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众科学类论文范文 与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多元模式的构建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众科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10

《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多元模式的构建》

该文是大众科学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大众科学和高校体育院系和健身相关论文范文。

摘 要:在分析高校体育院系场地、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大众对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需求和高校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现实困惑,提出了当前高校体育院系突破理念上、利益上及高校资源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诸多困惑,积极介入大众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多元模式,主要有公益服务模式、校企结合服务模式、体医结合服务模式、政府购买高校服务模式.

关键词:科学健身指导;大众科学健身服务模式;公益服务模式;校企结合服务模式;体医结合服务模式;政府购买高校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17)07-0096-05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十三五"期间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各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均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长效机制,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许多城市的体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一批科学健身指导示范站点,为居民提供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运动处方等服务.但总体来说,我国人口基数大、百姓对健身指导的需求多元化,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覆盖范围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大众对科学健身服务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蕴藏了丰富的体育科技服务资源.虽然已经有部分高校参与了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但大多只是暂时性、一次性的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因此,构建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使高校服务大众科学健身指导成为一种新常态,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双赢,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1高校体育院系服务于大众科学健身的资源优势

1.1高校体育院系的场地资源

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显示: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38.98%;场地面积10.56亿平方米,占53.01%.其中,高等院校拥有场地4.97万个,占2.94%;场地面积0.82亿平方米,占4.15%[1](见表1).这些场地资源在休息日和寒暑假面向社会开放,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资源,是解决老百姓缺乏体育场地的一条重要举措.同时,场地资源的优势也为高校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供了物质条件的保障.

1.2高校体育院系的人力资源

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 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 202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88个,其中,普通高校571个,科研机构217个[2].截至到2015年12月,我国共有446所高校设置了852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3].没有一份权威的资料对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专职教师人数进行过统计,本文根据2015年招收体育考生的339所体育院系网站中的数据进行了粗略统计(时间截止至2016年3月20日),目前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共有教师24 30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1 7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有2 050人,可以说高校体育院系拥有一支强有力的能够服务于百姓科学健身指导的教师人力资源队伍.从在校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来看,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有294 173人,硕士研究生23 070人,庞大的体育专业学生数量,是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

1.3高校体育院系的技术资源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需要有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换句话说就是需要有技术资源做保障.我国共有14所专业体育学院,有23所大学招收体育博士研究生,有119所学校招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的数据,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有280所,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学校有55所,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校有38所,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有19所,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有216所,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校有24所,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学校有36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学校有40所.我国体育类专业中与科学健身指导密切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专业数量不少,专业学生和教师在科学健身指导中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2大众对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需求分析

2.1大众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准确了解大众对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需求,是体育院系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出发点和提供服务产品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362名城镇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51.66%的人认为体育锻炼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36.74%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否需要专业指导视项目而定,只有11.6%的人认为不需要专业指导.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最希望高校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的服务前五位排序依次为:免费或有偿开放体育场地(80.94%)、指导学习运动技术(40.61%)、指导适宜锻炼强度和运动量的控制方法(38.95%)、指导运动后的放松恢复方法(23.76%)、指导预防受伤的知识(20.44%).调查结果提示高校在提供体育健身服务产品过程中,除了开放高校体育场地外,应在运动技术培训、科学运动知识普及等方面来开发服务内容.

2.2大众对科学健身服务内容的期望

从大众的需求出发,高校体育院系可以设计大众期望的科学健身服务内容或产品.城镇居民最希望高校提供的体育锻炼指导的内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开展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估(49.17%)、为居民制定运动锻炼方案(44.75%)、举办健身知识讲座(39.23%)、为居民锻炼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39.23%)、开展体育锻炼知识咨询活动(24.03%).

2.3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困惑

从以上分析显而易见,一方面高校体育院系拥有丰富的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另一方面大众对科学健身指导也有巨大的需求,但现实生活中高校体育院系为大众提供科学健身服务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方面却有巨大的反差,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一是理念上的困惑,表现为高校对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解和践行不到位.张瑞林、王先亮认为[4],体育社会服务职能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展社会服务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使高校体育适应社会的需求,使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更有活力和动力.目前,高校体育院系普遍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但对于社会服务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体育院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开展社会服务的事实,也有对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利益上的困惑,表现为高校对科学健身指导社会服务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纠结.诚然高校非常重视社会效益,开展公益性的科学健身指导社会服务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为体育院系师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许多高校也开展过这种类型的公益性服务活动,但终究公益性服务不是长久之计,往往一过性的新闻效应淡化后,高校难于付出长期的人力物力来持久提供公益服务,高校也在努力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楔合.然而,高校开展有偿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追求经济效益,仍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诸如:如何收费,收多少,有没有收费许可,利益如何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障碍也成为高校开展健身指导服务的困惑.三是高校资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惑.高校有资源,社会有需求,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联接起来,摆脱目前脱节的状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和困惑,构建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新模式,是促进高校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服务的重要课题.

3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多元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5].积极开展体育社会服务,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体育院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大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理应成为高校体育院系的社会责任.如何化解理念上的困惑,突破利益上的困惑,解决高校与社会脱节的困惑,探索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多元模式,是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拓展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3.1公益服务模式

公益是指公共利益事业,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是典型的体育公益事业,从国家政策层面也反复强调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质.社会服务作为高校体育院系的职能之一,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公益服务是当然的选择之一.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高校体育院系已经和当地体育部门合作开展众多的公益服务活动,如:体育院系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做体育特色的公益活动为主;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经常邀请体育院系专家学者参加体育健身公益讲座;各省市体育局主办的全民健身公益活动,也常出现体育院系师生的身影.

图1为本文提出的高校为大众开展科学健身指导的公益服务模式,高校体育院系师生可以积极寻找与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体育非盈利社会组织的公益合作,长期为社区居民或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通过这种公益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提供国民体质测试、个性化体育健身方案指导、健身知识咨询、健身知识宣讲、健身技能培训、健身效果评估等系列公益服务.例如: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与寿光市政府建立"曲阜师范大学国民体质监控工作站"[6],这种公益合作形式着眼于长远发展.高校公益服务模式的关键点和难点是要与体育政府部门或体育非盈利社会组织长期合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将公益活动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育非盈利组织要热心公益,高校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只有这样公益服务才能经常性开展,广大民众才能长久受益,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科学健身理念才能根植于国民之中.此外,在这种公益服务模式中,除了与体育行政部门合作,高校也可直接与街道社区合作,由街道社区提供活动经费支持,高校提供人力和科技资源,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公益活动.有学者认为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优势向社区体育延伸,服务社区体育,完善社区功能已成为一种很好的发展社区体育的手段[7].

3.2校企结合服务模式

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元的宏伟目标.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600万人的发展目标.《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8].伴随着体育产业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服务大众体育健身的体育企业出现井喷.高校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积极谋求与体育企业的合作,探索校企结合服务模式,通过与体育健身企业的结合,将体育院系的体育科技资源融入企业,助力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

校企结合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体育院系和体育健身企业双方的优势,高校依托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体育科技资源,提供体育健身科技支持,协助体育健身企业开展健身指导和体育培训,企业则通过进行市场化运营,创新体育健身服务产品设计,吸引健身会员,通过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体育健身服务,创造企业利润,培育企业发展壮大,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升企业的品牌和效益.例如: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与凯建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展身体机能测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6].校企结合有利于高校体育院系和体育健身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高校可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的形式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可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实现互利双赢,实现长效合作.

3.3体医结合服务模式

体育和医疗的共同目标都是指向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的手段是运动,医疗的手段主要药物、手术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相伴而来的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应对慢性疾病的负担越来越重,单纯依靠医院已经无法遏制这一严峻的发展态势.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全民健身,动员更多的人们参与健身锻炼、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各类慢性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才是推进健康中国的必由之路.通过融健康教育、运动干预等一体的社区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模式,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改善家庭功能,提高生活质量[9].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医院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积极性来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卫生防疫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很少,健康教育仍然停留在健康知识宣教的低阶层次,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等服务没有余力顾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10]: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要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推进体医结合,为广大民众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特别是传播科学健身的知识,做好营养卫生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是体育和医疗两个系统的重要使命,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政策导向.

在体育系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高校体育院系,高校通过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卫生防疫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战略合作,组织策划各类健康促进项目,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以各类项目的形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半公益性的健康指导服务(图3).高校体育院系可利用其人力和技术资源,参与体质测试评价、运动处方制定、健康教育咨询、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慢病的运动干预等服务工作,为社区各类人群的科学健身提供技术指导.通过体医高度融合,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提升,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体育系统的力量.

3.4政府购买高校服务模式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自然成为高校体育院系的职能之一.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地方政府开始积极试点向高校、体育健身企业购买体育服务,尽管目前主要局限于购买体育场馆资源、体育培训、体育赛事运营等服务,但由于体育行政部门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科学健身指导这一事关全民健身长远效益的智力型服务产品也将逐渐成为政府的购买对象.

图4简要说明的是政府购买高校体育服务的模式,高校体育院系利用自身资源,开发供给国民体质监测、体适能测评、运动处方制定、健身效果评估、运动技能培训等有关科学健身指导的服务产品,政府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资金来源,将购买科学健身指导这一服务的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促成购买高校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促进百姓科学健身,增强国民体质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11],这一模式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政府购买高校服务的相关政策制度的配套问题,为高校积极介入全民健身服务提供顺畅的通道,调动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的积极性.政府购买高校体育服务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稳步推进.有学者提出政府应尽快搞好相关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注重服务过程监管和考核等建议[12],拓宽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渠道,促进政府购买高校公共体育服务.

4小结

高校体育院系拥有丰富的体育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可为我国广大民众开展科学健身活动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城镇居民希望高校提供的服务产品依次排序为:免费或有偿开放体育场地、指导学习运动技术、指导适宜锻炼强度和运动量的控制方法、指导运动后的放松恢复方法、指导预防受伤的知识,百姓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非常强烈.高校体育院系应及时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产品,通过高校公益服务模式、校企结合服务模式、体医结合服务模式、政府购买高校服务模式,满足大众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大众科学健身模式的几种设想的实现,受到政府的管理理念、政策法规、制度设计、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完善相关的法规,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政府、高校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中的责、权、利,调动高校服务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作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http://read.sportpaper.cn/zgtyb/page/1/2014-12-26/03/77701419550177843.pdf,2014-12-26.

[2] 中华人民共和中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5-07-03.

[3] 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8):3-33.

[4] 张瑞林,王先亮.高校体育职能的建构与完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6):74-79.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14-06-28.

[6] 姚健,任保国."两个战略"机遇期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区域转型升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88-93.

[7] 刘成,巫国贵.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6):35-37.

[8]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EB/OL].[2016-06-24].http://www.sport.gov.cn/n317/n10506/c730866/content.html.

[9] 马建青.综合干预措施对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6):700-702.

[10]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11] 胡伟.论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完善[J].体育与科学,2016,37(1):30-39.

[12] 张振,赵纯.拓宽供给渠道:政府购买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4):20-23.

大众科学论文参考资料:

大众科学杂志

科学大众杂志

科学大众杂志社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杂志社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综上而言:本文是一篇关于大众科学和高校体育院系和健身方面的大众科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大众科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