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灵祐从东冲出发类论文范文 与灵祐从东冲出发类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灵祐从东冲出发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7

《灵祐从东冲出发》

本文是关于灵祐从东冲出发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出发和灵祐类开题报告范文。

蔡启迪/撰文

在祖国东南海岸线的中心点上,有一个名闻遐迩的战略要地,这就是福建省霞浦县东冲口镇.她形似虎踞龙盘,西揽烟波浩渺、氤氲天地的三都港湾,东扼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台湾海峡.古人有盛赞她的诗句:“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水经注》云:大凡形胜之地,必有圣人出焉.

唐大历六年(771),东冲镇石坝塘村一户姓赵的渔家出生了一个男婴,大如木瓜,不哭不啼.家人以为是个默儿,喜忧参半,因生于农历元月,就为其取名元顺.元顺长到8岁,仍不善言辞,喜欢独处,经常坐在村前海岸边静默凝望大海,呆若石像,因此村里人皆称其为“石童”.

石童长到10岁,仍冥顽不化.因家境贫寒,无法进私塾念书,经常受到村里顽童的欺负.这时,石童的外祖母黄氏在石坝塘的后山滴水庵任住持,是个慧芬德罄的老尼姑.她独具慧眼,发现外孙儿石童的佛性,征得石童母亲同意,把石童招进庵内,用佛经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并为其取法名灵祜.从此,灵祜在外祖母及众尼的精心开导下,如鱼得水,学识与日俱进.一日,外祖母命其为滴水庵撰一对联,灵祜只沉思片刻,就口吟一联:滴水为庵,滴水滴:大海相伴,大海大,受到外祖母及滴水庵众尼的交口称赞.(滴水庵清末毁于战火,现在原址上改建无闻寺)

唐贞元元年(785),灵祜经外祖母及滴水庵众尼的推荐,身背家乡父老送给他的东海鹦鹉螺,从家乡东冲口乘船北上,来到了位于长溪(现霞浦)福宁湾船山(现改为松山)顶上的清潭寺.清潭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由当时的梵僧阁那崛多创建.阁那崛多是印度著名的梵僧,被隋炀帝招到都城开设佛经译场,因受隋滕王宫廷斗争牵连,被贬流放东越(现浙江绍兴),后辗转来到福宁湾船山避难.此时清潭寺的住持是阁那崛多第五代弟子云境法师,他见灵祜年纪尚小,就吩咐他,每天的功课就是抄写由阁那崛多翻译并由他亲自校正的《楞严经》.想不到灵祜把《楞严经》抄写一遍后,就能倒背如流,而且对经文还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云境法师认为灵祜是个天生具有大乘根器之佛种,不宜在清潭寺久留,就把灵祜推荐给在建善寺任住持的师兄法衡方丈.建善寺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是八闽第一古刹,比清潭寺开光还早了将近100年.寺名“大中建善”4字,是由唐宣宗李忱手书御赐.寺内还珍藏着一部由宫廷内府颁赐的,由六朝时著名和尚德罄手抄的80卷本《华严经》,平时秘不示人,只有在法衡方丈开讲《华严经》时,才由小沙弥抬出放在佛案上,供法衡方丈使用.法衡方丈对灵祜厚爱有加,一见面就允许灵祜单独进入藏经阁翻阅经书.一年后,法衡师父想考验一下灵祜对《华严经》的理悟程度,就随口念诵一句《华严经》八要义之一“由存无不泯故,非存;由泯无不存故,非泯.二义形存两忘故,俱非也”,要灵祜说说对此要义的理解.想不到,灵祜对着空旷的大佛殿长啸一声,然后朗声静气地对法衡方丈说:“师父,由泯无不存故,非泯;由存无不泯故,非存.二义不相离故,存泯,泯存.今在佛前不可言说,凡有言说,皆非实义.”听完灵祜这一番见解,法衡方丈心中大悦.他欣慰地感到灵祜这个小和尚果然不同凡响,小小年纪已具备参禅机缘和不二法心,于是决定在建善寺后门另辟一石室让灵祜打坐参禅.灵祜遵照师父的嘱咐,寒来暑往,3年没有离开此石室.因其精诚所致,灵祜打坐参禅的石板上,奇迹般地留下他那盘腿静穆、清瞿朗烁的身影.后人在此建起一座“灵石亭”,供人瞻仰、膜拜.

唐贞元六年(791),灵祜20岁.法衡师父决定把灵祜引荐给杭州龙兴寺的义宾大和尚.义宾是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的弟子,得南山律宗真传,精通大小乘戒律,在龙兴寺设戒坛30余载,人称“江南第一受戒大师”.灵祜在龙兴寺接受了南山律宗的大戒,并在义宾和尚的引领下精修南山律宗的五部经典和四分法.3年后,义宾和尚为了检验灵祐对南山律宗四分法的理悟程度,问灵祐:“我南山律宗持戒甚严,主张佛法以戒为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并把戒律视为佛法根本,强调用戒律帮助信众消业障、脱苦海,你有何见解?”想不到,灵祜只稍加思考,就回答说:“小和尚以为,学戒持戒,不管何宗何派,不能只用戒尺去衡量别人,去找别人的错误,而是要拿它审视自己,鞭策自己;一个持戒谨严之人,不是一味地严己宽人,或者严人宽己,而是要守戒重律,自立自强,做到夜不闭门无惊,心无半点尘埃,胸怀坦荡,自己持戒安心了,还能给周围人以安全感和信心,这才是无上菩提之本.”义宾和尚听了灵祜的这一番见解,心里暗自高兴,这小和尚确实异于常人,如果能坚持在此修持,南山律宗不怕后继无人.但他心中又有一丝预感:有如此顿悟心地法门之人,能在短时间内悠游于大小乘律法之中,日后必定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灵祜在龙兴寺修持3年,广究大小乘律经,对南山律宗的经典《戒坛律经》能倒背如流,但总感觉和佛法正道还隔着一层,难以解脱.一天,他无意中从褡裢中翻出那只由家乡父老赠予的鹦鹉螺,见到了建善寺法衡师父用朱砂写在海螺上的偈语“螺有蜂飞”,一时顿悟.第二天,灵祜即打点行装,在禅桌上留下一语:“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未是吾栖神之地也.”他连夜向义宾师父告别,三更启程,独自往心仪已久的百丈山去了.

经过7天的艰苦跋涉,灵祜来到江西的百丈山寺,参见怀海禅师.怀海禅师是福建长乐人,与灵祜相见如故,当场决定留下灵祜在寺参学,并把自己制定的《百丈清规》拿给灵祜作为参学的功课.灵祜遵循《百丈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教旨,一边劳动、一边参禅,摆脱了以往枯坐参禅的形式,感觉心胸愈加宽广,离自己向往的佛法正道愈来愈近了.一日,怀海禅师想考验一下灵祜对《百丈清规》的看法,就对侍立在身旁的灵祜说:“你去拨拨炉子,看看还有火没有?”灵祜拨了一会,说:“没火了.”怀海听了,就亲自去拨,拨到深处,拨出一点火星,然后夹出来给灵祜看,说:“你说没火,这是什么?”灵祐还未醒悟,怀海禅师接着对灵祜说:“佛经上说,想要认识佛性,应看时机因缘,时机一旦来临,就如同迷醉忽然醒悟,遗忘忽然忆起,这时才知道,自家的东西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现在你已经到达百丈山,应该善自护持.”听了怀海这段话,灵祜才悟到自己原先所追求的“栖神之地”,是多么地虚幻.接着,他在回答百丈师父的提问“什么是真佛住处”时,就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理事不二,真佛如如.”灵祜所说的“无思”就是“无心”,即是无念空心的意思,后来成为沩仰宗的宗旨之一.因此,百丈山是灵祜佛学思想的转折点.

唐贞元十七年(801),有一个姓司马的头陀从湖南到百丈山参见怀海,并对怀海说:“我在湖南找到一座山,叫大沩山,可作1500人的道场.”怀海说:“那就让我去做住持吧.”司马头陀说:“沩山是一座丰腴的肉山,而大师是有骨相之高僧,如果大师去了,门徒不会上千.”百丈又问:“那我的弟子中,谁人可去?”头陀说:“让我看看就知道了.”结果选中了灵祜.当夜,百丈把灵祜召到室内嘱咐:“沩山是块宝地,你到那里之后一定要把我们南山禅宗发扬光大,广度天下学佛之人.”

唐元和十五年(820),灵祜从百丈山启程,乘船沿湘江北上,来到了湖南沩山.灵祜初到沩山,条件极其艰苦,荒山野岭,渺无人烟,豺狼虎豹成群结队,连猎人和樵夫都不敢上山来.灵祜至此,结茅建庵,勤修苦行,以猿猴为伍,橡栗充饥,先后六七载,但无来访者.这时,灵祜的信心有些动摇,想弃庵下山.当他走到沩山山口时,见有成群的虎豹豺狼挡住他的前行之路.灵祜对它们说:“你们这些野兽,拦我行路.如果我对此山有缘,你们就各自散去;如果我对此山无缘,你们不用动力气,我自己躺在路上,由你们吞吃.”言毕,所有野兽四散逃走.于是,灵祜重返沩山续修苦行,牢记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结合的精神,率众开山垦田3700多亩,僧众多达1500多人,使沩山成为当时禅宗最大的道场,“言佛者以为称其首”.灵祜在沩山完成《沩山警策》-书.唐大中七年(853),灵祜在沩山圆寂,享年83岁,敕谥“大圆禅师”.

时至今日,灵祜所开创的“无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顿悟渐修”以及农禅并用的精神,又受到全球1500多万沩仰宗信徒的推崇,而福建霞浦东冲口也成为全球沩仰宗信徒瞩目的圣地.

灵祐从东冲出发论文参考资料:

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

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出发和灵祐方面的灵祐从东冲出发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灵祐从东冲出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