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政治理论课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类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理论课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11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

该文是政治理论课有关本科论文范文和通识教育和课程体系和视域类论文范文例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18.10.013

摘 要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已经成为普遍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同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二者虽有关联但又特性鲜明.由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体系展开调研,发现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合理的课程定位,造成其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通识化、与通识教育的割裂化以及课程定位偏向智育化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明确课程定位、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及借鉴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A Brief Discussion on Setting up the Course System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General Education // Wu Y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hasbecome a general tren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links for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e twoare related, they 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fact that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s notachie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urriculumsystem i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t is found that dueto the irrational course ori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generalization of curriculumsetting, the frag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equivalenceof course orientation to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recaus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s can be improved by clarifying the course orientation, establishingthe idea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drawing lesson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structure;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却呈现出实效性差、针对性低等问题.为探寻原因,对国内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展开调研,发现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部分学校未能对思政理论课进行合理定位,进而削弱了思政理论课的效能.

1 通识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育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作为对全部学生开设的非专业性教育,现今在高等教育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具有受众广泛、教育内容渊博以及所学知识的基础性的特征.

思政理论课教育是指思政理论教育者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有计划地组织培养受教育者,使其满足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一切课程的本质特征.

通识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育各具特色,相辅相成.一方面,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共性,通识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育都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本质区别,思政理论课教育有鲜明区别于通识教育的政治属性.通识教育和思政理论课教育异中存同,针对目前在课程定位上存在的问题,厘清两者间的关联对正确处理通识教育视域下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调研现状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理念的直观展现,因此,通过对其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能直观了解高校的课程定位情况.主要采用线上调研方式,以国内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调研对象,对通识教育背景下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状况展开调查研究.其中,调研对象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在我国综合选取了105 所本科院校,其中东部51 所、中部23 所、西部31 所,级别涵盖原“985”高校18 所、原“211”高校42 所、省属高校45 所、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 所、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 所;调研数据的来源具有可靠性,均来自于各高校网站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调研的内容具有典型性,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各校培养标准的具体化形式,其中的课程设置体系能最直观展现其教学计划与课程定位.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调研的105 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共有90 所高校开设有通识教育类课程,占总体的86%;15所高校在课程体系中未明确开设与通识教育相关的课程,占总体的14%,这表明国内大学已普遍引入通识教育理念.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发现由于目前高校对思政理论课不合理的课程定位,导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下三种倾向:

2.1 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的通识化倾向

在这90 所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共有80 所学校将思政理论课置于通识教育模块中,占据总体的89%,在课程设置中将通识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育定位于包含关系成为目前的主流趋势.对比这些学校的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发现,其共同点在于都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思政与外语、语数、计算机等并列同属于必修模块.此种设置方式,虽然体现了思政理论课和通识教育课之间的关联,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政理论课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上的通识化导致了思政理论课效能被窄化.

思政理论课以意识形态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着通识教育课无法代替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导向作用,故而将思政理论课置于通识教育模块的做法有待商榷.

2.2 课程设置中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的割裂化倾向

90所高校里,另有10 所在课程体系中将通识教育课与思政理论课平行式定位.具体有重庆大学(2017 级培养方案)、华南师范大学(2017 级培养方案)、陕西科技大学(2017级培养方案)、中国海洋大学(2016 级培养方案)、西南交通大学(2015 级培养方案)、华中农业大学(2015 级培养方案)、云南民族大学(2015 级培养方案)、河北大学(2018 年培养方案)、南京大学(2017 年培养方案)和西北大学(2017年培养方案)这10 所高校.将思政理论课教育与通识教育割裂化的课程设置方式虽然体现了二者的课程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但又隔断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完全独立的平行式发展不利于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不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全面发展.思政理论课教育和通识教育同为关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综合素养和品性涵养的非专业化教育,都以促进学生的多方发展为目标.前者侧重于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后者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效联合能实现教育功能上的优势互补.

2.3 思政理论课课程定位的智育化倾向

所调研的105 所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把思政理论课与外语、语数及计算机等课程并列同属于某一课程模块,课程属性上的等量齐观不仅未能彰显思政理论课的德育性质,而且还导致了其在课程定位上的智育化倾向.反观目前思政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教材理论性过强、课程吸引力不够、教学规模大班化等问题,这都与不合理的课程定位密切相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经大学的课程设置方式,它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性地开设了思想政治与军事理论模块,将思政理论课从文化素质课中独立出来的做法突显了其独到的育人属性.

3 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

针对当前因对高校思政理论课不合理的定位,而造成其在课程设置上的通识化、与通识教育的割裂化以及课程定位偏向智育化的弊端,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思政理论课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更新理念以及借鉴通识教育的先进之处等方式提高其教学效果.

3.1 正确定位思政理论课、细化现有课程模块

思政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处于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政治教育的主途径,旨在培养其政治认同感与价值选择能力,因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独到的课程定位与作用.完善现有课程设置结构,拓展德育、智育课程分支体系.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体系中都将思政课与外语、语数、计算机等文化素质课相提并论,模糊了思政类课程的德育性这一根本属性.高校思政理论课以培养具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社会新青年为目标,其育人特性决定了思政理论课有别于其他一切文化素质类课程.通过完善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在确保思政理论课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其德育功能,以求完美实现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

3.2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德育、智育协同发展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实现思政教育显、隐性教学协同发展.其一,持续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来提高教学实效.其二,充分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创设大思政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通过准确把握与发挥各门学科的特性,坚持围绕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建立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落实思政教育和其他各门教育同向同行的理念.高等教育不仅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引导学生身心饱满地投入国家现代化建设.

在现今高校专业教育有效开展的背景下,综合思政理论课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教学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综合化人才.李曼丽曾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艺的专家”[3],明确揭示了现阶段高校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学生德性同步并举的重要性,切忌只偏重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德性发展的错误倾向.思政理论课教育关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与价值取向问题,通识教育立足于社会公民和健全人的培养.通过思政理论课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联合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培养兼具才能与美德的优秀人才.

3.3 坚持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借鉴通识教育的先进之处

重视思政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教学,彰显其课程特性.思政理论课是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教育相区分的特色课程,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理想为立足点,突显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通过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作用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思政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借鉴通识教育的先进之处以实现自身的优化与发展.目前高校中的思政理论课多以大班形式开展,存在着书本知识单向灌输、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程的吸引力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而通识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学模式,具有可供思政理论课借鉴的先进之处.如缩小现有课堂规模,追求小班化管理,以方便教师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名著阅读,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4 结语

辩证看待在课程设置中将思政理论课教育与通知教育定位为包含关系或平行关系的做法,明晰二者利弊,有利于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对思政理论课进行合理的课程定位.保持思政理论课程的相对独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既要合理借鉴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更要彰显思政理论课独特的政治属性与价值引导地位,在维护自身特性的情况下不断优化教育过程与方法,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政治理论课论文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结论:本文是关于通识教育和课程体系和视域方面的政治理论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政治理论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