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小学科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和小学科学(自然)课中地球和宇宙领域内容的变迁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小学科学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5

《小学科学(自然)课中地球和宇宙领域内容的变迁》

本文是小学科学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地球和变迁和宇宙领域内容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王海英

在小学科学课中,地球和宇宙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政策变革,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自然(科学)课的总体特点,以及其中地球和宇宙领域内容的变迁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第一套小学自然教材:理解自然,服务生产、生活

1950 年7 月,教育部制订六年制《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小学五、六年级设置自然课,在《小学高年级自然课程暂行标准(初稿)》中提出“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据此,确定自然课本的编写宗旨:“使儿童理解自然,注意健康并获得服务于生产的初步知识,以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1951 年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小学自然课本》(共四册),这是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自然教材.在这套教材中,地球和宇宙领域的内容选取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以理解自然为中心内容的自然常识.例如,与天气变化有关的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现象.如关于“水”,重点选取水的三态变化,云、雾、雨、雪、露、霜的成因等知识;关于“ 空气”,选取了气温、气压、风、空气的成分等知识.再如,与宇宙有关的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天体运动相关的知识,如“ 太阳和它的家族”“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我们的地球”“ 日月食的原因”“ 昼夜和四季的变化”等.又如,与地球内部知识有关的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质方面的基础常识,如“ 地壳和它的变动”“地壳和矿物”等.

2.以服务生产生活为中心内容的生产生活常识.例如,在天气变化的课程中,设置“ 天气预报”“ 怎样使用温度计”“怎样计算节气”等课.在关于土壤的课程中,设置“肥料”知识的课.在地质课程中,设置“建筑材料”“矿业生产”等课.3.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设备、工具等常识.其中,既有我国的传统技术,也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教育对技术的重视.

二、第二套小学自然教材: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综合技术教育

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借鉴苏联经验成为大势所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苏联小学《无生物自然》为蓝本,编写《高级小学课本·自然》(上、下册),这是第二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自然教材.本套教材的特色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进行综合技术教育、培养劳动技能.在本套教材中,地球和宇宙领域内容的选取上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以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但选取的自然科学知识仅限于地球上的无生物—— 水、空气、矿物、土壤等方面,没有地球以外天体的知识,即缺乏宇宙的相关内容.

2.选取的生产知识比较少.本套教材选取了一些生产知识,如“ 矿物”部分有关于玻璃、混凝土、食盐、煤、石油、钢铁等知识;“ 土壤”部分有“耕耘、施肥、轮作”等知识.除煤、石油、钢铁方面的生产知识比较详细外,大多数生产知识都比较简单.

3.教材浅近,照顾到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认识对象大多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如水、空气、土壤、花岗岩等自然事物,及云、雨、风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二是学习内容大多是关于自然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水的形态和性质、岩石的形态和构造、土壤的成分和性质等.

三是科学概念大多根据自然事物的外部特征建立,易于理解.例如“土壤”概念,是在观察地层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 这一层黑色的长着植物的根的泥土叫做土壤”,并没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什么是土壤.

四是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多是外部联系,易于发现.例如,通过实验的方法直观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并不讲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五是增加了一些环保和资源的内容.如“水”部分插入了“怎样保护井水和河水清洁”的内容;“矿物”部分介绍我国盐、煤、石油等矿藏的分布.

六是增加了技术内容.如在“ 土壤”部分介绍新式步犁在耕耘中的作用等.

本套教材以引进苏联的教材内容为主,硬搬多而消化少,但是在知识选取过程中,注重了人对自然的需求与利用方面的知识,增强了科学性.因此,在我国自然教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第三套小学自然教材:大幅增加生产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

1953 年,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教育部在《小学教学计划》中提出“ 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即综合技术教育)”,并决定增加自然课课时.1956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级小学课本·自然》(共四册),这是第三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自然教材.在这套教材中,地球和宇宙领域的内容选取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以无生物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认识范围有所扩大.

一是增加宇宙知识.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宇宙科学发展备受世界关注.根据当时形势,自然教材增加了“宇宙”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的认识由地球扩展到太空.

二是1956年,提出《1956-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草案)》.根据《纲要》指导精神,自然教材增加了海水、矿物、土壤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增加了关于自然事物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内容.如“土壤的成分”一课中阐述“ 土壤是经过复杂的变化逐渐形成的,已经形成了的土壤仍然在不断变化着”;“月亮”一课中结合日食成因,进行破除迷信教育;宇宙部分讲解“ 宇宙间的一切星球都是运动着的”“ 天体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等.这些内容拓宽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范围.

2.生产知识特别是农业生产知识大幅增加.1958 年,农村进入“公社化”.为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自然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生产知识,特别是农业生产知识.例如,“水”部分增加了水和收成、消灭水灾旱灾、水土保持、水利资源综合利用等内容;“矿物”部分增加了硫磺、天然气的用途和开采等知识;“土壤”部分增加了灌溉和改良土壤等内容.结合自然事物学习与生产有关的知识,既符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但是生产技术知识过多,削弱了自然教学的科学性.

3.结合政治形势的发展,选取思想教育内容.例如“ 水和收成”等课讲述新中国“人民政府用了很大的力量,不断兴建许多重要的大型防洪蓄水工程”;“ 煤的开采”一课讲述新旧中国煤矿工人生产条件的对比;“石油”“铁矿”等课讲述新中国石油、钢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此外,还宣传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美苏的空间竞争等.总体来看,这些内容很多使用了新闻式语言,脱离儿童实际,儿童很难理解.

总之,这套自然教材的编写仍然处在“向苏联学习”的大背景下,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四、第四套自然教材:将小学自然、地理、历史合并为“常识”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我国进入“ 大跃进”时期.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教材编写者们开始编写“ 集自然、地理、历史、政治于一本”的常识教材.1961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常识》(共四册),这是第四套全国通用的自然教材.

根据常识大纲“凡是通过小学别的学科和生活实践可以获得的常识,凡是在中学将学到而在小学可以不学的常识,都不在小学常识课中讲授”的要求,本套教材去掉了一些内容.例如,关于“水”的知识减少了自然界里水的循环内容;“土壤”部分减少了土壤的形成、耕耘、灌溉、施肥、改良等内容;“岩石与矿物”部分减少了地壳与地壳的变动、岩石的种类与形成、岩石的崩毁、硫磺、天然气、铅、铝、锑、钨、砖瓦、陶瓷、玻璃、石灰、水泥等内容;“宇宙”知识中减少了人造地球卫星等内容.

虽然本套教材整体知识得到了精简,但是其中有些知识减少后,影响了知识的系统性.此外,本套教材中含有比较多的思想教育内容,如《粮食作物》《工业的粮食——煤》《工业的血液——石油》等课,这些内容小学生难以理解.

五、第五套自然教材:选取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大幅减少生产知识

1961~1964 年,国民经济进入“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时期.1963 年5 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强调教学内容应该“ 跟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关系密切”.196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小学课本·自然》(共四册),这是第五套全国通用的自然教材.

这套教材把整个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既有关于地球上自然事物的知识,又有关于地球以外自然事物(天体及由天体运动引起的现象)的知识.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然事物形态、构造、性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科学概念及自然变化规律、原因.例如,水及其相关现象、空气及其相关现象、土壤、岩石、矿物、金属、天体及其相关现象等.在教材编写上,开始注重通过观察和实验手段说明,学生容易理解.例如,水的三态变化、雨的成因、风的成因等.

此外,教材中仍然选取了一些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自然知识,不再选取不符合自然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如“ 人造卫星和人造行星”等.这些内容的变化,使这套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科学教育的特点.

六、第六套自然教材:结合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同志专门对中小学教材工作做出指示:“ 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1977 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提出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重要任务.根据这些要求,自然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为:“ 基础知识应当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参加现代化生产必须具备的;精选传统内容,适当充实先进的科学知识;基础知识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1978~1979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自然常识》(共四册),这是第六套全国通用的自然教材.

此套教材教学内容广泛,与以前的自然教材相比有较大变更.在地球和宇宙领域的内容选取上,体现出如下特点:

1.根据“ 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关于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内容.例如,在“ 水和空气”部分增加了“ 气压高低随气温高低、地势高低变化”“天气变化同气温、湿度、气压、风、云有关系”等内容;在“ 宇宙”部分增加了“ 昼夜交替”“ 月亮圆缺”“ 四季交替”“ 阳光直射、斜射地面受热多少不同”等内容.

2.删减了陈旧的生产知识和常识知识.例如,减少了“土壤”部分的内容;在“岩石矿物”部分删除了沙、黏土、沙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石灰、水泥等内容,不再认识多种金属,只认识钢铁;配合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安全教育,增加了有关地震的知识.

3.增加了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知识.如“ 水和空气”部分选取了气象卫星、人工降雨、人工消雹、环境污染与保护等内容;在“ 宇宙”部分增加了人造卫星的发展和应用(通讯、导航、探测、气象、军事)等内容.同时,还选取了一些科学家和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如“ 日食和月食”一课介绍人类对日食和月食探索的成就;“ 地震”一课介绍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石油”一课介绍李四光对我国石油工业的贡献等.

4.大幅度增加采用观察和实验方法认识自然事物的课程.例如采用先观察实验,然后讲解结论的一些课.如“ 地球上的昼夜”一课,首先通过实验观察地球受到的光照情况及其在自转过程中的变化,然后讲解昼夜的成因;“ 日食和月食”一课,首先观察日食、月食的模拟实验,然后说明日食、月食的成因.还有采用先讲解结论,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证明(说明)的课.如“ 云雾露霜”一课,首先讲解雨的成因,然后做雨的模拟实验;“ 地球上的四季”一课,首先讲解四季的成因,然后做说明四季成因的实验;“ 月亮”一课,首先讲解月亮圆缺的原因,然后做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此外,一些课还引入了模拟实验、对比实验的方法等.

这套教材更加注重从具体事物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手段,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不足的是,一些知识存在成人化、概念化现象,有些内容偏深偏重.

七、第七套自然教材: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8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提出:“ 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并规定从三年级开设自然课,增加课时.1982~198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编写了《五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本)自然》(共六册),这是第七套全国通用的自然教材.本套教材在地球和宇宙领域的内容选取上体现了如下特点:

1.选取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一是认识自然界的概貌,恢复了“ 土壤”方面的内容.二是增加了“ 信息”“ 材料”方面的内容,如“ 人怎样传递信息”“ 从天然植物到人造材料”等课;加强了“ 环境”方面的内容,不但有水、空气、土壤的污染与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还有保护大自然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能源”方面的内容,既包括水力、风力、电力的内容,又包括能源矿产等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增加了“ 物候”“ 星座”及科学家探索、科学技术发展史等方面的内容.

2.开展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课文编写开始注重探究式学习的特点,重在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中学到知识.例如,“ 昼夜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日食和月食”“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等课,都是参照科学史资料编写的,其中探究的问题很多是早期科学家曾经面对的,相关的事实是很多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积累的,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大多是前人所经历的.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较好地体现“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秘密”的教学思想,既使学生学习了科学认识,又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八、第八套自然教材:继承、发展、创新

1988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自然课;1992 年,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的浅显性与基础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体现对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重视.从1992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共十册),这是第八套全国通用的自然教材.在地球和宇宙领域的内容选取上,本套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以广泛的自然事物作为认识对象,注重基础科学知识.

一是关于个别自然事物形态、构造、性质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由各种实实在在的物体构成的”,如砂、黏土、花岗岩等的形态、构造,地球、月球、太阳、星座、太阳系等天体的形态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关于同类自然事物共同特征的知识,帮助学生体会到“ 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规律的”.例如,关于春、夏、秋、冬的共同特征,卫星、行星、恒星的共同特征等.

三是关于自然事物变化规律、原因(因素)和相互联系的知识,帮助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如雾、露、霜、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火山、地震、地层、卵石、化石等地质知识,以及昼夜、四季、月相、日食、月食的成因,水域污染、空气污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海洋、天空、陆地、地下等与水的联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构成、变化、自然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2.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先进科技成果,使教材具有时代性.例如,“太阳”一课选取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灯塔、太阳能发电站等先进技术;“ 信息的传递”一课选取的通信卫星等现代通信方法;“无限宇宙”一课选取的射电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先进设备等.

3.以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例如,张衡发明地动仪,李四光探索石油成因及发现我国石油矿藏分布,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牛顿探索发现地球引力,哥白尼探索日地运行规律,开普勒探索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的事迹等.

4.探索“ 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架阶梯的有机架构、协调发展.教材注重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分年段进行编排,将教学内容分为“ 知识”和“ 观察、实验、操作”两部分,体现对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视.例如,“ 水和空气”系列,低年级学习比较简单容易的水和空气的性质、水力和风力方面的知识,中年级学习比较难的水的污染与保护、大气压力方面的知识,高年级学习比较复杂的水的三态变化、云雨的成因、自然界里水的循环、风的成因、空气的污染与保护等知识.再如,“ 宇宙”系列,低年级学习学生比较熟悉的太阳与方向的知识,中年级学习相对容易的关于太阳、月球概况的知识,高年级学习比较复杂的星座、太阳高度变化的知识,以及比较深奥的地球运动、昼夜成因、月相成因、四季成因、太阳系和宇宙构成的知识.围绕这样的知识阶梯,可以有计划、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并使其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九、新课程改革:地球和宇宙内容成为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 年,国家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本质变化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育部颁布的《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标准集中在三个方面:“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和“ 天空中的星体”.“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要求学生认识岩石、沙、土壤、水和空气;“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包括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天空中的星体”包括太阳和月球、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和探索宇宙的历史.从各版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上看,各部分科学知识主题的内容设置(单元数、课文数)以及课时分配在比例上虽然有一定区别,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课文结构的编排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可以看出,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一起,地球和宇宙科学的内容进一步成为小学科学教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与宇宙,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宇宙观和发展观.相信在未来的科学教育进程中,地球和宇宙内容的教育仍然有着广阔的天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编辑室(100081)

(本栏目责任编辑刘绍江)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资料:

小学科学杂志教师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小论文

小学科学杂志

小学科学论文100例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题目参考

该文点评: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地球和变迁和宇宙领域内容方面的小学科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小学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