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设计方法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基于情境的产品设计方法探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设计方法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03

《基于情境的产品设计方法探究》

本文是关于设计方法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产品设计和情境和探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一、引言

情境作为一种研究未来的思维方法,在西方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20世纪4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国防分析员率先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推演各种情形下的可能结果和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许多著名跨国企业,如IBM、Shell、Boeing等都将情境分析用于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情境分析使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工具大多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及未来学等领域,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征.

二、产品设计过程导入情境的理论综述

情境分析属于以用户为中心(UCD)领域中的一种方法体系,在设计领域中最早被应用在人机互动设计(HCI)上,典型的例子是英国ID TWO和美国Richardson&Smith运用该方法共同为美国Xerox设计的复印机控制面板,就是从观察并梳理典型的使用情境切入,为最终的实体产品设计提供现实依据.Bill Moggridge 2000年曾在麻省理工《探寻未来设计》的演讲中指出:“他担心传统的设计思维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提出以使用者为导向的设计程序”,在新产品研发初期,为了洞察用户需求进而挖掘设计机会,常常要求设计师应该避免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提倡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沉浸在用户情境、认知和对未来的期待中.

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的基本能力.情境就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故事,透过故事的形式描述情境,让听者能够从故事情节中洞悉人、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信息.在情境体验设计研究方面,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以翻译引入为主.国外对情境体验设计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深入,目前相关方法主要有情境故事法、用户角色、剧本法、使用情境、场景描述、电影脚本、剧情概要等.Norbert Seyff曾在其文章中探讨了环境因素对需求洞察的影响,研究在动态情境下如何发掘用户需求.MartinMaguire将情境体验设计方法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应用到自助提款机设计中,设计过程大致分为:确立任务(用例)、情境细分、建立情境使用模型、应用情境模型、使用评估与反馈.并指出观察与记录生活对情境建立有重要意义.Nielsen在1990年将情境故事法的应用做了以下分类:理想型互动(Archetypical Interactions)、说明性情境故事法(Illustrative Scenarios)、设计情境故事法(Design Scenarios)、展示情境故事法(PresentationScenarios)、模型(Mockups)、实验设定(ExperimenterSetting)、一般性测试(Generic test Suite)、记录情境故事法(Documentation Scenarios).Steven R Haynesl等人主要研究了情境的后续评估框架.

事实上情境分析并没有一套既定或完整的参考模式,以IDEO、IBM、FITCH、PHILIP、ACER等为主的国际著名设计机构也在积极探讨情境体验方面的实践研究,其流程框架上都有所差异,其中IDEO(1992)应用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情境法框架为:观察-构想-可视化-反馈与迭代-执行.

三、基于情境的产品设计方法

前文论述了情境分析迄今为止并没有一套既定或标准的方法体系.本文尝试将前人提出的“结构可视化”、“以物为媒介获取用户知识”、“角色模型”三种典型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梳理.

(1)结构可视化的情境建立

结构可视化的方法最早源自1986年Ivar Jacobson提出的结构可视化建模概念(visual modeling techniques),也被称为用例驱动法.是一种通过用户的使用场景来获取功能需求的方法.可视化模型由一个或多个场景构成,该场景描述了系统与终端用户的交互状态,也就是谁使用系统并实现了何种功能,从而获得一个明确的用户任务目标.Alexander和Beus-Dukic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提出如何基于事件流进行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建立,他指出结构可视化模型由基本流和扩展流组成,基本流描述正常、无干扰情况下系统的使用流程,扩展流则描述当受到干扰,异常或任务中断时如何应对.基本流和扩展流的组合,就构成了可视化模型内一个或若干个场景.

Cockburn在其文章中总结了结构可视化模型的优势,一方面事件流中的扩展流部分具备了解琐碎事件的属性,提供了向前看的机制,让设计研发更全面了解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另一方面结构可视化被证实更容易让用户理解,因此是设计人员和终端用户很好的桥梁;最后事件流有助于评估和定义功能的优先级,从而更好的分配资源与时间.

结构可视化模型在获取功能需求上的表现很优秀,但它并不合适用于获取非功能性需求,如使用体验、产品性能或安全性等,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去获取非功能性需求.

(2)以产品为媒介的用户知识获取

以产品使用过程获取用户知识的方法由Sakol与Sato提出.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获取用户知识,探讨人、产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一定的习惯和认知,新旧知识的积累反过来影响人们使用产品的方式,由此可见用户知识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动态加工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经常被描述为初学-掌握-精通-专家.

基于产品使用获取用户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产品、环境、事件”.“人”指用户特性,其中包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维度的信息.生理因素方面包含年龄、性别、体能水平、肢体障碍等;心理方面则是,态度、意愿或兴趣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心理基础.例如一款游戏,在对抗冲突后给予奖励回馈可以增强用户动机.“产品”则是架构中的触发机制,产品的外形、功能和使用方式共同组成触发用户知识的框架.产品的价值在于能帮助用户高效完成预期的目标,例如使用复印机是希望快速复制相同的信息. “环境”指使用产品时的外部环境,首先包括物理环境(温度、光照、声音、空间大小等)、社会环境(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等)和文化环境(习俗、语言、历史等).如在噪音较强的物理环境中用声音传递信息容易被忽略.“事件”则描述产品功能、用户预期目标与实现目标的系列使用过程.

(3)角色模型的情境建立

在市场营销领域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中,角色模型是一种被创建出来的虚拟角色.创建用户模型的方式有利于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移情或同理心,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最早由佛洛伊德提出.

虚拟用户模型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一群人进行概括提炼而来的缩影,基本要素包括前文所提到的年龄、性别、能力水平、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Merlijn Koupnie在心理学领域的基础上,将创建角色模型的过程解释为“设计研究者走进用户的世界,期间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做出是非对错的判定,最后带着对用户的理解从用户角色中抽离”.具体来说,人类具有情感代入和感知的能力,除了可以透过自我感官来感受事物,还可以用间接的方式获取对世界的理解,用大脑思考生活而不一定在生活中思考,就好像可以通过阅读自传去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而非参与其中.

角色模型和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好像电影剧本中的上下文关系,是一个承上启下,相互影响的过程.综合Rogers´s在1940年提出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研究(Client-Centred Therapy),笔者将用户状态、用户期望、物理反应、情绪感受和运行状态理解为角色模型建立情境的核心四要素.其中的“运行状态”用于逆向测试产品或服务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研究发现,在产品设计环节应用情境分析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国内研究成果较少,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以翻译引入为主.国外对情境体验设计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深入,文章通过通过大量阅读外文资料从理论层面对情境分析的内涵与使用方法、工具进行了解读,以丰富后续研究者对情境分析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方法论文参考资料:

毕业设计日志

毕业设计

设计投稿

论文方法有哪些

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毕业设计说明书

本文评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产品设计和情境和探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设计方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