提前布置相应的资料查阅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愿意深入的话题,最后再组织学生按兴趣、分小组进行专题解读报告.对于那些学有余力还有兴趣研讨国学的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再开设一个国学高层级的深造选修课,以满足那些了解了国学通识知识后还想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需求,成为“精”与“钻”的爱好者.

3.提升国学教学效果

这几年在成都大学教授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师,除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专职教师外,也有校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学院管理层面需要改进的一个问题是国学课的工作量计算问题,以激励上述两类教师投入更多.

特别是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国学课程目前是属于教分较低、教学和改卷工作量都计算较少的科目,难以激发教师本身的教学热情.因此,很多教师仅仅是依据自身教学工作量的差额而领取相应的国学课时量来开课,并不对国学课本身抱有太多的热情与期望.要进一步提高专职教师对这门传承中华文化课程本身的重视,还应想办法、搞改革,鼓励教师花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相关课件.

目前的国学课程讲授情形是教师在“单打独斗”:根据教师的个人选择,安排几个专题章节和其他教师搭配共同开讲一学期;或是由教师本人包班、自愿选择班级数量,一学期拉通负责讲授.教师在准备课程的相关资料时,往往由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备齐既丰富又有特色的海量信息.因此,教师普遍反映:备课辛苦又难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个也属于教学管理导致的问题.

可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开展共同备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一定规模的集体讨论式备课——邀请专章专题的相关专家参与指导并进行备课资源优化和共享.这样,不仅可以为广大的开课教师节省备课时间,而且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积累起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有效的授课方式方法,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优化授课程序和讲解内容,提升该门课程的授课水平.

另外,还可以增加有针对性的集体外出学习,既包括教师的外出,也包括派出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的外出,去访问中国古典名家故居和名山大川,如孔子故里曲阜等地的实地考察培训.让授课教师在亲身体验和实地采风的考察过程中,提升自身对国学经典器物和非物质文化传统、仪式性多方面的感受和认识,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寓教于乐”、类似“现场教学”的仪式性的传统活动.成都市的部分中小学生于2013年由双汇火腿公司赞助,赴山东泰山实地举行过“封”和“禅”的现场学习.这批孩童对设身处地的“现场教学”记忆尤深,学习效果甚佳.目前,其中的多名孩子热爱语言、历史等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在进人中学后,比那些从没体验过这类现场文化教学的同龄人更有学习积极性.可参考和借鉴实地考察的方式,这样既可丰富教师的知识面与生命体验,以便更有深度的授课,也可为学生创造现场学习的氛围与环境,加深其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这种有现场感的实地教学,可以考虑在有经济资助、场地配合的情况下逐步推广.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新都的杨升庵故里联合打造了国学基地,2017年春夏之交在升庵故里举行现场教学式演出和经典诵读活动,很受师生与当地群众欢迎.今后,还可以结合国学课程内容,签约更多的国学基地,有计划地长期开展现场国学教学活动.“身临其境”的“现场互动”,不仅能丰富教师队伍的文化体验,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其中,与教师教学相长、与经典交融.

总体上看,成都大学通过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形式尝试普及、推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广大本科学子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的今天,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较为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受到古人优秀品格与高尚精神的熏陶教育.以这种彰显“民族存在感”的文化为依托,“国学经典导论”课程帮助他们奠定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特别是那些对国学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此课程也为他们拓展了一条既能进一步探索又相对学术而专业的路.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述建议的教学改革,必能进一步激发师生间教学相长的热忱,促进“回到原典当中去”的自我思考与启发,在全国的大学国学教育平台上走出独具特色的一条路.

国学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上文结束语:上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成都大学和国学和大学国学教育方面的国学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国学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