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培根砺文心:谈学生作者意识的培养》
本文是关于学生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文心和培根和溯源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叔本华说:“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化掉,变成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座宝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设法让学生体验到当“作者”的乐趣,往往会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火.所谓“作者”,广义上指“文章的写作者”,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成为作者.作为作者,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并觉知自己的存在”,从而自觉体现“我思、我写、我在”的作者意识.新《课标》提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成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当下的写作教学,教师多探索教授作文写法的模式和规律的方法,往往忽视对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高效的写作教学应该是“作者意识”引领下的写作教学,通过学生有意识地寻讨写作方法,让他们的文章呈现出情感与文字自然流淌的状态.
一、追本:美文佳篇贵有我
冷静审视当下的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实践情况,我们会发现学生下笔时往往缺乏“作者意识”,很少以“作者”的状态进入写作,这自然导致写作教学成效不彰,学生文章缺乏生命力和鲜活色彩.究其原因应有以下三点:
1. 自我表达意识缺席
就写作动机而言,学生觉得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功课,体会不到文章的交际作用和社会价值,因而没有表达的.就写作态度而言,除了得到教师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一个分数,或一些空洞的评语之外,学生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读者和作者的沟通,因而学生不想写、不愿写.就写作内容而言,学校写作训练文体单一,单纯注重技能技法训练,枯燥乏味.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学生无“米” 下锅,就只能写“克隆文”:形式复制、内容复制、语言复制、思想复制的作文.
写作多是“应命、应试”之作,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难以融入真实经历和实际情绪,这自然阻滞了他们下笔成文;而教师对写作约束太多,过于强调文章的思想教育价值和表达技巧,比如要求学生写作要表达积极的思想,而评语过多关注文字技巧……那么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就会这样在条条框框中“窒息而亡”.
2.“发表意识”缺乏
有些学生写好习作后,藏着掖着,不让别人读,连给老师读也心不甘情不愿,羞于见人,更别谈主动争取发表于报刊、网络等媒体上了.“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见诸报端.”有人这样说,很有道理.写作本不仅仅是为了自我表达,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功能是与人交流,传递信息.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写出来,如果没有读者的解读、欣赏,乃至再创造,作品就是“虽生犹死”.而当学生心中有了读者,有了“发表意识”,他们写作文就会有意识地谋篇布局,重视材料的剪辑,就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而一旦他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或尊重,他们的表达就会被激起,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从而生发出写作的主体参与意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发表意识”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
3. 自我反省意识缺失
现在写作教学的一般程序是: 教师命题——习作上交——教师批阅——教师讲评.学生在习作上交后往往听之任之,似乎作文一旦写完就没有他们的事了.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处处以教师为主体,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在完成习作之后,很少再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作品,写完最后一字仿佛卸下了包袱,上交了事.换言之,大多数学生对待自己创作的“作品”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
作者缺乏自我反省意识,也就失去了在自我反省中修改与提升的机会.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作文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反映在“写”和“改”这两个过程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是修改作文的主人,一篇文章经过反省,反复修改,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其更加完美.反之,自然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二、清源:砥砺文心得骊珠
源不深岂望流之远,根不固何求木之长?提升写作教学质量应该疏浚源头,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抓住契机,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具备“文心”,文章自佳.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心”呢?
1. 激发意愿,表达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教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言说的冲动和欲求,都有对语言文字的喜好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这就是言语动机和语文教学发生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从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意愿,使其作者意识得以复苏.如在进行“教材习作”的教学时,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习作“作者”自由选择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意愿呢?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题《这样的人让我 》,要求学生描写真实的人物形象.我的做法是:在进入本单元伊始,就将习作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去收集和积淀有关此次习作的信息.他们要确定描写对象,在半个月内仔细观察这个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走进这个人的内心.有了前期的感受与体验作铺垫,学生动笔时唤醒脑海中的信息,自然产生表达.这种有准备的写作,复苏了作者意识,文字中流淌的是作者真实的感受、体验与情感,因此是“真作者”写的“真作文”.
2. 应时应景,记录内心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往往容易触发人去观察、思考、感悟,激发作者的内心的自我表达.有人说:“让作家写高考作文也写不好,原因在于,你让再厉害的作家去说他们觉得本无意思的话题,他写得出好文章才怪.”应时应景的某些瞬间,可能恰恰是学生(作者)自我表达愿望最强烈的瞬间.秋雨绵绵,窗外秋叶飘落,可以抓住契机,给学生讲“秋”,讲古今文人的“悲秋”心绪,再让学生写秋,此情此景,好文好诗自然应运而生.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诗一般的世界,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的作者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者,定能唤起他们自我表达的,作者一定会敞开心扉,让心中笔底的文字如泉涌出,记录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3. 有会而作,随性而发
“有会而作”是说作者有所感悟和领会就写下来.写随笔是激发学生的作者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习作就是“对话”,是作者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对话,是用语言文字向他人、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感悟、情感和观点.“随性而发”是作者意识更高层面的表现,几乎每个写作者都拥有一个类似随笔本的东西,那是他们的私密花园,但这个私密花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向我们开放.兴会之际,灵感来临,写作者惯于用笔倾诉自己的内心,私密的花园便敞开了门,“自由忠诚地表达自己,孩子将会从中得到愉悦感、解放感和满足感,并且变得善于表达.”
三、培根:我行我思故我在
一位教育研究者总结得好:“作者意识”于学生而言,就是使其意识到:“我”是习作的作者,“我”有习作的欲求,习作是“我”的表达,“我”善待习作,“我”要体现习作的价值.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使其意识到:“我”要知道学生是习作的作者,“我”要尊重学生习作的欲求,“我”要尊重学生习作的表达,“我”要善待学生的习作,体现学生习作的价值.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上述思想呢?
1. 三省吾身,见贤思齐
作者意识应当表现为学生对自己习作的眷恋,哪怕在旁人看来写得并不出彩,但被激活的作者意识显现的就是那种胜似自恋的“敝帚自珍”.珍视自己的作品,自然会主动完善、修改,修改能让学生开始反思自我,启发一种自我与心灵对话的探索.
自我修改是习作初稿完成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写作的构思、酝酿上水平一般,思维谨慎度与周全度也不高,教师应当通过鼓励他们自改习作,进行自我反省,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谨慎度的提升,让他们的思维慢慢地转向成熟.互相修改也是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进步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互改习作,让学生感受他人的写作与自己的差异,让学生在他人文章中学习他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站在老师(评改者)的立场去体会修改习作的心情、思绪和想法,提高其对语言文字的鉴别力.
2. 发表作品,拓宽路径
一提到“发表”,学生普遍认为是像作家一样在报刊上登载作品.其实只要在公开场合说出,或向集体、社会宣布意见、思想、观点,都可称为发表.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拓宽发表路径,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除了帮助学生投稿,发表于正式刊物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发表的方式:
(1)课堂朗读.每周安排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新作发布”,可以由老师朗读,也可以由作者本人朗读.(2)新作园地.可以把学生优秀的习作,打印好张贴在教室内固定的“新作园地”,“发表者榜上有名,观看者有样可学”.(3)网络发表.网络是现代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工具,用网络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变换发表形式,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表习作,方便快捷,拓展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如一年中秋节我的一个学生作诗一首发于朋友圈:
十五夜赏月
四围华灯耀远岑,一轮孤月照古今.
在宇清音透浓荫,共望婵娟把盏斟.
引来很多同学跟帖,其中一帖较有意味:
水中天,波底月,蒹葭轻摇,蟋蟀低吟,烟花易冷,睡意正浓,不如归去.
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欣赏到自己或别人的文字,在课堂以外也能有机会欣赏到自己或别人的文字;学生不仅拥有本班同学这一读者群,还拥有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在内的更大的读者群.他们的作品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他们获得的成功感更强.
总而言之,“作者意识”对于整个中学写作教学而言,具有“本源”的地位,只有正了这个本,清了这个源,写作教学以及学生的写作才能焕发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教师只要虔诚地开拓、播种,使学生的“作者意识”顺势成长,最后就一定会望着鸟语花香、生机勃发的写作园地,拈花微笑!
学生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心和培根和溯源相关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