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信息不对称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信息不对称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27

《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

该文是信息不对称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跟信息不对称和公信力和视角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问题引起社会各界深思.本文试图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研究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分析捐赠者、委托人与慈善组织即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借鉴西方慈善组织发展经验,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政社”分离去行政化、构建合理的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体系、鼓励第三方评价参与等途径,重塑慈善组织形象,提高其组织公信力.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慈善组织良莠不齐,财务信息透

明度不高、自媒体时代下的负面舆论等会对其公信力造成损害.慈善组织作为“道德制高点”的承载者,担负着维护广大群众心灵净土的重责,其公信力是判断组织质量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有关慈善组织的负面报道不断,“郭美美事件”的使2012年社会捐款比2011年少1.5亿元;“尚德捐诈门”“壹基金丑闻”“罗尔事件”等一系列负面新闻,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质疑.慈善组织留给人们“贪污”“腐败”的负面印象越来越深刻,社会各界对其公信力发出各种质疑声,作为道德使命回归的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塑迫在眉睫,找到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原因也至关重要.

一、文献回顾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普遍认为,慈善组织正面临一场公信力危机,但学者们对其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Karyn Vanderwarren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侧重于对慈善组织自身制度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大量慈善组织腐败案例的研究指出,导致公信力危机的主要原因并非个人道德问题,而是缺乏完善的组织约束与监督机制.一些西方学者将公信力危机的主要责任归结在媒体上.例如,MargaretGibelman 与Sheldon Gelman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分析,认为单一的慈善组织的丑闻经过大众媒体的报道和渲染,公众往往不会孤立地看待问题,媒体将单个案问题放得越大,公众就会认为整个慈善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越大.

与西方国家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有所不同,我国的慈善组织由于发展历程曲折,使得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的慈善组织存在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作风.这种官僚主义习性成为阻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影响其公信力的主要原因.例如,我国学者陈东利认为,“官办”慈善组织由于其性质得不到有效监管,而“民办”慈善组织又由于缺乏合法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这种“官民二重性”正是影响慈善组织公信的原因所在.此外,从慈善组织内部运作和管理角度看,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高低在于拥有良好的治理结构.组织信息的透明度、专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组织绩效评价的好坏、组织领导的个人行为和形象都会影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陈晓红认为,我国慈善组织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组织信息透明度较低,管理者所掌握的信息远多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者就会利用这一点谋取个人利益,造成贪污腐败现象发生.一旦事件被媒体,将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造成极大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集中体现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以及官僚作风上.但很少有文献将其联系起来进行阐述,对慈善组织公信的缺失做出系统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并联系上述三点原因,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员掌握相关信息的程度存在差异.在整个过程中,委托人无法监测代理人的行为,或无法完全获取代理人参与交易活动的信息,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就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导致掌握信息较为充分的代理人在交易活动中成为更有利的一方.信息不对称使得慈善组织会出现逆向选择、信息传递失真、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对慈善组织公信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1.逆向选择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影响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中隐藏信息的行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比委托人掌握的信息更多,更熟悉自己所在的情形以及所能够提供服务的质量.委托人由于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对部分信息和行为进行隐瞒,就会使委托人无法对信息进行最优化选择,最终导致委托人选择的并非是最适合的代理人,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委托方和代理方在掌握信息的质和量上的不对等而导致的一种现象,严重时会使交易越来越少,最终致使整个交易过程失序,并严重损害代理人的信誉.

在向慈善组织捐赠之前,捐赠资产的所有权是属于捐赠者的.但在捐赠之后,捐赠者便失去了对捐赠资产的控制权,捐赠资产便由慈善组织进行管理,捐赠者和慈善组织之间就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代理人的慈善组织按理来说应当对委托人的资产负责.但是,从我国慈善组织实际情况看,首先捐赠者作为委托人并不直接参与慈善组织日常管理工作,这也就无法得知其日常活动和捐赠资产的管理情况.其次,慈善组织在进行慈善活动过程中给予困难群众救助时,受救助者也无法得知其捐赠资产的来源.这就导致委托人、代理人以及受救助者三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最合理的情况是,捐赠者作为委托人有权知道捐赠资产的管理情况以及动向,慈善组织作为委托人也应该将捐赠资产相关信息告知受救助者.但由于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慈善组织相关行为活动难以全部被公众所了解,在整个社会慈善活动中,捐赠者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长期下去必然导致捐赠者的猜疑和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很容易被公众以偏概全,而那些本是“良币”的慈善组织也因此受到牵连,社会捐赠就会减少,组织运营状况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组织功能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同时,慈善组织难以吸纳更多的职员,慈善活动水平就会逐步下降,组织公信力也难以提高,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2.信息传递失真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影响

“信息传递失真”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中信息传递障碍的情形.委托人通过不同的媒介对相关交易信息进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造成信息传递失真的情况.第一,信息转化不完全,由于对日常信息的管理和记录不够重视,委托人无法有效地将交易信息完全传达给代理人.第二,信息传播中的媒介影响,信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的,委托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传递信息,但不同的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信息传递的迟滞,委托人在传递信息时可能会出现迟滞情况,代理人无法按时获取相关信息,就无法正确判断委托人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提供服务.

从我国慈善组织的组织架构和运营角度看,慈善信息指的是理事会的管理构成、财务状况、捐赠公示、慈善活动信息、会议纪要、政策法规等,其中慈善组织财务状况以及慈善活动信息是影响其公信力的最为关键的两点.这些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暴露一些问题.首先是慈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制度,慈善组织对日常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无法有效地将相关信息全部传递给公众.2015年《广东社会组织发展报告》显示,广州市的社会组织一共有5579个,其中基金会有10个,带有公益慈善性质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更多,但许多相关的慈善信息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及时更新和记录.公众作为潜在的捐赠者在不熟悉该慈善组织情况下不会轻易捐赠资产,长此以往会影响慈善组织的运营.其次是传递的信息存在差异性和真实性问题.著名的传播学大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信息在经过不同媒介的包装传播后,传递的意图和性质是不同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而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广泛,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会造成信息被网络媒介包装后缺乏真实性.一些媒体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有意的议程设置,从而影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媒体对信息刻意渲染会对慈善组织造成严重影响.最后,慈善信息不能及时地让公众得知也是造成慈善信息传递失真的原因之一.信息的迟滞会影响组织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影响公众对慈善活动需求的选择,造成慈善组织工作效率低下,对组织公信力产生影响.

3.道德风险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影响

道德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的人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个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情形.在慈善组织中,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情况,道德风险的问题就会出现.

从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历程看,我国的慈善组织一直带有一定的色彩,绝大多数慈善组织处在“官民二重性”状态下,慈善组织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官僚化特点.一些官办慈善组织官僚主义现象严重,主要管理人员利用慈善组织这个“舞台”争权夺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个人利益.此外,当前我国慈善组织财务等关键信息是保密的,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这就会让某些慈善组织打着公益的名号,而实际上却做着谋取私利的勾当,最终导致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官办慈善组织依靠政府得以扩大和发展,一些政府公职人员还兼任其组织领导者.他们利用职权上的便利让官办慈善组织陷入“惰性”发展,这样就会无形中打压了民间“草根”慈善组织,让其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最后,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也会引起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有些慈善组织有意让财务人员偷税漏税,甚至暗箱操作、突击应付检查.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旦慈善组织目标偏离慈善性质就会产生道德风险行为,使慈善组织公信力受到损害.

三、提高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议

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文对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至今,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监管模式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监管、慈善组织同行审核、媒体舆论监督等.根据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现状,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那一套肯定不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慈善组织内部监管看,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组织内部监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捐款能否充分合理利用.而最需要关注的是捐款的来源,尤其是其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要将这个监督盲区消除,需要通过对相关信息公开公布,以防止捐款乱用等情况出现.另外,在媒体舆论监督方面,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促使慈善组织逐渐走向正轨.同时,实事求是地对慈善组织不正当行为进行,能达到既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对慈善组织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又能不损害合法守信的慈善组织形象的目的.

2.加快“政社”分离去除慈善组织行政化一些慈善组织的“”色彩一方面使得慈善组织行政化、官僚化现象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的特性还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加重.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给社会组织“松绑”,实现“放养式”发展,同时发挥好政府作为“掌舵者”的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新型政社关系.要消除慈善组织色彩,使慈善组织真正成为民办社会组织,实现慈善组织自主办会、自我管理、自律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间慈善,建立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降低“草根”慈善组织成立门槛,对管理较好经得起检验的慈善组织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以激发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投入热情,重塑慈善组织的正面形象.

3.构建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构

关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石国亮在邓胜国“APC”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慈善组织的评价体系.石国亮教授通过慈善组织的组织资源、组织参与、组织运作、组织监督、组织风气以及组织能力几个指标对慈善组织公信力进行评估.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定期检查,不仅能保证其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开性,还能及时给予慈善组织相应的政策意见,让其进行自我完善和整改,对引导我国慈善组织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十分重要.此外,第三方评估结果同样可以作为捐赠者及委托人以及政府考察的重要参考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出现.

信息不对称论文参考资料: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移动信息期刊

归纳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公信力和视角相关信息不对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