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跨文化传播硕士论文范文 跟跨文化传播的价值观选择兼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跨文化传播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01

《跨文化传播的价值观选择兼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该文是关于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例文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和跨文化传播类论文怎么写。

摘 要:在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基础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重要平台.对此,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要通过培养基于价值观主体间性的媒介话语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跨文化公共价值空间的能力,培养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等途径,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素养,为我国对外传播的软实力筑牢根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价值观 汉语国际教育 媒介素养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扎实推进,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成效显著.

一、跨文化传播中价值观路径的现实依据

随着国际间合作的日益增多和媒介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显现多样化.从具体形式来看,媒体信息传播、民俗文化交流、汉语推广、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影视作品传播、国际贸易、体育赛事等,都是较常见的手段;从意识形态来看,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等长期以来发挥着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并入主流.

价值观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应有之义.在具体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中,着装打扮、面容表情、姿势、言谈举止等起直接效用,价值观的传递难以觉察,其往往依托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实施,需要经过长期积累,伴随话语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显现成效.这与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如出一辙,非一日之功可成.在经济全球化热度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依然在信息传播格局中占据优势,这势必要求我国的跨文化传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推动他国民众对我国治国理念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中,传播主体是关键要素,在依靠主流媒体的同时,还应调动多方力量,特别是更多社会个体的共同参与,优化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格局.对此,我国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大量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海外积极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其中大部分就具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背景.时代赋予了汉语国际教育独特的公共外交性质,较高的信息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事关我国对外传播大局,是国家软实力的建构载体与重要抓手,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不受国外扭曲价值观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交际、文化交流中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交媒体成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们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他们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LinkedIn的信息传播行为,产生的影响力并不亚于面对面的口语传播.然而,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语言和文化习得,对于利用各类媒体开展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失,致使我国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时应更多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以助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取得实效,让人才担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价值观载体——媒介作为“桥”和“沟”

在汉语教师对外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面对面的口语传播,基于各类媒介的信息交往对价值观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单波将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双重文化属性总结为“桥”和“沟”,一方面,媒介化社会让人与人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架构了交往的“桥”;另一方面,媒介缩减了真实互动的频率,疏远了文化价值的精确传递和感知,价值观传播的“沟”被催生.

1.价值观传递的“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对外价值观传播的格局重构加速,比较典型的就是西方国家通过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寻求与他国民众的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阿拉伯之春”、中东地区和北非的变局等已经让世人领略了社交媒体对价值观的传播威力.加拿大媒介环境学奠基人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媒介,总在影响着人的感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深远意义是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如同印刷技术就是人类与现实社会的“桥”,彼岸是更美好的工业化时代.新时代的社交媒体也是一座能够传播价值观的“桥”,善用社交媒体,有利于构建开放、交互、多元的价值观传播环境,创新对外宣传的方式.例如,人民日报社制作英语视频《谁是习大大》并投放在YouTube上,新华社创作“神曲”《十三五》,通过国外的社交平台传播富强、、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观,获得极好评价,向外国民众传递了我国在治国理念上的价值导向.

国家媒体在战略层面的信息输出是在“传播中国声音”,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运用社交媒体展示中国式生活和交往,同样也是在“讲好故事”,两种模式均为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方式.媒介扮演信息交互“桥”的角色,不一定意味着价值观的传播就能水到渠成,现实的状况是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恪守中国传统“多做少说”“韬光养晦”的风格,在国外的日常教学、生活、交际中尽管也使用社交媒体,但谨小慎微,主动发声的意识不强,很少有人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主动宣传国家的治国主张,能够以小故事透视大变化、讲渗透先进文化和价值理念 “好故事”的更只有少数.

2.价值观偏向的“沟”.社交媒体架接了跨文化传播的“桥”,但在必须深入他者文化圈的环境下,非面对面的交际淡化了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客观上造成感知的“沟”,基于主体性的话语或符号表达能否为国外友人所接受,将直接影响价值观传播的效果.伊尼斯认为,媒介存在天然的偏向,口语传播时代偏向时间,印刷媒介时代偏向空间,文化和价值的传承由集中化向非集中化转变.尼尔·波兹曼在伊尼斯“偏向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媒介的传播特点,提出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具有偏离真实轨迹的折射效应.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相异,跨文化交流者如果无意识地以主体性的视角观照他者的世界,遇到价值观矛盾时,某些叙事或话题通过媒介的放大,就有可能成为价值观的“鸿沟”,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就会出现.例如,我国网友在国外社交网站上传广西玉林“狗肉节”图片,引发英国、意大利、波兰等国部分民众通过集会和社交媒体等途径,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给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承认,国内外的话语体系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汉语教师还是沿用国内教学普适的“灌输式”表达方式,自说自话,不以求同存异的心态传播价值观,于外国友人可能并不一定适用,甚至可能会南辕北辙,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如部分孔子学院的被关闭,就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汉语教师作为当前我国跨文化传播国家战略的实施个体,在微观上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外传播的历史使命,利用好媒介搭建“桥”,避开价值观冲突的“沟”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他们在接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过程中,理应得到媒介素养的专门训练,通过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国外实训等环节,真正具备使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为国家对外传播的体系完整建构添砖加瓦.

三、基于价值观传播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1.培养基于价值观主体间性的媒介话语表达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不单指口语,还有利用媒介进行表达时采用的文字、图片、表情、视频等.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建构不是靠某一方主体形成的,必须依靠主体间交往(包括精神交往)形成,这要求传播者讲究话语技巧和传播艺术,熟悉当地的语言特征,多用国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化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性思维.因此,应注重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文化主体间性,让他们学会在交流中自觉将文化主体间性转化为价值主体间性,增强价值观互动、互通的能力.当然,强调价值观主体间性并不是追求中立、普适的话语视角,而是从他者出发,照顾、理解他者的文化价值,构建多维的媒介价值视野.例如,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参与国外社区活动的见闻,分享愉快的经历,表达对此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融入的愿望,就是很好的话语形式.建议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培养学生基于价值观主体间性的话语表达能力.例如,让该专业大学生自我想象和设计对外汉语教学片段或文体交流场景,并在微博或朋友圈以系列信息的形式发布,考核重点是其对他国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2.培养创造跨文化公共价值空间的能力.消解不同群体偏见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创造跨文化的话语公共空间,即遵循跨文化双方共同经验和价值观的交流语境.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文化差异,话语公共空间刚开始时肯定不会很宽阔,交流只能基于既有认知和媒介印象,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和曲解,这要求传播者善于创造符合双方基本价值观、感兴趣的话题,营造适宜的媒介公共空间.例如,如今的Facebook、Twitter上不只有美国网友,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匿名网友也能参与社群,在共同旨趣的作用下推进实现文化的交流.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将国家传播主题作为切入点,积极创造跨文化公共价值空间.例如,阐述“中国梦”(China Dream)是近年来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关注热点,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比对“中国梦”与“美国梦”(American Dream),阐述两者的共同主旨,再辅以两国各领域交流成就的介绍,能让外国友人见微知著,看到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和两国价值观的相通;或者在社交媒体发布两国教学人员慰问当地福利机构的图文信息,表达双方共享的文明、平等、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议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时,开设比较文化课程,对共同价值进行多样化表述,拓宽共同价值的内涵.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后,才能在利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时更多地体现价值融合,在参与信息生产(如接受当地媒体采访、参加节目录制等)的时候游刃有余、妥当应对.

3.培养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跨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和伦理通过媒介传输给个体,在价值观的规范层面,很难确定一套所有人都遵循的体系.价值观的社会性和个体的特殊性构成复杂的价值观衍变环境,跨文化交际强调的所谓“入乡随俗”,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这需要传播者创新思维,超越“纯粹地尊重文化差异”,具备清晰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从而调适自身的信息传播行为.价值观和伦理的跨文化传播实质上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传播者要进行价值观的对话,就要表现出文化适应能力,多积累经验,熟悉公共领域的语境.例如,美国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喜欢阐述个人力量在巨大困难前的抵抗,但这只是“美国故事”的另类表达,并不代表普适的价值观,生活中大多数美国人在各自工作领域的能力理念都是基于“团队”(Teamwork),对外汉语教师切不可囿于刻板印象,须对媒介传输的价值观和伦理有全面的认知.建议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时,在相关课程中开设媒介理论的专题讲座,介绍他国媒介环境主要特点,讲解新闻传播基本规律,帮助他们理清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在文化抒写方面的差异,为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积累间接经验.

4.创新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改革.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媒介素养的培养,应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均创新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改革,在让学生习得教学技能、汉语知识、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增长跨文化传播的能力,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媒介素养能力模块,由3-4门课程组成,包括跨文化传播媒介问题研究、跨文化传播心理研究、文化交流史、国际政治传播等.在教学改革方面,以案例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为主,增加实践课时,可以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评价作为课程考核的加分项.另外,可以邀请权威媒体的对外联络部门负责人、国际新闻的编辑,外事办的研究人员,有较多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等,在课程学时内开展跨文化传播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解国外媒介信息的传播规律,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等.

总之,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应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确保他们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受扭曲价值观的影响,并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软实力筑牢根基.

作者系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跨文化传播论文参考资料:

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跨文化管理论文

跨文化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流论文

上文评论,本文是大学硕士与跨文化传播本科跨文化传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和跨文化传播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