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语境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论作者化语境下武侠江湖的主题变奏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语境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1

《论作者化语境下武侠江湖的主题变奏》

本文是语境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语境和作者化语境和武侠江湖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文/王 琳

摘 要: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类型电影,武侠片近年来却陷入了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僵局.而王家卫、侯孝贤、路阳、徐皓峰等人在近几年来的作者化的创作尝试,为武侠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股作者化风潮之下,武侠片在“江湖”的叙事空间、“侠”的情感诉求以及影像风格方面,出现了带有共同性的变奏和流动.

关键词:武侠电影;作者化语境;主题;现代性

武侠片之于中国,就如同武士片之于日本,西部片之于美国,因为各自特定的文化指涉,而拥有难以模仿、不可越界的独特性.自20世纪20年代滥觞以来,中国武侠片先后经历了四五十年代的《火烧红莲寺》热潮,六七十年代以张彻、胡金铨为代表的“新武侠”,十年代徐克开创的类型复合式科幻武侠,以至新千年伊始由《卧虎藏龙》《英雄》打开的“武侠大片时代”.然而,紧随其后的《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却不尽如人意.这些以第五代导演为主力的商业转型之作,尽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但过于沉迷于视效奇观,忽视了叙事内核.武侠片类型活力不足,日渐陷入了题材陈旧、人物单一、叙事僵化、奇观至上的僵局.

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市场化转型日趋成熟,类型电影机制逐渐分明,消费主体悄然更迭.此大背景下,武侠片也焕发出一番新的景象.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徐皓峰的《师父》《剑士柳白猿》、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路阳的《绣春刀》系列,从叙事到风格都呈现出强烈的作者化倾向.在武侠类型老化、观众审美疲劳的局面下,作者化风潮不失为是一种反叛,一次类型革新的尝试.对传统类型元素的打破重组,对多元主题的现代化变奏,对美学形式的创新探索,都为武侠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去江湖化”的空间转移

“江湖”是武侠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泛指三江五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春秋之后,随着文人墨客的衍生使用,“江湖”的词义趋于抽象化.《南史·隐逸列传》载:“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1].此时,“江湖”于“庙堂”的对立已经渐趋明显,成为退隐官吏和落魄文人鄙弃仕途、抽身世外的归隐之所.到了唐朝,武侠小说开始蔚然成风,“江湖”的概念被广泛指称豪杰侠士所闯荡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侠客们可以浪迹四海,在经历一番快意恩仇后退出江湖.至此,“江湖”从一个地域概念,流变为包含空间和文化两个维度的独特叙事空间.“江湖”属于“侠客”.韩非子最先提出“侠以武犯禁”,“侠”这一概念本身就为庙堂为体制所不容,只有在抛离一切规则的江湖中,方可产生侠客.而“侠”又因其快意恩仇、漂泊无定的奇幻浪漫主义作风,与柴米油盐、安居索稳的俗世相脱离.由此,武侠世界的“江湖”,是既不在市井之中,也不在庙堂之上.然而,就前文所提到的作者化色彩武侠片,却都呈现出一种“去江湖化”的表征.

“去江湖化”这个概念,最早由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在其文章《不再的去江湖化——从〈剑雨〉看武侠片的转型》中提出.列孚认为,《剑雨》只是在借武侠这种类型来表达对入世人间的看法[2].影片跳脱出了传统“武侠江湖”的语境,而是用大量市井化的笔墨呈现生活化的细节,以温情安定的生活场景取代了行走江湖的漂泊之情.用意在“侠”之外,主旨是“去江湖化”.《一代宗师》里,地域上虽纵跨南北,但影像的处理上却刻意模糊了地域特征,呈现为封闭的叙事空间.而“武林江湖”的纷争也只是借物,真正的叙述焦点还是在于叶、宫两家的兴衰起落.徐皓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他之后自己导演的《师父》也是同样的格局.“江湖”已然坠入世俗,浪漫主义的虚拟世界被细枝末节的写实主义剥裂开,暴露出一个争名夺利的崩坏武林.不见快意恩仇,只见功利化的险恶社会.

“去江湖化”的另一种形式,是对庙堂文化的妥协和趋近.“庙堂”与“江湖”本水火不容,前者象征权力,后者象征反权力,前者强调法理,后者强调义气.以往,官吏公差多以反派形象出现,但《狄仁杰》《绣春刀》的主角却都以体制内的身份受到褒奖.陈墨曾批:“《英雄》的主人公也就在无形中被置换了:其中的天下第一大英雄不是残剑、飞雪、无名、长空等民间侠士,而是那个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狄仁杰帮衬武则天,聂隐娘为着大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归顺庙堂的模糊态度.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在同一类型中如此集中性地出现意识形态扭转,多少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媚俗特征.

二、“侠”的世俗化转向

随着“江湖”空间想象的改变,人物的情感诉求也相应发生了转变.金庸曾借郭靖之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除暴安良、伸张正义一直都是中国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的立足点.侠士剑客的快意恩仇、嫉恶如仇,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英雄神话.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也在长久的沉淀中形成了一种不可撼动的价值观.

然而,在作者化特质的武侠电影中,却很难看到这种完满形态的“侠”的书写.侠客的人生追求被俗世化处理,宏大的家国情怀被微观成个人情感的表达,理想化的神话人物,被自我困惑、深陷苦难的真实人物所代替.《绣春刀》系列中,沈炼等主角身为锦衣卫本就已被打上手段残忍、滥杀无辜的反面标签,而影片也并不准备为此开脱,反而花了不少笔墨去具体刻画他们严刑逼供、清洗屠门的惨烈.这在以往正面人物绝对正确,偶尔犯错也是无心为之并为之悔恨的传统武侠片中,是非常少见的.人物没有了简单的善恶之分,也就等于提前否定了善终的结局,人物从始至终都带有很强的悲剧宿命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英雄沦为“蝼蚁”,不再拥有左右自己命运的主角光环,而陷入无可解脱的死局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现代性价值的观念表达.而在《师父》中,廖凡的一身功夫也不再是传说中为了济世为民的高尚理想,而是彰显野心、争名夺利的卑鄙武器.甚至连武侠片中一贯推崇的师徒之情,也在片中沦为了师父立足武林的牺牲品.还有《刺客聂隐娘》,借武侠之壳,却志不在“侠义精神”,而是在以极其隐晦的方式探讨“孤独/寻找”的现代性主题.

以往的武侠类型片,人物的情绪大多外显于江湖世界的恩怨情仇及人与人间的复杂关系.或敌或友,或忠或奸,都是清晰的二元对立结构.也因此特质,武侠片的人物大多流于平面化、符号化,叙事简单、逻辑单一,并因此陷入创作僵化的境地.而个人色彩更鲜明的作者化武侠电影,则更注重于人物自我的困惑、痛苦和自醒.人物的行为动机从还恩解仇、伸张正义,转变为自我存在的质问和思考.“私人情感和个人需求被推到历史的前端,人性的复杂被予以强调和大写”.从无我/忘我的原始神话,转向实际、世俗的人性关怀;从二元对立的宏大叙事,转向多元主题的微观描摹.而这样的主题转变,却也与“江湖”空间的世俗化、庙堂化相匹配.“江湖”不再是飘渺的想象空间,江湖中的人自然也落地成为血肉之躯.

三、各立门户的影像风格

影像风格的创新与成熟,是作者化武侠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彻的阳刚之气,胡金铨的禅意飘渺,徐克的科幻奇观,都带有各自的作者风格印记.只是随着历史的沉淀,这些创新被逐渐吸收到类型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了经典元素的一部分.每一次的类型固化,都为新一轮作者化电影突破提供了契机.而近两年的作者化元素重组,同样也呈现出不同的影像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武侠,因奇幻浪漫主义的基调,其影像大多明亮、开阔,正面人物即使经历低谷,也终会在结尾“守得云开见月明”,相比之下,《绣春刀》却是彻底的暗黑气质.叙事空间本身建构在宦官的政治风暴之中,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而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计谋算尽,都给人物勒上了太多束缚.因此,不论是光影的处理还是服装造型,都是偏冷峻肃清的.主角沈炼,在系列二部曲中几乎不曾有过欢颜.而《绣春刀》的动作设计也花足了心思,摒弃了“武之舞”或盘场大战的奇观展示套路[3],而是风格统一地保持着强烈的逼迫感和密不透风的压抑.而且加入了倭刀、狼牙棒、流星锤、乌金棍等偏冷门新奇的武器,提升了精致感和新奇性.而徐皓峰的《师父》,更是因其冷厉拙朴的动作美感,被冠以“硬派武侠”之称.基于徐皓峰本人长期整理民国武术史的史料基础,他的武打动作设计均借鉴真实的民国武术,也即近身肉搏.无威亚、无特效、无替身,几乎全盘舍弃传统观影意义上的写意美感.尤其是窄巷械斗一段,将运动空间极大程度地压缩,限制武器的挥舞范围,不仅弥补了其动作幅度小、视觉冲击弱的劣势,反而凸显出技击的爆发力.另外,《一代宗师》沿袭了王家卫一贯极致美感的影像风格,注重光影的调配和诗意的渲染,呈现出怀旧浪漫的武林风情.《刺客聂隐娘》则是典型的侯孝贤风格,同样是臻于完美的精致画面,细致考究的细节点缀,以及东方式传统含蓄甚至略带理解吃力的文言文对白,以近乎考据的态度去还原盛唐的风貌.

这些作者中,有早已享誉国际的知名前辈,也有崭露头角的新锐导演,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武侠片新的影像可能.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尝试相比以往徐克等人的作者化色彩更为明显,同时也更难被大面积复制.这一方面造成了这些作者化武侠片的市场接受度普遍不高,赚足口碑却票房平平;另一方面,也让日渐边缘化的武侠电影开辟出了一条精致化的道路,自成一番景象.

四、结语

对于自己最为熟悉的武侠电影,徐克曾说:“武侠电影发展数十年,潮流不断演变,但当一个流行的风格被过度重复使用时,就会很快达到一个瓶颈,然后就开始僵化,需要另创有力度和说服力的方法.”武侠电影发展至今,伴随着类型和观众的双重老化,急需类型融合和创新.而近五年来的作者化风潮,是一无奈之举,同时也是类型发展的一种必然.作者化探索看似是创作规模的缩小,但同时也是对僵化的类型元素的挖掘重组.作者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品味将融入创作之中,使固化的类型呈现崭新的风貌.同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影像的实践中势必会混入多元、复合的现代性主题,为武侠片的文化内核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远山.“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J].书屋,2004(5):75-78.

[2]列孚.不再的去江湖化——从《剑雨》看武侠片的转型[J]. 电影艺术,2010(6):24-26.

[3]董爽.《绣春刀》:非典型武侠片的典型性[J].电影文学, 2014(23):125-126.

作者简介:王琳,上海大学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语境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语境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语境和作者化语境和武侠江湖相关语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