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曾国藩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曾国藩识人取人的方法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曾国藩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3-12-28

《曾国藩识人取人的方法》

本文是曾国藩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曾国藩和方法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 司马智

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

而少大言

曾国藩语录: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

曾国藩的用人标准除廉明、智略才识之类标准之外,一是选用忠义血性之人.“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冲锋陷阵,士卒仍可效命,故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疾;精神匮之,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万不可带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选用具有“忠义血性”者为将领,可以为整个军队起到表率作用,从而能够使这支新兴的湘军,不但具有镇压农民起义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转移世风”的政治功能.

二是注意选用那些“简默朴实”之人.曾国藩对于绿营兵官气深重,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有着很深的认识,他说:“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战之用,实以官气太重,以窍太多,漓朴散淳,其意蔼然.”为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规定,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和守备以上军官,选将必须注重“纯朴之人”,即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伪饰之人.这种做法,对提高湘军的战斗力极为重要.

三是选用能“坚忍耐劳”之人.“坚忍”亦就是打仗时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曾国藩虽为一介儒生,对于治军最初没有多少军事经验,但他清楚,行军作战倍加艰辛,只有“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数年坎坷艰辛,当成败绝断之处,持孤注以争命.当危震撼之际,每百折而回.”他提倡在艰苦环境中矢志不移的勇气.

除这些明文规定的标准之外,曾国藩还有一套只实行、不公开的选将方法,其内容如下:

一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慎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前后出入曾国藩幕府的人不下三四百,走出曾国藩幕府而任高官者也不下百余人.曾国藩与这些人的关系大体是很融洽的.只有少数几个人很不买曾国藩的账,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左宗棠的天才可用,他多次向清廷密保、密荐,但对左宗棠在自己手下工作,曾国藩却十分慎重.

三是有三种人不可举荐升官.跟随曾国藩从军打仗的人很多,尤其是出谋划策的幕僚和下属,都希望得到曾国藩这位“盟主”的举荐而飞黄腾达.曾国藩对下属和幕僚确也不吝举荐,但他举荐人是有条件的,有三种人曾国藩不愿保奏,一是才高德薄名声不佳之人,一是才德平平迁升太快的人,一是个人不愿出仕者.

第一种人往往一经保举,即遭弹劾,心欲爱之,实却害之.例如,周腾虎刚受到奏保,即连遭弹劾,遂致抑郁而死,使曾国藩大为伤感.曾国藩从此接受教训,其后屡遭弹劾、名声极坏的金安清在幕中为他出力效命之时,力排众议,坚持只用其策,不用其人.

第二种人如恽世临、郭嵩焘等,皆经曾国藩奏保,于两年之内连升,由道员升任巡抚,复因名声不佳,升迁太快而被降调.曾国藩亦从此接受教训,待1865年10月清政府拟任命李宗羲为漕运总督、丁日昌署理江苏巡抚而征询曾国藩的意见时,曾国藩即直抒己见,认为他们资格太浅,物望未浮,“洋人变诈多端,非勋名素著大臣,不足以戢其诡谋而慑苦难骄气”.清政府随即撤销此议.

至于第三种人,本人不愿出仕或不愿受人恩德,受保之后本人不以为恩,反成仇隙.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谈到奏保之难时说:“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之处.有保之而旁人不以为然反累斯人者,有保之而本人不以为德反成仇隙者.余阅世已深,即荐贤亦多顾忌,非昔厚而今薄也.”这可以说是曾国藩的阅历之得,经验之谈.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

去其怒

曾国藩语录: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

刘铭传生长在民风强悍的淮北平原,自小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气.十八岁时,一个土豪到他家勒索,其父亲与哥哥皆跪地求饶,只有刘铭传愤而寻找土豪报仇.土豪欺他年少,对他进行污辱,不料他大步跨上前去,抢过刀子割下了土豪的首级.之后便聚众为王,拉起了两支队伍,成了乡里有名的流氓头子.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原籍招募淮军时,第一个就看中了他.因此,将他的队伍募入淮勇,名为“铭军”,并花了不少银两,从洋人手中购买了,把铭军装备成为近代武装.这支队伍为李鸿章建立功业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刘铭传的倨傲狂妄,李鸿章也着实恼火.因此,当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时,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希望曾国藩能够熏陶、管教他一下.

果然,在“剿捻”过程中,刘铭传军与另一悍将陈国瑞军发生了争斗.怎么处理这个事端,可真让曾国藩犯了难.不处理吧,于事不公,双方都不能平心静气,今后还会内讧;处理吧,这是李鸿章的属下,且刘铭传谋勇兼备,又有洋洋炮,今后自己还要倚重他.于是,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对刘铭传进行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其过失不予追究,使他心生悸畏.这一招果然管用,只是不久,曾国藩就调铭军独自赴皖北去剿捻了.

对于老师的办法,李鸿章心领神会,所以他照方抓药,在剿捻成功后,他向清廷力保刘铭传的功绩,使刘铭传得以委任台湾道员.正是这个桀骜不驯的人,在中法战争中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的进攻,使法军终未能攻下淡水,占领台湾的梦想破灭了.

所以,对于有才无德者,要控制使用.这就好像剑一样,控制好了,则为利器,控制不好,则为凶器.

一般而言,悍将多粗鲁、莽撞,因此,要想利用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将就像烈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慑住悍将的人.

陈国瑞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转辗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粗鲁莽撞之人,僧格林沁比他有过之无不及.僧格林沁是个、狂躁、喜怒无常之人,听手下汇报战况也要到处走动,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塞进对方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强迫别人喝下去.发怒时则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脸扯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只有这陈国瑞不怕僧格林沁,他是打心眼里佩服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传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主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对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定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唯唯退出.

但是,陈国瑞莽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协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所以,曾国藩驾驭悍将,无外用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坚持两手都用,两手都要硬.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

(摘自《学曾国藩做人,学胡雪岩做事》)

曾国藩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括而言之: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曾国藩和方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曾国藩本科毕业论文曾国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