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书法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宋代买地券书法价值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书法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3

《宋代买地券书法价值》

本文是关于书法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跟地券和书法和价值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宋故揭公量地券,图见《书法文献·宋代买地券》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对宋墓葬的挖掘,出土宋代买地券也逐年增多,并被纳入历史和民俗文化研究学者视野,而书法研究领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宋代买地券虽大量出土并公布,但目前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选编《书法文献·宋代地券卷》以专题形式刊发了部分宋元买地券图版,更多资料则散见于期刊、考古简报,因而相对零散、不成体系; 二是与士大夫名家书法相较,宋代买地券基本上属于平民书刻,囿于传统书法史研究视野,书学研究者对此类书刻相对冷淡或置若罔闻.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解读宋代买地券的书法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书法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弥补书史某些阙略有参考意义.

买地券又称“地券”“墓莂”,是虚拟的冥世土地买卖契约,即买地人(亡人或其家人) 作为立契人,与地下鬼神订立的以虚拟钱数购买地下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为宗旨的冥器.所谓“买”也只不过是虚拟交易,并非现实价值.从目前出土宋代买地券志主身份来看,几乎都是平民阶层〔1〕,题铭只言“李大郎”“孙大郎”“吴七娘”“易氏五娘”等,以至于宋代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卷下“买地券”条云:“今人造墓,必用买地券,以梓木为之,朱书云:‘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买到某地若干’云云,此村屋风俗如此,殊为可笑.”〔2〕华人德先生在研究汉代买地券时也指出,买地券纯粹是一种迷信品,文字荒诞鄙俗,一般文人士大夫皆不屑用,只是在平民中流行〔3〕.这反映了地券使用阶层的平民性特征.

一、买地券的书刻类型

《宋故范英氏地券》局部

宋代买地券书刻格式复杂多样.若与传统碑志文献比较,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与传统碑志书刻方式相同者,即从右向左竖向书刻.宋代买地券绝大多数为这种格式,反映了传统石刻格式在宋代地券中的继承和延续.二是书刻格式特殊者.此类又可分为从左至右竖向书刻者, 如《宋故揭公量地券》,隔行正倒相间书刻者,如《宋崇宁年间陈安祖买地券》.这两类也比较常见,且延续在明代买地券,如清代吴庆坻《蕉廊脞录》卷六所记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郎兆玉买地券》〔4〕,而最罕见的是依据地券形状螺旋书刻者.关于这些特殊书刻格式出现的原因,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阴间诸事,均按另一种方式运行”,这是为了照顾地下神冥的阅读方式而刻意安排的.也有学者认为特定的书写方式和特定的地券之间并无确定联系〔5〕.不可否认,这种特殊的书刻格式应该和古代民间丧葬礼俗有关联,因为这种安排格式并非个案,在明清甚至今天的买地券中仍有延续.

二、买地券的书刻特点

宋崇宁年间陈安祖买地券,图见《中国西南地区石刻汇编》

1.题首字体杂糅

买地券的题首文字表现出与传统士大夫碑志迥异的特征,有的篆隶楷杂糅,篆书里夹杂隶书甚至楷书笔画,互摄互含,还有一类篆书完全不合六书,随意捏造,结构安排上也不符合规范,这种荒诞的安排方式我们可以从唐代墓志盖题铭中寻找到源头.这一方面表现了传统丧葬习俗的文化约定性,也是由书刻者文化程度不高决定的.

2.装饰性特点

从现存宋代买地券看,在券尾刻有似篆非篆、似草非草的符号,如《宋故江夏黄府君地券》券尾符号.这些似字非字的符号并非宋代买地券特有,在明代以及今天西北地区的买地券中也普遍存在.这些符号被今天西北地区专门书写买地券的赵先生称为“镇祟除殃符”,起震慑地下鬼神的作用〔6〕.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符号反映了平民阶层的世俗情感,也深化了世俗观念的内涵.

3.虚拟与真实书刻者

宋代买地券尾刻“书人天官道士”或“某某泣血并书”的情况十分流行.其实这些人皆非真实书者,也不是现世存在的人,而是丧葬礼俗中假托出来的神仙.如同“从保人张坚固、见人李定度”在买地券文中频频出现一样.有学者指出,券文中张、李二人是传说中的神仙,而非现世真人,是为确定葬地买卖的合法性和可信性虚构出来的〔7〕.其实,买地券的真实书写者是道士或民间阴阳先生,这些人专门以书写买地券维持生计.现在仍存在于民俗丧葬礼仪中,这些人在券文落款时仍假托为

“白鹤仙子”.这种假托仙人为作者的落款方式在两晋时已有之,假托神仙或动物书写随葬券文是为了防止死者对真正作者的祟扰,是阴阳先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8〕.传统碑志的功用意在纪念性和垂示后嗣,所以汉代以后人们在选择石材和镌字工匠等方面都十分重视,从事铭刻的工匠勒其名字于碑志也成为约定俗称的现象.此时买地券的功用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昭示子孙,而是沟通地下神祗.宋代地券作为丧葬文化的物质体现,其性质装饰、铭文书写、材料选用、刻工技法无不折射出平民阶层的丧葬观念,丧葬礼制、阴宅风水等民间信仰观念.

三、买地券的书刻差异

关于地券的书刻程序,一般分两道工序.

券主家人先请专人书写,然后再由刻工刊石.由于宋代这方面例证较少,我们可以从明代买地券窥其梗概.如明代《伦氏买地券》券尾所记:

《宋故黄义轩地券》局部

“右券二本,一本奉付后土,一本付墓中,令亡妻伦氏付身永远照用.”〔9〕“后土”是上古以来民间传说中的土地神.奉付后土即向后土证明死者的墓地所有权.材质可能是木质,且在下葬时可能被焚烧.由此可以反推宋代买地券, 是否如此,因裒录未全,不敢遽断.由于民间书刻者知识水平和刻工技艺的差异,宋代买地券书刻水平也有高低和精粗之别.

1.刻工精审者

主要表现为文字上以标准楷书为主,注意笔画的提按、结体的匀称以及字距行距的均匀,处处精心安排.另外,还有行书类买地券, 应该是先书后刻,且工匠刻石技艺高超,以刀追笔,尽量表现笔意节奏变化,明显看出文人手札的影子,显示了书刻者技艺的精湛和精审的态度.

2.刻工粗糙者

刻工粗糙的买地券则显随意,缺乏安排, 或者是直接由刻工刻于石,非先书后刻,或刻者着刀时没有按书写痕迹走刀,而是简单模仿其形而完全以己意运刀.关于对这两类碑刻的解读,一可窥探精审者态度的严谨、书法技法锤炼的规范,二可探讨粗糙者的率性、真趣.站在当今立场上不应相互诘难,应该客观分析彼此的优点与缺失.平心而论,刻工粗糙的买地券可能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四、买地券的书史及审美价值

1.“铭石书”传统的延续

自钟繇“钟书三体”之后,“铭石书”作为一种专用于书刻的字体被固定下来,后来被王羲之等魏晋名家文人化,脱离了专用于碑志的局限.然而,通过魏晋民间碑刻的历时考察,我们会发现,平民书刻所独有的书法风格被传承了下来,在魏晋南北朝乃至今天的平民书刻中保留,且较少受到当时时代书风的影响.因此, 不可否认,魏晋之后,魏碑书风并未消亡,在碑志传统中仍有延续,尤其是非名家书刻碑志, 这反映了平民书刻历史延续进程中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河南千唐志斋保存的隋唐墓志与宋元地券仍有大量魏碑风格碑志存在.而这一特性也是由铭石书这一特殊方式决定的.如果按书迹发展的载体区分,书法发展的脉络主要有两条线,传统士大夫书写墨迹为一类,碑志书法又为一类.现在书史研究者在写作宋代以后书法史发展进程时主要是勾勒名家书法演变的轨迹,而对宋元明碑志书法的艺术挖掘相对薄弱.这虽然是由宋元以后碑志书法的艺术价值不高决定的,但从书史研究视野的宽阔度和研究的科学严谨态度而言,还不能对这些碑志书法一概否定,应该给予该类刻石相应的人文关怀.郭沫若先生在手写汉熹平二年(173)张叔 敬瓦击券文和齐永明三年(485)刘凯买地券文的同时,还特别指出:“这两件古文书,不仅可以考见当时民间书法的体裁,而且还可以考见未受印度影响以前的民间信仰的轮廓.特别有趣的是,地下官吏是地上宫吏的翻版,阴间是阳的翻版.”〔10〕郭沫若虽然是针对早期买地券而言,但这对我们正确对待宋代买地券的书法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宋代买地券上很多简化字, 且数量比传统碑志更多,因此,这是研究书法演变和文字俗化及简化的重要材料.

2.与文人士大夫书法比较

《宋故黄氏地券》中“命”字

传统士大夫书法多是围绕经典书作而展开,而平民书刻则相对淡化了权威对书刻状态的规约,显示出随意性.从历史层面看,平民书刻是丧葬习俗与碑志传统的延续,现实角度看其纵向上也稍许受到时代大家书法的影响,但文人士大夫对买地券书法的影响还是甚微的.这是由买地券书刻者的平民身份与文化素养决定的.因为在古代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历史条件下,平民阶层很少能接触到名家书迹.这些宋代买地券书刻者的真实身份如何,他们的文化素养怎样,因史料阙如,无法引证.但按照“大传统”与“小传统”或“显文化”与“隐文化” 的文化理论来看,这种丧葬观念在今天仍有延续,并形成根深蒂固的民俗观念〔11〕.在此,我们以现在西北地区买地券使用状况为例,学者黄景春曾深入西北地区对该地买地券的书刻与使用状况进行实地考察.买地券的书者称为阴阳先生.书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小学、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12〕.从目前所见宋代买地券的券主身份来判定,书刻者的文化程度也不会很高.白谦慎《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一书虽在讨论民间书法的经典化历程中对民间书法提出质疑,甚至质疑民间书法存在的合理性〔13〕.但同时也给我们启示,即便把民间书法完全置于经典书法的对立面,我们也不能否定这些“穷乡儿女”平民书刻的艺术价值.

3.宋代买地券书法的审美价值

从历史层面或传统视角来讲,宋代买地券的艺术价值确实有限.但从现代包容与多元的审美角度来看,宋代买地券却存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宋代买地券风格多样,每一通地券都有其独特个性.有的在笔画或结体的率意及章法的安排上都为当下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视角.如上文中《宋故范十一郎地券》(图7),楷书行距均匀,而打破字与字间的界限,注重笔画的穿插揖让关系整体上的散漫不羁却增添了拙朴率意的真趣.《宋故张万地券》楷书中掺杂行书,使庄重的书写有了节奏,这与当代书坛小楷创作中时掺行草笔意不谋而合.体势的倾斜与结体的活泼灵动似乎也可在当今的小楷创作中激发书者灵感.《宋故黄氏地券》中“命”字似乎和西汉《五凤刻石》

“年”字拉长的竖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故黄良器忘父母地券》则工稳俊秀,和南宋姜夔小楷风格相类.丰姿多彩的买地券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综合现在碑刻图录和各大考古报告资料来看,宋代买地券的书法艺术价值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谓一券一奇,每一通地券都会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宝贵的养分,只是我们该如何真实、客观地对待这些地券以及如何科学地挖掘其中的艺术要素,还需更多的史家及创作者去探索.

综上所述,从古代石刻书法演变来看,毫无疑问以魏碑为大宗,且水平最高.横向来看,宋代买地券与苏、黄、米、蔡等士大夫名家书法表现出相通或迥异的趣味.从石刻传统或从名家书法角度来审视,宋代买地券是对古代书法研究有益补充.作为古代民间碑刻的独特类型,如何寻绎宋代买地券纵向、横向演变脉络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注释:

〔1〕 高朋《人神之器 :宋代买地券研究》统计 172 方宋代买地券使用者阶层基本情况表,只有 6 方是从八品、从九品的低级官吏,1 方是左丞相周必大,剩余 165 方全是平民阶层.

〔2〕(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宋元笔记小 说大观》,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第 1 版, 第 5875 页.

〔3〕〔4〕华人德《谈买地券》,《中国书法》1994 年第 1 期, 第 32—35 页.

〔5〕详见韩森《传统日常生活中的协商》第 169—170 页, 高朋《人神之契 :宋代买地券研究》第 22—23 页.

〔6〕黄景春《西北地区买地券、镇墓文使用现状调查与 研究》,《民俗研究》,2006 年第 2 期.

〔7〕黄景春《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 年第 1 期,47—54 页.

〔8〕同〔6〕,第 192 页.

〔9〕汪伟、赵生泉、史瑞英《安徽合肥出土买地券述略》,《文物春秋》,2005 年第 3 期.

〔10〕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 物》,1965 年第 6 期.

〔11〕美国人类学教授芮斐德及台湾李亦园教授都有相关论述,并指出,“大传统”是指上层绅士、知识分子 所代表的文化,与此相对应的“小传统”则是指一 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大众文化, 也可用高文化和低文化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对 应.转引自方克力、周德丰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年 2 月第 1 版,第 198 页.

〔12〕黄景春《西北地区买地券、镇墓文使用现状调查与研究》,《民俗研究》,2006 年第 2 期.

〔13〕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荣宝斋出版社 1999 年版.

(作者单位 :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书法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

关于书法的论文

书法杂志

书法论文

书法投稿

本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地券和书法和价值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书法本科毕业论文书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