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香港电影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有一种记忆,叫做香港电影有关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香港电影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14

《有一种记忆,叫做香港电影》

本文是香港电影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香港电影和记忆和叫做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影的繁荣也曾经为香港的经济与文化涂抹了一层令人艳慕的亮色.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香港电影在20世纪下半叶一度遥遥领先于内地,如今,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已经高度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突飞猛进.

作为华语电影重要的窗口,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的美名.《精武门》《英雄本色》《阿飞正传》等一大批杰出代表作,不仅给香港民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且也让广大内地观众至今记忆犹新,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一批香港影星更是活跃在香港和内地电影艺术舞台上的“常青树”,哪怕是已经淡出影坛的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也是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梦中情人……但它地位的奠定,邵逸夫是个不能跳过的名字.他的“邵氏电影”在华语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邵氏”全名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立于50年代,在60年代中成长为香港雄霸一方的电影王国,几乎是独占天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是其成为香港电影王国主要原因;而邵氏当时拍摄的彩色古装大片与粤剧电影,不仅令邵氏财源广进,也为当时的华语电影界融入了一番新气象.

上世纪70年代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转折点,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70年代的香港电影趋向多元和本土.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如楚原、张彻及刘家良等都以熟悉的刀剑光影和拳脚功夫为创作.

此时,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年)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军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邵氏与嘉禾的创作品味令当时的香港电影刚强无比,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9年的《英雄无泪》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进入1980年代,相比重新启航的内地电影人,香港地区当时正告别1970年代以功夫片为代表的繁荣岁月.迎来的既有许鞍华这样的“新浪潮”代表,又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新导演,其中就有日后叱咤江湖的吴宇森和徐克,他们在1980年代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和《新蜀山剑侠》都成为经典.

到了1990年代,内地电影于阵痛中摸索求变的同时,香港电影也遭遇了挫折.1990年代的香港,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人才方面,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新一代导演也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与能力.不仅如此,张曼玉、王家卫等香港电影人还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但是到了1990年代中期,港产片同样不敌好莱坞大制作,票房连连下挫.《侏罗纪公园》在1993年创下6000万港币票房,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更狂揽1.1亿港币,攀上票房冠军宝座.市场的落寞也导致了电影人才的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周润发、成龙、杨紫琼等著名导演及演员都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

令香港电影风光不再的一大原因是盗版问题.19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为香港电影人找回了些许安慰,更把后来几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迈入新世纪,相比连创票房新高的内地电影市场,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却是阴云满布.周星驰、周润发、成龙的“余威”仍在,但因产出减少、转战内地等原因,在香港电影市场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无间道》(2002年)的风光也只是昙花一现.

2003年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不仅经济继续低迷,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剧场和戏院空空如也,电影制作也被迫停顿四个月,最终该年香港总共只拍摄了54部电影.而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英年早逝,更是对香港电影业雪上加霜.

不过2003年到2004年间,中国内地开放了外资、国营、民营电影公司间的合作,除了签署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包括《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吸引港澳电影人纷纷北上合拍之外,还与多国政府签署了《电影合作拍摄协议》.此后,以《无间道Ⅲ:终极无间》《功夫之王》《窃听风云》为代表的大批合拍片不断涌现,吹响了中国电影市场“合流”的号角.

此后十余年间,内地与香港地区电影人的结合前所未有的紧密.以文化贸易为研究方向的经济学博士罗立彬指出:在寻求更大市场的过程中,香港电影人体现出了极为强大的适应能力.回顾近几年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国产片”,有大量的香港电影人参与并融入其中,其中陈可辛导演因为拍摄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电影,被认为“比大陆导演还大陆化”,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也被认为是其顺应大陆市场需求的成功作品.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香港电影市场地位的变化很可能可以赋予它新的功能和定位.在他看来,随着香港和大陆电影市场对比的变化,香港电影市场已经从当年的“华语电影主流市场”变为“小众市场”,这使其在整个华语电影格局中发生变化.比如有媒体评论称,如今的香港成为了“无法北上的留守导演们拿来练手的好平台”.香港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可能使其成为创新商业类型片甚至艺术片的试验场,并与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规模所形成的优势相结合,形成合力.逐渐形成“香港出创意,内地出市场”的格局,一起生产出既有创意又有技术的高质量的华语电影.近几年,由香港电影导演执导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成功,或许是这一观点的最好印证.

香港电影论文参考资料:

看电影杂志订阅

世界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

电影世界杂志

电影文学期刊

电影杂志

该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香港电影和记忆和叫做方面的香港电影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香港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