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家庭论文范文文献 与在家上学:中国家庭的教育乌托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家庭范文 类别:开题报告 2024-03-06

《在家上学:中国家庭的教育乌托邦》

本文是有关家庭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家庭和乌托邦和教育乌托邦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文_杨静茹

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学校赶的大多数中国孩子不同,他们“在家上学”.一年级退学,除了中间短暂复课,于笑笑已经在家学习7年.韩百川初一离校,也已回家自学5年.对他们和他们的父母而言,家的意义远远不只是休憩的港湾,更是一个探索新教育方法的乌托邦.中国目前约有1.8万名学生“在家上学”,旨在突破单一教育模式,但又受限于自身能力和观念,这群特立独行的小众家庭,在通往各自理想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尽管他们奋力挣扎,但大多数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于笑笑和韩百川是其中难得的坚持者.

“就像一样”

韩百川的决定很突然,刚上初一不久,他就向家人提出想要回家学习.他的理由只有一句话:“学校作业太多,我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喜欢的事是中学教育中没有、高考也不会涉及的绘画和编程.

母亲听到以后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学习好好的,为什么要退学?”韩百川从小成绩优异,小学三四年级曾考过年级第一名,所以即使身处高考大省山东,妈妈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儿子能够考进一所不错的大学.

韩百川的妈妈由爷爷奶奶带大,娇生惯养,从戏曲中学毕业以后就进入社会工作.她对儿子的管束一向宽松,韩百川从小都是自己挑衣服.“父母有了孩子其实就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过日子,都要成长.”她谈吐温文尔雅,语气谦和.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家人心平气和地讨论了几天,虽然有种种担心,看到儿子意志坚定,她同意试试.“既然他已经不想上学了,逼着他去学校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干脆冒一次险,就像一样.”

比韩百川退学更早两年,安徽省一年级小学生于笑笑被爸爸领回了家.于建军是大学老师,他所理解的少儿教育是健康、自然、快乐的,所以小学之前他没有让女儿学过任何书本知识.

然而大环境残酷,升学竞争激烈,孩子的起跑线越画越早,于笑笑一上小学发现班上同学大多早就补习过数学和英语,她成了“学渣”,在第一学期末的考试中,数学成绩年级倒数第一.

老师把于建军叫到学校,脸色难看,数落他作为家长不负责任.于建军很气愤,“现在的老师怎么这样?”因为成绩不好,拥有幸福童年的于笑笑上学以后变得自卑、压抑,承受着老师的训斥讽刺和同学的瞧不起.

于建军记得女儿那段时间情绪很差,经常哭闹不想上学.“学生好像成了老师的奴隶!”于建军说,他决定让女儿“在家上学”.

2006年前后,作家郑渊洁在家教育儿子郑亚旗、上海读经私塾“孟母堂”被取缔等新闻引起舆论关注,“在家上学”进入公众视线.经过几年酝酿发展,越来越多中国家庭开始尝试这种“不可思议”的教育方法.

“黑暗中摸索前行”

退学以后,韩百川很兴奋,不用再应付作业和考试,所有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他丢掉学校的教材,为了学习编程,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爸爸送他一本关于计算机语言的书,他一点一点自学,起初不懂的地方还会问爸爸,后来就完全利用网络论坛向达人请教.没过多久,他就学会了用编程列数字列表、画几何图形.“每次用电脑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伴随着成就感.”

韩百川刚回家的时候,妈妈对他自学的效率和成果持观望态度,会规定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根据他的兴趣帮他安排学习内容.经过半年左右的尝试,看到儿子很充实,“一直都有长进”,她的顾虑逐渐打消.

于建军带领女儿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依然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只是自己来教,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今年46岁,农村家庭出身,读书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压力的概念,他记得小学时每个学期末,老师都是在黑板上出几道题作为考试,没有统考,更没有排名.

对比女儿遇到的问题,他觉得“现在的孩子身心俱疲,没有学习的兴趣”.

于建军每天花一个小时给于笑笑讲数学,不是正襟危坐的课堂形式,而是一起靠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讲故事.韩百川和于笑笑的两种学习路径远不足以反映“在家上学”家庭的选择.离开体制,孩子回家以后学什么、怎么学、未来发展等关键问题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因此千差万别.

妈妈担心同龄人交往的缺失会给他的性格造成影响,鼓励韩百川多参加社会活动,与人交往.他曾经在一个自驾游营地实习,帮忙管理网站,设计logo.这一个月的实习对他意义非凡,看到了一个公司是怎么组织和运营的,“真正打开眼界了”.

2 013年底,14岁的韩百川到上海参加同济大学Fablab(开放实验室,类似创业孵化器)实习生计划,他跟大学生一起做产品、组建团队,上海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氛围令他兴奋.在2015年“首届泉城创客路演”上,得分在8个创业团队中位列前三.

于笑笑从六年级开始觉得自己有点奇怪,她住在大学里的家属院,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要上学,让她对曾经讨厌的学校也生出了向往.她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样的,她想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她想试试爸爸教给她的知识在学校能考多少分.

于建军清楚没有玩伴是孩子“在家上学”没法避免的问题,他同意让于笑笑初一复课.回到学校的第一次考试,于笑笑的分数让周围人震惊,年级400多人中排前三十.

但是于建军依然无法认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一次听写,于笑笑错了几个单词,老师让她把每个写错的单词抄10 0遍.看到女儿本来作业就很多,还要熬夜抄单词,于建军给英语老师发了一条短信:“你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吗?”

在为数不多的社会经验中,这套价值体系反而带给她困惑.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她显得不太合群.他也担心女儿不懂人情世故,长大走向社会会不会碰壁,“但是我相信随着法制的健全,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在于建军看来,“在家上学”只是一个替代手段,关键还是要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大多是认为现有教育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但是仅仅带回家是不够的,对教育的不满和自己能做好教育是有差距的,“怎么从主观想象到现实路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要贸然选择.”

“打破常规是种有益的尝试”

刚退学的两年,韩百川沉浸在自己摸索出的“实验学习法”中,以实验需求带动理论知识.比如想做一个电路或者单片机,就学相应的物理知识,想要顺利阅读英文材料了解机器语言,就学英语.跟学校学习比起来,他觉得自己更有目标.

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出来,没有老师的指导,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和严谨的学习体系,他动了回学校的念头.但他又觉得学校作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试图通过看基础科目的网络公开课,来解决知识体系不系统的问题.但没有老师指导,过程很艰难.

韩百川认为“在家上学”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学校支持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一定会去上学.”他说,因为放弃了国内学籍,他目前没有上大学的计划.

储朝晖调研发现,目前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大多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他说,西方国家“在家上学”的孩子也是相对少数,“不超过10%”,也面临与大的教育体系顺畅连接的问题.“‘在家上学’付出的成本比学校教育要高,现有的公立教育体系虽然单一,但是便捷有效.”

各类讨论在家上学的群里,随处可见实践失败的家长焦急地寻求帮助.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和家长在经历了退学、在各类名目的新学堂试读、回家自学之后,最终迫于学习效果、缺少同龄人交往或舆论压力等问题不得不返回学校,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

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勇敢甚至一意孤行,他们想打破现有模式找到新的可能,但又不得不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观念的限制.

“目前教育单一是事实,多样性是一个目标,但并不是说所有存在的就值得追求.”储朝晖举例说,10年前浙江一带推行国学教育,读四书五经,现在孩子成人了,不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技能,“他们大多留在当地农村劳动,但是因为农耕技能缺失,体力也跟不上,所以农活也干不好,那种失败感是很强的.”

17岁的韩百川还没有经历过失败,因为创建Fablab的经历,他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相比于同龄人喜欢做的事,他更喜欢聊他的项目:人工智能、网络监测系统、像素风格游戏.这个即将18周岁的男孩,正沉浸在创业梦中.

他勤奋、自律,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学习、运动、画画、找项目,他信奉一句话“思想要自由,行为要管制”.

回忆起来,韩百川好像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不安,只是前阵子他总是会不自觉地陷入失落的情绪,“可能是对未知有点害怕”.

但是他不愿意过多渲染这种困惑,“我觉得还是因为幼稚”,他语气腼腆,难得的像个小孩子一样不好意思地说,“长大了就好了.”

因让于笑笑“在家上学”,于建军饱受质疑,同事邻居都不理解,劝他不要耽误了孩子,单位领导找他谈话“你家孩子现在看起来不错,未必将来就会好”.他至今没有告诉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想等女儿考上大学以后再说.某种意义上讲,到那时,他就解脱了.

家庭论文参考资料:

家庭暴力论文

家庭医药杂志

家庭杂志投稿

家庭理财论文

婚姻家庭法论文

家庭杂志

本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中国家庭和乌托邦和教育乌托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家庭本科毕业论文家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