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土地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与深爱着贫瘠的土地和秋天冯雄的《诗意大地》与其他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土地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03

《深爱着贫瘠的土地和秋天冯雄的《诗意大地》与其他》

本文是土地方面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与《诗意大地》和冯雄和深爱着贫瘠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李生滨

诗和诗的批评是有关心灵、生和死、时间与存在的探讨思考,而诗意的审美涵养,既要看到高远的东西,又能关注最细微的东西.“在乡下度过四季”,仰望苍穹和雄鹰,俯瞰大地和草木,执著于生命和养育生命的贫瘠土地,冯雄在乡村风物和四季变换的悲悼里成为一位乡土诗意的守望者.

冯雄1964年11月出生于宁夏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1981年考入固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受新时期文学热潮和朦胧诗诗潮的影响,喜欢上了诗歌,大二时与同学创办了油印小报.1984年毕业分配到海原县关桥乡中学教书,在那结识了化学老师赵建银,就是后来一起写诗的梦也.从1986年9月在《朔方》发表处女作《遥寄》开始,相继在《诗歌报》《诗歌报月刊》《诗刊》《人民文学》《十月》《绿风》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诗三百多首(篇),是宁夏60后和西海固乡土诗群重要诗人.另有电视剧《远村》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电视剧本三等奖,电视小品《孙三赶集》获1989年宁夏戏剧影视小品大赛一等奖.1990年加入宁夏作家协会,2013年宁夏诗歌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201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出版诗集《诗意大地》,因直面西海固生存的严酷现实,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诗人自己说,在诗歌创作中比较看重语言和意境,而笔者认为,其生命执着乡土的深挚情感才使作品具有了感人的内在力量.

“举起的双手写满了祷告,神灵在用幽暗的嗓音说话,像老鼠的尖叫,像乌鸦的聒噪【冯雄:《我只能用词语说出我的疼痛》,见《诗意大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有人在采访和评论中说,冯雄的诗歌追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说的是冯雄诗歌的语言、情感,还是形式和内涵?其实,这是诗人至今矛盾的人生理念导致的错觉.当自己无法决绝地割断与土地和乡村人伦的血脉关系,却在朦胧诗双重的启蒙反叛里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时,冯雄爱上了诗歌.爱情是诗人无法回避的,青春渴望情感的释放,生命的荷尔蒙借此煎熬成一行行诗句.冯雄留存自己诗歌作品时有意无意在遮蔽自己曾经的情感.这种情殇貌似矜持的背后,恰恰说明诗人何以成为诗人的敏感所在.借用另一位海原作家马占云(左侧统)的话说:“我知道你千年沉默的大海,将借助于我的舌头说一点久积心头的话语,我因此有了说话的荣耀,可是海啊,给我,给我灵感乃至神性,我愿为你的表达而赴汤蹈火”.这种和悲鸣的自我拯救,少有人理解.最早触及冯雄诗歌硬度内质的是唐荣尧,“深读下去,会是一个真实的西海固和他的守望者的声音.”【唐荣尧:《清晨里飘来的乡音》,见冯雄《诗意大地》附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守望者的声音与有关,与沉重无关.

冯雄诗选集《诗意大地》2010年7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由冯剑华、石舒清分别作序,收作品126首(组),分为五辑.第一辑为“天堂回音”,收《马车》《劈柴》《窖》《遍地歌谣》《叩问星辰》等32首,第二辑为“鸡鸣乡土”,收《谈论秋天》《九月》《灯盏》《霜》《拾穗者》等33首,第三辑为“西海固:悲怆八行”,收《一个人》《乌鸦》《泥埙》《雪地里的孩子》《低诉》等35首,第四辑为“秋意渐浓”,收《树之语》《老去的村庄》《这个秋天我好痛》《秋颂》等13首(组),第五辑为“短歌散章”,收《关于爱情》《向往崇高》《谁的苍凉是大地的苍凉》等11首及《月亮山》和《胡杨胡杨》两个组诗散章.跋语六则之外,附录评论三篇.大多数作品苍凉而悲怆,乡村大地惯常的意象反复出现,但读来并不枯燥单调.因为这些平实的意象熔铸了诗人多年的生活感悟,尤其是以切身的体验在所关注的事物上,用王晓静的话说:“用诗的语言跨越时代而衔接,拉直,延展,呈现出来一种流动的意象”【王晓静:《梦断乡心又一程》(文学评论集),宁夏阳光出版社2013年版,第270页】.从而升华出对大地故乡和所有生命的敬畏之情.

确实如臧棣所言,真正的诗歌批评要成就的是,一种渗透着伟大同情的洞察.诗人着意用诗意装饰大地,泛泛而读的评论者却迷恋这诗意的浪漫和淳朴,在门外徘徊颂赞.没有理解冯雄用诗意掩埋的疼痛,怎能进入其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感情河床.血脉连心的疼痛,支撑了诗人语言的追求,矜持的自尊约束了诗人的抒情张扬.或者说,不是哀怜地面对母性的大地恩情,而是让大地保持尊严的锥心歌吟,诗人因此斟酌每一个字,留意每一个细节,苦心琢磨意象和意象的独特内涵.“我很容易讲述一个真实的世界,干燥.寒风.皲裂.苦蒿.皱纹和白发,沟壑和山塬.但我不能目睹一个个相似的日子演绎着苦难与饥渴,与生俱来的与撕破喉咙的呐喊.”深情之语,不需要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考和批判,“谁统领着这样的秋天,马车空仓而归,鸟儿倒地而毙,牛羊气绝而亡,树木净身而死,河水断流而竭.”【冯雄:《诗意大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诗集跋语六节,就是诗人的宣言.悲苦和无奈,疼痛和,以及诗人的高贵和矜持,流露无遗.同样矜持的石舒清,在看似亲切的《冯雄印象》勾画中,用了一个词“硬倔”.不是一般的倔强啊!“我是一名园丁或者工匠,我赋予世间万物以命运的场景,用思想去撞击灵魂,让隐痛与忧伤变成永不退色的芬芳.”【冯雄:《诗意大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因此,冯雄写诗,早年是因为蒙胧的青春,后来是因为明确的爱情.生命被唤醒之后的诗人,写作的目的归根于“用词语说出我的疼痛”.

这种疼痛的表达离不开土地和秋天.一部《诗意大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诗以秋天为主题,营造了无数有关秋天的意象.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的大地就是一年收获的期盼,西海固生存的酷烈因此显现.

郊区之外一些闲言碎语

拼命拥抱晚报消息就像

渐浓的秋色悄悄染黄

田野里的葵花或者白菜

白杨的花絮无处栖居

是谁把它的房子毁坏

那秋天的无奈已让我的内心

成为一片灰烬的大海

这《消息》是什么?但暗合的就是焦渴干苦的大地.春花有情渴望风雨,苍天却无悲悯之心,干枯了一切庄稼草木的大地,就是“一片灰烬的大海”.

同样,因为天地苍凉,才会有这样的“眉目传情”和恐惧:

我想秋天也许是阳光下

一颗跳跃的麦粒

是一只鸟和另一只鸟之间

不易察觉的一次眉目传情

是炊烟引领的乡村的

屋顶是苍鹰高旋的

无云的天空,谁也不敢说

秋天是他独自享用的盛宴

苍鹰高旋,天空无云,恐惧在心理滋生,“谁也不敢说秋天是他独自享用的盛宴”.秋天的丰饶是大地的丰饶,大地的贫瘠就是秋天没有收获的绝望.

天地荒寒,雨水枯竭,生命可贵,人与大地苍凉的对抗里多了对一切生灵的悲悯和敬畏.咒语般的《乌鸦》刺痛黑夜和白天,《青草谣》是大地干枯的悲歌,夜行的“马车”划破村庄的寂静,诗人看到的不是坚韧的沉默,就是决绝的死亡,“早已准备好去天堂的行囊”(《盛敛》).

熟悉冯雄的石舒清细致地分析后说“冯雄其实是悲观的人,同时他也是很坚韧的人,正因为他足够的内敛和坚韧,使人有时候看走了眼,把这个实际上悲观的人,看做了一个乐观者.”直面死亡的疼痛唤醒诗人的悲悯情怀.诗集里除了许多死亡的隐晦观照,悲郁绝望的《鸟祭》出现两次.第一首从飞翔入手:“一只鸟的飞翔是如何/低于大地甚至泥土.”诗人以深邃、冷静的目光注视着自然与生命的关系,自由美好与看不见的力量在搏斗.鸟儿欢快的歌声荡漾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幅美妙、和谐的画面,诗人看到的却是生命的渺小与脆弱.纵然,此时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大地之上,但终有落地为泥的一天,生命个体终将回归大地,这是宿命,也是规律.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泥土孕育了万物的生命,自然也会成为万物终寂的皈依之地.“我”作为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见证者,目睹卑微的生命的消逝,却只能做一名“抱紧双翅怀藏哀愁的过客.”生命不再像诗人们歌颂的那样伟大,此时它是如此的卑微渺小.“死去的星辰”“死之盘踞的废墟”不知是怎样的“轻易抹去”和“捣毁”.生命的终止不留下一点痕迹,仿佛流星一般稍纵即逝,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生命的过程,任凭你怎样精彩,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然若没这死亡,生命的华美也无所附丽.审美批判的朱光潜说:“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显出永恒生命的不朽.”【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中华书局,2013年6月,第350页】.所以,“树上群鸟飞鸣/像是神谕的呼唤.”死亡之中蕴含着新生,而新生里亦孕育着死亡,鸟儿的飞鸣是生命华美的乐章,却也离死亡更近了一步.“晨曦的亮光/神秘而痛楚.”同样,“晨曦”带来的是新生是希望,亦是灭亡与绝望.即如鲁迅在《野草》里引用的裴多菲的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野草》,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第22页】.生命落如生死轮回、循环往复的漩涡中,无法寻得摆脱之道,留下的惟有“神秘”和“痛楚”.“那些被闪电击中的果实/是天空垂向大地的头颅”.任凭你如何反抗,终究抵抗不过命运的捉弄.顽强了一生的“果实”竟被偶然的闪电击中而向大地垂下头颅.叔本华说过:“一切生命,在其本质上皆为痛苦.”【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0页】.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悲剧的结局往往为生命的牺牲.”【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中华书局,2013年6月,第345页】.命运就在这偶然与必然之间隐藏欢乐,显现凶残和暴力.诗人总能在灿烂美好的意象中窥见生命的悲剧性终结.

第二首《鸟祭》直接描写鸟的死亡:

一具温暖如初的尸体

埋葬在大地深处

泣血的鸣叫使天空

像一块不曾剪裁的白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因同情和悲悯而孤独.1995年西海固大旱,祈雨无用,在强大的自然和灾难面前,诗人仍然坚守一种期望,悲观而不绝望.龟裂的大地、暴晒的阳光、刺骨的寒风,人的生存,一切生命的挣扎,显得如此悲凉而壮观.《预感》:“在春天的第一个早晨/是谁站立在一枚树叶之上/呼唤着火焰/我看见高举酷暑的魔鬼/向春天的方向/悄然潜行.”这样哀伤的语句绝不是一个生长在城市的诗人所能感悟得到的,若不是诗人经历过干旱带来的极度苦难,绝不会在生机盎然的早春看到“酷暑的魔鬼”.如今,虽然城市文明侵蚀着乡土秩序,但总有虔诚的乡土守望者依旧将土地作为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的皈依之地,那是一种说不清的深入骨髓的乡土情节.所以,纵然“我知道/一首心酸的民谣/将在我关注多年的土地上启程/那些粮食们已保持不了多少向上的/而我依旧/把手中的风暴坦露给原野/酝酿墒情/预感来自一枚树叶的枯萎/那些失去水分的花朵/正在提醒/如果没有我谁将是/大地上最后一位证人.”诗人明白雨水对土地的重要,纵使毫无希望,却依旧虔诚祈祷.直面死亡,忍受疼痛:“我的疼痛以穿过村庄的一条小道/就像一只狼舔尽了伤口的血迹/再把凶残找回.”秋天苍凉的显豁主题外,“疼痛”始终是冯雄直面大地、死亡和爱情的敏锐感受.无论是对当下故土的隐忧,还是对人生命运的沉思,尖锐的“疼痛”时时打击诗人的心灵.如《祈雨》中,干旱引起诗人对大地子民的悲悯:“雨神.雨神在哪里/只看见透明的衣饰富丽堂皇/在农人的梦中一闪/留下的是永久的伫望/把祈祷的锣鼓敲起来/召唤岁月中残留的芬芳/手捧满掌的祷词/那高过天空的歌唱/已抵达天堂.”贫瘠的土地和无望的秋天带来的“疼痛”几乎已成为诗人的宿命.生命的苦难纵然使诗人悲伤,甚至有逃离的冲动,但精神上的牵绊使诗人时时惦念故乡.梦魂牵绕的记忆是乡土的生活和景物,这是一种无法自拔的命运认同和情感归属.就如诗人在《苦艾》一诗中所表达的:“九月星辰降落/那大地唯一散发幽香的/精灵逼进/我返回童年的村庄”.诗人在精神上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他将故乡的苦难当作了生活与记忆的一部分,而忍受“疼痛”的悲悯却成为诗人内心的常态.

诗人静默死亡的观察和掩埋疼痛的文字,在最狭小的空间获得情感的涅槃.冯雄从大地劳作的生活中汲取上进的力量,在读书的觉悟和诗歌的爱好中验证生命的价值.石舒清曾这样评价:“冯雄是那种肩上有重担,心里有锐痛,表面上难以看出来的人.”【冯雄:《诗意大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诗歌的气质必来源于诗人的个性情怀及对世界的感悟,冯雄的诗犹如其人一样透露着坚韧的内蕴.他的诗不是单纯地依靠技术来黏合,而是随着心底的记忆和感受的流动来展开,他将对故土的全部情感熔铸于质朴的语言和清亮的意象之中.“坦白地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同样坦白地说,‘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滋生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或者说后者本是前者的一部分,前者也本是后者的一部分.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文学并不是专为节日和盛典准备的,文学在很多时候更需要忍耐,需要持守,需要旁若无人,需要繁琐甚至乏味的一针一线.哪怕下一轮伟大节日还在远方,哪怕物质化和利益化的‘小时代’正成为现实中咄咄逼人的一部分,哪怕我一直报以敬意的作家们正沦为落伍的手艺人或孤独的守灵人……那又怎么样?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在乡村看到的一幕:当太阳还隐伏在地平线以下,萤火虫也能发光,划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线,其微光正因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导人们温暖的回忆和向往.”【韩少功:《夜深人静》,《前言:萤火虫的故事》,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从韩少功这得到另一种意义印证.

冯剑华在序文《钟情于大地的歌者》中指出:“冯雄敬畏自然,钟爱大地.他对于自己生活的那片贫瘠的土地始终不离不弃.”【冯雄:《诗意大地》,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3页】.同样熟悉西海固熟悉冯雄的梦也说:“以‘苦焦’出名的西海固,在外人看来并不诗意,但从精神的层面上讲,却又充满了诗意和救赎的力量.”【梦也:《根与枝头的花》,见冯雄《诗意大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因此,也有人评论说,冯雄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西海固,写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风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西海固.

当然,“在冯雄的诗意世界里,其‘马车’的影子,总是穿行于乡间古道或是秋月冷霜之下,而‘清真寺早祷的钟声’与‘遍地歌谣’又会把我们带入远古的苍茫和邈远.”【梦也:《根与枝头的花》,见冯雄《诗意大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因此,同样生长于海原的“三棵树”,有着哲学追求的诗人左侧统狷傲孤僻,从苦难的大地寻找生命神性的启示,也可以说是从哲学的路径去拓展西海固地域文化的形而上空间,多了理性维度的思考.小说作家石舒清,贴近生活,静默细致地考察那片苦土上生活的人和人之间的情谊,还有人活着的道义和正信的力量.不同于左侧统的清高高蹈,有别于石舒清的内敛文秀,冯雄是同样深爱着贫瘠的旱塬黄土,却以自己的疼痛感受为价值核心,在语言的矜持中一点一点释放内心的,在矜持的自我掩饰中寻求诗人的身份,形成一种简朴冷峻的抒情风格.

另外,冯雄表达疼痛的语言锤炼几乎达到了虔敬的地步.诗人批评家臧棣说过,学会敬畏语言,只会有助于一个人从诗意的角度去领悟存在的秘密.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琢磨自己的语言,冯雄诗歌创作的成熟时期(1990~2010年)的语言是朴素而简练的.在推敲语言的同时,冯雄也特别注重意象和意境的建构营造,娴熟而无意识地借鉴来自语文老师多年浸淫古典诗词的精细涵养.冯雄亲近歌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是宋词的审美建构方式.白军胜注意到这种艺术承传的艺术风致,用“情感空白”和“语言空白”的审美选择来分析冯雄诗作.这种诗歌语言和抒情特色,说穿了,就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意象的叠加和拈连,物象的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精致的短诗《一个人》《乌鸦》《三朵雪花》,古朴简练.如果没有了第四节,更加蕴藉典雅.《铁匠铺》《清真寺晨礼的钟声》《霜降》《暮秋》《怀念蚂蚁》,散文化的上下阙结构.不需要西洋的伪现代,《泥埙》和《半个月亮》,去掉一定要说明白的最后一句,结构更简洁.现代性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语言是家园,情感是主人.冯雄的情感是饱满的,语言的自觉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必会自我释然而更加从容.

冯雄这种掩埋疼痛和锤炼语言的风格,包括意境的营造,2009年之后,多少有了变化.说穿了,冯雄也是爱情诗起家的,但“硬倔”的诗人忘了当年的清新和随意.情感的执着和文字的锤炼,成就了冯雄诗歌创作的高峰,也约束了白话新诗的自由和流畅.从诗的严谨里纾解,散文诗的语言简练而清朗,包括《诗意大地》的六则跋语.政治抒情诗《我见证了十年的时光》和革命传统颂赞的组诗《攀着历史的肩膀》,以及命题组诗《大河上下》,在以往的语言和基调之外,多了活泼的联想和辞藻的渲染.对于诗人最可贵的,是在扩展了的地理景观的行走游历,审美情感打开了一些,“静观云朵在清澈的河面上翱翔/静听一块石头在水底轻轻喧哗/而心中一眼喷泉在放声歌唱”(《河岸》).2013年先后在《朔方》和《黄河文学》连续发表《秋意渐浓》11首,初步从土地的挚爱和情感的伤痛中苏醒过来,开始羞涩地打量城市的树木和自己的背影.2014年从组诗《我遇见了一群乔木》,重复的作品和添补的新作共6首,诗人瞭望远方,消解了某种焦虑的紧张.2014年的《诗意江南》和2016年的《一路向西》,在西部神性的认同和江南人文的寻觅里,诗人在抖落多年生活压力的行走中多了沉静,心里开始滋生惬意的微笑……

青春不再,岁月无情,宁夏60后诗人至今坚持写诗的不足一半.“虽然梦也、冯雄、张铎、唐晴调到了银川,但他们的诗作有着西海固深深的烙印.他们在诗艺上各具个性,但在价值期许上几乎见证了从‘朦胧诗’至今‘村落终结’的整个乡村社会变革过程”.【杨梓主编《宁夏诗歌史》,宁夏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第165页】.冯雄是一个没有放弃诗歌的人,让我在岁月沧桑的感伤里敬重和期待.“我不想看雄鹰在天空之城/御风翱翔俯瞰流云/我不想看群马在草原腹地/迎风长嘶奔腾逡巡/我只想看一队蚂蚁绕过我的/脚边浩浩荡荡地/走出我的视线”【冯雄:《冯雄的诗》,《六盘山》2016年4期】.生活在银川的冯雄,少了当年的和沉痛,更为庸常和矜持,但诗人的回忆附着在“一路向西”的向往里,拒绝来世的繁华,敏感于大地的“伤口”,试图感验更阔达的疼痛和诗意,让生命能够时时超越庸常和魅惑.

土地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评论,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诗意大地》和冯雄和深爱着贫瘠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土地本科毕业论文土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