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学校文化类论文范文资料 和从学校文化到课堂文化的自觉建构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学校文化范文 类别:技师论文 2024-03-29

《从学校文化到课堂文化的自觉建构》

该文是关于学校文化论文例文跟自觉建构和课堂文化和学校文化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摘 要】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张謇教育思想为底色,从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三个方面整体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生文化,并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的过程中自觉传承,形成了“以生为大”的课程文化和“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大生文化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的血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创造.

【关键词】大生文化;大生课程;大生课堂;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0-0070-03

【作者简介】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

笔者曾经反复强调,学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是从学校生存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学校文化建设,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孕育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同义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近期,笔者有机会考察了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聆听帅宁华校长对“大生文化”的描述和阐释,深感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成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而且贯穿一致地深入到课堂教学,影响着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师生行为.

  一、“大德曰生”的学校文化整体设计

  作为一所位于开发区的新建学校,要快速成长和发展,首先需要抓什么?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帅校长的首要选择,因为他意识到学校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外在与内在、物质与精神、制度与组织、思维与行为的复合性的综合概念,具有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的性质.然而新建学校无所谓文化,因为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和逐步积累的,而对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而言,要迅速确立自己的形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来不及进行有板有眼、亦步亦趋的缓慢积累和演化.因而帅校长选择了张謇,以张謇的教育思想为底色,建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具有鲜明区域特点、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张謇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不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和实业形态,而且关于教育有许多著名而精彩的论述,完全超越他所处的特定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传承和发扬张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南通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职责,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也不例外.张謇教育思想博大而厚重,论述极为广泛丰富,价值取向极为鲜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具有深度开发和充分运用的可能,完全可以成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文化建设的底色,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超越他校的神奇“跳板”.

  “大生文化”源于《周易·系辞传》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解释为: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生命,承载、维持生命的延续.太精辟了!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论述“自然选择”,就深刻地阐明了“自然”(中国话说是“天地”)是以有利于“物种”维持、保留、优选的方式促进“物种”更好地生存,而今天则已完全得到现代生物科学最新成果的证实.然而这显然是一种哲学家的话语方式,如何转换为教育学的话语方式,如何转换为小学教育的话语方式,使之能够成为一种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成为学校的核心理念?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从学校层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大致上分为三个方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文化立根”.即以张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源头,以新时代小学教育的性质为宗旨,彰显学校的核心价值和追求,形成了系统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目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形成了具有鲜明南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文化赋形”.将学校精神文化系统地物化、符号化、行为化、仪式化,使抽象的价值、思想、理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唱出口”“做成行”的东西.三是“文化育人”.通过德育、课程、课堂、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滋养学生的文化品质.当然严格地说,“文化立根”“文化赋形”也是文化育人,甚至是一种最具有文化意蕴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有了这样的一种整体设计,我们当然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从学校发展战略的角度对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的文化设计与文化实践.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走在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校园内,每一个空间、每一幢建筑、每一道长廊、每一片树木和花草,可以说每一个文化符号都在恰如其分地表述着张謇的思想,都鲜明地体现着学校的核心价值,都彰显着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学校主广场设置主雕塑“大生门”,西侧为“大生水景”.校园内建设了三大学校景观:一为“天生园”,以童心为主题;二为“泽生园”,以爱心为主题;三为“广生园”,以开放为主题.学校建筑的每一栋楼,都有一个张謇式的文化符号,分别命名为“大中”“大储”“大有”“大聪”“大同”“大达”,实验楼为“资生”,食堂为“颐生”.校园内有很多石头,其中一块直立的大石头上书繁体“学”字,下书张謇名言,“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成为学校的学风.观照当下,张謇的思想就像一道淙淙作响的清泉悄悄地流淌在现代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拥抱着学校的每一天,涵养和滋润着每个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

  二、“以生为大”的培养目标和学校课程

  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所说的校园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区别,重要特点之一是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学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建设能够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的课程文化,将制度化的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内涵.

  如何将“大生文化”转换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动了很多的脑筋,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和表述,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将“大生文化”理解为“以学生为大”,“以儿童发展为大”的文化,强调教育教学活动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珍惜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充分、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以彻底的“儿童立场”来解释“大生”,使儿童居于学校教育的,完全符合教育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

  二是由“生”字更进一步着眼于儿童的自然和天性,从而要求教育教学呵护生命成长,焕发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建设“生活、生态、生动、生成、生长”的儿童乐园,突显“生”基于自然的文化意蕴.

  三是由“大”字更强调以生为本、关爱生命、追求自然、扎根生态,更需要建构“大学校”“大学科”“大课堂”,让学校教育绽放“大生”之美,从而突显基于“开放”的“大”的文化意蕴.

  在这样一种理解的基础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确立了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化的培养目标,即“为培养天地之间大写的中国人奠定基础”,在儿童心中播种下“大德行”“大视野”“大学识”“大体魄”“大担当”的理想种子,“五大”构建为一个五角星,象征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浩瀚星河中的一颗小星辰,在生命拔节的过程中努力做自己的精英”,成为未来的“有用人才”“明日之星”.尤其强调回到“大生”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初理解,强调儿童教育的奠基性、养成性、生长性,从“径寸之茎”到“盈尺及丈”的生长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溢”“充满朝气”的.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先打通“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该课程体系包含“武课程、俭课程、静课程、立课程、雅课程”五个部分,张謇先生论教育时曾用过每个部分的课程名称.学校再根据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儿童成长规律、特点进行重新排序.即将体现身体健康的“武课程”放在最前面,将体现良好行为习惯的“俭课程”排在第二位等.

  “大”与“小”从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转换的.谁说小学生不能体现“大见识”?谁说小学教师不可以有“大作为”?谁说小学不可以有“大文化”?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他们的“大见识”“大作为”建构了学校的“大文化”,有自觉、有底气、有追求.

  三、“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

  帅校长说得好,“高师附小坚信大生文化只有走进课堂,才能更好地融入师生的血脉,化为校园里一个个有文化根基的鲜活的人”.为此他说出一句名言:“文化建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走到深处是文化.”如果根据著名哲学家、化学家梁漱溟的观点——“文化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大生文化”只有进入课堂才能成为师生的血脉和行为.

  大生课堂的本质和精髓是什么?用张謇的话来表达,就是“凡是必求其适”,这个“适”就是客观规律,就是儿童成长规律,就是以符合自然本性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求其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适宜”,即为儿童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平台;二是“适合”,即让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儿童成长的节律;三是“适性”,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符合自生“天性”的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适宜”“适合”还是“适性”,都要体现张謇“功不必期其速,事不必遗其小”的思想,创造自然、从容而宽松的学习氛围.

  “凡是必求其适”的自然结果,就是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元和个性发展,以“学力提升单”和“察学表”支持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习,以“模块活动”和“自由组合”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和自主学习.将珍惜每一个、支持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落实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全部过程,以实现张謇所说的“各宜其所宜,各适其所适”的追求.

  “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结构有三个主要环节,即“自主先学”“合作展示”“综合提升”;有四个操作要点,即“学在起点”“思维停靠”“教授他人”“有效提升”.“学在起点”“思维停靠”侧重体现张謇“凡学之道,以静为轨”的思想,“教授他人”“有效提升”侧重体现的是张謇“为学之道,若山容海纳,乃能知其要;参互以证,乃能会其通”的思想.前者强调“静”,后者强调“动”,静动结合,一张一弛,课堂就有了“活力”,课堂就有了“生动”,课堂就有了“生命”.“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既是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的自然延伸,又是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的深化探索和真切实践.从而将“大生文化”从顶层设计融入教育教学的日常生活,将人为设计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修炼和行为,通过日积月累的影响逐步融入学校的“筋脉”和“骨血”,演化为学校的“文化基因”.

  无疑,将张謇教育思想彻底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次,并体现得如此鲜明、合理和恰当,是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师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创造.■

学校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此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经典学校文化专业范文可作为自觉建构和课堂文化和学校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校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