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研究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跨学科生课程学习成果分析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5

《跨学科生课程学习成果分析》

该文是关于研究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跟跨学科和课程和研究生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2016年,W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5277人中跨学科研究生占18.4%.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不同学部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文科类学部超过20%,理工类学部均不足5%.使用Visual FoxPro 6.0和SPSS20软件计算出每名研究生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并利用SPSS20软件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和非跨学科研究生GPA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跨学科研究生GPA低于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建议在招生环节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励志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提升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

【关键词】跨学科;硕士生;平均学分绩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2-0113-03

1999年我国高校大扩招以来,研究生规模有了较大增长,1998年硕士在校生数仅为153110人,2016年高达1639024人,年均增长24.7%.与此同时,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不断壮大,他们的学习状况也备受关注.

一、W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分布概况

跨学科研究生主要是指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与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不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状况则是指研究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学习行为、面对学习任务所产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所取得的成效.本研究以W大学为例,重点研究硕士生课程学习成绩,探讨跨学科研究生与非跨学科研究生之间的差异.

W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研究生教育规模近年已超过本科生教育规模,4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属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和医学部等6个学部.

2016年,W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5277人,其中跨学科研究生970人,占18.4%.分学位类型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为23.3%,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14%).不同学部跨学科研究生所占比例差异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科学学部41.9%,人文科学学部21.8%,工学部4.6%,信息科学学部3.7%,理学部3.5%,医学部2.5%.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为评价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按国内外高校惯例采用平均学分绩点,即GPA(Grade Point Average),即将学生修过的每一门课程(包括重修的课程)的课程绩点乘以该门课程的学分,累加后再除以总学分.

W大学采用分段绩点法,按分数区分绩点层次.在获取2016年毕业硕士生课程学习百分制成绩的基础上,按表3百分制成绩区间段-绩点对应表使用Visual FoxPro 6.0软件撰写程式,将百分制成绩批量转换为绩点,并计算得出GPA.

利用SPSS20软件Means过程计算出2016年毕业硕士跨学科及非跨学科研究生全体、分学位类型、学部GPA均值及标准差,运用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4种检验方法相伴概率值(sig.),结果见表2、图1.

从表2、图1均值比较、非参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就2016年全体毕业硕士生而言,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为3.50,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为3.38,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S检验、游程检验相伴概率值(sig.)均为0.000,表明总体上跨学科与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分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来看,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中,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为3.53,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为3.46,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S检验、游程检验相伴概率值(sig.)均为0.000,表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中跨学科与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专业学位研究生中,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为3.47,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为3.33,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S检验、游程检验相伴概率值(sig.)均为0.000,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跨学科与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而分不同学部来看,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信息科学学部理学部和工学部跨学科研究生和非跨学科研究生GPA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而理学部和医学部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此种情形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理学部和医学部学习要求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跨学科研究生占比不高.

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低于非跨学科研究生的原因,首先与高等教育大环境有关,1999年中国高校大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大学生就业难随之凸现.冷热专业的挪移转换,使得研修英语、法律、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等“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过剩,为规避就业难而被动选择读研,学习动力天然不足.而要在一年时间内融入新学专业,完成繁重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基本理论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其课程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成长的基础,也是研究生后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重要保障.对症下药,提升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首先应从源头——招生环节抓起,对于推荐免试生,宜强调学科相近原则,还应增加跨学科课程考试环节.而对于统一招生考试的跨学科考生,应充分重视跨学科加试课程考查工作,在命题环节宜提高跨学科加试课程考卷分值,可由卷面总分100分提高到150分,以利于加强对跨学科考生对报考专业知识面的考查.录取一票否决的标准线宜由60分提高到80分(120分),这样可保证招收到立志(热爱)报考专业、具有报考专业扎实基础和较好的科研潜质的优秀跨学科考生.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该类学生的培养方案,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以学术型研究计划为例,总共应修满35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14学分,实习实践2学分,只剩8学分为选修课学分,受开课要求最低选课人数牵制,每个专业只能相对集中开设4~6门选修课,这类必修课异化成了必修课,学生选课自主权丧失.

为此,应创新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允许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结构,为研究生本人制定课程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跨学科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2~3门的本科基础核心课程.跨学科补修课程不应停留在培养计划上,流于形式,应科学设置跨学科补修课程,并将课程教学与考试考查落到实处.

报考跨学科研究生的生源素质差异较大、报考动机多样化,不少考生纯为研究生文凭或该专业好考容易录取或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跨学科报考,真正出于兴趣和有志于跨学科研究并为之努力的研究生不多.应加强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研究生学习动机和学科认同教育.对于跨学科研究生而言,不应将研究生阶段学习作为就业难的“缓冲器”,而应珍惜难得的学习光阴,端正学习态度,积极进取,自我施压,勤于学习,补足专业知识面不广、理论基础不深的短板,在有限的时间内由“门外汉”转变为“内行”,扎实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为后期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圆满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珍珍.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 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

(编辑:秦俊嫄)

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跨学科和课程和研究生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