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传统文化方面论文怎么写 跟华人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传统文化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2

《华人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

该文是关于传统文化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视域和传统文化和华人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作者简介:王淑慧,教育学博士,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王 淑 慧

(新纪元大学学院 教育系,马来西亚 加影 43000)

摘 要:华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生命的关注、对现实生存能力的培养、对生命价值的提炼,为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之基和生命之源,成为马来西亚华文大学道德思想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明确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本文从华人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在阐述生命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华人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征、价值取向、路径选择、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大学生;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8)03001006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艺术、信仰、风俗习惯乃至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尤其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对生命价值的提炼等,都在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因此,传统文化成为马来西亚华文大学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文化视角出发,探寻其中的生命教育思想,进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华人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生命教育的主要特征、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探析,希望通过文化思维层面的传承,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华人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马来西亚的华人传统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此,探析华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就得了解华人传统文化和生命教育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

(一)华人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同时具有时代特征[1].华人传统文化既包含了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发生演变和融合后的本土华人文化.就字面意义而言,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文化就是华人在马来西亚生存发展过程中积淀并渗透于华人族群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代际间流动,且极具生命力.华人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华人和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发生和演化过程,更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渗透在大部分华人的血脉中,影响着大部分华人的日常生活.就民族文化精神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融合之道,因地制宜,与当地文化和平共处;其次是凝聚之道,注重同乡族群的凝聚,将同乡的个人与群体加以联系,形成各具特色的族群文化.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迄今仍存在争议.国外生命教育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提出是由于暴力、吸毒、性侵犯、对生命的戕害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中国学者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而开展的教育.台湾学者钮则诚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别于‘伦理教育’,趋近‘全人教育’,在字面上表达正向光明的意义”[2].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此观之,生命教育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对生命本质的关注,意即珍视人本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生命;广义则是指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对生存能力的培养、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教育,其目的为提高学习者关爱生命的思想伦理.因此,生命教育的发展不单纯是为了解决人生存的问题和人身体保全的问题,它的终极目标应是教育人们如何去追求和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达成生命的幸福.

(三)华人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美国学者希尔斯在其《论传统》一书中指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生活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3].是以,如何从华人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实践于生命教育中,就必须对华人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有所理解.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华人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重经典、崇德育.《周易·系辞》中有这么一句:“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荀子对于生死的诠释:“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荀子·大略》)从上述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提醒我们生命是上天赐予的,除了上天,没有人可以漠视生灵,并拥有生杀的权力.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想,华人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在马来西亚华人新生文化中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更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将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态度观念、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融入到现代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其接受各个方面的检验,让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得以承传和发展.

二、华人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特征与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文化来体现,而文化是所有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基石,因此,生命教育有必要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两者的结合,可达到互补的效果.可从传统视域下现代生命教育的特征以及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探析之.

(一)主要特征

1古为今用

传统是历史与现代、过去与当下的重要桥梁,传统文化更是连接古今的重要媒介.文化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生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现代教育讲求创新,融入更多华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手段,也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并通过教育活动使生命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为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跳脱原来的刻板印象,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梳理,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与承传,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命教育更为契合,达成传统文化为现代生命教育所用的转型.首先,在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命教育进行融合,结合现代社会的热门议题、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使之更贴近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其次,采用情境教学手段,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国家、社会与文化的视角去剖析、检视和修炼自己,进而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教育的本质,实现生命的意义.

2跨越东西方

从16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马来西亚曾先后被四个西方国家殖民统治,西方文化思想的种子深埋于这片土地,马来西亚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在各种族群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逐渐发展的.固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存在魅力,同时亦不可避免对各种族群文化带来冲击和消极影响.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基础源于西方,本质上体现的是西方的三观,若直接生搬硬套,就不符合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境的国情,无法很好地开花结果.然而,我们无法切割东方或西方文化为底蕴的生命教育,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文化背景的生命教育,都是人类生命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接纳与包容,才能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西方生命教育目前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其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都是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的地方[4].伴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现代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西方生命教育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应在坚持原有传统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采取宽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如此才能够提炼出既顺应时代变迁、具有现代意义,又兼具民族文化特色,又的生命教育内容.

3具有灵活性

生命教育的本质应是对生命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追求幸福与自由的理解.因此,生命教育可谓是一门心与心交流的学问,是一门对生命体认与感悟的学问.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突破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藩篱,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为此,走出家庭与课堂,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置身于各种的现实情境,丰富情感体验,是现代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经历心灵的激荡,从中理解生命的存在方式,感悟人生、启迪智慧.唯有从现实体验着手,才能真实地理解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在形式上的灵活性与现实性,可为华人传统文化开启另一扇持续发展的门,让大学生视为“跟不上时代的古董文化”,通过各种灵活且现实的生命教育方式,例如临终关怀、日益盛行的养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等,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中我们看到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等古人的智慧.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命教育的结合,能让传统文化顺应时代需求,具有存在和学习的意义.

(二)价值取向

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偏向培育学术、理论型的人才,对应用型的人才重视度不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与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相去甚远,更遑论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并珍爱生命是现代大学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走出课堂,走进现实,把握修炼和成长的机会,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对生命、对人有更全面的理解,而非停留于表面的知识掌握.如此,方能让大学生在认知中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其成为鲜活的生命主体.

2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

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理想人格是个人自觉地利用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能够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素质系统之间、构成素质系统的各种素质之间以及各种素质本身相互和谐整合而成的健全的完整人格.”[5]在传统文化中,儒家倡修己、墨家倡养心修身、孟子则倡养气,《大学》和《中庸》更是把修己、修身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将古人提倡的这些精神、责任融入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通过生命教育,协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人与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懂得爱惜、尊重自己和自然界一切生命,并将生命至上的伦理观念体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使其自我完善,形成理想人格.

3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

相较于西方的生命教育,儒家的生命教育更崇尚自然之道,讲求天人合一,看重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稷、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并和谐共存,强调相互适应和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当今的大环境,自然灾害与人为祸事此起彼落,生命在这些灾难面前无比脆弱,不堪一击.因此,积极推进蕴涵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珍爱自己、善待自己,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这在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三、华人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方向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它更应该融于家庭、学校、社会,融入到各个学科,渗透到所有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

(一)路径选择

1家庭

家庭在人生命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大学生成长和价值理念养成的重要场域,因此,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换言之,学生的言行举止、品格修养、生命价值等方面的体现,都与他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相关性.家庭生命教育的正向发展,对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加强大学生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确立“家庭必须参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理念,需要关注的是,宜对家长进行再教育,提升他们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教育的意识,营造家庭参与生命教育的有利氛围,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主动开展学校与家庭双方的互动,鼓励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在马来西亚,传统文化在一般华人家庭生活中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更积极地推广传统文化活动,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沟通,进一步发挥生命教育的功能,使得家庭生命教育在学校得以有效延续和发展.

2学校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6]人的一生不可能都平顺,即使遭遇挫折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儒家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更看重的是生前,而非死后.活着,尽了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即便过程困难重重,付出了许多代价,仍是甘之如饴的.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境遇再难,仍能守护内心的宁静,保持乐观的态度.为此,从教育体制视角出发,现代大学教育宜更注重蕴涵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不只追求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寻找自身合理适切的生存方式,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与发展.在校园文化中营造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体验,是可具体实施的做法.

3社会

人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熔炉,因为人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每个人生命的发展都必须在社会中完成.《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韩愈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等,无不以国家社稷为己任,体现的是人在社会中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正向精神.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更应该在社会中历练和体验他们生命的过程,因为社会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且通过社会现象反映,时刻对大学生进行或显性或隐性的教育.社会的生命教育应注重增能,向正向发展,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发挥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搭建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生命教育的功能.其次,充分发挥网络科技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网络科技产品因个性化、时尚化、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成为大学生最割舍不下的生活伙伴,渗透于大学生的生活、交流、学习等各个领域.所以,必须积极开拓这片虚拟的教育领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二)发展方向

1统整内容

生命教育并非只能单独成科,它可以将与生命有关的知识和内涵融入到学校的相关学科或活动中,进行课程中的跨科际课程统整.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统整于学科中,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理解、体会生命的多样性.依据系统论的观念,生命教育可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它由关怀人类的基础需求延伸至人类的终极需求,是由浅入深,逐渐推进至深层的一个工程.”[7]生命教育不是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工程.一个未曾见识或经历生死的人,无法理解具有生命意义的对话,更难以觉察自己对生命的不理解.内容统整可以帮助大学生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视角和观点掌握概念、探索议题.内容统整强调课程的转化,让生命教育的观点呈现在课程中,而不以单一的观点来诠释.

2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与外在世界进行社会互动而主动建构的结果.所以,知识可被质疑,具有主观和客观性,需要被检视.建构主义取向的教育,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可以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8].因此,在进行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程教学时,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除了纳入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外,相关课程和知识的发展与组织形式问题;二是大学生与生命教育知识的联系问题;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教师可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意义,亦可通过多元的文化活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3“增能”教育

“增能是给予个体肯定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或是达成目标的一种力量.”[9]“增能”教育可体现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多元开放、双向沟通、探究、积极学习等几个方面.生命教育希望达成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增能”,培养“增能”的学生,营造“增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和推动过程中,校园文化的重塑与课程教学的调整是必要的,需要检视和变革的范围包括办学理念、教育管理、课程教学、校园氛围、师生互动等几个方面.营造“增能”的校园,让大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肯定,对自我以外的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并透过各种现实体验,将已经习以为常的假设性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思想、理论随着时代前进而越发丰富,同时不间断地自我更新和重塑.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教育尽管各种诠释不一,西方生命教育思想亦是流派纷呈,但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推崇却是殊途同归,两者的发展有相似之处,却也蕴涵各自的特色.在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华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还是西方的生命教育,都必须掌握生命教育的本质.首先,理解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其次,认识生命教育是一种过程,现实体验是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体验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最后,生命教育需要重视内容,且内容应是多元、开放的,要求联系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现实体验,如此,方能有效地进行拓展.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不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它是有助于个人实现生命意义的教育运动.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求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完善人格、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应融入先人为我们遗留下来且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构建符合现代现实需求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此举不仅提供传统文化新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为现代生命教育注入富有族群特色的思想内容,更帮助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形成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追求生命的美好与幸福,这也是本文探索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动机与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石岩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4):122125

[2]钮则诚生命教育概论:华人应用哲学取向[M]台北:扬智文化,2004:13

[3]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5

[4]张冬梅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初探[J]时代教育,2017(1):6465

[5]张红明,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2008,4(4):2225

[6]刘恩允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76

[7]张莉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515518

[8]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7578

[9]ASHCROFT L. Defusing empowering: the what and the way[J]. Language Arts, 1987(2):142156.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Shuhu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 Kajang 43000, Malaysia)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road and deep in contents and meaning. Its attention to life, cultivation of viability, and refinement of life value are the founda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source of lif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people. Therefore,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mor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Malaysian Chinese Language University.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lif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if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 define th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education, create a forableenvironment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as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the valu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education in rea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meaning of life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value orientation, path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lif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责任编辑秦俭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本文结论,上述文章是适合视域和传统文化和华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传统文化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传统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