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巴西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巴西土地所有制和农场经营规模对中国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巴西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16

《巴西土地所有制和农场经营规模对中国》

本文是关于巴西论文怎么写和巴西和所有制和农场经营规模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巴西的土地所有制和农场经营规模历史对中国当前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具有借鉴意义.巴西一直以来是私有产权下的大庄园经营模式,随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市场自由交易下,大量农民从农村转入并没有足够第二、三产业工作岗位的城市,这保持了巴西大宗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却导致愈演愈烈的失地农动.中国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时,同样面临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本国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多目标需要,土地确权后是否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就能达到目标?巴西农地制度和农场经营规模变迁或许可作借鉴.

关键词:土地所有制;农场经营规模;巴西;失地农动;适度规模经营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3.003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一方面,国内农户进城获取更高收入,部分地区出现了不以农为生、不以农为业、抛荒弃耕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国际环境的视角下,土地细碎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低下,主要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如近年国外大宗粮食油料作物到岸基本都低于国内市场.所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然成为当下中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巴西作为土地私有制、市场自由交易与农业竞争优势协同发展的典型国家,或许能够为中国土地规模经营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了解巴西独特的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外部贸易需求及贸易历史等发展的外部因素.不难发现,作为全球农业强国与大国,巴西在大豆、咖啡、蔗糖等农产品领域举足轻重,这除归因于地理环境等自然优势之外,其土地所有制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对巴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效用.另外,巴西在长期土地制度演变进程中逐步出现土地规模化与流民等现象(包括无地农动),同样也可为中国政府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决策时提供参考.

但由于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其国家统计与研究力量、研究文献本不强,如巴西统计局数据就不太完善;加之巴西为葡萄牙语国家,英语在巴西运用并不广泛,无论国家统计还是研究文献基本是葡语报告.这增加了进一步获取支撑数据的难度(当然许多数据可能本来就没有统计).国内学者对巴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巴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历史脉络的梳理.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12\],以及少部分近年与巴西有农产品贸易往来的政府机构;研究文献相当一部分为农业部门参观考察后的直观体验\[35\].但即使此类有关巴西的文献也不多,世界农业研究中仅见于文献\[68\]等有关国际比较研究中提及,专门对巴西土地所有制和农场规模进行研究的不多见.本文拟从巴西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国家历史背景、农场规模的演变、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等3个方面深入探析巴西土地制度和农场规模经营演变中的经济社会规律及对中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启示.

1巴西土地问题的国家历史背景

1.1巴西的国家形成与历史演变

南美大陆发现:1492年(明弘志五年)哥伦布抵达古巴发现新大陆,但没有明确到达和发现南美洲\[9\];1500年(明弘志十三年)意大利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cus Vespucius)沿哥伦布航线向南航行1 000余km,认为其是一片新的陆地,在1507年其书中称此为Americas,但是亚美利哥没有到达和发现麦哲伦海峡\[1011\].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麦哲伦航行至麦哲伦海峡,至此包括巴西最南部的南美大陆才被全面正式确认\[12\].

约1507年,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抵达巴西,宣布是葡萄牙所有,巴西成为葡萄牙殖民地\[13\],此时正值马丁路德领导新教运动.巴西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直至1822年.

1822年(清道光二年),巴西佩德罗一世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而独立,成立巴西帝国(1822—1889年),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佩德罗二世被废黜,由德奥多罗·达·丰塞卡建立第一共和国\[14\].其中1889—1930年为旧共和国时期;1930—1967年为新共和国时期.1964年巴西军人政变上台,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延续至今.

1.2当今巴西的国家地位

巴西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在美洲仅次于美国,2016年巴西GDP为3 100亿美元(以实际购买力计算),世界排名第七位,仅次于俄罗斯\[15\];美洲国家中,美国2016年GDP为18 000亿美元,墨西哥2 300亿美元,阿根廷880亿美元,其他美洲国家如智利等皆在400亿美元之下.2015年巴西的出口货物总值1 911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878亿美元,约占巴西出口货物总值的45%.

在世界军事政治中,巴西是地区性军事大国.2016年军费支出占GDP的1.32%,2016年全国有729 500名武装部队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0.69%;巴西还是世界武器市场主要供应商\[67\],2016年巴西的武器进口达2.37亿美元,武器出口达1.09亿美元\[15\].凭借国家规模、自然禀赋、人口和军事潜力,巴西一直努力在世界政治军事中发挥重要大国作用\[18\].

2巴西土地所有制与农场规模的演变

2.1殖民地时期(1500—1822年)

1530年,葡萄牙国王命人带领400多移民到巴西建立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殖民者将巴西划分为13块封地分给贵族建立大庄园,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自主权,全国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庄园主手中\[19\].殖民者为获得暴利大力推行奴隶主种植园,这使得巴西形成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基本模式.例如蔗糖生产,1570年巴西有60家蔗糖作坊,到17世纪已经有528家,产量从2 700t增加到18 870t,位于全球首位\[20\].

2.2巴西帝国时期(1822—1889年)

1830年巴西帝国时期,结束了皇室公共土地分封授予制度并且允许土地的买卖行为,这进一步使得土地集中在大庄园主的手中\[8\].19世纪中期,咖啡取代甘蔗成为巴西最主要的种植作物,同时也是出口量增长迅速的农产品\[21\].由此,形成了以咖啡种植园为主的大地产制.

2.3独立后的巴西联邦共和国时期

1889—1930年为旧共和国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大地产制进一步加强.由1920年普查可知,不到3%的农民有地契,土地所有者中10%的人控制75%的土地,说明此时期土地进一步集中化\[2\].1930—1964年新共和国时期,政府意识到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巴西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在新中产阶级上台后,不断提出各种改革措施以打击大地主所有制但效果不佳.1960—1964年,高拉特政府提出12个土地改革方案但都未能被把持特权的议会通过实施;1964年军政府之后,起草纲领性的《土地章程》作为土地改革指导性文件,1985年恢复执政后,土地改革继续实施但效果较差\[22\].

2.4巴西农地的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殖民地等历史原因,巴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且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在1988年,53%占地不到10hm2的小农户只拥有全国2.7%的土地,不到1%拥有1 000hm2的大地主占有近44%的土地\[23\].社会贫富差距大,矛盾激化导致巴西广大无地或少地人民进行争取土地的农动,要求土地改革\[18\].此运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巴西无地农动(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Rurais Sem Terra,简称MST).总体来说,巴西农地经营历史以完全私有制和大庄园为特征,经营规模都是市场自由交易、自发形成的结果,加剧了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调整的难度.

3巴西农场规模经营的动因

3.1外因——国家贸易需动大庄园化

16世纪初南美新大陆发现后,巴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土地发展为大的种植园,从此巴西形成了大庄园种植园奴隶制.16世纪出现大量的抢占土地行为,王室颁布法令将其合法化,导致出现大量拥有数千、数万英亩(1英亩≈0.405hm2)土地的大庄园主.此后,巴西政权一直掌握在大地主的手中\[1920\],巴西的农业向单一种植方向发展以获取暴利.源自殖民地时期的大地产制对巴西农业乃至国民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邦政府时期,巴西农地规模呈现较大差异.1960年,不到4%的大农场占有全国62%土地,而占全部农场数约35%的小农场却只占有不到2%土地.从面积上看,10~100hm2的农场占总数的85%以上\[24\].20世纪60年代巴西军政府统治开始,国家试图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少地无地农民问题,进行了诸如颁发土地证书、征收闲置土地分发给农民等措施\[12\].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存在无地农动,巴西农场规模仍以几百至上千公顷的大农场为主,60hm2以下的小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5%\[4\].总体上,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少数大农场占有大部分土地、大多数小农场只占很少部分土地的整体特征.

巴西的农地规模化经营,是一种历史惯性也是一种基于现实的选择.自殖民地时期以来,在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交易市场基础之上,巴西一直以种植大规模的单一经济作物和向世界出口换取收益.这造成了国家农产品出口单一化和较高的市场风险.尽管自联邦政府时期以来,巴西一直试图改变仅追求私有企业利益而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稳定性不利的脆弱状态,但如图1近10年来的主要农产品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数据表明,巴西的大规模化单一农作物种植既是历史惯性也是现实选择.甘蔗长期是巴西占世界出口首位的经济作物,2008年巴西甘蔗收获面积约800万hm2,2014年这一数值上升到为1 100万hm2;产量同样由6.5亿t跃升到7.5亿t.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巴西大豆总产量从2008年的约6 000万t上升到约9 000万t.同样作为世界出口第二的巴西玉米,虽然2008—2011年收获面积和产量处于相对平缓调整期,但此后的2011—2014年玉米收获面积和总产量都有一个较大幅度提高,约有20%的跃升.由此可见,巴西那些种植量大的农作物,仍然在扩大种植;总产量较高的,仍然在继续提高总产量.在土地私有和自由逐利的市场作用下,巴西农场规模化经营和单一化种植,更是一种现实选择.

3.2内因——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效率追求

巴西长期以来维持和发展农地规模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内在要求.在土地约束比较宽松的前提下,现代大型种植机具的运用已随农场规模的扩大而提升,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诸如甘蔗、大豆等种植环节易于机械化的品种上\[5\].巴西一直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使得市场有动力为追求生产效率而扩大农地规模.二是来自国际竞争压力促使巴西农地规模化.自殖民地时期开始,巴西就一直从事蔗糖、咖啡等的大规模种植和向全世界出口,几百年来品种有转换但基本模式未变.巴西的农产品出口占国家出口量的比例超过60%,事实上形成了国家经济过于依靠单一出口农产品的特点.巴西近几十年来虽强调进行工业化,但一直未摆脱依赖农业出口的现象,反过来为保证国家进出口贸易正常,巴西又要继续提升其单一农产品生产效率,后果就是有效率的大规模农地一直存在和延续.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智能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成熟,巴西农地进一步呈现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化趋势\[25\].同时,伴随全球化发展,农业人力要素出现全球化流动,近年有美国农民、中国农民到巴西大规模租种土地.巴西传统出口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都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巴西规模经营发展的新特征.

4巴西土地所制和经营规模化的弊端

4.1大庄园和单一种植结构,导致农产品供给失衡即粮食供给不足

巴西主粮是小麦和水稻,小麦年人均消费(约50kg)是水稻的2倍,但都长期进口.特别是小麦,虽近10多年来巴西主粮进口现象有所改善,仍不太乐观\[4\].造成这一弊端的主因就是大规模私有的农场,出于对收益的追逐,自发、持久、习惯性地进行单一规模化种植大豆、咖啡等有经济竞争优势品种.小麦等不具有经济优势,就不种或少种,单一种植结构就在这种逻辑下形成并延续下来.大庄园从个体经济理性考虑出发,这种理性选择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总体,在国家层面就形成了农产品供给失衡、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巴西农地规模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导致整体供给失衡.

4.2农产品进出口占总进出口的比重较大,且以出口为主;出口去向日益成为不同国家原材料供应地

表1数据显示,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614亿美元,占货物出口总额1 979亿美元的31%;7年后,农产品出口额879亿美元,占比上升为39%,出口似乎更加依赖于农产品.从产品出口市场来看,2008年45%产品去向发达国家、52%去向发展中国家;2014年农产品进出口的37%去向发达国家、59%去向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巴西近年来不但出口更依赖于农产品出口,而且出口去向更加依赖发展中国家,逐渐由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供应国变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供应国.从进口来源来看,近10年来进口来源国家中,发达国家占45%、发展中国家占52%,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巴西政府努力改变单一规模化种植和出口过度依赖少数品种的现实下,巴西近年来进出口数据显示,其农产品进出口比重大、日益成为不同层次国家初级原材料供应国的劣势没有改变,这是其土地产权私有和市场逐利导致的弊端自然体现.

4.3农地规模化后,失业问题突出,人口转移与产业比重不平衡

由图2可见,近10年来,巴西的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持续减低,从2006年的19.3%降到2015年的10.3%;工业的就业率则稳定在22%左右;而服务业一直是巴西的主要就业方向,就业比重占到60%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没有第二产业支撑仅靠第三产业容纳大量人口是不现实的.世界上的第三产业强国,一般为后工业化强国,在金融、科技、国家实力等方面往往已经领先和占据优势.同时,也一般处于劳动力人口缺乏而不是富余期,不需要靠第三产业容纳普通劳动力.巴西显然当前在这两方面都不符合,后果就是低端的第三产业勉强容纳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既不能形成持续有竞争力的国家服务业竞争力,也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这造成了低端人口失业问题和社会不稳定.

由图3可见,巴西的农村人口逐年递减维持在15%左右,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且维持在80%以上.与此同时,巴西的就业情况存在较大波动:2005—2014年,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减少,但近3年即2014年起,巴西的失业率却呈陡增趋势且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11.5%.综合图2和图3可见,当城市人口占据巴西全国人口80%以上时,巴西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仅占总就业人口的30%,剩下70%以上的就业比重仅依靠服务业支撑着,巴西的服务业如前所述根本不是后工业化国家那种有竞争优势、有良好收入的行业,这导致了后期陡增的失业率,体现了巴西第一二三产业与人口转移比重失衡的问题,侧面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维持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4.4贫富分化严重,形成大量无地贫民,土地问题由农业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

无地贫民是巴西比较独特、也较难理解的现象,一方面巴西国家具有大量肥沃的未开垦的可耕地,现有已开发耕地只占可耕地总量不到20%\[26\],甚至许多大庄园也存在着大量闲置土地;另一方面国内又存在大约1 000万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成为城市流民和贫民区主力军.在巴西完全土地私有产权下,失地农民往往不再可能通过市场行为重新成为农场主.此外,大量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又不能获得相应生存条件和工作机会,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贫民区,导致城市社会秩序混乱.巴西农业从殖民经济发展起来且一直以来以经济作物产品的出口来获取利润,随时间的推移,农业发展和国家对土地私有制的支持,土地通过占领或买卖的形式逐渐集中在少数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庄园主手里,使得巴西土地制度由最初的分封土地发展为大地产制直到最后的大庄园制.贫富严重分化、无地贫民和贫民窟等现象与巴西长期简单相信市场调节的农场规模化政策存在一定关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动荡和无地农动的持续发展,土地问题在巴西已由最初的农业问题日渐上升为政治问题.无地农民成为社会动荡原因之一\[27\],无地农动也在社会政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起到了越来越有影响的作用,甚至国家政治人物和总统大选等政治活动中也不得不对失地农民问题及无地农动进行认真考虑.

5启示

5.1在进行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协调匹配

从巴西的农地经营历史来看,任由市场进行基于效率的自由交易和土地完全产权制度下,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升,促使农业自发地走向规模经营.而原有的大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会被迫退出去从事非农行业,于是,当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无法提供足够合适的就业岗位去容纳由第一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时,会造成大量无地又无业的贫困人口,接着必然是社会动荡.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制造业较强能容纳大量转移劳动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毕业学生,但应当认识到中国农业当前需要转移、还没有完成转移的人口往往是年龄、文化水平都不具竞争力的人群,即使中国第二、三产业保持健康发展,这些最迫切需要转移出来的未必是第二、三产业最需要的人.而且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制度增加了转移难度.因此,在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需充分考量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协调.

5.2中国的土地确权,如果不是基于效率考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开展,则应谨慎稳步开展

巴西从殖民地时期到帝国时期再到共和国时期,一路走来一直是土地权力的完全私有.不进行土地市场干预,放任私有产权下自由发展的结果却是因内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导致的农业人口外移、与巴西国民经济部门比例不协调等问题.当前,中国如果在非主产区也开展土地确权,则一方面不可能获得规模经营收益,因为主要流通农产品主要在主产区生产,非主产区农产品产量少主要用于本地消费;另一方面很可能自发形成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现象,这在非主产区会对农村稳定构成冲击,非主产区农户土地确权有害无益.

5.3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小农户与少量大农户的并存会是最有效率的土地经营模式

从巴西来看,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大庄园主,导致土地分布不均和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从世界主要农业强国的发展来看,小农户与大农户并存或许是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少量的大农户可以利用规模优势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拉动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大量的小农户可依靠土地,通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维持家庭生活.这样,既避免了大量失地农民进城而成为无固定职业的失业农民,又可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在中国,粮食生产大体可分为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两大区域.这两大区域可以采用两种不同规模的农户经营,即在主产区实行土地确权流转政策,在市场的作用下,土地自由流转可形成大农户以获取规模优势;而偏远的非主产区,则可以保持小农基本模式不变以维持生计,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巴西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此文是关于巴西和所有制和农场经营规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巴西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巴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