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弱德之美》
该文是关于古代诗歌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诗歌和弱德和浅析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摘 要:弱德的概念是叶嘉莹先生在解析朱彝尊诗词的时候提到的,指的是一种坚守之美.本文一方面尝试分析产生弱德的几点背景,另一方面也尝试分析弱德之下词人迸发出来的情感力量,从而产生了诗歌的几种形式之美.
关键词:古代诗歌 弱德 弱德背景 弱德之美
初次见到弱德这个提法是在叶嘉莹先生对朱彝尊《静志居情趣》关于爱情诗歌的解说中,讲到朱彝尊对妻妹的缱绻之情,后来看到先生专门就这个提法谈了自己的看法,才了解原来弱德是这样一种美.
叶嘉莹先生讲:"那么什么叫做´弱德´呢?这个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是有一种持守,它是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从弱德之持守,到弱德之被压抑,我以为可以这样理解弱德,弱德看似不道德,或者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一种情感,更进一步说便是弱德,它是不符合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德行,是背离了大众认知的一种情感.
否则它何必要压抑,何必要内在持守呢?那么它是否真的不道德呢?若是不道德,是否就不该谈美了呢?
柏拉图在《大西庇阿斯》篇中谈到有益不等于美,美不等于有益.同样,我们也不能含混地说道德就是美的,不道德的就是不美的.况且弱德既不等同于不道德,也不能一概论之.
在古代诗歌长河中,属于叶先生讲到的须持守且被压抑的弱德并不在少数,以下尝试探讨弱德的几类背景.
一、政治压抑下的弱德
《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所以诗歌,因心有所思,赋诗以舒胸中意气也.如同杜甫流落蜀地听闻安史之乱结束时,欣喜而出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同岳飞北伐未果时,慷慨激昂地吟诵"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同李清照讽刺南宋当局时,字字珠玑地道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古代政治局势中,并不都能如诗人所想而直抒胸臆,甚至不能说、不可明说的情感尤其多,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隐喻诗、怀古诗,将政治高压下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辗转、暧昧地表达出来.
竹林七贤中的向秀曾经写过一首非常短的赋,正文仅100多字,加上序言也不过200左右,以至于历代以来常引发文人的感慨,为何向子期的赋刚开了个头便匆匆煞了尾?
思旧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向秀曾在山阳与嵇康一起隐居打铁,对名门望族出身的钟会视而不见,却在司马氏政权下畏罪妥协入仕.而今在嵇康被迫害致死、《广陵散》绝迹后,路过山阳旧居,感怀故友风采,有念有愧,亦惊亦惧,仿佛刚刚"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便"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然而山阳竹林之下,本该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却各奔东西生死相离的竹林七贤们,其志之清、其性之真、其情之切,正在这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含蓄之中隽永悠长起来.
二、伦理背景下的弱德
如果说政治压抑下的文人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弱德带着一种忐忑与含蓄,那么道德伦理背景下诗人的弱德却是一种求而不得、不足为外人道的内敛与压抑.
以朱彝尊的《桂殿秋》为例:
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清代词人,曾入直南书房,为"浙西词派"创始人,与纳兰容若、陈维崧并称清初三大词人.年幼因家道中落,无力迎娶,遂入赘当地大儒冯家,与冯家长女冯福贞结亲,在冯家并不受尊重.
那时朱彝尊17岁,冯福贞15岁,而这首桂殿秋的情感依附对象是冯福贞的妹妹冯寿常,她当时只有10岁.随后约10年间,朱彝尊教其识文断字,渐生情愫,冯寿常成了冯家唯一对朱彝尊不怀偏见的情感归宿,然而这却注定是一场得不到祝福的爱恋.
从冯寿常24岁回乡省亲,之后的7年中,他们私下定情,但二人聚少离多,过着相思难忘的生活,又两年,冯寿常郁结而终.这期间朱彝尊内心压抑着情感,对外内敛克己.《静志居情趣》几乎以记录的方式填词83首,白描了数年间与妻妹的聚散离合.
相传这首词描写的便是冯寿常回乡省亲,朱彝尊随岳父举家迁居梅里路途中时,情难自禁却又无法言说的情绪婉转的表达.嘉莹先生认为,这首《桂殿秋》收录在朱彝尊《江湖载酒行》中,所指的并非是某一次具体乘船的感受,而是这份不为世俗所容的情感的一次回忆与感发:同船渡江,秋雨凄凄,却只能各自隐藏着情绪,郁郁而栖.
正是这样真挚缱绻却又无可奈何的感情令人怅惘,这种怅惘有同情,有感动,也有对世事无常的叹息无奈.
顾随先生在《驼庵诗话》一开篇便提到: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
而正是伦理道德下弱德的压抑与隐忍激发了词人之生命之情感,吟出了如此美丽的诗篇.
南宋陆游一阙《钗头凤》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陆游与原配夫人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不料夫人却遭陆母嫌恶,强势逼迫陆游休妻.唐婉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唐氏遣致酒肴,聊表抚慰之意.陆游见人感事,题诗于壁上:"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眷恋之深,相思之切,却只能化在恭谨有礼的寒暄中.
三、个人志趣上的弱德
前面提到了弱德的两种背景.政治高压与伦理道德的限制,诗人皆有难以言状的情感,却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产生弱德之下爆发的情感力量.
下面用另一种出自诗人本意或者说诗人志趣性情与时代地位不相容的弱德背景,从一位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谈起.
李煜在我国诗词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以说有了李煜才有后来的宋词之巅峰.
然而在历史地位上,南唐三代君主,祖父打天下,父亲守天下,至于李煜,则是肆意挥霍的一代,直至亡国.亡国之君,在历史上又何谈地位呢?帝王之德的缺失却恰恰成就了后主词的境界,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李煜前半生长于帝王之家,所作诗词被冠以享乐的靡靡之音,虽然不乏真挚流畅的生气,却不能和后期亡国被缚之后的诗词相提并论.
李煜被俘后,与宗室40余人押解至北方.宋太祖起初并未下杀意,然而这个曾经只知享乐的皇帝竟然一改词风,家国、离愁,进而是对生命繁华与幻灭之间的最高领悟.终于,3年之后,一斟毒酒,命丧汴京.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作于后主去世前不久的小令已经是在太祖警告之后的收敛之作了,没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没有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也没有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只是一个梦,惊醒了,发现过去美好的日子回不来了,即使不是如同李后主一样经历了亡国丧亲之痛的人,也会经历同样的感受,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逝去是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的.
正是这充满哲意的简单流畅的词句,使后主早已脱离了作为一个皇帝的无作为和亡国之失的弱德的被诟病和批判,成为了承唐起宋的伟大词人.
另一位亡国之君宋徽宗,亦是弱德之美的典型,只是宋徽宗工于书画,落得了"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的评价.
作为帝王,他们的存在是令人失望的缺憾,然而这种缺憾又怎么能说其不美呢?
由此,弱德指的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不一致的一种德行与情感,并非不道德,更不能说是不美的东西,至少弱德之下有以下几种美.
第一,含蓄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言不尽、无声胜有声的含蓄之美,弱德恰恰体现出了这一点,如《思旧赋》的含蓄之美,就像嵇康一篇洋洋洒洒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前,临终却将幼子相托的魏晋之风,无需道尽,却山高水长.
第二,隐忍之美.
隐忍之美是一种克制之美,如同雅典神庙上镌刻的文字:认识你自己,凡事要克制.因克制而获得自由,朱彝尊在《静志居情趣》中,所描写的一草一木,一笔一画,一颦一笑无不带着隐忍与克制,却又无法掩盖内心的种种情动.笔法的简洁直率,感情的真挚内敛,无不散发着动人的美丽.
第三,缺憾之美.
笔者曾经读到陈子昂因在北征中得罪武三思含冤下狱而死,一时之间希望陈子昂并未出征过,然而陈子昂不出征,又何来悲凉壮阔的《登幽州台歌》呢?这种宁无幽州台,甘作长寿生的缺憾感所带来的是悲凉或悲壮之美感.就如同,我们是该希望李煜没有亡国之痛做个快乐君主,还是应该为了这千古好词接受他不是一个好君王的缺憾呢?这种缺憾带来的美感也是无法言说的弱德带来的冲击力很强的情感.
弱德因其无可言状而产生了含蓄、隐忍、缺憾的美的感受,并不止在诗歌中,更在一系列的艺术中,同样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方面.不符合大众认知的价值观、审美观,甚至是一种背离,也即所谓的弱德,也会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有可能产生更加纯粹的美感.
尼采说过:一切文学,吾爱以血书者.即是强调作者抒发肺腑之情感,而弱德之美正在于其被压抑、其无法言说,其得不到认可之后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的爆发,这种爆发最终引发的是读者对弱德之美关于生命、关于永恒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顾随.顾随诗词讲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蒋勋.蒋勋说宋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郭琳琳,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古代诗歌论文参考资料:
言而总之,该文是关于对写作诗歌和弱德和浅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古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古代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