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摇响寻亲的风铃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张卫华:摇响寻亲的风铃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摇响寻亲的风铃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9

《张卫华:摇响寻亲的风铃》

该文是关于摇响寻亲的风铃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张卫华和风铃和寻亲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投身公益事业19 年,中石化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治保巡检大队巡井三中队张卫华默默无闻地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八方寻亲.

“走,回家去!”4 月13 日近午,山东省菏泽市救助站门外,58 岁的杨姓老人一看到老伴儿,浑浊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径直走过去拉住他的手,喃喃道.

一旁的张卫华三步并两步,打开车门,帮老人调好座椅靠背,系好安全带,吩咐司机启程.

下午5 点30 分,车平稳抵达濮阳县梨园乡,寻找老人一年半之久的乡亲们终于把悬着的心放下了.正当他们想好好酬谢张卫华时,他已悄无声息地离开.

公益是什么?公益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公益就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捧捧善心、一次次善举汇聚成的真情大义.投身公益事业19 年,中石化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治保巡检大队巡井三中队员工张卫华总是这样不着痕迹、脚步轻轻.他只愿做一串风铃,留下一串清脆悦耳的余响,便投身下一块阵地.

然而,善意终会被铭记.近年来,张卫华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荣誉称号,被濮阳市和中原油田评为“濮阳好人”“优秀志愿者”“杰出青年”.2018 年5 月,他又在共青团主办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中入选,成为该活动举办四年来中国石化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员工.同他一齐入选的还有平昌冬奥会男子500 米短道速滑金牌得主武大靖,青年演员杨洋、张天爱.

“轻轻”助学

2003 年底,从部队转业的张卫华被分配到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治保巡检大队,投身公益事业的想法开始在心中萌生.向濮阳市慈善总会讲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推荐他加入濮阳市三月爱心社.他当即拨通了爱心社法定代表人宋立新的电话.

“好啊!我们正缺人!”宋立新喜不自胜.当天下午,张卫华就搭乘采油三厂到油田基地的公交车,找到了三月爱心社“总部”的所在地.

张卫华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就是这初春午后的一通电话,就是这按图索骥的一次寻找,竟把他引上了漫漫公益路.

2012 年的一天,张卫华在《濮阳早报》上读到了青岛黄海郭同学因无力为父亲治病而刊出的求救信息.他当即给郭同学汇去400 元,并承诺每年为孩子筹措学费5000 元直至其大学毕业.

“ 卫华哥哥, 我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卫华哥哥,把您的地址告诉我吧!我要带着妈妈去看您!”得到资助的小郭学业“节节攀升”,他屡屡给张卫华发去短信,想要当面感谢这位从未露面的好心人.

“孩子,不要把我的帮助当成负担,你只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哥哥这些年就没白操心!”一字一句敲下这些话,张卫华的心里踏实极了.19 年来,在张卫华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孩子已数不胜数.濮阳市三月爱心社也由成立之初的11 个人发展到如今的300 多人,形成了诸多常态化品牌助学活动.扶幼济困、捐资助学的“浓荫”已遍洒中原大地.

“久久”敬老

捐资助学多年后,张卫华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孤寡老人.

家住中原油田采油社区的独居老人尚志荣无儿无女,张卫华坚持每周去探望一次,帮着买米、买面、做家务.久而久之,街坊邻里都知道了老人多了个高高瘦瘦的“傻儿子”.

岁月本可以如此静好地延续下去,没承想,一次晨练时,尚奶奶不慎伤及小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终被确诊为骨癌.

化疗、放疗、手术……从此后,尚志荣就孤身陷入了和死神搏斗的无尽循环.老人床前无人侍奉,每当病情恶化,她就会让医生给张卫华打电话.

“电话铃有时会在凌晨两点突然响起.”张卫华说,“知道那种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被瞬间惊醒的感觉吗?头皮瞬间缩紧,发麻发痛,汗毛根根直立.”

是的,张卫华也是凡人,纵使再热心公益,也无法完全抛却自己的生活,为了旁人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燃尽.然而,张卫华同时又清楚地明白,倘若自己不做,老人就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从2005 年至2010 年的5 年间,他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星夜兼程,从妻儿温暖的床前赶往老人冰冷的枕边.

“卫华,这么多年,你像亲儿子一样地照顾我,苦了你了!”终究,尚奶奶没能逃过死神的魔爪,弥留之际,已神志不清的她突然清醒,开口讲话.

“我是有儿子的啊!我有两个儿子啊!我想见他们一面啊!”老人的嗓音已嘶哑颤抖到几近失声,沟壑纵横的手死死抓住张卫华.

将老人的手重新放平后,他开始给老人的儿子打电话,话费没少花.

“如果你不来,老人的骨灰我不会留.”张卫华太想帮老人完成心愿了,只得把话说绝.

两星期后,老人的大儿子赶到濮阳,立即着手准备将老人接回老家,完成她落叶归根的心愿.

“兄弟!谢谢你了!”凌晨两点,重症监护室外空静无人,只有来苏水的味道四处飘荡.大儿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张卫华的面前,泪落如雨.

“风铃”寻亲

“濮阳风铃寻亲,寻找2007 年在广东珠海市打工时失踪的姐姐……”

“急寻家人,濮阳四旬男子被救助,穿黑棉服、蓝裤子,疑似精神障碍,发现地点:黄河路派出所……”

“喜讯,老人已于18 时30 分被找到,请大家及时删除寻人信息!”

只要一进入张卫华的微信朋友圈,数千条这样的信息便会跃入眼帘,且页面仍在不断更新—这是他近两年涉足的新公益领域.

2016 年年底,张卫华在油田基地接连接到了6 份寻人传单.传单上那一行行焦急的言语瞬间把他的心情拉到谷底.“小小油城,竟有那么多失踪人口.”张卫华暗想,“一人走失,举家牵心!”在他的筹划下,濮阳市第一支寻亲团体“风铃志愿群”就此成立.

“之所以要把我们的群体命名为‘风铃’,取的就是风铃的响声清远悠扬,令人身心舒畅之意.”张卫华说,“希望走失的人们能听到‘风铃’的召唤,循着它的声响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

寻亲是个技术活、体力活,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志愿群成立之初,志愿者们的行动主要局限在发布寻人信息、追踪失踪人口动向上.

“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若不能被及时找回,一天之内就能从濮阳走到安阳.24小时之内是找回失踪人口的黄金时间.”张卫华说.为了提高寻人效率,他广泛搜罗濮阳市五县一区、山东省,乃至甘肃省等偏远地区的救助站的收容信息.工余时间,他一遍遍观察、记忆数以万计的收容人员的面部特征,不断提高寻亲的专业技能.

“光头、尖瘦或丰满的脸型、面部明显的疤和痣等,这些我都要牢记.”张卫华讲得头头是道.

随着一条条寻人信息的散播,1000余名“风铃”志愿者陆续被吸引到张卫华的“麾下”.他们在中原大地布下了一张巨大的寻亲之网,仅在2017 年就帮助144 名失踪人口重返家庭.

“我们定点帮扶的一位杨姓老人已经走失一年半了,您能帮我们找找吗?”4月12 日,张卫华接到了濮阳县环保局的电话.

挂掉电话, 他迅速打开人脸识别软件,两小时内就锁定了菏泽市救助站的一位收容人员,信息比对相似度高达76%.在向杨姓老人的老伴马师傅做过确认后,4 月13 日,张卫华就同濮阳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一道把老人接回了家.

两小时内找到人员下落,一天内接回本人,这样的高效率令风铃志愿群声名远播.如今,该群的信息来源已扩展到北京、天津、四川、云南、新疆、甘肃等近2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4 月15 日,“濮阳市风铃志愿群”今年已寻找到失踪人员76 名,数量已超去年全年所寻找到的人数的一半.

公益融真情,爱心无止境,成绩和荣誉并不能让张卫华“解甲归田”,更宏伟的远景规划正在他的胸中酝酿.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立“濮阳市风铃救援队”,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寻亲队伍,独立完成从信息收集到接人回家的全过程,逐步形成濮阳人民自己的专业化、专职化寻亲力量.

摇响寻亲的风铃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张卫华和风铃和寻亲方面的摇响寻亲的风铃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摇响寻亲的风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