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科学研究类论文范例 和台湾地球科学慨况(上)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科学研究范文 类别:电大论文 2024-03-11

《台湾地球科学慨况(上)》

本文是关于科学研究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慨况和地球科学和台湾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成立“地球科学研究推动中心”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板块的边缘,同时处在菲律宾板块的相冲地带,地理环境特殊,拥有活跃的地质造山带,经过中生代及新生代的塑造过程,加上火山及地震活动频繁,导致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坡度很大,岩石种类繁多,成因与演化关系微妙;加上四面环海,东临西太平洋,深受大气环流、热带洋流及东亚季风的影响,常年饱受台风与暴雨的侵扰,时常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

早年在台湾,气象、海洋与地球科学是三门彼此相对独立的学科.上世纪60年代台湾空军主管部门即非常重视这三门学科的发展,并特别设立专门计划经费,鼓励岛内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但当时基本以资源勘探调查开发及自然灾害监测为主.

到上世纪90年代,鉴于当时出现全球性资源短缺、自然灾害日益严重以及全球变暖、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与生存开始明显感受到压力与威胁,台当局认识到气象、海洋与地球科学彼此关联,于1990年首次制定“全球变迁研究”规划,1991年成立“全球变迁研究推动小组”、“全球变迁研究审议小组”,1993年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全球变迁研究”包括5项大型计划,即古全球变迁、气候与空气品质台湾站、赤道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黑潮边缘交换过程研究、世界海洋环流实验.

1996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大学成立“地球科学研究推动中心”,明确地球科学范畴包括地球、大气及海洋3个学科,涵盖地理学及区域地质学、地球物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及地质学、地球及行星化学、地磁学和地电学、地震学、水文学、测地学和重力学、地球历史学及地球动力学、高层大气、大气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天气学与气候学、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遥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学等领域.

“地球科学研究推动中心”的任务主要有三项:协助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推动相关学科研究发展方向与重点;协助开展与海外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及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性研讨会、演讲会及学术联系活动,及为台湾有关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进入21世纪后,台湾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又逐步扩展至防灾科技、可持续发展、气候变迁与全球环境,以及空间资讯等与民众生活直接的相关领域,近年来平均每年发表论文3万余篇,2013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有4469篇.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中山大学、“”大学、成功大学、海洋大学、台师大、中国文化大学、东华大学、地质调查所、“气象局”等.重视地震研究

早在1891年,台湾安平海关即开始地震观测工作.上世纪20年代日本殖民时期,初步建成了地震观测网.到1945年台湾光复时,岛内共有17个地震观测台.1951年台东及花莲发生大地震,为此增设了加速度地震仪和新型的强震仪.1963年接受美国商业部海岸大地测量局的赞助,在台北市近郊设立了一个属于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的地震台,装有高放大倍数的长周期及短周期电磁式地震仪各一套.

针对台湾地震多发的特点,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成立后即非常重视对包括地震在内的地球科学研究,并特别设立专门计划经费,鼓励岛内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相关研究.

该部门1968年提出地震研究长程计划,此时却发现岛内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及设施,零星研究人员之间也缺少相互配合.为此,该部门在1971年成立地震专案小组,负责建设台湾环岛自动测震网,由覆盖各地区的25个野外地震台站记录地震讯号,可以准确测定里氏2.0级以上地震,所获得的数据可用于研究岛内地震震源的特性、地震波的衰减及地下介质的非均匀性.

1973年,地震专案小组改隶属于台湾中研院物理所,在该所内设立地震研究组.1976年,台湾中研院将其独立出来,成立地球科学研究所筹备处,1980年又增设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地体构造物理学两个研究组.1982年7月,正式成立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最初设在台湾大学校园内,1993年初迁至台北市南港区新建的研究大楼.1991年3月,台湾环岛自动测震网并入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地震观测网.

该所现任为所长赵丰,共有35位研究人员,包括特聘研究员5名、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10名、助研究员3名,设有多个研究室及各种实验室,设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和设施救援4个部门,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及地质高压实验,包括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地质和宇宙矿物学、火山和地质构造学、陆地及海洋地质定年技术等研究.近年来在地磁学、大地测量学的应用,特别是地幔动力构造模拟计算热流、太空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重力研究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2013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该所同时还与台当局其他政府部门(如气象主管部门)共同运作遍布全台湾的地球物理学及测地学仪器台网,与台湾许多有关机构有合作关系,并经常协助推动台湾的地球科学教育,对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重大建设项目的地震危害度评估等也提供专业性服务.

“”大学是岛内最早培养地球科研人才的摇篮.该校前身是创建于1915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改名为大学,其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教学实力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1979年,台当局在岛内“复建”所谓“”大学.但其实早在正式复校之前,即在1962年,岛内来自大陆的部分该校师生就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先行成立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并尝试培养研究生.1968年,又设立“”大学大学部物理系地球物理组,开始对外招生;1976年与物理系分离,单独成立地球物理系.“”大学正式成立后,该系在第二年便设立博士生班,1990年又成立应用地质研究所,同时将原地球物理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形成一系(地球科学系)两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质研究所)的结构,涵盖更广的领域,使地球科学教育更为充实蓬勃,同时承担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及其它民营学术机构或企业的委托研究项目,开展地震、地电、地磁、测井、地质等研究工作,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的,获得实践经验,其培养的学生已成为日后活跃于台湾地球科学界的骨干.

此外,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所属“地质调查所”、气象主管部门所属地震测报中心等部门也都设有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研究机构.

地质调查所最早创立于1916年,历史悠久.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至台湾时,该所人员几乎全部留在大陆,岛内的地质工作实际由1946年成立的台湾省地质调查所负责,首任所长为毕庆昌.

上世纪70年代,台当局基于经济建设需要,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及农业、交通、土木工程、水利建设、环境治理等各方面均需要地质资料作为设计及施工的参考,在1978年11月恢复成立经济主管部门下属“地质调查所”,原台湾省地质调查所由“地质调查所”接管后撤销.该所最初设在台北市仁爱路二段1号,首任代所长为徐铁良,1983年5月迁至台北县(今新北市)中和市华新街地质研究馆新址.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岛内地质矿藏,培育地质专才‘开展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及学术研究.所内设有综合企划室、区域地质组、构造与地震地质组、环境与工程地质组、资源地质组、地质资料组等技术部门,以及多个地球科学研究室及X光实验室、电子微探仪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薄片制作实验室、岩石力学试验室、土壤力学试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沉积学实验室、地质资料中心、标本陈列室等,重要仪器设备包括:偏光显微镜、液包体加热冷凝台、立体显微镜、X光绕射仪、电子微探分析仪、电子显微镜、万能试验机、三轴压缩试验仪、直接剪力仪、单向度压密仪、地下水流速流向仪、井测仪、地电仪、自录式水位仪、荧光光度计、工程用地震仪、激光粒径分析仪、渗透试验仪、感应式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空中磁力探测设备等.

该所现有研究人员70余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台湾岛内活动断层分布及特性调查研究,编制及更新活动断层图,地质构造调查研究,建立基本地质及环境与工程地质数据库,地震地质及灾害调查研究,变动地形分布及特性调查研究,因台风暴雨而形成泥石流灾害地质调查研究,建立山崩土石流数据库,因坡地不当开发所造成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等.

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是岛内地震台网和地震测报的负责机构,下设强地动观测、地震海啸观测、系统维护、资料处理、测报研究等科室,拥有40余名工作人员.该机构既是地震监测部门,也是台湾的地震信息发布中心,不但为岛内相关科研机构提供所需的地震资料,而且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地震消息,包括有关震中、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数据.

该中心目前拥有一个分布在全台湾各地的强震监测网,共有102个加速度型即时强震站,随时监测全台湾的强震活动,并即时发布有感地震消息;另有71个速度型即时地震监测站、611个地震观测站(不含前述102个地震速报站)、61座结构物观测阵列,用来连续监测台湾地区的地震活动,尤其是微震资料.重要研究成果

鉴于台湾早期地球科学研究多属自选课题,彼此缺少联系,导致研究力量分散,台湾科技主管部门1982年制定了由岛内各学术机构共同合作开展的三个大型综合研究计划,分别为:台东地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台湾新地质构造研究;台湾第三纪地层层序研究.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1985年lO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召开地球科学十年计划规划委员首次协调会议,商定4项重点发展计划,分别为:固体地球物质的物理及化学研究;台湾地区地震物性之研究;台湾东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研究;台湾新地体构造的研究.

同年l2月,该部门制定出首部完整的地球科学学科规划,配合岛内的研究环境及整合岛内现有研究人力,提出长期重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及能源与资源勘探研究,第二大类为地震灾害调查分析与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到21吐纪初年,在地质学方面,台湾科技人员取得的成果包括:台湾中研院地球所刘林根发现并确定了现在称为“刘氏石”的钙钛矿结构的镁铁硅酸盐,被国际公认是构成地球最主要和最丰富的物质;台湾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第三纪沉积岩的古地磁研究;观察地磁场在极性反转时的过程;磁性结构汲岩石磁学的研究;利用大地测量资料从事板块边界及活断层区的地壳变形研究;进行大地测量系统误差分析,以提高观测精度;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测量方法,观测研究台湾地壳变动;由台湾各地区地形及斜坡演化历史,配合放射性同位素定年资料,利用扩散观念,建立地形定年的数理模式;由祁连缝合带火成岩及变质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定年学,推断当时地体构造作用与南极大陆的关系;整合沉积盆地火成岩特性及区域构造资料,探讨华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与台湾古、中生代演化间的关系;建立台湾西部麓山地区层序地层、大地构造与石油蕴藏间的可能关系;建立台湾各水资源区的地下水流模拟与地下水资源开发技术;发现台湾北部火山带属于张裂环境下的岩浆活动,且目前仍处于张裂力场下;发展超微标本分析技术,探讨岩浆在岩浆库的形成过程;进行西藏高原、中南半岛地区的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地球化学、定年学与板块重建研究,探讨西藏高原新生代的抬升机制、新生代大型断层错移的活动历史、南海张裂演化与大地构造运动模式;研究亚洲大尺度的构造,在北越红河断裂带之南,发现南中国扬子陆块最老的地壳基盘岩石在28亿年(晚太古代)前由地幔形成;分析位于山脉与屏东平原交界,贯穿高雄与屏东县的潮州断层附近地下速度构造,证实潮州断层两侧速度差异极为明显,为台湾板块活动一个重要边界断层;研究新疆吐鲁蕃盆地的古地磁,发现中新统早期有约20´~30.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分析鄂霍次克海岩心MD012414的古地磁,发现53.88米的岩心涵盖177万年,冰期主要沉积物为来自勘察加半岛冰川带来的火山碎屑;建立各水资源区的地下水流模拟与地下水资源开发技术等.

科学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给排水科学和工程论文

科学期刊

海洋科学期刊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杂志社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慨况和地球科学和台湾相关科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