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意识形态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政治建设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意识形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2

《政治建设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本文是有关意识形态论文范例跟视域和民主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政治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其方向与进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政治建设视域下意识形态工作应该从以下四个途径进行把握和推进:一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和阐释意识形态内涵,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保障;三是加强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根据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总原则,以中国故事为有效载体,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把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实践、成就、价值、内在逻辑讲清楚,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表达和传播;四是加强党的建设,核心是开展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从而构筑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

关键词:政治建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8)03-0030-05

收稿日期:2018-03-1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2017ZX002)

作者简介:万春利(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科社教研部负责人,教授.

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基础

既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就,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态也不同,在当代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别与对立.在苏东剧变之后,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被实践证明失败,作为“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人类历史的终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为世界提供了政治发展的中国方案,终结了“历史的终结”,打破了政治发展道路的绝对化、一元化思维.

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条适合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西方制度基于不同的观,是的不同表现形态,可以共同存在并相互借鉴.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一些国家在选择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导致经济下滑、社会动荡甚至战乱不断,葬送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实证明,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结合本国实践,走适合自身的政治发展道路,才最可靠和管用.

社会主义政治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西方的外在表现是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本质上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差别和对立,其“”是由“钱主”决定的.为了赢得选举人这一票,竞选人及其团队尽其所能为自己拉票造势,同时抹黑竞争对手,而这一切都需要金钱来开道.没有雄厚资金来源的政党被挡在门外,参选成为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独享的特权.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完成与权力的联姻,从而在国家层面隐蔽地张扬着意志.此外,代议制的间接作为西方普遍采用的形式,使广大选民的权利被简化为“一人一票”,他们的权利仅限于每隔几年参加一次,决定由什么人代表他们行使国家权力,而无法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与此不同,我国政治建设的形式与实质是高度契合的.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其价值取向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金钱的特权.在形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选举与协商的充分结合,在充分政治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党和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实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的成功对接,既扩大了公民的参与,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政治基础.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几乎等于坚持和巩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从而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及未来命运.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有相应的上层建筑与之呼应,即在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在观念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决定了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主导和支配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首要战略任务.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人民的政权属性,中国的全面执政,这些政治关系在观念层面的反映,注定也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性选择和未来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中国广大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宏观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形成良性互动,保持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架构.因此,只有坚持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基础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

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保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与意识形态建设,虽然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二者均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二者在价值追求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八个明确”中,提出“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内涵之一就是要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通过法律形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一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和阐释意识形态内涵.意识形态不是抽象的思想,而是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与人们的现实物质利益和权利义务、价值认同息息相关,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将其具体化、固定化和长期化.宪法以及法律直接规定了国家性质、领导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等重要内容,是意识形态在社会现实领域的直接体现.同时,法律还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仅涉及利益的分配,更关系到价值取向的引领,同样关涉到意识形态.因此,通过法律阐释出来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不是概括的,而是特指的,是具体性的规定.

我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必然在法律的框架内得以体现,使其上升到法治层面.以宪法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还很严重,国内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进一步确立.1954年通过的宪法,主要规定了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构建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并深入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两种显著特点:我国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对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宪法的最高权威得以重新确立,宪法和法律所主张的法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同志多次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就是“为了保障人民,使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规模得到迅猛提升;另一方面,也催生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各种社会思想、思潮的激荡与交锋.这就决定了必须借助法律的规定和阐释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促使社会成员在多元价值环境中做出正当选择,使其牢固地成为民众的普遍意志.同时,各宣传单位要持续开展宣传报道,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遵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总之,在活跃而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什么是合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什么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需要法律的规定和阐释来界定刚性边界,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规范化的意识形态.

二是以意识形态指引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本方向.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建设直接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依法治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我国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构成,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必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展开并与之契合,从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必须将反映人民利益和诉求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意志;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作为精髓与核心.

三、加强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表达和传播

关于对外宣传工作,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为应对西方强势话语体系背景下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掠夺论”等抹黑和偏见发出的中国声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疑问:中国为什么能快速发展?中国为什么能长期执政,其秘诀是什么?中国是国家吗?中国在政治方面有哪些做法?中国快速强大会威胁世界,国强必霸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给世界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中国至关重要而且时间紧迫.近年来,我国话语传播的渠道、规模及影响力得到跨越式发展,但在话语体系的逻辑架构、传播渠道、传播技巧等方面还相对滞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现象依然存在,说明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还没找准站位、还没找对频道.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之前,必须先回答好“讲什么”和“传播什么”的问题,这是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政治话语体系建设,要根据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总原则,以中国故事为有效载体,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把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实践、成就、价值、内在逻辑讲清楚.

一是要“以我为主”,立足于中国实践来构建政治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斗争“西强我弱”背景下,一些人习惯用西方政治概念、政治范式来解构中国、解释中国的政治,落入西方话语体系而不自知.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政治话语体系是无法解释中国实践的,更无法成为“中国好声音”.我们应以中国实践促进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国问题也应该由中国话语体系来回答和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方面的不断实践以及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以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为基础,构建中国自己的政治话语体系,是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是突出价值内核.价值取向的不同,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决定着国家未来的走向.要加强对价值内核的提炼和阐释,拿得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建设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无疑是最为核心的概念.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带领全国人民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天辟地和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整体.只有清楚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才构成对中国政治建设的本质认识.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集中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的.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突出价值内核就是在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把以上核心概念及其内在价值加以突出和转化,成为中国政治故事的基本底色.

三是要突出话语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这个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时代性和创新性.中国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与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力量源泉.中国话语体系是抛弃西方既有话语体系创新而生的.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指导了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也彰显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只有体现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创新之处,突出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使话语体系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便于记忆.

四是要实现融通中外.实现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有效传播,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模式.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构建话语体系,既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又具有逻辑的说服力;既具有现实的影响力,又具有道义的感召力;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又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让国际社会更加容易了解、接受和认同,从而使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更好地广泛传播和影响世界.

四、加强党的建设,构筑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并列提出,可见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另一个视角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和巩固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确保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国内国际思想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受到更多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发展浪潮改变了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在西方拥有强势话语权的背景下,在“西强我弱”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格局下,如何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我们党亟须应对的严峻挑战.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成分、利益归属及社会属性日趋多样化,导致思想观念多样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化,给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带来难度.此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思想宣传的空洞化和形式化,对新媒体运用和应对乏力,话题设置能力欠缺等,极大地限制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构筑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是代表无产阶级执政、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因此党的先进程度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保持和加强党的先进性,需要开展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

一是开展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从而提高全党思想意识整体水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处于纷繁复杂、多元交织的国际环境,各种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存,夯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关键环节就是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开展好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党员开展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载体.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确保组织生活日常、认真和严肃.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认真学习各项《准则》和《条例》,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规范和改进,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权威,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周围,更加自觉地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组织优势,真正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三是开展好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同志提出“党风”的概念,并且强调党风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党的作风既是我们党的基本属性、根本宗旨的外在表现,也是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行为的集中展示.需要通过作风建设,剔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用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提升重塑党的形象.指出,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是从吃喝玩乐这些“小事”开始的.任其发展,不良作风就会成为一道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墙,使党失去根基、血脉和力量.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长期不懈的作风建设,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回应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责任编辑:孙霁]

意识形态论文参考资料:

归纳上文,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视域和民主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意识形态本科毕业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