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张北海和侠隐类有关论文范本 与张北海和侠隐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北海和侠隐范文 类别:学士论文 2024-04-09

《张北海和侠隐》

该文是张北海和侠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张北海和侠隐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侠隐》是张北海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多年来,张北海以纽约生活的散文享誉华人世界,这本小说却将背景设置在他童年生活过的老北京,讲述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北平繁华顶点.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之际,原著小说《侠隐》也由世纪文景出了新版.

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中国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传奇的,融为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使它栩栩如生.

北京(或北平)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1970 年代,唐鲁孙以一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的文字引起广大回响.一时之间,像是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名报人及小说家陈纪滢、学界耆宿梁实秋以及后来以《喜乐画北平》见知的喜乐、小民夫妇等,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这些作者所烘托的北平知情守礼,韵味悠远醇厚.在他们笔下,同仁堂、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总让客人宾至如归;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小翠花、马连良、金少山……多少角儿,名噪一时.城里的节庆喜丧永远有规有矩,从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殡出殃,都有讲究.尤其饮食,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碗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当然,遍布城内外的古迹名刹,宫殿园林,千万的胡同人家,还有那一大圈城墙,更是老北京安身立命的所在.这里曾是六百年的帝都,一景一物,都有它的来头.

1949 年前后,上百万的军民曾随国民党政府播迁来台.他们背井离乡,常怀故园之思.到了1970 年代,当令的政治论述已由彼岸过渡到此岸,怀乡者的热情也似乎因为时移事往,而渐渐由浓转淡.在唐鲁孙、侯榕生等人的北京纪事将近三十年后,旅美作家张北海出版了长篇小说《侠隐》.

这本小说以1936 年到1937 年的北平为背景,敷衍了一则侠义奇情故事.这个时期的北平局势暗潮汹涌,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的活动已自展开.与此同时一场江湖恩怨面临摊牌阶段.古城里各路人马斗智斗狠,危机一触即发.当卢沟桥中日两军开火,一切都卷入战争的洪流中.

张北海写的虽然是个侠义故事,他最不能忘情的却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北平.在他的笔下,七七事变前夕的古都有着山雨欲来前的宁静.庙会市集的人群熙来攘往,街头城下的光景一如往日.胡同深处,四合院里,寻常百姓的生活还是优哉游哉地过着.但立足多少年后的张北海明白,他是在跨越时空的暌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贯穿《侠隐》的抒情风格,恰与故事所要铺陈的电光石火,形成强烈对比.

张北海生于1936 年,恰是《侠隐》故事发生的那年.1949 年他随家人离开大陆,在台湾完成中学与大学教育,之后赴美留学就业,定居以迄于今.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他的北平经验仅止于少年时期.但这座城市已经让他难以忘怀.多年以来,张北海以有关纽约生活的散文,享誉海外.然而他执笔创作首部长篇小说时,这位老纽约却必须回到老北平.

张北海的创作时间与位置,使我们想到了如下问题.比起在台湾曾风靡一时的唐鲁孙、夏元瑜,甚至侯榕生等这些“老北京”,张北海可说是其生也晚,他其实错过了前辈作家笔下北平的好时光.到了1990 年代末期,这些作家或已过世,或已停笔,而在台湾一片本土化的呼声中,故都种种更不折不扣地成为明日黄花.不仅如此,大陆文学自新时期以降,老中青“京派”作家又卷土重来.汪曾祺、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等雕琢京味语言,描写京城人事,一时打动不少旧雨新知.比较起来,张北海少小离家,哪里有本地作家那样多的现成生活资料,供他挥洒?别的不说,他的叙事语言就未必带着京味儿写作的正字标记.

我却认为《侠隐》是近年有关北京叙事的特例.世纪末的北京又经历了一轮新的大建设.在一片拆迁更新的工事中,蛰居海外的作家却怀着无比的决心,要重建京城的原貌.当年侯榕生所痛失的城楼必须复原,唐鲁孙所怀念的生活情调必须唤回.而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是在这里,回忆与虚构相互借镜,印象与想象合而为一.

这是“北京”梦华录的又一要义了.当年来台的前辈作家怀念往事无常,于是有了惊梦之叹,张北海则反其道而行,正准备要悠然入梦.北京的繁华,他“原来”就已错过,既然如此,他反而得以大肆发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奥妙.张将《侠隐》故事的发生点设定在他出生的那年——恰是民国北平繁华的顶点,将故事的主人翁塑造成为由美国回到北平的青年侠士.种种巧合,不言可喻.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张的主角回到北平,由秋初到盛夏,度过四时节令,遍历衣食住行的细节.为了营造叙事的写实气氛,张显然参照了大量资料,自地图至小报画报、掌故方志,巨细无遗.他的角色特别能逛街走路.

他们穿街入巷,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西总布胡同、月牙儿胡同、王驸马胡同、东单、西四、王府井、哈德门、厂甸、前门……所到之处,旧京风味,无不排挞而来.张北海(或他的角色)几乎像是对照着唐鲁孙等人的文字,走进了他的前世,他的梦中北平: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儿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的果子摊儿,刚敢于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

《侠隐》所渲染的并不仅止于大量北平的生活特征,景观符号.在这些“写实”印记之上,我们不曾忘记小说本身极度“不写实”的色彩.这是一个有关侠客复仇的故事,有师门血案,万里寻凶,更有侠情义胆,快意恩仇.种种旧派江湖小说的人物与行动被穿插在北平日常生活的描写里,由此所造成的叙事风格的反差,在在引人侧目.时序已经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就算北平饶有旧日遗风,江湖会党的那一套恐怕也已经过时.更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医生记者、日本特务、时髦男女,也都涉入复仇的恩怨中.

张北海如此怀念、书写北京的方式,识者或要不以为然.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就是“他的”故都春梦?出虚入实,他的北京不乏人情世故之美,也无从避免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忧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北京仍然拥有自己的传奇.这是历史神秘的一刻,最家常的和最不寻常的场合交相为用.日本人的天罗地网挡不住神出鬼没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么弯曲寒冷,回到旧京的游子还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门来.

但传奇何必只是匪夷所思的事情?1936 到1937 年的北平,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莱坞的An?na May Wong 可以向名媛唐凤仪买到便宜珍珠项链;真光戏院的首轮西片上演着;旧派宅子里的堂会一样锣鼓喧天.中西新旧的事物都能在北平找到适当的位置.而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融入四时更替的生活礼仪中,从中秋到冬至,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再到卢沟桥的那一声响.

在世纪末的纽约,张北海如是地写着北平.他写的当然是一个有关巨大时差的故事.与他的前辈不同,他不再苦苦追忆那失去的盛年,反而能仔细咀嚼北平宜古宜今的都会魅力——一种最特殊的现代性.一切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记得的和不记得的,恍然都暂时抹去了时间的向度,权充说故事者的材料.惟其如此,他下笔反而有了一种意外的从容.

在记忆的尽头,想象豁然开朗.我们可以这么说吧:有多少夜阑人静的时分,张北海就是他笔下的那个年轻侠士,一身轻功,飞檐走壁,从一个胡同溜向另一个胡同,从一堵墙头蹿上另一堵墙头.他隐入古城的黑暗阒寂里,寻寻觅觅.这仿佛是梦游者的旅行:他找的是有关自己前世今生的印记,梦同北京的线索.

我以为《侠隐》的出现,标志着过去半个世纪的台湾——以及由台湾延伸而出的海外——有关北京写作的转折点.俱往矣.当年流寓台湾和海外的“老北平”多已老成凋谢,就算他们有机会旧地重游,也难免不兴起人事两非的感慨.张北海离开北平时年纪还小,但一鳞半爪的经验已足以让他想象,有那么几年,各样的故都百态、春明好景,如何曾乍现即逝.南宋《梦华录》所描写的,早已荡然无存.北京梦华录所描写的北京,又有多少痕迹,留得下来?瞬息京华,求诸他日,惟有梦寐,惟有文章.

(本文系《侠隐》前言,有删节)

张北海和侠隐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结论: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张北海和侠隐方面的张北海和侠隐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张北海和侠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