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纪录片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谈谈如何拍摄保护非遗题材纪录片相关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纪录片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5

《谈谈如何拍摄保护非遗题材纪录片》

该文是关于纪录片方面论文怎么写跟非遗和纪录片和保护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新会葵艺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15年,新会竹箨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2008年,新会葵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新会葵艺人廖惠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迅速改变,甚至渐渐湮灭在历史的边缘.通过大众传媒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维护并创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文化环境和公众环境是文化宣传工作者的责任. 鉴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所面临的艰难濒危状况,以纪录片的方式抢救性拍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很好的措施.本文通过对新会葵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的跟拍记录,从选择拍摄的人物、时机、场景以及把控布局、节奏等方面,谈谈如何拍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纪录片.

一、 明确拍摄意义,准确选择定位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保护”一词定义为:“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这表明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靠多种保护措施,尤其“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方能有效保护.这也就是我们在拍摄此类题材的前期调研筹划是明确的拍摄意义,是为了“弘扬、传承和振兴”,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将“保护”全程拍下来,为了记录而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在众多素材中,做到准确选择定位.

(一)准确选取要记录的人物,详略有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保存,而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在选择拍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时,以传承人为主体更能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我们在拍摄纪录片《葵痴》时,从一开始就确立主体是人,是新会葵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者之间微妙又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行记录的.

同时,在选取了传承人作为“主角”外,其他人物的取舍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承人的工作伙伴、家庭成员选取会让“主角”的形象更真实、立体;大众的评价、主管部门的认可与否也为探索保护“非遗”的佐证,提升拍摄本片的意义.新会葵艺的历史悠久,葵艺制作的工序也繁多,与葵艺及其传承人交集的人多不胜数,在《葵痴》拍摄和制作成片时就只甄选了几十年对传承人廖惠林不离不弃的一位老葵工,以及妻子和女儿;另外还选用的是在展览会拍摄到的国内外游客、门专家等.每一个人物在片里出现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对主体构成有何帮助、对展现“非遗”保护有何意义,会不会喧宾夺主,要做到详略得当.

(二)准确选取拍摄时机,适度“用力”

选择拍摄时机对于纪录片筹划的意义不言而喻.多年来呈现新会葵艺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比如新会籍作家张抗抗的散文《葵乡》,还有众多文艺家的绘画、影集等等,这些作品都真实反映了不同时期葵艺或辉煌或衰落的历史.而拍摄保护“非遗”的纪录片与其他表现方式不同的是,要真实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现状,要达到弘扬、传承与振兴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纪录片的特征,既要选取平日保护“非遗”的现状,也要重点跟拍与主题有关得特别事件节点,这也就要求拍摄人员更高的敏感性和耐性,适度“用力”.

在长达三年筹划和拍摄的《葵痴》里,特别选取跟拍新会葵艺代表性传承人携带葵艺品参加世博会、首届全国非遗博览会等节点,保护“非遗”的艰辛与困惑、广阔的舞台、大众的好评、门的鼓励、专家的肯定等等,众多元素的交错彰显 “非遗”的广泛关注与保护“非遗”难度的矛盾,为 “非遗”保护留下真实立体的记录,也为探索保护“非遗”出路提供考量依据.

(三)准确选取拍摄场景,保证“原味”

场景是纪录片构成的基本元素,场景的选择与运用对于保护“非遗”题材的纪录片能否真实记录、保证“原味”的关键.新会葵艺是取自当地的葵作为原材料制作的传统工艺,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较为少见的,所以对原材料的保护与对传承人的保护同样重要.

在场景的选择中原材料蒲葵的生长场景、传承人在保护葵艺所付出努力中出现的场景(比如晒葵场、葵艺加工场、展销点等)是《葵痴》纪录片的基本场景.为能更真实记录葵艺的现状,呈现给观众更直面的感受,该纪录片开头是没有选择使用展现葵艺千年历史的画面,而是烈日当空下传承人廖惠林在晒葵场选葵的场景,然后是瞬间的暴雨将半个月来精心挑选的“葵笔”(新长出来尚未见过阳光的幼嫩葵叶,制作优质工艺葵扇原料)全部淋湿“烧”坏,这是传承人保护“非遗”艰难的现状.割葵、晒葵、焙扇、剪扇、烙画、绣花等十几道工序的画面真实呈现了新会葵艺的工艺复杂与珍贵,发出保护葵艺必要性的声音;蒲葵被砍、生长空间的不断压缩,以致葵艺原材料的枯竭,传承人劳累奔波在葵艺制作与销售之间、从事葵艺制作无年轻人的场景表明了保护葵艺的迫切性.

除了平日蒲葵生存、新会葵艺制作这些基本场景外,传承人作为代表世博会、非遗博览会亮相,展示葵艺的场景则是保护“非遗”意义的突破口,传承人与家人交流的场景让整个片更加立体与温馨.传承人为世博的准备,内心的紧张与焦躁,在得到肯定与鼓励后的释放、笑容,在博览会亮相时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场景,都是该纪录片的细节与动人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葵痴》在场景转换中多次使用“天空”的画面:开头是晒葵的烈日当空,代表保护“非遗”希望的传承人出发去世博时透过飞机窗看到的天空,片尾是传承人眼中葵树与夕阳交错散发光芒的天空.

二、 把控整体布局,合理调整节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珍贵,保护“非遗”题材纪录片涉及到的素材肯定很多:历史的悠久、工艺的繁复、传承的困难……这要求摄制组在谋篇布局时特别做到主次分明、突出主题,也要合理掌握节奏、张弛有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人,在于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葵痴》围绕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如何保护传承新会葵艺这一主题展开,将纪录片分为两集,第一集是现状与困惑,讲述主人公传承葵艺的艰难;第二集是希望与出路,讲述主人公亮相博览会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绝大多数的保护“非遗”之路漫长且曲折,但优秀的纪录片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而是在记录中让人深思、反省、关注、行动……不能一味强调过程中的困难,更重要是在经历困难之后能否达到呼吁全社会的关注,看到保护之路的“曙光”,让保护“非遗”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葵痴》注意抑扬顿挫把握节奏,以避免表达过满、用力过猛.在廖惠林收拾被暴雨淋坏的葵笔时,在其满脸愁容的镜头里没有背景音乐,有的只是现场暴雨的背景声,留白至氛围的压抑、死闷,然后是用激扬的音乐突然引出葵艺当年的辉煌,让两种节奏形成反差,传承人在逆境中的坚持更能打动人心.在博览会传授技艺以及结尾夕阳下蒲葵依旧挺拔的背景是使用欢快的轻音乐,在不同场景变换是使用黑场转换,都是能较好地把握节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保护“非遗”题材的作品也会更受关注,要做好这一题材的纪录片,关键在于做好拍摄人物、时机、场景的选择,合理布局、调整节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做好真实记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辉雄.《论“正名”之后广东本土纪录片的突破》.《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3期104-105页.

[2]朱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法律制度》.《中国人大网》

[3]洪莹莹,《试论纪录片的创新和创优》,《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3期39-40页.

作者简介:

林晃炽(1978- ),男,汉族,广东新会人,大学本科,新会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栏目及纪录片制作.

纪录片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非遗和纪录片和保护方面的纪录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