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建设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类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建设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4

《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是关于建设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智库和理论与实践和高校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王 珩

摘 要 社会各界对高校智库建设的主流评价积极正面,但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很有必要.文章结合理论与案例,探讨“为什么要建设高校智库”“什么是高校智库”“如何建设高校智库”等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基本问题,回应了“高校能否建智库”“高校智库建设是否过热”“高校智库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等疑问.高校智库建设是大学功能的现代表达与路径拓展,能与学科建设相得益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转型.高校智库建设应注重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注重内涵发展,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特色;注重创新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校智库 智库建设理论 智库实践 智库范式

引用本文格式 王珩. 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7(10):7-13.

2014年2月,教育部为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制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高校明确智库建设定位,聚焦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整合优质资源,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1].2015年1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2].经过几年建设,我国高校智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数量看,截至2016年底,中国智库索引(CTTI)已收录来源智库490家,其中高校智库255家,占52%[3].从质量看,高校智库影响力提升势头迅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在2016年全球智库综合排名榜单175强中,有9家中国智库入选,其中两家为高校智库——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第79名)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149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全球最佳区域研究中心”榜单中位列第19名[4].整体来看,高校智库“集群初步形成,特色基本显现,智库与学科建设深度互动;着眼国家战略,作用逐步发挥;参与人文交流,处于公共外交一线”,发展势头喜人[5].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持续升温,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应该说对高校智库建设主流评价是积极肯定的,但也不乏质疑的声音.

1 对高校智库建设的质疑

1.1 高校能不能建智库

2015年11月6日,《文汇报》发表根据胡伟在《探索与争鸣》创刊30周年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的文章《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高校智库热的反思》.随后,微信公众号“文汇学人”以《高校就是高校,不能把高校建成智库》为题推送了原文.主要观点有3个:一是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核心使命是“对知识的发现、传播和保存功能”,“强调的是研究和创新”,而不应是“越来越强势”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大学应“坚持学科导向,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不是“问题导向”的“对策研究”;三是当前不少所谓的“问题导向”的研究对象是“伪问题”,原因是“基础研究太薄弱”.最后作者强调,如果不“鼓励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就会导致大学“行为更加短期化”和“急功近利”的“灾难”发生[6].

1.2 高校智库“过热”,需要“冷思考”

李江形容“智库似野草般在全国范围内疯长”“高校智库一拥而上”.针对有的高校公开强调要举全校之力建好智库,他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其次是基础研究,最后方为政策研究.举全校之力发展以政策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智库,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这是高校长期在市场化与行政化双重影响下畸形成长的产物,是大学重心的错位”.究其原因,一是智库创立者有抢夺政府政策红利的目的;二是许多学者试图将“学阀”秩序制度化,不乏抢夺新政策资源的跟风者[7].万玉凤则认为“高校智库热度比较高,脚步有点小”,存在“学术与咨政、专业化研究与多维度政策咨询的冲突、书斋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的矛盾”等三大瓶颈,国际化、参与性和影响力等有待加强,机制创新是关键[8].

1.3 高校智“枯”,“智”少“库”多,形式大于内容

王文认为,当前我国“智”少“库”多,有“智”与“库”断层、“库”蓬勃发展、“智”止步不前的失衡趋势,值得警惕[9].董云川指出,需要思考:除却华丽招牌之中“新型”“特色”以及“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定语之外,高校智库还剩下什么?如果不存在独特价值及其作用发挥机理,高校智库就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广告词.缺乏“智”而标榜“特色”,没有意义;远离“慧”而号称“新型”,形同虚设.只注重外在的形式和排场,“智库”就会成为“智枯”[10].王莉丽针对一些高校智库热衷于请名人、搭台子,重形式、轻内容,有些甚至仅仅是挂个牌子,既无长期稳定的学术战略与研究方向,也无专门的建设经费、专职研究人员的现象,提出无论是智库的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发展,都亟须从“形式建设”转向“内容建设”[11].

2 高校智库建设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建设高校智库的战略意义不容质疑,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也应予以鼓励.对这些质疑应理性分析、审慎视之.不同声音的思辨、不同视角的介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厘清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指导智库建设实践.上述第一类问题属于理论层面的认识问题,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则属于对高校智库建设实践的评价问题.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厘清.

2.1 理念问题:为何要建高校智库

为什么要建高校智库?高校能不能建智库?是不是所有高校都要建智库?大学与智库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高校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智库作为现代社会从事战略和政策研究、咨询的专业机构,是现代政治运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综合需求的产物,是知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相较于智库,大学有更悠久的历史、更大的体量、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大学和智库的关系本来并不复杂,但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一些学者提出“不能把高校建成智库”的观点使高校与智库的关系变得复杂,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2.2 内涵问题:何为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有哪些特质?如何突出中国新型高校智库特色?中国新型高校智库与发达国家高校智库的区别何在?与隶属于政府机构或自立于民间的智库相比,高校智库的功能、优势是什么?高校的职能是发展变化的,高校智库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而发展变化.新时期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2].高校智库承担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对照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智库内涵要求来看,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总体要求的高校智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校智库建设不是太热了,而应得到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2.3 实践问题:如何建设高校智库

高校如何利用自身学科齐全、人才聚集、知识综合与思想深厚等优势建设一流智库?传统高校科研机构如何向智库转型?如何构建智库评价体系?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智库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协同、一流高校建设与智库建设兼容互动?在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课题中,高校要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己任,准确定位,明确领域,依托优势学科,形成专业化的资政研究队伍,协同探索符合现代智库建设要求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打造新型高校智库.

3 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归结起来,高校智库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关键是要厘清“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3个基本问题,处理好“高校与智库”“内涵与特色”“传承与创新”3对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建好高校智库,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学科建设,实现共享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

3.1 高校智库建设是现代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有品牌智库

高校智库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的大学科研机构.高校与高校智库之间既存在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从全球视野考察,高校与智库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给我们诸多启示;从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角度出发,建设高校智库是激发高校改革活力的催化剂,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点,是助力“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大学发挥智库功能是大学服务社会、服务政治的需要,尤其是著名大学的人文社科学科很强,是国之重器.培育高端智库是高校的义务,也是高校的责任.反之,智库建设能反哺大学学科建设,推动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因此,高校建智库是共赢,可实现共享发展.

3.1.1 高校智库是大学功能的现代表达与路径拓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尔(Clark Kerr)校长1963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 “今日之大学主要的功能不止于教学与研究,并且已经扩展到服务.”[13]高校与智库的功能是相互融通的,其中人才培养和科学(或战略)研究是共有的功能;智库承担的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分别对应高校的“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职能,服务于国家战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合作.智库成为联结社会需要和知识领域的桥梁,使大学服务社会的形式发生转变:政策研究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由个人行为走向集体行为.在融合了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里,高校智库的政策研究成为体现多元化功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种现代形式.比如,国务院“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新闻发布会高度评价了浙江师范大学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方面的做法,认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在推动中非民心相通实践中,定位非常清晰,工作很扎实,可以说是持续发力,亮点纷呈”[14].

3.1.2 高校智库和高校学科建设相得益彰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75%的智库设在大学,其他发达国家一大半的知名智库也在高校.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影响力排名世界前25名的大学智库,11个来自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其余来自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15].世界一流高校大多建有世界一流的国际关系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而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智库往往是这些一流学院的标准配置.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例,该学院不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科世界一流,其属下的一系列智库,比如大名鼎鼎的贝尔夫中心也是世界顶级智库[16].对我国特色新型智库来说,能否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才是评价一流学科、一流智库的尺子,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智库和学科标准来代替“中国标准”.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智库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双向支撑;相伴相生,密不可分;互为依托,协同发展.

3.1.3 高校智库建设是促进社会科学转型的抓手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7]总体而言,以往的哲学社会科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教训总结不够,不仅无法取得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无法解决当下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高校智库无疑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抓手,至少是探索社会科学如何经世致用的有效途径.跨学科的问题导向的智库研究必将催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范式”.

3.2 高校智库的独特风骨与优势

3.2.1 高校智库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智库强调独立性,高校智库是以“诚笃和独立”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历史彰显与文化传承.高校智库基于大学精神,才能实现为国家与社会提供战略对策、清澈的思想和智慧、精神和理想[18].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还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社会科学应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问题、开创中国学派、具备中国风格,从而具有中国特色,这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时代要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指出,智库界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以西方是非为是非、以西方知识为知识的观念和现象值得警惕,其基本的套路是先把西方的行为和教条奉若神明,把西方的话语和经验当作绝对的真理,然后再用西方的教条来评判中国现实的对与错,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的实践.如果中国的现实与西方教条不符,那是中国的现实错了;如果发现西方的概念解释不了中国的实践,那是中国的实践错了,而不是西方教条或概念有问题.照此逻辑,循此心态,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中国只能削足适履,按西方的模式改变自己.但中国的大学好还是不好,中国高校智库有用还是无用,中国的智库建设要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应由中国的需要、中国的实践、中国的标准来判定,而不是西方标准来判定.刘鸿武领衔的团队创立的“非洲学”在秉承中华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于深入观察和综合把握当代中非发展合作的民族实践,形成可以说明、解释和指导这一民族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并在学科建设的基础领域作出持续的努力,最终建立了具有中国学术品格而又融通中外的“中国非洲学”[19].

3.2.2 高校智库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

与一般的政府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高校智库具有学科优势、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这是其他智库无可比拟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学科是大学教学、研究和知识分类的基本建制.智库与学科建设有差异,也具有高度的互补性.离开学科发展,高校智库建设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最优质的科研成果基本来自于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这是高校自身科研实力和学科背景的集中体现.优势特色学科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知识支撑、人才支撑、管理支撑和平台支撑,从而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20].学科发展可以和智库研究互相促进.美国的“中国学”着力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成为美国智库“中国问题政策分析”的主流范式.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非洲研究智库发展“非洲学”学科,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一流学科蕴育和支撑一流的智库建设,一流的智库促进和引领一流学科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21].人才培养是高校智库区别于其他智库的最大区别,也是其功能优势所在.大学是智库人才的摇篮,世界上其他智库除了兰德公司有专门培养政策分析师的研究生院外,几乎没有能自己培养人才的智库[22].此外,高校智库还有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影响与思考独立相平衡等独特优势,横可跨学科,竖可成梯队,对内组织协调性强,对外国际交流广泛.当然,高校智库也存在短板.比如,“学科建设取向”导致衡量一流学科的指标是论文、专著、项目、学位点数量等,成果转化率低、社会利用率不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为智库提供优秀的战略研究和政策分析人才较为忽视.因此,高校智库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特长,强化特色内涵,实现高校智库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协调发展.

3.2.3 高校智库应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智库研究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必须贴近党和政府决策需求,要突出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主动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开展研究,拿出具有真知灼见、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的作用[23].但我国高校传统的研究范式是学理研究,注重理论的逻辑建构,其最终结果是对社会现实“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不是研究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智库研究的主要范式是应用研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进行理论的逻辑建构和理论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俗地讲就是“管用”“接地气”,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新型高校智库不仅要提供应用对策研究,而且要提供新思想、新知识、大战略,使学术研究经世致用、为国献策、为民谋利.这就要求高校智库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应以深厚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依托.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要建智库,更不能动辄就提“举全校之力建智库”;不是所有的学术机构都适合转型为智库,不是所有的学者都适合做智库学者,切忌“一窝蜂”“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新瓶装旧酒”的固化思维、惯性做法.南京大学在数十个机构平台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建设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急需、学科雄厚、团队实力强的研究机构向专业化智库转型,成效显著.

3.3 高校智库建设要注重协同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

3.3.1 高校智库建设应注重协同合作

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往往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不是靠某个学者、单个学科甚至一所学校的力量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开展多个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凝聚多方智慧,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吸收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协同理念探索高校智库建设路径,通过制度协同加强高校智库的协同攻关能力,通过机构协同和人力资源协同整合资源、扩大智库影响力,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智库应从问题出发,提高优质研究资源的汇聚能力和各个研究主体之间专业分工的协同能力,建设跨学科、多主体的研究平台,实现文理之间、高校之间、校地之间的有机协同,使不同的研究主体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研究[24].高校智库可建立“上下内外”四种协同平台:对上,与国家相关部委加强联系,服务国家战略,创建互动合作机制;对下,服务地方建设,深化校地协同模式;对内,服务高校学科发展,强化多元学科融合;对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智库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达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保障创新,做到协同领域广泛、协同主体多元、协同平台扎实和协同路径多样.

3.3.2 高校智库建设应重视内涵发展

外延式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这种发展路径受到经费和专家数量的制约,不可持续.智库的专业化建设和实证研究方法体系建设是内函式发展路径的主要内容,“提升研究质量,加强内容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必然选择[25].笔者认为,优秀的高校智库应具有五项内涵特质:一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能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二是体现高校优势和特色,紧扣国家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重要功能.三是有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智库的创新活力.四是能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服务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智库品牌.五是凝聚一批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形成学科综合、素质优良、研究能力和运营能力过硬的研究队伍和智库管理队伍.要实现“提高研究质量”和“内容创新”的要求,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最为核心的就是大力提升智库的研究质量,激发研究活力和创造力.为此,高校智库需要树立战略意识和问题意识;聚焦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能力;加强专业化、复合型的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内涵,加强学科融合;提升自身内涵,完善内部治理.

3.3.3 高校智库建设应推动机制创新

创设有利于智库发展的高校制度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智库的制度保障.在国家层面,要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为智库全方位、多方面介入公共决策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立足实际,打破陈规,根据国家级新型高校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需要,研究、改革和创新智库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完善绩效奖励制度、队伍培育制度、人才考核制度等,激发高校教师从事智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多元的智库评价体系是机制创新的关键.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处理好定性与定量、排序与其它评价方法、问卷与其它调查方法、与社会评价的关系[26].要协调推进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构建灵活高效的智库运行模式,形成有利于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高校智库建设是系统工程.高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实现整体规划和专业化发展统筹推进;围绕重大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实现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有机结合;深化综合改革,实现高校职能与智库功能的有机对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EB/OL].(2014-02-10)[2017-02-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2/ t20140212_164598.html.

[2] ,国务院.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7.

[3] 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中国智库索引[EB/OL]. (2016-12-31)[2017-02-20]. https://ctti.nju. edu. cn/CTTI/.

[4] James. G. McGann. 2016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17-01-21)[2017-02 -21].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60932.html.

[5] 张怡,黄昊. 高校智库:春风回首意未尽[N]. 光明日报,2016-12-27(06).

[6] 胡伟. 高校就是高校,不能把高校建成智库[EB/OL]. (2015-11-24)[2017-02-20].http://pit.ifeng. com/a

/20151124/46366568_0.shtml.

[7] 李江. 中国高校“智库热”的冷思考[EB/OL]. (2017-01-05)[2017-02-20].http://pit.ifeng.com/a/ 20170105/50526086_0.shtml.

[8] 万玉凤. 高校智库:热度比较高 脚步有点小[N]. 中国教育报,2015-03-24(01).

[9] 王文. 中国为何出现“智”少“库”多现象?[J]. 对外传播,2016(2):45-46.

[10] 董云川,张莉莉. 高校智库是个广告词汇?[N]. 中国教育报,2016-03-28(05).

[11] 王莉丽. 智力资本:中国高校智库核心竞争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94-196.

[12] ,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17- 02-28].http://ex.cssn.cn/zx/yw/201702/t20170227_ 3432301.shtml.

[13][18]杨玉良. 大学智库的使命[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14] 举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发布会[EB/OL].(2017-05-11)[2017-05-14]. http:// 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5861/36653/

index.htm.

[15] 王珩. 理顺高校智库建设的三对重要关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4-21(02).

[16] 胡光宇. 大学智库[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91-93.

[17]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05-18)[2017-02-20]. http://politics. people. 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1.html.

[19] 刘鸿武. “非洲学”的演进形态及其中国路径[J]. 国际政治研究,2016(6):41-63.

[20] 洪银兴. 关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和建议[N]. 新华日报,2016-03-16(15).

[21] 汪锋. 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6(9):35-41.

[22] 李刚. 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9.

[23] . 发挥高校独特优势大力推进智库建设[N]. 人民日报,2015-05-09(04).

[24] 朱庆葆. 高校智库建设协同创新的路径[N]. 新华日报,2015-10-09(14).

[25] 李刚. 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J]. 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4):5-10.

[26] 李刚. 提高智库评价科学性[EB/OL]. (2017-03-31)[2017-04-01]. http://www.cssn.cn//bw_lllwz

/201703/t20170331_3473048.shtml.

作者简介 王珩,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 2017-05-08

(责任编辑:刘洪)

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新农村建设论文

城乡建设杂志

建设法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图书馆建设杂志

评论:本文是适合智库和理论与实践和高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建设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