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理论方面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巴赫金对话理论视界下的《荒凉山庄》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论范文 类别:期末论文 2024-02-26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界下的《荒凉山庄》》

该文是理论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巴赫金和《荒凉山庄》和视界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内容摘 要: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荒凉山庄》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以复调对话的形式体现着同一主题,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理论的精粹,强调作品从内容到结构都需反映对话性原则,包括大型对话及微型对话,本文试图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倾听故事中由各种不同声音交汇成的对话,并分析《荒凉山庄》中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

关键词:复调 大型对话 微型对话 埃斯特

《荒凉山庄》是狄更斯的著作之一,整部小说围绕一宗错综复杂的“贾迪斯控贾迪斯案”展开,以错综复杂的情节,纵横交织的线索,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揭露了英国司法机构的黑暗.小说中,狄更斯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第一人称和全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看似《荒凉山庄》中的两种叙述模式只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每一个篇章要么选用全知叙述者,要么选用埃斯特来叙述,其实这也是对传统叙述模式的突破,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1]这样的叙述方式包含了大量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主人公同周遭的一切进行积极的对话,将跌宕起伏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简要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阐明复调小说是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分为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第二个部分探讨《荒凉山庄》中的微型对话,对小说中贾迪思先生的内心矛盾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探究小说中出现的大型对话,对结构上展示的共时性的平行结构,思想上所表现的大法庭制度的黑暗与广大受压迫者的非人命运之间的大型对话进行阐释,以使我们对作者意图和小说主题有个全新的认识;第四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论证了《荒凉山庄》建构了一张对话网络,为各种思想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是俄罗斯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其理论对文学界有巨大影响.他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作品中有许多各自独立而互不交融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含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这些多声部在各自的视野认知范围内,以对话为基础,平等地各抒己见.如巴赫金所说:“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2]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对话体系,首先得清楚微型对话是一种向内而生的对话,多表现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或者是与环境,他者之间的对话,形式上构成一语双声现象,从微型对话角度观察人物意识层面的冲突,有利于读者挖掘主人公潜藏的内心世界.而“‘微型对话’由于涉及两种不同声音之间的冲突,在范围的扩展下,又可以由两种声音上升为多种声音的杂交,成为一种众声喧哗的局面,这就变成另一种‘大型对话’”.[3]

但从根本上而言,对话理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4].

二.微型对话: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对话

微型对话主要指主人公的内心对话,表现为“双声语”,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对“双声语”作了如下的描述:“极度紧张的一组对话中,两句对语—发话和驳话—本来应该是一句接着另一句,并且由两张不同的嘴说出来;现在两者却重叠起来,由一张嘴融合在一个人的话语里.”[5]这种对话浅层意义上来看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实则却是主人公同某种话语或观念的交锋.

当贾迪思先生邀请埃斯特前往他的牢骚室,向埃斯特讲述荒凉山庄的历史以及贾迪思案件时,就体现了一语双声现象:“……我说我们的房产……因为世界上现在只有诉讼费才能从这些房产里榨取点东西来……那是一条到处都是破烂房子的大街……荒凉山庄当时和大法官庭没有关系,但是荒凉山庄的主人和大法官庭却有关系,因此,荒凉山庄被打上了大法官庭的大印.”[6]对话的实际参与者是埃斯特和贾迪思,可是通过这段对话可以发现,埃斯特的话语与贾迪思先生的话语重叠起来,融入了贾迪思先生的自述中.当贾迪思先生说起荒凉山庄的房产时,实际上暗含着埃斯特的回应,试着还原贾迪思先生同埃斯特的对话,应是:“为什么说是诉讼费的房产呢?”“因为世界上现在只有诉讼费才能从这些房产里榨取点东西来,才觉得它不是什么令人触目伤心的东西.”“荒凉山庄的房产?”“那是一条到处都是破烂房子的大街,窗户都被石子打碎了,好像瞎了眼睛似的……”“那荒凉山庄和大法官庭有什么关系呢?”“荒凉山庄当时和大法官庭没有关系,但是荒凉山庄的主人和大法官庭却有关系,因此,荒凉山庄被打上了大法官庭的大印.”从叙述的角度看,埃斯特即文中的“我”,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对贾迪思先生的话语进行审视的同时将自己的意识融入到了贾迪思先生的意识中去,贾迪思先生看似平静地向埃斯特解释荒凉山庄经历的一切,其实一方面暗含了他对昏庸无能的大法官庭的失望,一方面渴望案件水落石出,迫于形势又逐渐转化成深深的无奈,因此,贾迪思先生思想的对立冲突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向内渗入的微型话语结构.

三.大型对话:思想结构上的矛盾冲突

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复调,一是结构复调”[7]思想上,文本的大型对话比比皆是,19世纪20年代的伦敦,机器逐渐取替劳动力,生产力大大提高,在狄更斯的笔下却并非如此.埃斯特第一次抵达伦敦时,肮脏狭窄的街道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坐着车子慢腾腾地经过世界上最肮脏、最灰暗的街道(我当时就是这样想)”[8].

跟随埃斯特的视野,伦敦肮脏泥泞,布满灰尘.在这里,根据巴赫金主张,作者同主人公应保持客观距离,把人物本身具有的主体性还给人物,依靠人物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对事件进行自我解答,以此充分尊重主人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小说中,以埃斯特的视角进行叙述的方式赋予了埃斯特独立的话语权,而且意识不受有绝对权威的作者的领导,符合巴赫金所主张的对话型作者-主人公的关系.埃斯特第一次接触到伦敦景象,分不清笼罩伦敦的灰究竟是雾还是烟,而得知是雾后所引发的一系列想法,正是埃斯特独立意识的体现,说明她不是作者视野中的客观主体,而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感性的思想式人物,伦敦景观直接进入埃斯特的视野之后,她对伦敦的看法观念与作者不谋而合,结合巴赫金的作者-人物关系可以发现采用第一人称的埃斯特视角,实现了主人公和作者的平等对话.

而结构上,大型对话与微观对话的不同在于,“微型对话仅仅处于双声语阶段,而当思想矛盾变成了作品结构形式,贯穿整个作品的时候,大型对话产生了.”[9]《荒凉山庄》中,两件案子,“贾迪斯控贾迪斯案”和“切斯尼山庄案”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作者以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各条线索以主人公埃斯特及德洛克夫人的陈年往事为中介,将看起来并无关联的两起案件合二为一,以结构上的复调实现了文本大型对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起案件很明显不是一个从属另一个,也不是承前启后的关系,反之,他们发生在同一时间段,由一条条线索串联起来,拥有平等的地位,因而具有结构上的双声特征.结构上的平行,也从侧面反映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受到金钱驱使的利己主义肆意泛滥.这样并行的结构,也凸显出广大受压迫人民非人状态下与资产阶级剥削性质的矛盾.

小说最终以案件相关者都被牵连而结局悲惨,除了埃斯特获得幸福,和婀达,婀达孩子以及贾迪思先生平静地生活于荒凉山庄而结束,这一结局明显揭示出英国社会法律的腐朽,狄更斯运用两种叙事方式,其一以全知视角,一直同作品主人公保持客观距离,心平气和的讲述故事,积极与整个英国社会,与故事主人公在进行对话,同时,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埃斯特今后的生活如何,婀达如何独立抚养孩子,都给读者留下了未完成性的想象,进一步邀请读者积极参与小说未来走向的对话;另一个叙述视角以埃斯特的自述展开,在第一人称有限的视野里,作者任由埃斯特的意识自由发展,使其和作者一样具有主观地位,依靠人物主体意识对事件进行自我解答,以此充分尊重主人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同时又可以让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同主人公进行思想意识上的交流,形成读者,主人公,作者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且,狄更斯通过大型对话在《荒凉山庄》中的使用,使得小说结构联系更加紧密,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化,作家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化,不仅彰显了小说的张力,而且也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另外,微型对话的使用,让小说在情节上更显跌宕起伏,更有益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与矛盾.总之,采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阐释文学现象,是对文学现象的一次全新探索,说明了文学作品中存在多种思想交锋,为我们充分阐释作者意图和小说主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芳.荒凉山庄的叙述视角及其功效》,载《钦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30卷第4期,第23页.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340页.

[3]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载《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5期,第72页.

[4]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载《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4期,第28页.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6]狄更斯.《荒凉山庄》,黄邦杰,陈少衡,张自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7]杨贤稳.《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复调小说比较》,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第21页.

[8]狄更斯.《荒凉山庄》,黄邦杰,陈少衡,张自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0页.

[9]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32-33页.

(作者介绍:戴希原,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理论论文参考资料:

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文学理论论文

理论月刊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2000

上文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巴赫金和《荒凉山庄》和视界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理论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