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专栏结束语:俄罗斯当代作曲家全景》
本文是关于俄罗斯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作曲家全景和专栏结束语和俄罗斯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两年的时间河水般流逝,这个陪伴读者24期的专栏也进入了尾声.从斯洛尼姆斯基教授开始,我们的专栏已经陆续介绍了23位当代俄罗斯作曲家.其中有90多岁的耄耋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有非常先锋的创作者,也有相对传统的作曲家.虽然文章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之处,但整体还是基本按照最初的设想顺利完成了.两年来,这个专栏不仅得到国内读者的支持,也得到了俄罗斯朋友的关注.有多家俄罗斯媒体曾提到这个专栏,俄罗斯最重要的音乐期刊之一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报《MUSICUS》2018年第2期刊登的乌萨乔娃博士文章中甚至还附有期刊封面和专栏文章的照片.作为专栏的撰稿者,衷心地向《音乐生活》编辑部、专栏编辑张宝华老师表示感谢,向每一位专栏中介绍的作曲家、为专栏提供帮助的同行和关注专栏的读者表示感谢.没有大家的支持,这些文章的写作不可能如此顺利.
但是,终究还有不少非常优秀的俄罗斯作曲家仅仅是在专栏文章中提到名字,有些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提到.因此在最后一篇中,我们尝试勾勒出当代俄罗斯作曲家的“全景”作为专栏的结束语.严格来讲,这个全景已经不是“素描”,最多算是非常粗略的“速写”.
一、当代俄罗斯作曲家总体状况
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作曲家如今已是凤毛麟角,30-40年代出生的作曲家完全有资格被称为“老一代作曲家”.他们中有些在幼年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成长、成熟于二战以后,在艺术生涯的前期处于相对严苛的创作环境并作为成熟的作曲家见证了这一环境逐步宽松的过程,在中年之后又经历了苏联解体的重大社会转折.同样是见证不同寻常历史的一代人,但他们从青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彼此区别很大,其中有在艺术上非常激进的开路先锋,也有被“激进者”称为“协会作曲家”的“保守者”.不论个人的创作思想与风格如何,他们早已功成名就,有资源、有地位,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
众所周知,出生于30年代的俄罗斯优秀作曲家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其中有一部分在上个世纪末移民去了国外,比如我国熟知的古拜杜琳娜(德国)、谢德林(德国)、施尼特凯(德国,已去世)等;同时也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在苏联解体后已经分属不同的国家,比如爱沙尼亚的佩尔特、格鲁吉亚的康切里(先后在德国、比利时生活)、乌克兰的西尔维斯特罗夫等;另外,沃尔孔斯基、布茨科、季先科、加夫里林等杰出的作曲家也早已去世了.目前除了我们专栏中写到的斯洛尼姆斯基、柳波夫斯基,还有列捷尼奥夫(1930)与阿加丰尼科夫(1936)等都是俄罗斯作曲界备受尊重的老前辈.阿加丰尼科夫的情况在《夫》一文中曾详细介绍,而列捷尼奥夫仅在《塔尔诺博尔斯基》一文中被提到.总体上,这些作曲家的创作精力在今天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旺盛.
出生于40年代的作曲家尽管也已经步入老年,但多数创作勤奋,依然是俄罗斯当代极其重要的音乐创作力量.上个世纪末也有一部分优秀的创作者移居国外,比如苏斯林(1942,德国)、科恩多夫(1946,加拿大,已去世)、斯米尔诺夫(1948,英国)等.除了我们专栏曾经撰文介绍的十几位,阿尔乔莫夫(1940)、基克塔(1941)、克奈费尔(1943)、乌斯京(1943)、班希科夫(1943)、马尔特诺夫(1946)、亚·柴可夫斯基(1946)等作曲家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专栏文章中以各种方式曾提及其中一部分,比如《叶基莫夫斯基》中提到乌斯京,《塔尔诺博尔斯基》中提到阿尔乔莫夫,《卡斯帕罗夫》中提到马尔特诺夫,而亚·柴可夫斯基在《休马克》中曾被详细介绍.
出生于50-60年代的俄罗斯作曲家成长于苏联文化环境逐步宽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他们学习的年代,尽管苏联作曲界没有完全自由地与西方音乐同行交流,但现代音乐的创作势力日趋形成,现代音乐的研究文论开始公开发表.这一代作曲家不仅倾向于现代主义音乐的比例大,同时思想也更加开放.严格来讲,这一代的佼佼者中看不到真正保守的“协会作曲家”.
出生于50年代出生的重要代表人物基本已在本栏目中做了介绍,另外科布里亚科夫(1951)也属于他们的同代人.栏目中仅介绍过1位出生于60年代的作曲家,事实上,出生于60年代的作曲家并不比出生于任何一个年代的同行少,但在最引人瞩目的一流作曲家阵营中确实称得上人才凋零.这一点在专栏中曾有过简单叙述.
70-80年代出生的作曲家成长于创作环境宽松、与西方联系密切,但经济状况逐步衰落的年代,尤其是一些80后作曲家甚至在幼年体验了苏联解体之初的贫困岁月.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年轻作曲家的成长,大量出色的作曲家已经成熟并受到广泛关注.除了栏目中曾专门介绍的7位,《波贝廖夫》中提到的库尔良斯基(1976)、《涅斯捷罗娃》中提到的克鲁格里克(1977)以及苏济洛夫斯基(1980)、博德罗夫(1980)、博奇希娜(1980)、耶夫斯特拉托娃(1 9 8 1)、戈尔林斯基(19 8 4)、赫鲁晓娃(1987)、普罗科彭科(1987)、姆恩多杨茨(1989)等等也都是俄罗斯年轻一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或崭露头角的创作新秀.
二、部分作曲家个人简介
列捷尼奥夫
列捷尼奥夫出生于莫斯科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拉科夫、亚历山大罗夫等教授的学生.后一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协奏曲、室内乐创作领域成绩颇丰.
阿尔乔莫夫
与不少前辈一样,阿尔乔莫夫年轻时也曾准备从事物理学专业,后转而从事作曲.阿尔乔莫夫是莫斯科音乐学院西德尔尼科夫较早期的学生.其创作受到俄罗斯民间音乐与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瓦列兹影响较大,70年代与杰尼索夫、古拜杜琳娜等作曲家均成为“赫批七人团”中的一员(见《沃隆措夫》),但80年代赫连尼科夫曾公开表示阿尔乔莫夫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甚至认为他的一部《安魂曲》超越了莫扎特与威尔第的同类作品.
基克塔
基克塔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博加特廖夫、赫连尼科夫的学生,现在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配器教研室主任.其作品数量很大,是俄罗斯当代最重要的芭蕾音乐创作者之一.2013年曾答应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邀请来华讲学,后因故未能成行.
克奈费尔
克奈费尔出生于塔什干,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接受教育,在列宁格勒学习时的老师是曾来我国音乐学院工作的著名作曲家阿拉波夫.克奈费尔同样是“赫批七人团”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涉及各种体裁,也曾为一些电影配乐.
乌斯京
乌斯京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时是弗里德与费列的作曲学生,也是上个世纪末与杰尼索夫走得最近的年轻作曲家之一,作为第二现代音乐协会成立的积极倡导者,受杰尼索夫影响很大.他在现代室内乐作品非常受人瞩目,其创作有才诺娃等人的研究论文发表,舒尔金的著作《亚历山大·乌斯京音乐的真相》2008年在莫斯科出版.
班希科夫
班希科夫出生于喀山,他不仅与克奈费尔同龄,而且也曾先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同样是阿拉波夫的学生.班希科夫从1974年起至今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目前是作曲教研室仅有的3位教授(如果不算常住莫斯科的亚·柴可夫斯基的话)之一,另外两位是我们专门撰文的斯洛尼姆斯基和卡尔切玛尔.他在交响乐、室内乐、歌剧与芭蕾等戏剧类作品的创作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功.
马尔特诺夫
马尔特诺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西德尔尼科夫的作曲学生,他不仅创作有歌剧及不同的室内乐作品,也是重要的动画片与电影音乐作曲家,同时他在70年代曾组建“前哨”摇滚乐队,是苏联艺术摇滚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马尔特诺夫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学家与哲学家,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任教.
科布里亚科夫
科布里亚科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赫连尼科夫、卡巴列夫斯基等人的学生,1981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师,现教授作曲、和声学等课程并担任作曲系主任.除音乐作品外,也有大量学术研究成果问世.2009年科布里亚科夫曾到访上海音乐学院并在作曲比赛中担任评委.
苏济洛夫斯基
苏济洛夫斯基是第一任俄罗斯作曲家协会青年分会主席,年轻一代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与作曲专业,作曲老师是卡·哈恰图良、塔尔诺博尔斯基,其作品曾在维也纳、华沙及俄罗斯的肖斯塔科维奇作曲比赛中获奖.
戈尔林斯基
戈尔林斯基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塔尔诺博尔斯基的学生,目前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现代音乐教研室工作.其作品除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比赛中获奖外,也曾在奥地利、爱尔兰的比赛中获奖.
赫鲁晓娃
赫鲁晓娃出生于圣彼得堡,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创作天分,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老师是斯洛尼姆斯基,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电子音乐.目前她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音乐史教研室任教,其作品风格极具现代性.
普罗科彭科
普罗科彭科出生于莫斯科的肖尔科沃,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是沃隆措夫的学生.她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现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承担爵士钢琴演奏课程并从事创作.
此外,也有一些外国作曲家长期在俄罗斯工作.比如阿塞拜疆作曲家法·卡拉耶夫(1943),苏联时期在阿塞拜疆音乐学院随父亲卡·卡拉耶夫学习作曲并留校任教,苏联解体后移居莫斯科,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担任教授并创作大量作品,曾作为杰尼索夫的副手担任现代音乐协会副主席.同时他也在祖国从事各种音乐活动,今年五月被阿塞拜疆总统授予阿塞拜疆人民演员称号.
三、俄罗斯作曲界的一些整体情况
(一)成长环境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整体上还是延续了苏联体系.近年来,大量儿童音乐学校开始实行学费上的双轨制,有天赋的人才仍然可以免费(或低学费)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尽管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各大音乐院校作曲系的硬件设施并不是非常出色,但在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等方面始终不计成本,作曲学生的习作也可以免费排练演出.在社会上,音乐家受到普通民众的尊重;在音乐界,以作曲家为中心的向心力仍然根深蒂固.这一切为年轻作曲家的成长提供了比较好的土壤.
(二)对现代音乐的态度
上个世纪末俄罗斯作曲界悄然进行了实际领导者的“交接”.尤其在莫斯科,杰尼索夫的追随者成了现代音乐创作的实际引领者,现代音乐协会的成立更加凸显了这一点.支持并从事现代音乐创作的群体已经具有极大的话语权.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作曲家之间创作思想上的冲突仍在持续上演,但没有人再把艺术审美与创作思想上的矛盾与政治相联系.一方面,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作曲家中都有风格更为“传统”或更为“现代”的创作者,另一方面,上个世纪曾经努力反抗老一代作曲家保守思想的年轻现代派作曲家如今似乎已经成为被反抗的“老一代”.尽管在极其尊师重教的俄罗斯,这种年轻作曲家与前辈的冲突看起来非常温和.总体来看,与上个世纪末大量俄罗斯作曲家对西方的现代音乐创作充满了激进的热情相比,如今的态度已经趋于平和.年轻作曲家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成熟作曲家对此也往往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作曲家协会
由作曲家协会主办的重要艺术节、比赛等艺术活动大都在延续,但随着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与国家经济状况导致的经费不足,协会对音乐创作的实际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上个世纪末成立的现代音乐协会与2009年成立的俄罗斯作曲家协会青年分会名义上都属于作曲家协会,实际上都是现代音乐作曲家、年轻作曲家想获得更大话语权的产物.当然,成为作曲家协会会员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与荣誉.
(四)作曲家生存状态
一般来说,严肃音乐作者很难仅靠创作维持生计.在俄罗斯只有极少数作曲家会不断接到国内外文化机构、音乐活动组织者的创作邀约.很多优秀创作者依靠音乐院校的教职获取稳定工资,或者在一些大众化音乐创作领域得到比较丰厚的报酬.一般来说,年长的作曲家收入相对不错,有资历的作曲家每年夏季还会由作曲家协会安排到的城外别墅休闲度假.大量作曲家在年轻的时候都不会脱离音乐会的舞台,这一方面是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适于培养功底扎实、整体能力强的音乐家,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所需,尤其其中很多人确实具有职业演奏家的水准.直到今天,莫斯科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年轻教师中仍然有很多重要的国际钢琴、小提琴演奏比赛获奖者并在国内外作为演奏家进行演出,比如马扎拉(钢琴)、博德罗夫(钢琴、小提琴)、姆恩多杨茨(钢琴)等等,此外也有不少巴扬、大提琴等乐器的演奏家.
尽管从19世纪的穆索尔斯基开始,俄罗斯作曲家中从来都不乏思想前卫的创作者.但总体来看,当代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与西方同行的创作相比还是更为“传统”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量作曲家身兼演奏家身份应该也是其中之一.长期在音乐会舞台上直接面对观众的作曲家往往更注重观众的反映,较为传统的风格与具有折衷主义特色的作品显然更受普通观众欢迎.
除此之外,俄罗斯民族乐器似乎越来越受到作曲家重视.一方面这当然是俄罗斯作曲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作曲家接受创作市场规则的结果.同时,儿童音乐仍然是俄罗斯作曲家们不能割舍的传统领域.从柴可夫斯基开始到整个20世纪,几乎每一位俄罗斯的大作曲家都曾为孩子们创作作品,当代作曲家依然有很多儿童或青少年乐曲、戏剧的创作.最后,当代俄罗斯作曲家中的女性比例比较大.伍斯特沃尔斯卡亚、古拜杜琳娜等女作曲家在苏联时期便已引起世界的关注,而在70后与80后的优秀作曲家中,优秀作曲家中的女性比例似乎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俄罗斯论文参考资料:
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作曲家全景和专栏结束语和俄罗斯方面的俄罗斯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俄罗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