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有关论文范例 和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6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本文是关于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相关硕士论文范文跟预警机和中国预警机和父王小谟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2012年,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与郑敏哲(中国爆炸力学“泰斗”)一同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小谟是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荩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他说他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卜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科研人生从组装收音机开始

王小谟的父亲曾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参谋.1948年,冯玉祥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父亲携家眷从上海赶赴北京(当时称北平)投奔.不料,冯玉祥中途蒙难于轮船火海.王小谟一家没了依靠,便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租房住下.那时,王小谟才10多岁.京剧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每有闲暇,大杂院里喜欢京剧的大老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戏声悠扬.王小谟厮混其中,时间长了,也能哼上几段.他还缠着伴奏的胡琴师傅教他习琴,一学就会.

高中时,王小谟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没钱进戏院,王小谟就从收音机里听,电波里流出来的“咿呀呀”的节韵让他废寝忘食.他想有台自己的收音机,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好在宣武门附近有小市场,出售日本人留下来的旧货.王小谟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个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一根铁丝当天线,回家一番鼓捣,组装起来的东西竟能发声.当梅兰芳的京剧从耳机里流出,他兴奋得一宿没睡.

从此,组装收音机成了王小谟的一门“手艺”,也培养了他“自己动手”的习惯.后来他回忆起那段往事时说:“我装的收音机比市场上的便宜多了,还能赶上‘国内水平’,有些邻居想省钱,就请我去装.收音机坏了,也请我去修.”

1956年,即将高中毕业的王小谟面临考大学.当年考清华没有十足的把握,北方昆曲院相中了他,但家里反对.后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挑上了他,再说他对无线电也有兴趣,就听从父母的安排,读了无线电系.大学里,王小谟的成绩在班上算中等.但《无线电原理》等一些专业课成绩还是拔尖的.毕业设计时,他首次应用最佳相速方法设计雷达八木天线,获得优秀毕业设计成绩.

因祸得福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14所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一个雷达修配厂,解放后一批老的技术人员留在了这里,如戴季江,他是雷达显示技术方面的专家,新中国的雷达事业在这里起步.王小谟来到这里之前,1 4所就已经做出了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的警戒雷达406.到14所之后,王小谟听到了很多老一辈专家艰苦创业的故事,如“向北望,学雷达”.一开始科研人员不知道怎么做雷达,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雷达是什么样的,他们就坐绿皮火车,跑到中苏边界去,用望远镜看对面苏联“老大哥”的雷达什么样,回来仿制.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两维坐标,不能给出高度.20世纪60年始,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14所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1961年,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14所报到的王小谟:“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王小谟问跟谁一起做,薛国伟说“就你一个人先做吧.”然后,薛国伟就把厚厚的一摞资料放在了王小谟桌上.那摞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读完那些资料后,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对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来说,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从此,他每天早晨起来就念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一年时间,既把文章读通,又把英语学起来了.正当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1965年,他被派到苏北溧阳的农村“搞四清”.直到半年后,才从溧阳回到14所,这时,所里正在“闹革命”.一些留过学的科学家被扣上各种帽子打倒了.

王小谟还算幸运,被“打入”机房管计算机.这对王小谟来说,可谓是因祸得福,方便了他熟悉计算机,有时,他甚至用计算机下下棋、唱唱歌.后来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我切实掌握了计算机,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沟沟里带出一流科研所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到三线去.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地北.一大批国家重要的钢铁、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向三线战略转移.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38所在贵州黔南自治州的都匀大坪,四面环山,其中有一块平地.大坪离都匀市区十五六公里,大部分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路得翻过几个山头,走得快也要五六个小时.虽然山沟里条件苦,但政治运动也少.青山绿水中,适合静心搞研究.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比较平静,是出成果的时期.当时,王小谟挑起了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的担子,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三坐标雷达长达1 3年的研究.

以前的雷达车上没空调,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能看见汗毛孔里汗珠冒出来.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顽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果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谟斩钉截铁:“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你那设备有什么用啊!”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后来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当时已有几千人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王小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平.1988年,38所搬往合肥,成为国务院三线办批准第一个向外搬出的科研院所.

终于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与外方合作共同开发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在合作期间,王小谟高瞻远瞩,意识到必须自力更生,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在外方单方面赔款中止合同时,王小谟向装备研制主管部门和提出“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的建议,得到支持.王小谟这么有信心,源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深厚的军工电子技术积淀,和对国防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从中国电科集团总部到各个研究所,都将预警机项目作为“天字号”工程,以签订军令状的方式,将任务层层分解.

信心,还源于王小谟已储备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对年轻人有信心,敢于给他们重任再推一把”,这就是王小谟培养人才的绝招.

西北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而且预警机试飞会有生命危险.年近七旬的王小谟,经常带着技术人员苦干,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2009年1 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庞大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12010年,这一预警机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此时,“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的大幅标语,已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机库的白墙上挂了整整十年.

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论文参考资料:

小论文排版与格式

小论文查重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回顾述说,此文为一篇关于预警机和中国预警机和父王小谟方面的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