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间相关论文范本 跟方志中的民间传说故事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间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5

《方志中的民间传说故事》

该文是关于民间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与民间传说和故事和初探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摘 要:我国的民间传说古已有之,其中为数不少在今日仍有流传.古人在编修地方史志时,也会将本地区盛行的民间传说编入书中.而不少民间传说因各种因素而变迁或破碎,因此历代方志中记载的传说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来源.

关键词:民间传说;地方史志;文本探源

位于我国东南的福建省,古称八闽之地.自三国至唐末,这里一直是北方人民躲避兵燹的避祸之地.大量移民的涌入,既开发了这片土地,也产生了各种传说故事.五代至元朝,这些故事在此生根发芽,一批至今在福建乃至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的传说就是在此时形成的.本文以闽东地区主要传说临水夫人、林公大王、忠烈王为例,探索这些传说故事的历史文本.

一、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又称娘奶、奶娘、夫人奶、陈奶夫人、顺天圣母、三奶夫人、大奶夫人、顺懿夫人,是闽江流域和闽东地区传说故事的绝对主角.如果说妈祖是男人,即出门在外的商人和水手的保护神;那么临水夫人就是留在家中的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夫人本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一说宁德古田人,一说福州下渡人.传说她与林纱娘、李三娘义结金兰,并一起赴闾山学法,师承许旌阳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称三奶夫人.另一种说法则是临水夫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济难.二十四岁时,因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牺牲.现代的临水夫人传说主要集中在其保护妇幼,解救难产或遭遇病害的妇女.

但根据历代方志记载,临水夫人最初的传说并非是讲述其保护妇孺的,据清乾隆年《古田县志》附录的元人张以宁所著《顺懿庙记》记载:“姓陈氏,顺懿夫人,英灵著于八闽,施及于朔南……漕海之人恃以为命……顺懿夫人御灾捍患……”1可见在元代,有关临水夫人的传说是保护从事漕运海运的.到了明代临水夫人的故事又有所变化,据明万历年《福宁州志》记载:“姓陈,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又名临水陈夫人……保男女痘疹者”.此时的临水夫人已由避险挡灾,变为治疗天花患者.这一变化很可能是因为明代儒、释、道三教融合,五代以来流行的观音送子职能也被整合到了临水夫人身上.据明万历年间《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观音菩萨赴会归南海,忽见福州恶气冲天,乃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直透陈长者葛氏投胎”又说陈靖姑幼时受异人梦授法术,“神通三界,上动天将,下驱阴兵,威力无边”.把临水夫人塑造成佛道两教共同培养出来的神仙.既附会了元代临水夫人避险挡灾的能力,也迎合了当时产生的临水夫人送子保命故事.此时民间出现了大量有关临水夫人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由神话小说改编而成的民间戏剧,其中有些剧目至今还在上演.

清代中前期的方志沿袭早前的临水夫人传说,记载其本来是女巫,死后由巫转神.根据清乾隆年《古田县志》记载:“姓陈,世巫,祖玉,父昌,母葛氏,生于唐大历二年,神异通灵.嫁刘杞,怀身数月,会大旱,祈雨.响应术神而身巳告陨矣.诀云‘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自后灵迹显著.临水有白蛇洞,吐气为厉疫.一日,有朱衣人持剑索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建宁陈清叟子妇怀孕十七月,不产.忽一妇人踵门,自言姓陈,善医.令陈别治楼.楼心穿一穴,置产妇于楼上,仍令备数仆持杖伺楼下.既而产一蛇,长丈余,自穴而下,群仆棰杀之.酬以金帛,不受但留手帕一方,俾亲书‘陈清叟赠救产陈氏’八字.且曰‘某居古田县某处,左右邻某人,异日若蒙青眼,枉顾为幸.’出门不见.”而同样是乾隆年间付梓的文学作品《闽都别记》则反映了民间产生的临水夫人成神传说,其中记载“夫人羽化后,英灵复赴闾山,求师补授救产保胎之术,誓愿以救产扶婴,治病驱邪,济度人世.”《闽都别记》在清代的闽东地区非常流行,临水夫人“脱胎祈雨、救产扶婴”的传说形象也由此更加深入人心.直至今日民间传说中再无此形象以外的临水夫人.

二、林公大王与忠烈王

相较于流传遍及闽东闽北地区的临水夫人故事,林公大王和忠烈王的传说覆盖范围要小得多,只分布在闽东的几个县市乡镇而已,与之有关的传说也相对临水夫人较少,但是在闽东的一些乡村几乎村村都有流传,甚至被整合进了该村的祖先传说.

林公大王或称林公忠平侯王,原名林亘,生于宋宁宗庆元3年(1198年),原籍福安,后迁往杉溪(今周宁玛坑杉洋村).林亘高大健壮,威猛善战,又精通医术,带领村人除兽安民,用青草药治病救人,相传他还会斩妖除魔.后卒于宋度宗咸淳5年(1270年),村民以“神”敬之,改原白马塔纪念之.据民国《周墩区志》记载:“……神于宋时升化,肇迹衫洋,清封忠平大王.”

忠烈王,一说姓陈名霸先,福州罗源县霍口里人,据明万历年《福州府志》记载:“姓陈名霸先……五代末为王审知先锋,忠义囗略,尝追贼至百塔岭,马踏而死,由是显灵,”一说本名黄岳,宁德人.据清乾隆年《福宁府志》记载:“宁德人黄岳,按旧志王审知岁贡方物于梁,舟过黄崎港多覆溺之患,乃祷于神,忽震雷碎巨石,港道遂平.”在明万历《福州府志》中记载,“姓黄氏,名岳,宁德人.唐末,巢寇入闽,民避地,无所衣食,闻岳行谊,从之如归,所活甚众.王审知晋封闽王,闻岳名,欲辟之为辅,岳不能拒,遂赴水死.”又据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宁德市志》记载:“忠烈王黄岳墓 唐代,在飞鸾镇洋头村宫前岗(澳坪山后).墓封土已塌陷,形制无考.1980年11月11日,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清乾隆年《福宁府志》中记载“有唐固多忠烈士,张雎阳、颜常山、颜平原一时辈出……我宁阳忠烈黄公……博积坟典,沉酣易象……巢寇入闽,军民鸟兽散开,公好施,咸就公.乾宁中,王审知节度武威军,欲招致幕下,屡辟不起.迨审知窃号,强为征辟,公度无以自脱,投渊死.其时父子兄弟皆赴于水.邑人思之,立祠”.因此,忠烈王应该是这位以身投渊的黄岳无疑.

对比林公大王和忠烈王的历史,忠烈王似乎功绩更大,其传说理应影响更大,但实际情况是忠烈王在许多地方的传说中作为林公大王的助手、附属神存在.不少版本的传说甚至不提忠烈王的姓氏名讳.这种差别显然是由最初的传说内容造成的.据林公事迹,林公既有除虎降妖、保境安民的武功,又有精通医术、能以草药治疗瘟疫的文治.而忠烈王仅有为国捐躯的忠义,以及雷霆碎石的传说,很难符合普通百姓的胃口.对于国家来说,二者只好相反,医术和武力不算什么,忠义才是国家希望人们崇尚并大力嘉奖的.所以二者才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

三、结语:传说变迁与探源

民间传说产生于先民事迹,其流传与发展受多方因素影响,往往会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产生变异,形成新的内容或新的角色.这种变异性是民间传说,或者说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从方志记载的民间传说来看,这种变异往往会在社会变革期间产生,这更体现了民间传说与人们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许多地区,民间传说已不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是人们传统生活模式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从一个生命诞生之初就和生命紧密缠绕,当地人的成长、住所、节庆、事业、疾病乃至死亡,都有它的身影.在传统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的各种行为,都与民间传说中人物行为具有一定的相同或相似.

通过方志记载探寻民间传说的源头,不仅是还原这些传说的故事母本,同时也能够借助对比古今传说差别,为区域社会变迁和古代生活史研究提供多元化视角.

民间论文参考资料:

民间故事期刊

民间故事杂志

民间文献

本文结论:这是关于经典民间专业范文可作为民间传说和故事和初探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