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30

《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

本文是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想起和铁姑娘队和姑娘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刘斌

半个多世纪以前,随着“农业学大寨”口号的提出,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少女们组成了一支“铁姑娘队”,很快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成了许多人年轻时的偶像.“铁姑娘”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几代中国人.

经历过历史浪潮的冲击和时代风雨的洗礼,曾经的“铁姑娘”如今已变成了“铁奶奶”,有的甚至已经离世.当年“铁姑娘”们那种朴素执著、刚毅热情的气质,已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然而,她们曾经的梦想、迷惘、光荣、挫折、重生、希望,都已深深地烙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印记里,融入当代人自强不息追求幸福的精神史诗中.

两年前的妇女节之际,记者前往大寨寻访了十余位当年的“铁姑娘”,看她们今天的生活境况,听她们讲述半世纪前的故事,感受她们的笑颜与泪水.虽然都已年逾花甲,但她们的乐观依然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们的坚韧依然闪烁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一个时代的偶像

“1974年,我做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县里组织去大寨参观,我因为有事没去成.有机会我去(大寨)看一看,看看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2013年4月28日, 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在接见全国劳模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往事.与他聊天的正是当年大寨“铁姑娘”的代表人物郭凤莲.

半个多世纪前,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大寨“铁姑娘”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两条辫子,脖子上挂条白毛巾,卷着裤腿,手握锄头,肩扛铁锹,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干.”山西绛县的陈玉霞说,自己的母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一位“追星族”,追的“星”就是“铁姑娘”.

“铁姑娘”的故事折射了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一段史实,在那火红的年代,她们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她们表现出来的气质,既是新时期妇女解放的标志,又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标志.

少女与“铁性”

“铁姑娘”——刻入一代人脑海里的典型符号.用性质坚硬的“铁”来修饰姑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女性去性别化的称誉.而“铁姑娘”中最有名的,就是当年的“大寨铁姑娘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太行山下的大寨,一个只有八十多户、一百多人的小村庄,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全国农村的标杆.据《大寨村志》记载:从1964年到1979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的16年中,大寨共接待了29个省、市、自治区近千万人次参观学习者和来自五大洲134个国家的2.5万名外宾.

人们到大寨参观访问,除了看那里的梯田,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亲眼看看“铁姑娘队”.

“铁姑娘队”的前身是大寨战天斗地抗击洪灾的“铁姑娘战斗队”,共有23人,由大寨当时所有能参加劳动的少女组成,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

“铁姑娘队”老队员贾小妮回忆说:“解放前,因为长年战争,村里的男人很少,男劳力不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妇女解放,我们村第一批妇女都是十二三岁就开始劳动了.”“铁姑娘队”成立后,姑娘们的积极性更加调动起来了,一年到头只歇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劳动.

艰苦与快乐

冬天的大寨特别美,一层层梯田覆盖着皑皑白雪,很像一幅水墨画.而对于大寨的很多老人来说,这个场景会让他们想起很多往事……

大雪飘了一夜,已经没过了脚面.男人们用箩筐担着从雪地里撬出的大石头,身后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少女,穿着单布鞋,两个人吃力地抬着一块石头,热汗在空气中蒸腾着白气.远远望去,整个山头都是这样的景象.

中午时分,每个人拿出从自家带来的“便当”:豁口的粗瓷大碗里,盛的是早上熬的粥,早已结成了冰碴子,他们握住筷子用力把冰碴子捅碎,然后大口吞咽起来.那边,还有人抽搭着冻出来的鼻涕喊:“姑娘们,给大伙儿唱个歌吧……”

当年的“铁姑娘”对这一幕印象特别深刻.半个多世纪过去,她们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都十分感慨:“那时的苦和累,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但如果问她们:“当时你们觉得苦吗?”她们则说:“那会儿姐妹们天天在一起,也不觉得苦,挺快乐的.”

如今的大寨为了兴办“红色旅游”,在村头建起一个巨型的实景模型,还原了当年的场景:真人般大小的塑胶人在搭建的梯田里劳作,每个人脸上都是快乐的笑容.

武装与红装

在今天看来,当年的“铁姑娘”似乎没有“女人味”——牛角辫或齐耳短发,宽肩粗腰,和男人干着一样的重体力活,不爱红装爱武装.

事实并不全是这样,郭凤莲年轻时就被称为大寨的“刘三姐”,她能唱会跳,长相也很俊俏,“当时是没有条件,一条裤子从冬天穿到夏天,劳动的时候都不敢用劲蹲,怕扯坏了没裤子穿……”

即便这样,也有人羡慕她.早年丧母的贾存兰,就对郭凤莲的穿着印象很深刻,“凤莲的姥娘给她做了一身土布衣服,花格格的,我那个眼馋啊……”

尽管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但“铁姑娘队”不光是劳动突击队,还是活跃的文艺队和英勇的民兵队.在当年的画报、宣传画上,常常看到她们在阳光照耀下,手握钢、傲然挺立的飒爽英姿.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她们身上烙下的最明显的印记就是坚强而干练.

历史与精神

“那时候,我们夜里还值勤,拿着打狐狸”,郭凤莲兴奋地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我们两个追着狐狸跑到大山上,终于把狐狸打死了.然后高兴地用杆抬着狐狸回到了村里,就像武松打了老虎那样得意.”

很多年之后,郭凤莲和那个队员竟然都梦到了那只狐狸.那只曾是她们的战利品的狐狸,如今成了她们的梦魇.“现在狐狸是保护动物,不能打了,我就在心里跟它对话,不要埋怨我们打死了你,那时候你来村里咬鸡,不打你不行啊!”

由此,郭凤莲又谈到“铁姑娘”.“时代不一样了,不能脱开历史看一个人、看一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郭凤莲因工作需要被调离大寨,“铁姑娘队”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铁姑娘队’的精神和风采,很多人直到今天都记得.”因为,“铁姑娘”成了当年国人心中时代女性的特征,成了那个时期的青年偶像.郭凤莲说,前几年她组织“铁姑娘队”老队员外出旅游,一路上遇到很多中老年粉丝要求签名合影.“要传承‘铁姑娘队’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立的精神.”

这种精神如今又成了大寨的“招牌”,村里建起了红色剧院,为游客们表演文艺节目.其中一个重头戏就是“铁姑娘队”的故事.

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想起和铁姑娘队和姑娘方面的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想起当年的铁姑娘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