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究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有关硕士生培养的若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7

《有关硕士生培养的若干》

本文是研究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硕士研究生和培养和思考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0)

摘 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介于学士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科研人才的最直接环节中的基石.本文在释义硕士研究生含义以及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并总结了培养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字: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08-03

一、引言

21世纪是以科技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高校教育受到极大的推崇与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除了高校本科生的教育在质量与数量上进入了一个更新换代的时代之外,我国研究生教育同样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局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数量的大幅度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0年以来,研究生规模连续四年以25% 以上的速度扩增,规模扩大了近三倍 [1] .而在研究生教育当中,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起点,也是基础,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牢靠了,才能为深入培养创新性的科研人才,如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单位的科研教师或研究人员,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等,输出有科研基础及科研素质的基石.因此,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作一综述分析,并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二、硕士研究生释义及培养现状

硕士研究生,即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硕士生,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 [2] .硕士研究生正常毕业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以后,授予硕士研究生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者皆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3] .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专业硕士以前就有,分为脱产(全日制)和非脱产(周末上课)两种,我国从2009年开始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能考的专业硕士,学历、学位都有.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研究生一起参加全国统考.从学制来说,专业硕士一般只要求2年即可毕业,但需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期,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而学术型基本上以学习理论为主,学制一般为3年.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就迅速发展.根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研究生已连续6年超过了20% 的增长率,这使我国在校研究生的规模迅速扩大.而随之出现的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但进入2010年以来,硕士研究生在招生规模上并未再增加,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其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速度从4.92% 逐年减低,直至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速度仅为2.55% .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全国硕士总人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比例为7:3.国家的新政策是是打算一步步减少学术型硕士,增加专业型硕士,最终达到专业型:学术型为7:3,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培养成为目前首要考虑的问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确实起到一定成效,但其主要涉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全面收费方面的举措,而没有细化如何提高生源质量,优化课程学习,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等方面.因此为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积极总结和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方法、新举措.鉴于此,本文就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三、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入选硕士资格制度欠完善,优秀生源缺乏.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获取方式科学性欠佳、奖助制度不完善、职业导向不明确等因素,可能导致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愿或未能如愿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①入学资格研究生入学资格目前是主要通过考试和保研取得.而仅仅通过3—4门课程的成绩来决定是否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虽然方法简单高效也能确保一定的公平性,但仔细想来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前面就已指出,具有硕士学位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和科研能力的,因此在入选硕士资格时,就应有全面考核生源各方面素质的体质.而目前实施的笔试及面试筛选过程是无法全面体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和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没有体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保研方式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看该方法其实是具备科学性的,选拔过程中,可以综合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考核,从而选出具备入选硕士资格的优秀学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其客观公平性,要不然也是徒劳.②奖助制度纵观各大高校奖助制度,不难发现国家对硕士生的奖励是远远低于博士研究生的奖励的,并且,其中“985” “211”高校的奖励比二本院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力度低,这可能使得很多优秀的寒门学子由于家庭现实压力不得不放弃“985” “211”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退而求其次,甚至直接放弃研究生教育,选择就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学生生源③职业导向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已有以职业导向为培养目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产生,但日前企业和学生对其认可度还并不高,还未达到当初设置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因而某些不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的本科生认为研究生教育并不能很好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使得这些优秀本科生放弃研究生教育,这也是缺失优秀硕士生生源的一个方面.

2.硕士生导师—硕士生互选机制不完善.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形成、科研方向的选择等起着重要作用,确立合适的硕士生导师—硕士生互选机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目前硕士研究生往往在入学前就确立了自己的导师,对跨校报考的研究生而言,网上介绍或与导师邮件来往的简单交流是其了解导师的主要途径.然而网上关于导师的介绍更新很不及时,也只有研究的大方向,难以体现具体研究内容.首先,对考生而言,可能其自身都还没有明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其次,这些考生很难通过网上介绍对报考专业的全部硕士生导师的研究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不合适的导师与硕士生匹配关系,可能导致导师的课题进展缓慢或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泯灭,这就造成在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困境.

3.硕士生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学位论文和论文发表情况,对课程学习上则是“宽进宽出”,使得硕士生本身在课程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另一方面,各高校缺乏对教学型教师的激励措施,片面追求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使得教师无暇过多的关注上课质量,在授课过程缺乏活力和责任.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最终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或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等.

专业硕士比例的持续增加,其数目赶超学术硕士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必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理论型教师,实践型教师占比较少,教学资源缺乏的高校一时间难以找到理论知识较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校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专业硕士.使得这些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仍然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让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并未真正重在“专业”和“实践”上.

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进措施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培养目标,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不断完善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相关制度,目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①建立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入学资格筛选机制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来确定研究生入学资格,忽略了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学科整体知识水平等的考察.因此优化研究生入学资格筛选模式,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下放招生决定权是未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进的方向,在报考硕士研究生笔试之后的半年(即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环节),让硕士生导师真正参与到优秀学员的参选,甚至可以通过在导师—学生互相选好的基础上,学生在导师实验室研学半年,让导师实打实的确认学生是否适合读研,并且也可很好的完成毕业设计环节.②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国家要像培养博士一样总体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优秀贫困家庭贫困的优秀生,一定要有能实际解决他们生计问题的资金.有些优秀本科生迫于生活压力更容易放弃研究生教育,因为在他们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还有可能要肩负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任.因此,加大对这类硕士研究生的专项奖助力度,减轻他们的包袱,对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意义重大.

2.推动加大硕士研究生淘汰率和缩短培养年限的协同改革.与世界研究生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淘汰率较低.这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容易使导师和研究生大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具有竞争性的环节存在,才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硕士培养阶段完全有必要提高硕士毕业的淘汰率.当然,我们要明确淘汰机制不是目的,而是做为一种过程管理手段来提高研究生质量,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淘汰预警机制.但是,问题又来了,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淘汰率后,是在硕士研究生攻读期间被淘汰,则会浪费读研的时间和其机会成本.所以有必要在逐渐加大硕士研究生淘汰率的同时适当缩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降低硕士研究生的“损失”.

3.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对教师的奖励激励和职称评定都是基于研究成果,这使得高校教师迫于无奈,只能追求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而因精力不够忽视了教学.因此有必要设计合理的奖励和提拔机制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予以嘉奖,肯定其为学校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所做的贡献.加深教学深度和难度,对硕士生的课程学习设置合理的过关率.以此褪去教学和学习的浮躁之风,为形成优质的教学效果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已较为完善,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学生和企业对其认可度都不高.因此对想进入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而言,本来可能更加喜爱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但可能由于专业硕士学位的认可度不高,而被迫选择学生型硕士,因此在课程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表现懒散.所以,以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为导向,切实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学位的认可度,打消学生顾虑,鼓励喜爱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学生报考,从而从源头上提高教学效果.

4.其他建议.①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往往是在入学前确定,学生可能因为不熟悉该专业导师研究领域,造成不合适的导师-学生匹配关系,从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可以安排在入学选拔阶段不确定导师,在入学后的3个月左右才进行导师选择.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 左右.而在研究生教育发达的美国,专业硕士占硕士生比例达到了85% 之多 [4] .这些都表明我国专业硕士规模还有广阔发展空间.为保证专业性硕士培养质量,在积极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和构建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背景下,在培养校内应用型导师的制度建设上,还应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如: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增加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考核内容.③在学术型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前,应该加强其科研实践的广度,广泛的科研实践能扩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具体可以采用统一的导师组指导和单一的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在硕士期间第一学期实现统一的导师组指导,以此来增加科研实践的广度,然后根据自身兴趣和规划结合各导师项目的实际需求,确立单一的导师,就跟本科阶段选修课程一般,前两年一般是接触基础课程,到了后两年甚至后一年才上方向性强的专业课.这也是一种模式,可供制定硕士培养政策的相关单位参考.

总的来说,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中,应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提高生源质量、优化课程学习、加强科研实践等方面着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13-117.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125教育.2015-08-17.

[3]教育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相同效力,澎湃新闻.2016-09-17.

[4]武晓维,朱中超,季燕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举措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1(5),61-64.

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归纳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硕士研究生和培养和思考方面的研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