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诗经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诗经》和上古农业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经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07

《《诗经》和上古农业》

本文是关于诗经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诗经》和农业和诗经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中国文学史上,自陶渊明在南山种下中国田园诗的种子之后,清新明净的田园诗开始在之后的朝代里陌上花开,摇曳多姿.但是,追溯起来,田园诗并不是陶渊明的首创,中国田园诗的源头,应该在华夏民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3000多年前,华夏农神后稷在关中“教民稼穑”,由此结束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把周部族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而广之.从此, 这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执农不弃”,绵延发展了几千年.作为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农业,在其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自然会有记述与咏唱,这便是《诗经》中的“农事诗”.

农事诗从各个侧面描写了周代的农业生产状况,可以称作是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诗经》305篇,被普遍认定的“农事诗”有11首,分别是《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后世的田园诗,由于真正接触农事的诗人并不多,故而他们笔下的农事诗往往变了味.而《诗经》中的农事诗,吟唱者可能就是农夫,或者是和农事紧密接触的管理官员,所以更显出它的自然、朴素和原生态来.

《诗经》所反映的年代,大约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繁荣程度.人们在公田、私田的井田里劳作,场面很大.当时耕田主要靠人力,通常是两人合作,叫“耦耕” .《载芟》中说: “ 千耦其耘” ; 《噫嘻》中说:“十千维耦”,“十千”就是万人了.成千上万的人一道耕耘,有的除草,有的砍杂树.高地、低地、田中、田畔,到处都是劳动者的身影,可见当时人们劳动的规模之大.西周时土地广袤,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从《采芑》《臣工》中可以看出,周人把第一年开种的土地叫菑,第二年耕种的土地叫畬,第三年耕种的土地叫新.第三年耕种以后,地力已衰竭,那时缺乏肥料,更没有如今的化肥,周人就用抛荒的办法恢复地力.抛荒数年后,再次开种.所以,有资料介绍说,周人的土地是人均15亩.如果考证确实,也是属于来回倒换耕作的一种注释.真正人均15亩让一个农奴耕种,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无法完成的.从《诗经》的记载中可见,周人宏大的劳作场面,老幼出动, 男女合作, 堪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诗经》中所写的万人一起耕作,应该是一场喜雨过后,趁着墒情,农夫们集体出动,抓住难得的时机进行耕地.而“千耦其耘”,也可能是在适宜的墒情条件下,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庄稼除草.这样的劳作不会是常态.当然, 这里的“十千”“千”,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劳作场面的宏大是不容怀疑的.

这样宏大的劳动场面,让人想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其实,农奴的生活是十分贫困和艰辛的.《七月》里说: “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农奴们被规定每年十月向领主纳禾稼,还要用自己的织物“ 为公子裳”,用自己的猎物“为公子裘”,还要“献豜于公”.农奴们辛苦一年,自己吃的还是野菜,“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到了年终,还是要发出“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的叹声.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农奴们也要望着“千斯仓” “ 万斯箱” 的黍稷稻粱而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一旦遭遇天灾,就会成群饿死.据古书记载, 周宣王元年大旱,二年不雨,至六年乃雨.这次灾害带来严重的饥馑.

《云汉》一诗中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即便如此,领主们还会对农奴们进行随心所欲的侮辱,还会像猎取野兽一样,猎取农奴的妻女供自己玩乐.《七月》里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采桑采蘩的女子们一边劳作,一边还担心被公子哥儿们强迫着带回家去遭受欺凌.

同时,从《诗经》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农奴拥有自己的妻子儿女,家室庐舍;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有自己的家庭副业.此一时期的农奴,他们居住在自己家里,吃自己的饭, 用自己的生产工具无偿为领主耕种土地.《载芟》中唱道: “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说的是某一家人,父子老小全家出动, 个个身强力壮, 辛苦劳作.农忙的季节,在大田劳作的是男子,而为了节省时间,妻子会做好饭菜, 送到田里来, 即“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样的状况几首诗里都有描写,这很有点像后来的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所吟唱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劳作是辛苦的,但劳动者也懂得苦中作乐.《芣苢》中就这样唱道:“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 如此三节, 循环往复.这样唱起来的时候,人们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画面:春天到了,成群的妇女,在风和日丽的旷野上, 一边唱着歌谣,一边兴高采烈地采集车前草.闻一多曾经说过:“揣摩着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籽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人们都想象这是劳动的歌声,集体的歌声, 这样的劳作, 伴随着欢乐.这反映出在沉重生活压力下的农奴,也需要得到哪怕是暂时的精神愉悦和精神调剂.有了这样的调剂, 沉重减轻了,忧愁淡化了,苦痛也因之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农业是立国之本.西周时期, 国王和民众对农业都十分重视.为了祈求丰收, 每年都要举行“春祈”“秋报”活动, 以祈祷丰年, 祭祖祭天,答谢神佑.这样,一些诗歌完全就是祭歌,许多农事诗中,都有祭祀的诗句.“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中,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庄稼的丰收,说堆积的粮食要以万亿来计算,可以想见田里场上堆满了庄稼,繁忙中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然而,收获了,不能忘本,先民们在“报本反始”思想的支配下,把丰收的粮食酿成酒,首先献给祖先:“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献出的贡品发出芬芳的香味,使整个家族都增添了荣光.制作的椒酒既香且美,长寿的老人喝了更加健康长寿.祭祀的过程和场面,充分体现出劳动丰收后的喜悦和对祖先虔诚的礼拜.西周时的农业靠天吃饭,丰年歉年交替出现.尽管农人们付出艰辛的劳作,能不能丰收,就看老天和祖先的神佑了.所以,祭天祭地祭祖先,祭一切的神灵,是农人们一年中神圣的事情.由此而产生的歌、舞、音乐,相互催生着,共同为这一主题服务.

繁重的大田劳作以外,农人们还要采桑养蚕、采集瓜果、染织布帛、缝制衣裘,同时还要打猎、酿酒、凿冰、修屋等等.正因为农人们终年劳作,像《七月》中描述的,一月做什么,二月做什么,三月八月又做什么,然而到头来,农人们自己还是饥寒交迫,所以在西周时期,农奴与封建领主之间有着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抒发,集中体现在《硕鼠》《伐檀》等诗作上.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二者的矛盾还没有达到爆发的程度.这一时期,农奴们刚刚挣脱奴隶制的枷锁, 存在着对自己土地的欣喜和依恋, 对领主的土地有依存心理, 加上天道观念、宗法制度等的欺骗, 他们非但不得不屈从于领主的统治,甚至存在着某种错觉与幻想.正是基于这种既不满又幻想、既憎恨又屈从的矛盾心理,才促成了对领主的不很情愿的供奉与服役.诗中所描写的“为公子裳”“为公子裘”“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等,其实就是农夫的矛盾心理得以表现的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延续和发展,则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国民性软弱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又续延续了2600多年,使这一民性得到了持久的固化,从而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这一点,正可从《诗经》中的农事诗中,窥见其渊源.

诗经论文参考资料:

有关诗经的论文

诗经赏析论文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诗经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诗经》和农业和诗经相关诗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